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書妙法蓮華經

唐人書妙法蓮華經

《唐人書妙法蓮華經》是2008年中國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國書店。

基本介紹

  • 書名:唐人書妙法蓮華經
  • 作者:中國書店
  • ISBN:9787806634226
  • 頁數:74
  • 定價:28.00元
  • 出版社:中國書店
  • 出版時間:2008-1-1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文章摘錄,前言,概述,用紙及其形制,

內容簡介

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書法長河中,產生了豐富而多彩的書體以及數不勝數的不朽作品,至今為人所樂道。然而,有一種書體形式,在其創製、發展、乃至成熟時不被書法主流所重視,不能步人書法藝術廟堂,其後由於歷史原因塵封近千年,幾乎被人遺忘,僅僅由於一個偶然的考古發現,纔公諸於世,為人們所關注、熟悉、重視。這就是現在書家們常常提到的敦煌寫經書法,並稱之為『經書體』。

編輯推薦

敦煌寫經書法以其豐富的藝術內涵、高超的書法技藝、獨特的藝術風格,在中國書法史上確立了自己應有的藝術地位。值得收藏和鑑賞。

文章摘錄

前言

提到敦煌寫經書法,還要從神秘的敦煌說起。敦煌位於著名的『絲綢之路』上,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匯合點, 一批批宗教信徒,隨著商路的開通,紛紛雲集在敦煌。古代敦煌是各種文化和宗教的匯聚之地,文化積澱極為豐厚。
敦煌在我國古代是一個特殊的地方,當中原地區戰亂頻仍的時候,這裹卻是『上下相親,晏然富殖』的聖土,文化與宗教得以發展和延續。而當這裹發生戰爭時,統治者又把宗教,特別是佛教當作統治的工具,大興佛事,百姓也將佛教作為其精神寄託,紛紛出資開鑿洞窟、抄寫經文。然而,北宋仁宗時,西夏進攻敦煌,僧眾為避兵火,將大批文書封藏於洞窟之復室中。這一封就是九百多年,無人知曉。由於,敦煌地區的特殊風上氣侯,使得這些文物被完好如初地保存了下來。直至一九00年, 一個叫王圓錄的道士的偶然發現,纔又一次展現在世人面前。其後若干年中,聞風而至的英、法、日、俄各國探險家,採用各種手段,將洞藏大部分珍貴遺書、文物困載以去。

概述

敦煌遺書中寫經最多,據統計,敦煌漢文遺書中的寫經大約占九成以上,其他文獻所占不到一成。從敦煌遣書寫經題記來看,寫經人既有僧官、僧尼,也有當地達官顯貴、文武官僚、工匠、社人、行客、侍從、奴婢和一般善男信女。除此之外,敦煌遺書中保存了一些由都城和其他地區送到敦煌『流通供養』的宗室成員寫經。由此可見敦煌寫經之風盛極一時。寫經的盛行,也催生了一個專事抄寫佛經的職業|!經生。這些經生所寫經卷是最多的,他們的書寫代表了『寫經體』書法的基本面貌.經生們成年累月為人抄寫經卷,代代相沿。由於長期從事『重複性」的抄寫,書寫動作極為熟練,用筆習慣相當定型。所以,一個群體所抄的寫卷,筆畫的『寫法』比較統一,具有相當的『穩定性』。 一絲不苟,氣息連綿貫通,通篇不失一筆。敦煌寫經書法主要為兩種字型,前期為隸書,後期為楷書。
縱觀敦煌寫卷,還能夠較清晰而自然地感受到書法隸變的痕跡。敦煌寫經書法屬於實用體書法,是以所抄寫的內容為主,而以書法藝術為輔的書寫形式,不可能任由書寫者表達藝術個性,自由發揮。敦煌寫經因其為供養人崇佛之心,自然要在寫經時體現出來對佛的敬慕,字型端莊而規整,但同時又因抄經字數甚多而提高抄寫速度,二者要結合起來,所以書寫便利、書法流暢、結字合理是其首先要做到的。即便如此,在長期的書寫過程中也形成了一定的書法風格,或剛健蒼勁、鑒於此,一些學者或書法研究者將寫經書法歸結為『民間書法』此種說法是否全面,在此我們不去討論,單就寫經後期發展來看,寫經漸漸脫離了實用性的特性,表現出更為藝術化的發展趨勢,佛家的禪意與小楷的表述特性相結合,為小楷發展之路提供了一個契機。此種小楷書法在以後後個歷史時期書壇可謂大行其道,受到書家以及觀家的喜愛。

