存在主義療法

存在主義療法是十一種基本心理療法理論之一,注重主觀體驗。存在主義治療法可稱為治療實務的一種智性取向(approach)或是治療者所遵循的一種哲學(philosophy),因為存在主義治療法並非獨立的治療學派,也不是一種可以明確界定模式的特殊治療技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存在主義療法
  • 套用學科:心理學
概念,代表人物,弗朗克(Frankl),羅洛.梅(Roll May),柏根塔爾(James Bugental),葉倫(Irvin Yalom),理論依據,治療技術,矛盾意向法,減反省法,治療階段,澄清,訂立改變的目標,行動,貢獻,局限性,

概念

存在主義治療法可稱為治療實務的一種智性取向或是治療者所遵循的一種哲學,因為存在主義治療法並非獨立的治療學派,也不是一種可以明確界定模式的特殊治療技術。他們認為真正的存在與過去、現在、未來三個向度息息相關。存在心理治療家把:-過去當作屬於生物場的領域,現在則大部分屬於社會場所統轄,而自我場 -- 個人對自我關係的世界則屬於未來的領域,因此未來成為最重要的向度。他們批評精神分析學派只局限於過去與現在,生物場和自我場,因此無法真正解決問題。
史密斯(Van Deurzen-Smith,1988)指出,存在諮詢並非治療傳統醫療模式下的病人,當事人並不被當成病人看待;相反地,當事人被視為有生活上的問題。對史密斯而言,當事人所需的協助是評估目前的生活情況,並找到適合自己的最好生活方式。治療的主要目標是激發當事人確認他們可選擇的範圍,並在其中做出選擇,一旦當事人開始了解自己是如何被動地受環境的控制,他們就能夠開始自覺地改變自己的生活。

代表人物

弗朗克(Frankl)

弗朗克是弗洛伊德的學生,因此導致他走向精神分析取向的精神病學生涯。而後,他又受到存在主義哲學家作品的影響,開始發展屬於自己的一套存在的哲學與精神分析治療法。其基本概念有自由、責任、生命的意義和追求價值等。他亦發展出經由追尋意義來治療的意義治療法。綜觀弗朗克的著作,不難發現他的主題在於“追求意義的意志”。弗朗克指出,現代人擁有生活的工具,卻沒有生活的意義。當人們不再忙於例行事務或工作時,便可時常經驗到我們時代的病徵是無意義,或稱為“存在虛無”。進行治療的目的在於促使人們經由外在事務、苦痛、工作和愛來發掘生命的意義與目的(Frankl,1965)。

羅洛.梅(Roll May)

羅洛.梅是存在主義從歐洲傳至美國的代言人之一,他的著作對美國的存在主義治療實務有重大的影響。《存在:精神病理學和心理學的新領域》是他將存在主義推介至美國的重要著作。羅洛梅認為,“存在”需要勇氣,而且我們的抉擇決定了我們成為怎樣的人。在我們內心深處,不時會有掙扎交戰。雖然我們想追求成熟與獨立,但也知道這種擴張通常會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因此,我們就徘徊在依賴時的安全感以及追求成長時的喜悅與痛苦感之間的掙扎交戰。

柏根塔爾(James Bugental)

在《心理治療師的藝術》一書中,柏根塔爾敘述生活改變取向的治療法。他視治療是治療者與當事人一起探索當事人主觀世界的一種探險。他強調,這種探尋必須是治療者也樂意去接觸自己的現象學世界。他說,治療的重點在於協助當事人去檢查自己如何回答生活中存在問題,挑戰他們重新調整這些答案,使其開始過著坦誠的生活。

葉倫(Irvin Yalom)

葉倫也承認其實務受到歐美存在主義心理學家與精神病理學家的影響。依賴著臨床經驗以及實證研究、哲學與文獻,葉倫發展其存在主義取向治療法,並將重點放在人類最終關心的四項問題上:死亡、自由、存在的孤獨,以及無意義。葉倫一本內容廣泛的教科書《存在主義心理治療法》,被視為一種前所未有的成就。葉倫認為弗朗克是一位卓越的實用主義思想家,對於他的著作和實務均產生相當大的影響。葉倫相信大多數有經驗的治療師,不論其理論取向為何,都採用了他書中所討論的存在主題。他認為,上述四項主題構成存在主義心理動力的核心,也跟實務工作密不可分。

