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信俗

媽祖信俗

媽祖信俗又稱娘媽信俗、娘娘信俗、天妃信俗、天后信俗、天上聖母信俗、湄洲媽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頌揚媽祖的立德、行善、大愛精神為核心,以媽祖宮廟為主要活動場所,以廟會、習俗和傳說等為表現形式的中國傳統民俗文化。媽祖信俗由祭祀儀式、民間習俗和故事傳說三大系列組成。湄洲是媽祖祖廟所在地。

2009年9月30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政府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審議,決定將”媽祖信俗“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信俗類世界遺產,也是莆田市第一次世界級遺產,使湄洲獲得了一張世界名片。

基本介紹

傳承發展,記錄,決定,列入,申遺,由來,源起,內容,習俗,特徵,傳承,意義,傳說,分布,福建,台灣,廣東,香港,澳門,江蘇,浙江,天津,山東,馬來西亞,相關活動,媽祖生,迎媽祖,進香,規模,文化,內容,入選原因,申遺意義,相關資料,

傳承發展

記錄

中國提名的《媽祖信俗》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對該申遺對象簡介如下:
媽祖信俗遺地媽祖信俗遺地
媽祖誕生和成長在公元10世紀的湄洲,她致力於幫助她的同胞鄉親,並且因為試圖營救海難中的倖存者而獻身。這些祭祀活動中包括到湄洲祖廟謁祖、分神、貢獻鮮花,燃蠟燭、香火和放鞭炮。晚上的時候居民會提著“媽祖燈籠”遊行。信奉者們向媽祖求子、求平安、求解決困難的辦法、求幸福。對媽祖的信仰和紀念已經深深融入沿海地區中國人以及他們後裔的生活,成為了促進家庭和諧、社會融洽以及該信俗的社會團體身份認同感的一個重要的文化紐帶。

決定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認為,《媽祖信俗》符合被列入名錄的條件,其中包括:
條件1:《媽祖信俗》被不同社會團體認可為身份認同以及連貫性的一個符號,並且數個世紀以來代代相傳。
條件2:將《媽祖信俗》納入名錄將促進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受矚目度,並且提高其國際層面的受關注度,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造力。
條件3:該申遺活動中包括了各種各樣的現行的、計畫中的措施,以確保申遺活動的切實可行性和成功機率。
條件4:本次申遺活動是由社會團體組織、鄉村委員會和各個媽祖廟首先發起的,他們通過提供相關的文獻和文化遺產、審查提名檔案的內容、接受採訪以及規劃保護措施等行為參與了申遺的過程;他們表現出對申遺對象自發的、事先獲知、重視的同意態度。
條件5:該申遺對象已經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受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部門的直接監管。

列入

將《媽祖信俗》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申遺

湄洲祖廟湄洲祖廟
2008年9月25日,由湄洲島管委會和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聯合申報的《媽祖信俗》申報書和宣傳片,經中國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評審委員會評審通過和中國政府同意提名,航郵設在法國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秘書處。2009年9月30日,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首都阿布達比召開的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政府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審議,決定將《媽祖信俗》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信俗類世界遺產,也是莆田市第一次世界級遺產,使湄洲獲得了一張世界名片。

由來

源起

媽祖的生卒年與家世,史料中有多種傳說:
湄洲祖廟湄洲祖廟
現存關於媽祖最早的文獻,是南宋廖鵬飛於紹興廿年(1150年)所寫的〈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謂:“世傳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嶼人。初以巫祝為事,能預知人禍福……”
媽祖生前是一個女巫。文中並提到:宣和五年(1123年),“給事中路允迪出使高麗,道東海。值風浪震盪,舳艫相衝者八,而覆溺者七。獨公所乘舟,有女神登檣竿為旋舞狀,俄獲安濟……”船員說這是湄州女神顯靈,於是路允迪返國後上奏朝廷請封,詔賜順濟廟額。
南宋李醜父《靈惠妃廟記》:“妃林氏,生於莆之海上湄洲”。
南宋李俊甫《莆陽比事》“湄洲神女林氏,生而靈異”。
(明)張燮東西洋考》“天妃世居莆之湄洲嶼,五代閩王林願之第六女,母王氏。妃生於宋元祐八年三月二十三日。始生而變紫,有祥光,異香。幼時通悟秘法,預談休咎無不奇中。雍熙四年二十九日升化。
(明)嚴從簡《殊域周咨錄》:“按天妃,莆田林氏都巡之季女。幼契玄機,預知禍福。宋元祐間遂有顯應,立祠於州里”。
(清)楊俊《湄州嶼志略》:“湄州在大海中。林氏林女,今號天妃者生於其上”。
(清)《長樂縣誌》:“相傳天后姓林,為莆田都巡簡孚之女,生於五代之末,少而能知人禍福。室處三十載而卒。航海遇風禱之,累著靈驗”。
《莆田九牧林氏族譜》則記載媽祖是晉安郡王林祿的第二十二世孫女。
從南宋到清代,絕大多數史料公認天妃姓林,生於湄州嶼,自幼有異能。具體生日,雖只見於《東西洋考》,但早被全世界媽祖信徒奉為媽祖生辰,舉行慶典。
學者研究指出,媽祖是從閩越地區的巫覡信仰演化而來,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其他傳統民間信仰(千里眼順風耳)。隨著影響力的擴大,又納入儒家、佛教和道教的因素,最後逐漸從諸多海神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海神的代表。
媽祖信俗是源於人們對媽祖的景仰而逐漸形成的一種常規化的傳統民間信仰習俗。媽祖,也稱湄洲媽祖,原名林默娘,公元960年農曆三月二十三出生於福建莆田湄洲。她生前經常為漁民預測出海時的天氣情況、義務採藥治病、拯救遇險漁船,還曾點燃自家的房子,用火光當做航標引導迷航的商船脫離險境。公元987年農曆九月初九,在她28歲時因在海上救人而獻出年輕的生命。島上漁民為了紀念這位美麗、善良和樂於助人的好姑娘,特地在島上建廟並奉為海神,希望世世代代學習媽祖精神多做好事,也希冀媽祖繼續保佑百姓航海平安。公元1123年,因為保護路允迪出使高麗,當時的朝廷首次將“順濟”廟額賜給媽祖廟。此後,媽祖因護佑南糧北調、鄭和下西洋等而被歷代朝廷褒封為天妃、天后、天上聖母共36次。隨著航海業發展和華人移民,媽祖廟遍布世界各地港口,如澳門地名葡萄牙文MACAU就出自“媽祖閣”的發音。1000多年來,媽祖信俗從湄洲媽祖祖廟分靈傳播到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現今擁有2億多信眾和5000多座媽祖廟,成為媽祖信仰地區民眾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

