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場鄉

天場鄉

天場鄉古稱“天賜場”,隸屬於江蘇省 鹽城市 濱海縣,位於204國道西南,東連濱海縣城,通榆河、S327省道貫穿境內,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2007年全鄉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97億元,同比增長28.9%;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39億元,比2006年增長18.9%;完成財政收入2263萬元,同比增長60.9%,增長幅度居全縣第一;農民人均純收入4200元,比2006年增長12%。 全鄉總面積83.3平方公里,2007年年底,全鄉在冊12452戶,49458人口,下轄14個村民委員會、93個村民小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天場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下轄地區:14個行政村,91個村民小組
  • 面積:83.3平方公里
自然條件,招商項目,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名優產品,鄉鎮企業,社會事業,人文景觀,

自然條件

地處北溫帶,境內地勢平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環境宜人,是典型的魚米之鄉
波爾山羊波爾山羊
交通便利,蘇北灌溉總渠、淮河入海水道、通榆運河和204國道穿境而過,交通便利,通汛快捷,資源豐富,區位優勢明顯。

招商項目

鄉工業項目集中區距204國道2公里,位於縣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區規劃區域內,規劃實施面積6平方公里。交通便捷,設施完善,已實現了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話、通有線電視、通寬頻網的“六通”目標,初步形成了以紡織機械農副產品加工等為主的企業群。

農業經濟

2000年新開挖高標準魚塘1350畝;積極實施“十倉百戶萬頭豬”工程,全鄉飼養生豬達5萬頭;利用豐富堆堤資源種植牧草,發展畜牧業,以鄉畜牧防治中心為龍頭, 興建畜禽基地,購進波爾種羊1對,F2代波爾山羊1500隻,向全鄉提供優質波爾山羊苗,擴大飼養規模,山羊飼養在天場鄉已初具規模;在盪北、盪東兩村示範種植杭白菊100畝,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益;以蘆葦編織為“一村一品”的唐河楊莊徐圩等村,大量引進蘆葦編織村,三個村的蘆葦編織業得到迅猛發展,僅楊莊一個村就有210台機械,柴簾規格主要有:3×3、3×4、3×5、3×6、4×5等。2008年計畫種植脫毒山芋5000畝,並實行多級加工;引進陸王仙桃苗5500株,連片示範種植100畝;建設600畝食用葡萄示範基地,已實現一期工程50畝。
要富民就必須幫助農民民眾走出增收致富的好路子。天場鄉堆堤、水面資源豐富,養鵝業是民眾致富的一項傳統產業。市財政局通過政策激勵、專項獎勵、滾動扶持、培植大戶等措施,積極鼓勵和幫助該鄉發展種草養鵝項目。專門投入扶持資金10萬元,對全鄉養鵝10000隻以上的大戶每隻補貼1元,或提供等價的苗鵝、草種;對養鵝2000隻以上的大戶獎勵1500元,每戶提供為期半年的貼息貸款3000元;對養鵝500隻以上的大戶獎勵400元,加快了全鄉養鵝項目的規模化。2003年,全鄉共養鵝30萬隻,新增成鵝出欄10萬隻,增加農民純收入58萬元。天場鄉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生產的草莓馬鈴薯西瓜等農產品市場行情好、效益高,2002年起市財政局幫助該鄉實施示範園區二期工程,推廣草莓套葡萄、馬鈴薯套西瓜等綜合種植模式,帶動天場鄉農戶發展大棚200畝,畝平收入達8000元以上。市財政局每年還幫助天場鄉組織開展勞動力培訓,推動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使不少農戶取得了一次培訓終身受益,一人外出掙錢全家脫貧致富的明顯成效。
天場鄉天場鄉

工業經濟

天場鄉的工業十分薄弱,富民興鄉的希望和要務在加快工業發展上。市財政局在天場鄉工業園區投入資金30萬元,修建一條長300餘米、寬8米的水泥路,支持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駐鄉工作隊隊員把招商引資作為重中之重的工作來抓,即使在2003年上半年發生“非典”疫情的情況下,也克服困難,先後十餘次赴蘇南上海浙江等地洽談招商引資項目,取得明顯成效。2003年6月招引常州陽光化工集團來天場投資,2003年10月引來浙江客商來天場投資。天場鄉進園區企業已達8家,其中投產企業7家。同時,通過思想發動、政策推動、典型帶動,幫助民眾認識到勤勞才能致富,“死錢”要變“活錢”用,“借錢蓋房”不如“借錢生財”等道理,激發了本土創業發展的熱情,湧現了一批地方民營企業主。潘吉崗村於凱成投資興建的吉崗腊味廠年消化豬肉250噸,實現產值500萬元。