理論依據

1、自我知覺能力
我們之所以能夠做決定及反應,系因我們擁有自我察覺的能力。察覺能力愈強,自由的可能性也就愈大,因為拓展我們的察覺能力,即能增進我們充分體驗生活的能力。我們察覺的命題包括: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們無法擁有無限的時間去完成生活中想要做的一切事情; 我們有採取行動或不行動的潛能;即使不行動,也是一種決定;由於我們選擇自己的行動,因此能創造出自己的部分命運;人生意義是我們尋求及創造成獨特目的之產物,並不會自動出現;基本上,存在的焦慮來自於我們的自由意識,它是我們生活里的重要部分;當我們對可行的抉擇增加察覺能力時,同時也就增加了對抉擇結果所應負的責任感;我們很難克服寂寞、無意義、空虛、內疚和孤獨; 基本上,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但是我們也有和他人建立關係的機會。
2、自由與責任
存在主義理論的核心觀點是:儘管我們渴望自由,但是我們常常會想方設法逃離我們的自由。儘管我們無法選擇是否來到這個世界,但是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選擇自己希望成為怎樣的人。正因為這種自由的存在,我們就不得不擔負起指導自己生活的責任。
治療師的主要任務有二:一是要幫助來訪者意識到自己是如何讓別人來為自己作決定的;二是要鼓勵他們逐漸學會為自己作選擇。
3、建立自我認同感並建立對個體有意義的人際關係
我們大多數人的麻煩往往出現在我們努力通過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尋求方向、答案、信仰與價值德這個過程中。我們不信任自己,也不從自身尋找生活衝突的答案,反而去努力成為別人希望我們成為的那個人。這樣,我們的生活就根植於他人的預期,而我們也將和自己形同陌路。
存在主義治療師可能會以要求來訪者強化自己的感受開始治療的過程。當我們學會自立並讓自己充分體會自己的力量時,與他人的關係便可以賦予我們自我實現的感受(而非缺失感)。然而,如果我們感覺自己被忽視了,那么我們與他人的關係將只會是一種寄生關係,再無其他可能。也許治療的主要功能就在於幫助來訪者區分神經質的依賴與積極的人際關係——雙方都能從這種關係中獲得成長——之間的區別。
4、尋求意義、目的、價值和目標
治療中存在的一個問題是,來訪者需要丟棄原有的(被強加的)價值觀,但是又沒有新的可以取代。……治療過程的任務就在於幫助來訪者創建一個與其存在方式相符的價值觀體系。
人們時常會被生活的空虛所困,因此他們就會放棄為自己的生活尋找意義的努力。經歷無意義感並為自己有意義的生活建立價值觀,這些都是治療過程中不容忽視的主題。治療師的職責不是告訴來訪者他們的生活意義是什麼,而是要指出,哪怕是在痛苦的時候,他們也能發現生活的意義。然而,生活的意義可不是我們能夠直接尋找到並獲得的東西。矛盾的是,我們越是理性地去尋找它,我們就越可能錯過它。
5、焦慮是生活的條件
存在主義焦慮是人們在面對“存在的問題”——死亡、自由、選擇、孤獨和無意義事不可避免的結果。存在主義焦慮可能會成為引發個體成長的刺激物。很多尋求治療的人們都希望找到消除其焦慮的辦法。然而,開闢新生活必然意味著要接納新焦慮,所以,如果我們嘗試減少焦慮,那么必然要為此付出高昂的代價。
Van Deurzen(1991)認為存在主力療法的核心目標不是幫助人們過上更舒適輕鬆的生活,而是鼓勵來訪者承認並處理不安和焦慮的根源。正視存在主義焦慮就是要將生活看做一個充滿冒險的旅程,而不是讓自己停留在看似可以提供保障的安全感後面。
6、察覺死亡與不存在
葉倫(2003)指出,治療師應該直接和來訪者說明死亡的現實性。亞隆認為對死亡的恐懼會潛伏下來並對我們的生活造成終身的負面影響。
存在主義療法的其中一個焦點就是要探索來訪者對自己重視的工作的投入程度。……畏懼死亡的人必然會畏懼生活。當我們從情緒上接納自己最終必然死亡的現實之後,我們就將更加清醒地認識到自己行為的重要性、認識到我們所面臨的選擇以及我們的終極責任——決定自己生活的質量。