內容

申報書和宣傳片對媽祖信俗包含的內容進行了闡述,主要由祭祀儀式、民間習俗和故事傳說三大系列組成。
(一)祭祀儀式分為家庭祭祀和宮廟祭祀兩種,家庭祭祀包括“船仔媽”崇拜、對海祭拜、家中供奉和掛媽祖像等,宮廟祭祀則包括日常祭祀和廟會祭祀,其中廟會祭祀時舉行祭祀大典,媽祖祭祀大典於1788年列入清朝的國家祭典,另外湄洲媽祖祖廟全年還例定有媽祖誕辰紀念、媽祖升天紀念、割火分靈、謁祖進香、媽祖巡遊、民俗表演等一系列的廟會活動;
(二)傳統民俗主要包括演戲酬神、媽祖元宵、謝恩敬神、媽祖游燈、媽祖服飾、聖杯問卜、換花求孕、佩戴香袋、誕辰禁捕、媽祖彩車、大門貼符、頸項佩玉、托看小孩、媽祖掛脰等;
(三)故事傳說指媽祖信俗在傳承過程中,留下許多動人的故事傳說,包括有檔案史料、志書、奏章、碑記、摩崖石刻、壁畫、匾額、楹聯、詩詞、散文、書法、圖畫、戲曲、俚歌等。
媽祖祭典媽祖祭典
祭祀儀式分為家庭祭祀和宮廟祭祀兩種。家庭祭祀包括:⑴“船仔媽”崇拜,就是漁民和航海者在船上供奉媽祖神像,祈求航海安全,這是媽祖信俗最原始的形式之一。⑵對海祭拜,就是湄洲和其他地區的漁民、船民在海邊或在沙灘上擺上供桌、貢品面對大海,向媽祖祭拜。⑶家中供奉,就是漁民和居民在家中的神龕上供奉媽祖像點香、祭拜。⑷汽車上掛媽祖像,祈求出入平安。
宮廟祭祀分成日常祭祀和廟會祭祀兩種。日常祭祀是由媽祖信眾到媽祖廟向媽祖神像行禮,主要包括獻鮮花、點香火、擺貢品、行跪拜禮以及燃鞭炮、燒金帛、題緣金等方式。廟會祭祀則舉行祭祀大典。祭祀大典形成於公元11世紀,公元1788年被列入國家祭典,場面恢宏、莊嚴隆重。包括:⑴儀程,主要有司祭人員就位、迎神、上香、讀祝文、行三獻之禮和三跪九叩禮、送神等。⑵司祭,湄洲媽祖祖廟主持人擔任主祭,世界各地媽祖分靈廟負責人參加陪祭。⑶祭器,祭壇上配有燭台、香爐、鐘鼓等。⑷祭品,供桌上擺放用麵粉、香菇、木耳等食品製成仿海洋生物和自然山景等。⑸儀仗,由清道旗、鑾駕、仿古兵器等組成。⑹祭樂,由樂生用嗩吶、鼓、磬、琴、笛等28種樂器演奏地方曲調和曲牌。⑺祭舞,由舞生執鳳羽、龠管,採用雲步、疊步等傳統戲曲舞步。
湄洲媽祖祖廟的廟會是指特定節日和重大祭祀活動,具體包括:⑴媽祖誕辰。每年農曆三月廿三媽祖誕辰日。⑵媽祖升天。每年農曆九月初九媽祖逝世紀念日。⑶割火分靈。各地建媽祖分靈廟時要捧著神像到湄洲媽祖祖廟舉行“取香灰”的分神儀式。⑷謁祖進香。媽祖分靈廟每隔一定時期到湄洲媽祖祖廟謁祖進香,俗稱“回娘家”,一次陪同進香的團隊人數有的多達7000餘人。⑸媽祖巡遊。湄洲媽祖金身在湄洲島和台灣、金門、澳門等地分靈廟巡遊,接受膜拜。⑹民俗表演。湄洲媽祖祖廟還進行舞龍、舞獅、擺棕轎、耍刀轎、舞涼傘等民俗表演,表演人員多為民間藝人,參加人數最多可達幾十萬人,場面壯觀。
涉及媽祖的傳統民俗主要包括:⑴演戲酬神。媽祖分靈廟如有舉行慶典活動或者戲劇演出,都要恭請媽祖神像駕臨觀賞或請戲班演員到媽祖神像前“弄仙”。⑵媽祖元宵。湄洲每年正月初八到十八各家各戶都恭請媽祖神像參加元宵活動。⑶謝恩敬神。家族舉行感恩蒼天儀式,男女老少統一著裝列隊到媽祖廟敬請媽祖參加。⑷媽祖游燈。漁民、農民、市民等在節日的晚上都提著“媽祖燈籠”繞游。⑸媽祖服飾。湄洲婦女平常頭上都梳著帆船狀的髮髻,著藍色的上衣和紅黑相間的褲子,表示對媽祖的敬仰和對家人出海平安歸來的期盼。⑹聖杯問卜。用木質半月形“聖杯”,向媽祖祈求解決疑難問題的方法。⑺換花求孕。湄洲已婚未育婦女與媽祖神像頭上的花互換來求賜孕。⑻佩戴香袋。到媽祖宮廟祈取小香袋戴在小孩身上,以保平安。⑼誕辰禁捕。湄洲漁民在媽祖誕辰日前後自發不下海捕魚,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⑽媽祖彩車。媽祖巡遊隊伍中裝扮有關媽祖故事的彩車。⑾大門貼符。百姓在大門上貼著媽祖的神符,⑿頸項佩玉。脖子上掛著媽祖的玉像。⒀托看小孩。如果父母外出,將小孩託付給媽祖廟看護。⒁媽祖掛脰。在媽祖巡遊過程中,信眾向媽祖神像的頸項上掛上用紅繩子系的金鎖、銀鎖或錢幣。
在媽祖信俗的傳承過程中,留下許多動人的故事傳說,包括媽祖護商船、佑使者、平海寇、除瘟疫等內容的文獻和文藝作品達4000多種,包括:媽祖檔案、志書、奏章、碑記、摩崖石刻、壁畫、匾額、楹聯、詩詞、散文、書法、圖畫、戲曲、俚歌等。