名優產品

山芋粉:天場鄉山芋播種面積達2000多畝,年產山芋(折乾)近900噸,年產優質山芋粉200噸,在市內外市場有較大影響。
山芋山芋
柴簾:天場鄉有水面1.5萬畝,盛產優質蘆葦柴簾編織有著深厚的民眾基礎,鄉內楊莊等村為柴簾編織專業村,年產各種規格的柴簾50萬條,遠銷山東等地。
水果:天場鄉鄉農業項目集中區占地600畝,以鋼架大棚套種為主,生產的西瓜草莓、葡萄等農產品暢銷縣內、外市場。

鄉鎮企業

鹽城市雪爾紡織有限公司:建於2002年,位於濱海縣經濟技術開發區環區路10號。占地面積39800平方米,以生產高檔精梳針織、機織用棉紗棉線為主的棉紡企業。項目總投資2000萬元,擁有國內先進紡紗設備10000綻,主生產車間4600平方米,有高級工程師、工程師、高級技工等專業管理人員20多名,下屬天賜達紡織有限公司是專業經營棉紗的銷售公司。
天場鄉企業天場鄉企業
濱海縣長紅軸承有限公司:濱海縣長紅軸承有限公司是浙江省慈谿市長紅軸承廠的下屬企業,建於2002年,擁有固定資產300萬元,有從業人員50人。專業生產孔徑3-35的各類微小型深溝球軸承,產品遠銷歐美地區,被國內外多家廠商指定使用。

社會事業

教育:鄉內現有中學兩所,國小5所,教職員工346人,中級職稱以上有108人。在校學生6400人,中心國中被評為鹽城市視窗學校,中心幼稚園是市級模範園。
衛生、農村改水:有鄉中心衛生院1所,基本形成了完善的村級衛生保健體系。全鄉現有深水井10口,自來水入村、入組率達100%,入戶率達85%。

人文景觀

天賜場。南宋寧宗嘉定七年(1214年),朝廷徵召灶民,建灶刈草,設場煎鹽,建天賜場。明憲宗成化七年(1471年)隸天賜場鹽課使,清未建天場鎮。因受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影響,已建成為天場中心村。
潘崗。元至正十六年(1356),張士誠率領的農民起義軍在現天場鄉潘吉崗村一帶與元樞密院判官董搏宵率領的官軍激戰,百姓簞食壺漿支援義軍,致使義軍以少勝多,大敗官軍。
天賜場初級國小。1915年開辦,校址在建於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的淨土庵,後改名為區立第十國校,是全縣最早的學校之一。
范公堤范公堤
范公堤。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巡鹽御使謝正蒙續修范公堤,由今阜寧縣向北經現天場鄉天溝村至潘吉崗村與沙堤相接,形成擋潮屏障,統稱范公堤。清朝中期,堤外灘涂淤展,范公堤逐漸失去擋潮的作用。
天賜橋。位於天場鄉政府原址,橫跨天賜溝,建於清乾隆年間,為民間募捐所建磚木結構橋,是清朝時縣境內29座橋樑之一。
天賜溝黨支部。1930年春,漣水中共組織派黃夢民發展天賜溝的管伯益入黨,管伯益又發展管伯寧、惠祖光、劉學榮入黨,建立了天賜溝黨支部,是縣內最早成立的黨支部之一。
楊莊戰鬥。1944年12月10日,偽軍孫良成部41師及日軍一部,由廢黃河北開往阜寧,殿後部隊800多人當晚駐於現天場鄉楊莊村。新四軍二十二團和二十四團各一部在潘盪區隊的配合下,發起攻擊,打死打傷敵軍500餘人。
沈關。位於現天場鄉海關村,形成於明朝末年,為防倭寇,派兵設關,後沈姓遷此建莊,得名沈關。
天盤。位於現天場鄉盪東村,形成於清朝末年,歷史上製鹽業興旺,所住各戶均以燒鹽為業,因煎鹽用的器具為盤鐵,又稱鐵盤。鹽場東遷後,煎鹽器尚存,此地逐稱為鐵盤莊,後漸以諧音替代,村名為天盤。
臧在新。清光緒八年(1882年)生於天場鄉一個農民家庭。早年參加廣州新軍起義,辛亥革命後又積極反對袁世凱復辟行徑,不顧軍閥“一兩皮肉一兩金”的重賞通緝,積極聯繫會黨,待機起事,不幸被捕,從容就義。1928年5月21日,國民政府追授中將軍銜,在烈士家鄉舉行隆重的骨灰安葬儀式,數千人參加葬禮。
戴秉義。1918年生於今天場鄉秉義村,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0月,任八灘區委代理書記,12月初,遭匪徒偷襲被捕,1941年1月遇害,年僅23歲。現在秉義村建有烈士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