用紙及其形制

關於寫經體書法,已經有很多學者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不再贅言。下面就與敦煌寫經書法關係密切的用紙及其形制等略作介紹。
敦隍寫經用紙早期以麻紙為主。麻紙是將舊麻布搗碎而製成的紙,但製法已相當進步。公元五00年以後,紙的紋理變得更細,而在六。。年左右,紙已變得極薄、極有韌性。六五。年前後起,開始逐漸使用入潢打紙寫經。打紙,是我國古代一種經過特殊的捶打工藝所製造的紙張。古代的手工造紙,所造紙張表面粗糙,纖維浮扎。用這種紙寫字,用筆澀滯,容易湮墨。所以,古人發明捶打工藝製成打紙。打紙厚度變薄,纖維緻密,紙張本身更加牢實,書寫時也不易湮墨。為了使紙張能夠歷時長久,古人又發明在紙張表面上蠟的工藝。打紙砑光上蠟後,表面光潔如塋,用手輕輕抖動,發出金石之聲。
敦煌遺書所用紙張,雖因時代的不同而有差異,但大體在四十厘米到五十厘米左右。在書寫成卷子時,都要先在紙上畫線,紙的上下雨端(天地》各留有三厘米左右的空白,上下各畫一道橫綾。然後以一點五至一點八厘米的間隔晝豎綾,兩線之間為一行,每行寫十七字。大約在五世紀後半葉這種形式纔固定下來。
在此之前的卷子,天地的留白很窄。每行字數有的為十六字,有的為十八或十九字。有時也有不畫線的,但是把格子紙墊在下面,以使橫排、豎排的字都能整齊成行。在晝有線的紙上寫有正文。卷子的尺寸, 一般是二十五至三十厘米,相當於當時的一尺。正文的起首是標題,與現在所不同的是,標題是以與正文同樣大小的宇寫在第一行。通常正文一卷約為二十至三十張紙。正文的末尾還要再一次書寫標題,但在這裹大多只寫略題。其後是題記。題記的內容包括施捨者書日寫者、裝璜者、初校者、再校者、三校者、詳閱者、監製者的姓名,以及書寫日期、用紙數量、書寫緣由、祈願文等,其詳略程度各異。紙的末端用漿糊粘接在木軸上。
在正文的前面貼裱有十五至二十厘米的紙,這就是表紙。表紙的前端用細軸木整形,中間附有細繩。外側的上端以大於正文的文字再次書寫標題。
中國書店作為一家有著深厚傳統底蘊、在學界享有盛譽的文化企業, 一直以廣泛地搜求和保護古代典籍文獻為己任。在半個多世紀的發掘搶救古籍文獻過程中,收集了一批敦煌文獻,其中不乏極其稀見者。為了滿足書法愛好者的需要,我們在中國書店所收藏的敦煌遺書中,選擇了部分書法風格典型、筆意獨特别致且品相出眾的敦煌寫經加以整理,結集而出版,定名為《中國書店藏敦煌寫經叢帖》。
為了便於讀者鑑賞和臨習,我們對每一種敦煌寫經帖原文均作釋文。對於敦煌寫經中所使用的異體字和自造字等,釋文中均予以保留,儘可能的將當時的書寫習慣和文字表述特點保留下來。對所選的每一種寫經,我們結合該經卷的特點,皆作題記,將其書寫時間、表現風格、用紙情況、書法特徵等詳加闡述,為讀者閱讀、鑑賞提供引導。我們企盼《中國書店藏敦煌寫經叢帖》的出版,能為書法愛好者提供一套鑑賞和臨習小楷叢帖,讓廣大讀者在品賞寫經小楷的同時,體悟敦煌寫經書法藝術造詣的無限魅力。
中國書店 二00七年七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