習俗

民間習俗包括:媽祖分靈廟慶賀活動、戲劇演出或家族感恩蒼天、祭奠祖先儀式,男女老少列隊敬請媽祖。漁民、農民、市民等在節日之夜提"媽祖燈籠"繞游;湄洲婦女頭梳帆船狀髮髻,著藍色上衣和紅黑相間的褲子,表示敬仰;用木質半月形"聖杯",向媽祖祈求解決疑難問題的方法;婦女換下媽祖頭上的花來求孕;到媽祖宮廟祈取小香袋戴在小孩身上,以保平安;漁民在媽祖誕辰日前後不下海捕魚,體現人與自然和諧。
祭祀祭祀

特徵

民間性、親和性、包容性是媽祖信俗的顯著特點。百姓將母親的大愛集於媽祖身上,親切稱她為娘媽、姑媽、媽祖。媽祖信仰已與百姓日常生活水乳交融,世代相傳。歷代延續下來的盛大廟會、生活習俗和民間傳說,都是對媽祖精神的景仰和禮讚,對人類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

傳承

媽祖信俗主要通過媽祖宮廟分靈、家族傳授和故事傳說而傳承。其中司祭、祭品、舞蹈、音樂等是通過師帶徒方式進行傳承,現已確認媽祖信俗代表性傳承人36人。

意義

媽祖的信仰和紀念已經深深融入沿海地區中國人以及他們後裔的生活對,成為該信俗團體身份認同感的一個重要文化紐帶。在維護家庭和睦、社會融合以及弘揚大愛精神等方面發揮獨特作用。媽祖信俗也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和全球華人文化認同的標誌。華人在僑居國建媽祖廟,並以此來踐行媽祖精神,與所在國居民友好相處,共創新家園。
媽祖像媽祖像