治療技術

存在主義治療法大多並不像其它學派擁有一套定義完整的治療技術, 因此他們有時會引用其它學派的技術。而由法蘭克創立的意義治療學派發展出了兩種治療技術。

矛盾意向法

對於預期焦慮的病人,Frankl提出矛盾意向法,要病人故意去恐懼他所害怕的東西,使病人的態度顛倒。透過矛盾意向法,當事人可以客觀的觀察自己的焦慮,能夠避免因對於焦慮的期待不安導致焦慮愈上升,呈現惡性循環的狀況。

減反省法

減反省法適用來解決當事人的過分注意和過分反省。反省通常是潛意識的自動的思考,反省過剩時往往會阻礙了行為的進展。因此必須借著減反省法重建自己身心是值得信賴的理念。 而減反省法的另一功用是希望當事人能將注意力轉到生活的積極面,朝未來的方向看,而避免將注意力集中在當前的困境。

治療階段

澄清

在第一階段,諮詢師幫助來訪者找出並弄清楚他們對世界的想法。讓來訪者說出並質疑他們看待和了解自己的存在的方式。治療師考察他們的價值、信念、假設的可靠性。這個任務對很多來訪者都是困難的,因為他們在最初把問題都看做是由外部原因引起的。他們可能會著重於講別人怎樣“讓他們感到”如何,或者他們的行動或沒有行動如何主要是他人的責
任。諮詢師教會他們怎樣考察自己的存在,檢查他們自己在造成生活中的問題上的作用。

訂立改變的目標

這個階段是鼓勵來訪者更全面地考察他們當前價值系統的來源和權威。這一自我探索過程通常會導向新的想法,對他們的價值和態度導致某種重建。來訪者會更好地考慮什麼樣的生活值得過,對自己內部的價值過程有更清晰的了解。

行動

在存在主義治療的最後階段中,要幫助來訪者將所學到的有關對自己的了解付諸行動。
治療的目標是讓來訪者找到辦法將他們考察過的和內化的價值以具體的方法給予實施。來訪
者通常會發現他們的強項,找出利用這些強項幫助自己過一個有目標的生活的方式。

貢獻

1、強調人的自主性、尊嚴和價值,不像精神分析學派將人都視為病人,受潛意識主宰;也不像行為主義認為人可以經由制約,塑造成任何樣子。
2、為心理治療法提供一個完整的哲學根基。存在主義治療法帶給治療者許多關於內在信念的思考:人類的本質是什麼?人類行為有可能改變嗎?誰來做決定? 治療者還是當事人? 自由的本質為何? 人能自由決定嗎? 治療者是價值中立或價值導向? 應該如何處理價值問題 ?
3、注重當事人的個別狀況,彈性運用諮商技術,不流於機械化。
4、意義治療法適用於下列領域:精神官能症患者。精神官能症獨 特的心理困擾時常會被轉至精神層面。意義治療所要處理的是這些病患當事人具有討論遠大目標的能力。當事人有屬於在命運上不可抗拒的遭遇,如殘障、絕症或長期臥病在床。
5、 現代工商業社會的結構, 許多人感到空虛、疏離、冷漠、無意義,存在主義治療法重視人存在的問題,正適用於現代人。

局限性

1、存在治療法最受人批判的地方是,它缺少對原理原則及心理治療實務做系統性的陳述;此外,它也經常被批判缺乏嚴謹的方法。
存在主義療法往往採用自我實現、會心對話、真誠性和存在世上等含糊且籠統的術語,來敘述自己的治療風格。由於缺乏明確性而常令人迷惑,也使得指導有關針對存在治療過程與結果的研究產生困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