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或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 外文名: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 性質:專有名詞
  • 種類:表演藝術、社會實踐、節慶活動等
歷史,意義,種類,特點,發展,申報條件,非遺名錄,中國,韓國,亞太,非洲,歐美,拉美,

歷史

20世紀30年代,國際現代建築協會在《雅典憲章》中明確提出“有價值的建築和地區”的保護問題,確定了一些個體建築保護基本原則及具體的保護措施,促進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國際運動的展開。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外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對象從個體的文物建築擴大到歷史地段。
1960年代美國白宮會議首先提出設立“世界遺產信託資金”的建議案。提出要保護世界上傑出的自然風景區和歷史遺址。美國在提出這個“世界遺產信託資金”理論,恰恰趕上埃及政府在尼羅河上游修亞斯文水壩,由於修這個水壩使水位加高,淹沒了一座有2000年歷史的神廟,所以聯合國提出了保護自然和文化遺產的公約。
1964年5月通過的《威尼斯憲章》,提出了文物古蹟保護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則與方法。檔案擴大了文物古蹟的概念,不僅包括單個建築物,而且包括能夠從中找出一種獨特的文明,一種有一定意義的發展或一個歷史事件見證的城市和鄉村環境。
1970年,美國首度將這一理念寫進當時一部重要法案《國家環境政策法》。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全世界提出要保護自然和文化遺產。當時提出了“保護自然和文化遺產”的概念。
1972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十七屆大會在巴黎通過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簡稱《世界遺產公約》),確定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的三種類型,擴大了歷史文化遺產的範圍,從此,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受到世界各國政府和公眾的普遍關注和重視。
1992年12月,在美國聖菲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6屆會議將文化景觀作為文化遺產的類型,從而進一步豐富了歷史文化遺產的內涵。1997年11月,非物質文化遺產——“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得到國際的認可。
截至2005年7月,世界上有170多個國家成為《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締約國,已有788處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47個列入非物質遺產名錄。

意義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係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
世界文化遺產的數量能夠反映某地區、某國家的歷史文化的多樣性與深厚程度,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果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不僅能被世界矚目,還能被更好地保護傳承。
申遺是一種對歷史文化、秀麗江山的珍視情懷,是向全世界展示我們的文明範,絕不能以“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幌子對自然遺產進行掠奪式開發,更不能讓文化遺產囚禁在博物館裡大賺門票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確定文化特性、激發創造力和保護文化多樣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相互寬容、協調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而於1998年通過決議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評選。

種類

  • 口頭傳說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
  • 表演藝術;
  • 社會實踐、禮儀、節慶活動;
  • 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 傳統手工藝。
  • 傳統節日

特點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它依託於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並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過程來說,人就顯得尤為重要。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發展

國際社會對歷史文化遺產的認識經歷了一個很長的過程,由城市建築到城市歷史保護區,由文化遺產到自然遺產,由物質文化遺產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科學、全面的歷史文化遺產概念,尤其是在美國、法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文化遺產保護範圍、對象、內容也在不斷擴大。
如1980年以後,日本在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同時,開始考慮對歷史環境保護的問題,不僅反映在保護對象的擴大方面,而且還反映在對歷史環境保護的物質價值認識,以及對歷史環境在精神文化方面的價值的理解和評價上。歷史環境保護工作已經不單是簡單地保護文化遺產本身的問題,而是發展為發掘城鎮魅力,進行社區營造的主要途徑。傳統建築物群保存地區制度的創立,標誌著文化遺存保護從崇古求美的單純保護,走到了保護與再利用的新階段。
但現實是我們申遺的驅動力多是利益,且十分缺乏對文化的推崇及對自然的敬畏,已有的世界文化遺產總體呈現重開發、輕保護的現狀。地方政府申遺的衝動多源於GDP政績觀,如果某風景區申遺成功,那么房地產業、餐飲住宿業、運輸業、旅遊業迅速鋪開,到時候美麗的風景區周邊到處機器轟鳴、車水馬龍,本來寧靜的世外桃源就變成了天然大會所。
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比申遺更加重要,在思維轉變的同時更要強化法律及制度作用,真正執行好文物保護法、環境保護法。不必為韓國的申遺行為暴躁不安,也不能迷醉在上下五千年璀璨文明中,更不能迷失在萬里錦繡山河的旖旎里,我們真正要做的就是落實好法律制度,保護好、傳承好大自然與祖先們恩賜我們的遺產,讓子孫萬代都自豪於祖國的文明範。

申報條件

這個項目的申報有三個基本條件,一個是藝術價值,一個是處於瀕危的狀況,還有一個是有完整的保護計畫。

非遺名錄

中國

截至2018年底,我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遺名錄(含“急需保護名錄”和“優秀實踐名冊”)的項目已達41個,也是目前世界上擁有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
  • 2012年列入的:福建木偶戲傳承人培養計畫

韓國

據韓聯社2014年3月16日報導,韓國擬將暖炕技術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該訊息一出,有中國網友呼籲有關部門把與暖炕技術類似的火炕技術申請非遺。17日下午,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的工作人員表示,中國暫不會將火炕技術申請非遺。
  • 宗廟祭禮及其宗廟祭禮樂、傳統說唱“板索里”、江陵端午祭、圓圈舞、男寺黨表演、靈山齋、濟州Chilmeori堂靈登巫術、處容舞、傳統聲樂“歌曲”、大木匠、獵鷹、傳統武術跆根、傳統技藝走繩、韓山苧麻紡織工藝、傳統民謠《阿里郎》、越冬泡菜文化、韓國農樂、拔河、濟州海女文化、朝鮮式摔跤。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當天在模里西斯路易港舉行第13屆常會,批准將韓朝傳統摔跤列入名錄。委員會罕見地在定於28-29日的代表作名錄審議前以24國全場一致批准的形式通過此事。委員會稱,此舉是出於和平與和解的考慮。韓國和朝鮮此前曾分別申請將大韓民國的傳統摔跤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韓式摔跤列入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奧德蕾·阿祖萊說服朝鮮半島南北雙方共同提交申請,並將此舉稱為一個“前所未有的結果”。她說,“這讓我想起了文化遺產作為兩國人民之間的情感紐帶在加強雙邊關係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英國《衛報》對此表示,韓國和朝鮮首次共同向聯合國提出將民俗摔跤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兩個曾經敵對的鄰國關係緩和的又一跡象。

亞太

非洲

阿拉伯

歐美

拉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