傳說

媽祖信俗,也稱為娘媽信俗、娘娘信俗、天妃信俗、天后信俗、天上聖母信俗,是以崇奉和頌揚媽祖的立德、行善、
大愛精神為核心。從湄洲媽祖祖廟傳播到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全球擁有媽祖宮廟五千多座、信眾二億多人。2300萬台灣同胞中,有1700萬信仰媽祖。
《媽祖信俗》與百姓生活水乳交融,世代相傳,已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標誌。
媽祖信俗來自民間。歷史上,媽祖確有其人,其姓林名默娘,祖籍福建莆田湄洲島,生於北宋建隆年間。她自幼聰明,勤奮好學,非常孝順和仁愛,能預知海洋氣象,還能為民占卦吉凶,驅災治病,從而受到人們尊敬、信奉,“羽化升仙”後,被奉為保護神。
傳說
媽祖生平有許多傳說,據《天后志》記載的有十五則,據《天妃顯聖錄》記載的有十六則。它們分別是:
萊嶼長青
湄洲島旁邊有一個小嶼,傳說有一天,媽祖到小島上遊玩時將菜子撒在地上,不久菜子奇蹟般成長,花開滿地。隨後,每年無需耕種,自然生長。當地人視仙花采之。以後,人們就把這個地方稱為“菜子嶼”。
禱雨濟民
相傳媽祖二十一歲的時候,莆田地方出現大旱,全縣百姓都說非媽祖不能救此災害。於是,縣尹親往向媽祖求救,媽祖祈雨,並說壬子日申刻就會下大雨。到了那天,上午晴空無雲,絲毫沒有要下雨的徵兆,申刻一到,突然烏雲滾滾,大雨滂沱而下,久旱遇甘雨,大地恢復往日生機。
掛席泛槎
相傳媽祖在世時,有一天,海上起風浪,媽祖要渡海,岸邊船隻是有,但是船上沒有船槳,也沒有船篷,加上風急浪大,船手不敢開船,媽祖對船手說:你只管起船。隨即叫人將草蓆掛在桅桿上用作船帆。船開上海面,乘風破浪,飛馳而去。
化草救商
相傳媽祖在世時,湄洲嶼西邊有個出入湄洲的要衝叫門夾(就是今天的文甲),有一次,一艘商船在附近海上遭到巨風襲擊觸礁,海水湧進船艙,即將沉沒,村民見狂巨浪,不敢前去營救。在這緊急時刻,媽祖信手在腳下找了幾根小草,扔進大海,小草變成一排大杉劃到並附在即將沉沒的商船上,商舟免遭沉沒,船中人免難。
降伏二神
相傳在媽祖二十三歲時,湄洲西北方向有二神,一為順風耳,一為千里眼。二神經常出沒貽害百姓。百姓祈求媽祖懲治二神。為了降服二神,媽祖與村女們一起上山勞動,這樣,一直過十多天,二神終於出現了,當二神將近時,媽祖大聲呵斥,二神見媽祖神威,化作一道火光而去,媽祖拂動手中絲帕,頓時狂風大作,那二神弄不清所以,持斧疾視,媽祖用激將法激二神丟下鐵斧,丟下鐵斧之後二神再也收不起鐵斧,於是認輸謝罪而去。兩年後,二神海上再次作祟 ,十分厲害,媽祖用神咒呼風飛石使二神無處躲避,二神服輸,願為媽祖效力,於是媽祖收二神為將。
解除水患
相傳媽祖二十六歲時,那年上半年,陰雨連綿,福建與浙江兩省倍受水災之害。當時當地官員上奏朝廷,皇帝下旨就地祈雨,但祈求毫無改觀。當地請求媽祖解害,媽祖道:災害是人積惡所致,既然皇上有意為民解害,我更是應當祈天赦佑。於是焚香禱告,突然天開始起大風,並見雲端有虬龍飛逝而去,天空晴朗了。那一年百姓還獲得了好收成,人們感激媽祖,省官於是向朝廷為媽祖請功並準得到褒獎。
救父尋兄
相傳媽祖十六歲那年秋天的一天,其父兄駕船渡海北上之際,海上掀起狂風惡浪,船隻遭損,情況危急。這時媽祖在家織布,忽然閉上眼睛,使勁全力扶住織機,母親見狀,忙叫醒她,媽祖醒來時失手將梭掉在了地上,見梭掉在了地上,媽祖哭道:父親得救,哥哥死了!不久有人來報,情況屬實。兄掉到海里後,媽祖陪著母親駕船前去大海里尋找,突然發現有一群水族聚集在波濤洶湧的海面,眾人十分擔心,而媽祖知道是水族受水神之命前來迎接她,這時海水變清,其兄屍體浮了上來,於是將屍體運回去。此後每當媽祖誕辰之日,夜裡魚群環列湄嶼之前,黎明才散去,而這一天也成為當地漁民的休船之日。
懇請治病
相傳媽祖在世時,有一年,莆田瘟疫盛行,縣尹全家也染上了疾病,有人告知縣尹媽祖有解難之法力。於是,縣尹親自拜請媽祖,媽祖念他平時為官不壞,加上他是外來官,告訴他用菖莆九節煎水飲服,並將咒符貼在門口。縣尹回去後遵囑施行,不日疾病痊癒。
窺井得符
相傳媽祖十六歲的時候,有一次,與一群女伴出去遊玩,當她對著井水照妝時,一位後面跟著一班神仙的神人捧著一雙銅符,擁井而上,把銅符授給她,一起玩得女伴們都嚇跑了,而媽祖則接受銅符,並不懷疑。媽祖接受銅符後,靈通變化,符咒避邪,法力日見神通,以至她常能神遊,騰雲渡海,救急救難,人們稱她是“神姑”,“龍女”。
鐵馬渡江
相傳有一天,媽祖要渡海,可是沒有船隻,這時候,媽祖見旁邊屋檐前懸有鐵馬,於是靈機一動,取之揮鞭,鐵馬奔海對面風馳而去,待人上了對岸,忽然之間,鐵馬無影無蹤,旁邊的人無不驚嘆“龍女”的神通廣大。

分布

福建

媽祖的誕生地福建是中國大陸媽祖信仰最盛的地方,僅在媽祖的家鄉莆田一地,就有不下百座的媽祖廟,在民國以前,福建沿海各府縣,每縣都有幾十座媽祖廟,福建各地的媽祖廟數量仍十分龐大,香火旺盛。媽祖文化甚至深入到內陸的閩西客家山區。福建的媽祖廟中有三座被列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媽祖信仰遭到嚴重的打擊,許多宮廟和神像被毀。譬如媽祖信仰發源地湄州島上的廟宇和相關文物,就在文革中被摧毀殆盡。只有少數廟宇如莆田文峰宮,在文革時將媽祖神像藏於郊區的古井中,保住了神像。泉州天后宮則是因為曾被當作工廠使用,因此躲過被摧毀的命運。改革開放後民間信仰逐漸恢復、加上兩岸交流和統戰因素,媽祖信仰重新活絡。又因為媽祖信仰中獨特的“進香、刈火”習俗,台灣各媽祖廟為求增加本身與祖廟的連結,紛紛前往湄州捐獻資金興建宮殿或牌樓等建物,使湄州島上的媽祖宗教建築迅速增加,但整體來說大陸上的媽祖信仰仍遠不及台灣的熱度。

台灣

台灣蘇澳鎮南方澳南天宮的純金媽祖神像。媽祖信仰是台灣最普遍的民間信仰之一。由於移民多自中國大陸渡海
而來,且台灣四面環海,海上活動頻繁,因此媽祖成為台灣人最普遍信仰的神明之一。無論是大小街莊、山海聚落,還是通都大邑,都可看到媽祖廟。僅台灣一地,“就有媽祖廟510座,其中有廟史可考者39座,內建於明代的2座,建於清代37座”(中華人 nd)。
台灣著名的媽祖廟,有台中大甲鎮瀾宮雲林北港朝天宮彰化鹿港天后宮(新舊祖宮)、嘉義新港奉天宮、嘉義東石鄉笨港口港口宮、嘉義朴子配天宮、台南市大天后宮彰化市南瑤宮、台南顯宮鹿耳門天后宮、台南正統鹿耳門聖母廟苗栗竹南中港慈裕宮、苗栗竹南龍鳳宮、苗栗通霄拱天宮、台北市松山慈祐宮、台北市關渡宮、台北市西門町媽祖廟、台北縣新莊慈祐宮、板橋慈惠宮、屏東縣屏東市慈鳳宮、屏東縣裡港鄉雙慈宮,以及高雄市旗津旗後天后宮等。
另外,媽祖也是許多著名寺廟的陪祀神。如台北的艋舺龍山寺、艋舺祖師廟,林口竹林山寺、蘆洲涌蓮寺等。
媽祖信仰傳到台灣以後,逐漸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特色。甚至有學者認為媽祖已發展出與中國媽祖不同的特性:“‘媽祖’在中國福建南方原是‘出海媽祖’,只是漁民的守護神。但在台灣的媽祖已成‘過海媽祖’,她在歷史上已成離開唐山的移民祈求平安到台灣的過海守護神。台灣媽祖可以說已紮根於這塊土地,成了一部獨立於中國媽祖之外的本土神明”(張德麟 2003,3)。這種見解獲得若干學者的附和(另見董芳苑 2003,61-4;史明1992,31-2)。
然而媽祖信仰在鄭和時期的明代水師已經相當普遍。清代以後,在非沿海地區(如南京)也有媽祖廟宇。部分學人區分“出海媽”的論點與意圖遭到不少批評。清代以後,東南亞國家華人也普遍信奉媽祖,但當地華裔人士,是否認為其媽祖是“獨立於中國媽祖”的新神,則答案如同是否有“新關羽”信仰,恐怕是否定居多。民間實際的信仰活動上,仍有許多台灣與東南亞信徒,絡繹不絕前往福建湄洲島進香、參拜媽祖祖廟,顯示信徒對於媽祖源流的認同。
媽祖信仰還包括姓氏群的崇拜,由於媽祖姓林的緣故,台灣各地林姓都喜稱媽祖為姑婆祖、祖姑,藉以拉近媽祖和林姓之間的親密關係,林姓亦常自稱為媽祖的裔孫、族孫,甚至組織有大規模的共祭團體,例如:台北地區以林姓為主的七角頭正龍社天上聖母神明會1、台灣中部二十四莊林祖姑天上聖母會。

廣東

廣東省最信仰媽祖的地區就是粵東的潮汕地區了,潮汕地區媽祖廟甚多,特別是漁民、商民、鹽民尤普遍。船民船中都祀媽祖神像,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神誕即隆重祀拜。著名的就有“汕頭老媽宮”,還有汕頭市潮南區臚崗鎮臚山古廟
汕頭媽嶼島就是因一島兩座媽祖廟而得名。
在潮汕有些地方每年還會舉行大型的遊行活動。有些地方把媽祖也叫做“阿媽”。
中國大陸地區最高媽祖石雕像也坐落在汕頭中信度假村龍虎灘。
廣東省內規模最大的天后宮番禺南沙大角山東南,始建於明代。清朝乾隆年間曾有一次大規模重建,二戰時遭到嚴重破壞。1994年,由香港著名商人霍英東帶頭捐資重建,1996年建成。
南沙天后宮背山面海,宮前廣場樹立這巨大的天后石像,用365塊花崗岩石砌成。
茂名放雞島天后宮建成於2013年農曆正月十八,採用元期古廟造型而建,廟宇工程浩大有天后宮(皇極殿)、九龍池、積善房、順齊齋(閣)、九龍壁、媽祖文化牆、鐘樓等建築。

香港

媽祖在香港皆稱天后,而水上人則稱其為阿媽。香港各地皆有天后廟,其中以佛堂門天后廟在本港至大,立於宋代,每年皆有不少漁民聚集進香。香港境外,深圳南頭半島赤灣之上,亦有明代與鄭和有關的赤灣天后廟(明時為天妃宮),此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有不少水上人前往參拜。
香港境內各大小天后廟,常以漂浮之說立廟,如在海岸拾到天后神主牌、木像等,人便就地立廟,奉為神明。這點與福建台灣等地天后廟不同,因為神主乃漂來的,各廟無遞屬關係。村與村間的天后,乃獨立個體。例如本村天后節日,開神功戲,也會請附近村落之天后來觀看。

澳門

媽祖在澳門亦相當多人信奉。最顯著的例子,澳門西文名稱“Macau”,即是由“媽閣廟”一詞轉化而來。

江蘇

南京天妃宮位於南京獅子山麓、長江之濱,建於明朝永樂五年。相傳鄭和下西洋遇險,受救於林默,返航歸來上奏永樂帝而後修建。
太倉瀏河天妃宮,又名“天妃靈慈宮”,俗稱“娘娘廟”。宮內立有《通番事跡碑》,記述了鄭和下西洋的經過。
宿遷泗陽眾興天后宮,又稱天妃宮,位於眾興鎮騾馬街西首,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浙江

杭州天妃宮的最早記載見自宋《夢粱錄》。在清代,分別在武林門、吳山三茅觀、孩兒巷有三座天妃宮。
在浙江舟山溫嶺玉環洞頭、南麂、蒼南等地,都有媽祖廟。

天津

舊時,天津新婚者時常至天津天后宮祭拜媽祖,以求早得子嗣。天津人心中的媽祖信仰功能與送子娘娘,有相當大的重疊。

山東

青島天后宮始建於明代成化三年,初稱“天妃宮”,是青島市區現存最古老的明清磚木結構建築群。道教廟會天后宮廟會,俗稱“青島大廟廟會”。
蓬萊境內的蓬萊閣,由龍王宮、子孫殿、彌陀寺、天后宮、三清殿呂祖殿等古建築共同構成。

馬來西亞

道教在馬來西亞也有長久的歷史。沙巴州正在興建一座世界最高的媽祖神像。這座神像將有十樓高,被視為宗教的經典圖像。(註:馬來西亞政府已經正式禁止興建)

相關活動

在2008年11月1日舉行的第十屆湄洲媽祖文化旅遊節期間,來自17個國家和地區近300家媽祖文化機構代表懷捧三百多尊媽祖分靈神像回“娘家”湄洲媽祖祖廟尋根溯源、共祭媽祖,並與當地媽祖信眾共同拉起巨幅標語,表示全力支持《媽祖信俗》申報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台灣媽祖宮廟還通過在當地舉行大型媽祖民俗活動、組織媽祖信眾從海上直航湄洲島謁祖進香、提供申遺的所需的資料和照片等方式,表達對《媽祖信俗》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美好祝願。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在組織的2008年11月1日 “天下媽祖回娘家”、2009年5月15日 “海峽論壇·台灣媽祖信眾直航湄洲謁祖進香”等活動期間和利用世界各地媽祖分靈廟到湄洲媽祖祖廟謁祖進香的機會,擺放《支持〈媽祖信俗〉申報“世遺” 保護人類共同文化遺產》的紅布條供各地媽祖信眾和各界人士簽名支持。福建地區的《天下媽祖》、《福建東南新聞網》和《莆田政府網》、《莆田新聞網》、《湄洲媽祖祖廟》、《湄洲島旅遊網》等莆田地區所有網站還開展了網上籤名支持活動,發動網民在網上籤名支持《媽祖信俗》申報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形成了濃厚的《媽祖信俗》申報世遺的氣氛。
鹿港天后宮中,待分廟奉迎的媽祖神像鹿港天后宮中,待分廟奉迎的媽祖神像

媽祖生

每年夏曆三月二十三日是媽祖的誕辰。在這一天,各地的媽祖廟都會張燈結彩、演戲,非常熱鬧。最古老的澎湖馬公
天后宮,被中華民國內政部列為一級古蹟。
台灣蘇澳鎮南方澳南天宮的純金媽祖神像台灣蘇澳鎮南方澳南天宮的純金媽祖神像
大甲鎮瀾宮每年在媽祖生日前則舉辦“大甲媽祖繞境”的活動,讓信眾步行跟隨著媽祖神轎,從大甲一直往南走到北港(如今改為往新港)。該活動參加者動輒百萬多人,是世界第三大宗教活動,隊伍迤邐數十公里,可說是一大宗教盛事。後改往新港奉天宮進香繞境出巡,路程更遠,人數卻更多。
大甲鎮瀾宮每五年舉辦一次“大甲媽祖回娘家”活動,前往湄洲祖廟謁祖進香,湄洲祖廟亦以盛大隊伍接駕,歡迎大甲媽祖回娘家謁見聖父母及湄洲天上聖母。
至於北港朝天宮的“迎媽祖”,其熱鬧場面也與大甲媽祖出巡不相上下。每年開春之後,各地到北港拜媽祖的信眾便絡繹不絕。到了誕辰當天,湧進北港的信眾,更有如浪濤洶湧般,鎮日鑼鼓喧天,熱鬧的程度甚至到瘋狂的地步。
松山慈祐宮於2007年起結合松山區公所及松山社區大學展開以“錫口文化節”為主題,發展出‘媽祖文化與信仰’研究論壇和節日活動融入社區特色其中。
媽祖誕辰繞境的時候,必定會下雨。是因為大道公(保生大帝)當時被媽祖婆甩了,心有不甘的大道公因此施法降雨,想要淋花媽祖婆的脂粉。媽祖婆也不甘受辱,在大道公誕辰繞境時,必定會有大風來吹落大道公的烏紗帽。

迎媽祖

所謂的“迎媽祖”(也作“迓媽祖”),是到外地去迎一尊本地居民普遍信仰或有淵源的媽祖來參與巡境的活動。不管自己村里或是共同舉行迎媽祖的區域是否已有一尊“在莊媽”或“在地媽”,都可能會往外地去迎媽祖。通常是往地域層級高一點的地方去迎媽祖。例如,台中縣霧峰、烏日與大里地區有一個“東保十八莊”迎媽祖的活動,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共有十八個村莊參與,這十八個村莊並沒有共有的廟,但卻有一尊共有的媽祖稱為“十八莊媽”。每年3月1日(農曆)開始把附近的旱溪媽祖、南屯媽祖、台中媽祖、彰化媽祖通通請來,參與繞境,隊伍當中,“十八莊媽”在前領路,各莊依一定的順序,逐日在莊內迎神繞境並請客。
申遺成功申遺成功
學界人士從“祭祀圈”的概念來探討這些迎媽祖的活動,藉由“神界”的疆域觀念,重新解讀“人界”中不同地域之間的從屬關係。

進香

“進香”則是到遠處的、有名的、歷史悠久的、香火旺盛的寺廟去朝香,表示對該神明的敬意。與迎媽祖的差別是進香並不會把對方的媽祖之神像請回來,只是去分沾她的香火,因此自己的神明是要出去的。到了進香對象的媽祖廟,神像也要進去,放在神殿上,有時是用“掬火”的方式,有時是用交香的方式,沾取對方的香火。另一個與迎媽祖的差別是進香的地點不一定與地域層級有關,因此進香的地點遠一點也是常見的事。
1987年丁卯年九月初九,是媽祖升天一千周年紀念,在湄州島舉行了大型的媽祖千年祭典。有上萬名的香客湧進祖廟進香,也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者和學者參與。

規模

媽祖是受到中國漁民崇拜的海神,而在木船時代移居世界各國的大都是中國沿海的漁民,在他們走向世界各國之時,
也將媽祖信仰帶到了全世界,因此在全球華僑中,媽祖成了他們他們共同信仰崇拜的神靈。全世界的媽祖宮達五千多家,媽祖信徒達 2.5 億人之多,幾乎凡是有華人的地方都有媽祖宮,都信奉媽祖,媽祖成了90%海外華人的共同信仰。所有僑居海外的華人社區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都以媽祖宮作為同鄉會館或商會,是各國華人的政治文化及社區中心,也是各國華人的精神支柱。媽祖信仰因此成了全球華人的全球性共同信仰,媽祖信徒因此遍布全球,可以說,海外華人的信仰就是媽祖信仰,媽祖信仰是屬於華人的信仰。,媽祖信仰成了一個能橫跨世界大多數國度又同時都作為華僑社區中心的網路體系,也是中國人在海外最龐大的精神體系。
媽祖信仰的規模十分龐大,自宋以來直至清代,媽祖成了三大由國家祭典的神明(黃帝、孔子和媽祖)由歷代國家祭祀的中國十四個沿海城市的媽祖宮為核心,形成龐大的媽祖宮群,有一億多媽祖信徒。台灣 2,300 萬人口中有 1,700 萬媽祖信徒,占台灣人口的 70% 以上。新加坡的媽祖信徒占總人口數的 70%。香港和澳門的媽祖信徒達居民人口的 50% 以上,馬來西亞的華人人口占該國人口的重要比例而媽祖的信徒則占了華僑人口的 80% 以上。此外,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也有很大數量的華人,也都是以媽祖信仰為主要信仰。而在日本的華僑也是以媽祖信仰為主。所以,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亞洲諸國華人世界中,媽祖信徒版塊形成了龐大的族群,是華人世界的主流族群,像台灣和新加坡兩地,媽祖信徒成了社會的結構主體,是兩地社會的主導力量,而世界各地都有唐人街的華人社區,也都百分之百的成了媽祖信仰區,是媽祖信徒為主的族群聚集地。從此可見,媽祖信仰涵蓋了華人世界的主要族群。

文化

作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航海保護神,媽祖是該信俗的核心,包括口頭傳統、宗教儀式以及民間習俗,遍布中國的沿海地區。媽祖誕生和成長在公元10世紀的湄洲島,她致力於幫助她的同胞鄉親,並且因為試圖營救海難中的倖存者而喪生。湄洲漁民為紀念這位好姑娘,在島上建廟並奉為海神。每年都會有兩次正規的廟會來紀念媽祖,屆時當地居民、農民和漁夫此時都會暫時放下他們的工作,並祭獻海洋動物、供奉媽祖像,表演各式祭祀舞蹈和其他演出。在全球5000座媽祖廟和私人家中,其他各類小一些規模的祭祀儀式也全年不停歇地進行著。

內容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會議表決通過《決議》,《決議》介紹了《媽祖信俗》。
《決議》稱,這些祭祀活動包括到湄洲祖廟謁祖、分神,供獻鮮花等,成為促進家庭和諧、社會融洽以及該信俗的社會團體身份認同感的一個重要的文化紐帶。

入選原因

根據《媽祖信俗》申遺檔案提供的資料信息,《媽祖信俗》符合被列入名錄的條件,主要包括五個方面:一是《媽祖信俗》被不同社會團體認為是自己遺產的一部分,認可為身份認同以及連貫性的一個符號,並且數個世紀以來代代相傳;二是將《媽祖信俗》納入名錄將促進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受矚目度,並且提高其國際層面的受關注度,從而促進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造力;三是該申遺活動中包括了各種各樣現行的、計畫中的保護措施,以確保申遺活動的切實可行性和成功率,例如調查研究、提高關注度並建立一個保護組織,從而展示了多方對於保護申遺對象的重視和努力;四是本次申遺活動是由社會團體組織、村民委員會和各個媽祖廟首先發起的,他們表現出對申遺對象自發的、事先獲知、重視的同意態度;五是該申遺對象已經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受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部門的直接監管。

申遺意義

媽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頌揚媽祖的立德、行善、大愛精神為核心。
媽祖文化包括媽祖信俗是中華優秀文化中的組成部分,是兩岸共同的寶貴財富。媽祖信俗千百年來為百姓所崇拜而傳承至今,尤其是台灣民眾普遍信仰媽祖,不僅是出於祈福消災,也是尋根謁祖、民族精神的傳承,很多人都把到福建莆田湄洲媽祖祖廟謁祖進香當作一生最大的心愿,更好地保護媽祖信俗。
媽祖信俗申報世遺成功對於媽祖文化的傳播和繼承,無疑是一件有里程碑意義的大好事,對進一步發掘、整理媽祖文化,促進海內外媽祖文化學術交流,進一步弘揚中華文化優良傳統,同時對凝聚炎黃子孫,特別是在海峽兩岸文化交流方面將產生深遠影響。

相關資料

中國22個項目入選非遺名錄,2012年9月30日在阿布達比審議並批准了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的76個項目,其中包括中國申報的22個項目。
列入名錄的22箇中國項目是: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福建南音南京雲錦安徽宣紙、貴州侗族大歌、廣東粵劇、《格薩爾》史詩、浙江龍泉青瓷青海熱貢藝術藏戲、新疆《瑪納斯》、蒙古族呼麥、甘肅花兒、西安鼓樂朝鮮族農樂舞、書法、篆刻、剪紙雕版印刷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端午節、媽祖信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