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爭奪戰

大西洋爭奪戰

大西洋爭奪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美同德國在大西洋戰區所進行的破壞和保衛交通線的持久作戰。這場作戰從1939年~1945年,持續了四年零八個月。

基本介紹

  • 名稱:大西洋爭奪戰
  • 地點:大西洋
  • 時間:1939年~1945年
  • 參戰方:英美同德國
鬥爭焦點,戰爭簡介,戰爭過程,第一時期,第二時期,第三時期,戰爭特點,兵力投入,損失概述,

鬥爭焦點

雙方鬥爭的焦點,是奪取制海權和確保海上交通線暢通。主要作戰方式為潛艇戰、空襲戰和封鎖戰。大西洋海上交通線,是英國賴以輸入戰略物資、工業原料和糧食的生命線。

戰爭簡介

1939年—1945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英兩國與德國為爭奪大西洋及其鄰近諸海的海洋交通線而進行了長期鬥爭。“大西洋爭奪戰”一詞是英美政論家和史學家的用語。1941年3月6日,邱吉爾就英國商船損失劇增一事發表談話時,首次使用該詞。大西洋交通線對英美兩國具有生死攸關的意義。沒有大量的海上運輸,英美就不能在歐洲戰區進行長期的戰爭,所以他們在軍事計畫中把奪取大西洋戰區的制海權作為最主要的任務之一。對德國來說,尤其是進犯蘇聯以後,大西洋已成為一個次要的戰區,他們不可能向那裡投入大量的兵力和兵器。德國在大西洋戰區的主要目的,是破壞(切斷)同盟國的海洋運輸以摧毀英美兩國的經濟。為此,德國使用了潛艇以及一部分飛機和水面艦艇。但是,德國當時一心追求消滅儘可能多的敵運輸船隻,而不考慮船上所運物資的性質,因此,德國的兵力主要在同盟國防守薄弱的交通線上進行活動,而那些非常重要而又防守嚴密的交通線卻安然無恙。 戰爭爆發後,德國為迫使英國屈服,決定使用海軍主力,採用小編隊襲擊戰術,實行無限制潛艇戰,破壞英國的生命線——大西洋海上交通線。至1941年12月,德意海軍擊沉盟國和中立國艦船1100餘艘、760餘萬噸。美國參戰後,德國將無限制潛艇戰作戰範圍擴大到北美至巴西海域。盟國投入大量反潛兵力,加強海上和空中反潛,並建立聯合護航制度。德國縮小潛艇活動範圍,在盟國護航兵力薄弱的中大西洋,採取大艇群襲擊的“狼群戰術”,1942年擊沉盟國艦船770萬噸。1943年3月,盟國召開大西洋護航會議,建立以護航航母為主力的反潛部隊並採用新的反潛戰術。5月,盟國護航艦隊擊沉德國潛艇33艘,大西洋之戰出現轉折。
大西洋爭奪戰大西洋爭奪戰

戰爭過程

根據兵力部署的重大改變和整個戰爭的進展情況,大西洋交通線上的鬥爭可分為三個主要時期:

第一時期

(1939年9月—1941年6月)1939年9月3日,英國對德正式宣戰。當天鄧尼茲派出的U-30號潛艇便初戰告捷,擊沉英郵輪“雅典娜”號,由此大西洋海戰拉開序幕。
開戰初期,由於德國海軍力量遠不如英國海軍強大,尤其是大型水面艦隻少得可憐,因此德國除以1—2艘袖珍戰列艦組成水面小編隊,把商船改裝成襲擊艦與英海軍正面交火實行破襲戰外,還展開潛艇戰,以單艇在廣闊的大西洋對英國航運實行“打了就跑”的戰術。到1940年3月1日為止,德國潛艇共擊沉船隻199艘,達70餘萬總噸位。兩艘袖珍戰列艦也擊沉了5.7萬總噸位的船隻。儘管英國於1939年5月便建立起護航制度,但每天仍有不少船隻慘遭德潛艇屠殺,這些潛艇被人們稱為“海狼”,使英國人聞之色變。此外,英國戰艦也成為德國潛艇攻擊的目標。1939年9月19日,德U-29號潛艇在通往不列顛群島的西航道外一舉擊沉了英國航空母艦“勇敢”號,為此英國人不得不將航空母艦從德國潛艇活動頻繁的地區撤了出去。10月14日,鄧尼茨指派他的愛將普里安少校率U-47號潛艇長途奔襲英國本土海軍基地斯帕卡灣,擊沉英戰列艦“皇家橡樹”號,艦上近800名官兵葬身海底。此後,英國人被迫放棄了斯帕卡這一重要海軍基地。另外,德潛艇還擊傷了“納爾遜”號、“巴勒姆”號戰列艦和“貝爾法斯特”號巡洋艦。德方僅損失14艘潛艇,約9500總噸位。
潛艇潛艇
英國皇家海軍對“海狼”們無可奈何,但對付德國的袖珍戰列艦卻得心應手。1939年12月13日,3艘英國巡洋艦在南大西洋上與德國袖珍戰列艦“格拉夫.施佩”號展開激烈戰鬥。德艦敗退到中立國烏拉圭的蒙得維的亞港。由於烏拉圭政府不允許它在港內維修並限期離港,“格拉夫.施佩”號走投無路,被迫自行鑿沉。
1940年6月,法國淪陷,英國失去了法國艦隊的支持,而德國卻獲得了離大西洋更近的大陸西海岸的海港和潛艇基地。同時,德國潛艇數目也有了增加,這使鄧尼茨決定實施其以前難以施展的潛艇戰新戰術―― “狼群戰術”,即多艘潛能協同作戰,一但發現盟國護航艦隊,便由一艘搜尋追擊,並用無線電引導其餘潛艇到場集合,搶占護航隊上風,然後在水上連續數日夜襲,直到殲滅獵物為止。鄧尼茨明確指出這一作戰模式的實質是經濟戰,通過對大西洋上英國的經濟生命線的絞殺來遏制其戰爭能力。從1940年7月到10月,德國潛艇共擊沉了205艘英國艦船,達108.9萬總噸位,而德國僅損失了6艘潛艇。只是冬季到來,大西洋風大浪險,才使“狼群”難以展開攻擊而一度收斂。 1941年3月,隨著氣候的回溫,大西洋上再次然起戰火。今非昔比,英國人在吃了虧後,改進了對付潛艇的戰術和設備。聲納、無線電測向儀和更加有效的深水炸彈的發明,使得英國的護航條件大為改善。“狼群”開始品嘗到英國“獵槍”的味道了。3月7日,王牌艇長普里安指揮的U-47號潛艇在攻擊英“OB-293”護航船隊時,被英國驅逐艦用深水炸彈擊沉,“海上殺手”普里安命喪海底。10天后,王牌艇長克萊施麥少校指揮的U-90號潛艇和王牌艇長舍普爾指揮少校的U-100號潛艇,在攻擊英國“HX-12”護航隊時也被擊沉,舍普爾隨艇喪生,擊沉盟國船隻噸位數最高的克萊施麥則被麥金泰爾上校指揮的英國驅逐艦活捉。從此,英國人開始從“狼群戰術”造成的驚慌失措中逐步恢復過來。 1941年春,德國海軍部還派出了大批大型水面艦隻參加了大西洋戰役,包括“施佩伯爵”號、“舍爾海軍上將”號、“沙恩霍斯”號等大型戰列艦,他們共擊沉了數十萬噸的貨船和護衛艦船。5月中旬,德國新造的航速最快的巨型戰列艦“俾斯麥”號(4.2萬噸)隨帶新巡洋艦“歐根親王”號駛入大西洋,以圖擴大戰果。5月24日晨光初現之時,即在格凌蘭海域與出擊攔截的英戰列巡洋艦“胡德”號和“威爾斯親王”號遭遇,於是在間距僅14英里之處四艦同時開火。德國兩艦集中對付英最大的“胡德”號,使其爆炸起火,幾分鐘內便沉入海底,“威爾斯親王”號也中彈撤離戰場。但德艦不久就遭到以“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為主的英聯合艦隊的追擊,27日,“俾斯麥”號在魚雷、重炮和炸彈的轟擊下成為一團火焰,緩緩沉入波濤之中,艦上2000餘人葬身魚腹。“俾斯麥”號的沉沒,標誌著雷德爾計畫用大型水面艦隻贏得大西洋之戰的戰略失敗,從此鄧尼茲的潛艇成為德國海軍的主要作戰力量。
巡洋艦巡洋艦

第二時期

(1941年7月—1943年3月)1941年7月,美軍登入冰島,接替英軍守衛該島。隨後,美國又擔負起在冰島以西護送運輸船隊的任務。此舉標誌著美國逐漸捲入了戰爭。9月11日,羅斯福總統宣布了美國在大西洋的護航原則:美國將對大西洋的德國艦艇實行不等對方首先進攻就予以打擊的“見了就打”的政策,這其實就是美國對德國的不宣而戰。 1941年9月,鄧尼茲決定向西對大西洋來一番徹底的清掃,但戰績並不理想。1941年的最後3個月,為配合北非戰場和東線戰場,大量潛艇被派往地中海波羅的海,導致在大西洋作戰潛艇劇減,到1941年11月,德國在大西洋作戰的潛艇僅剩5-10艘了。在整個1941年,德國潛艇共擊沉了432艘盟國船隻,計217萬總噸位,低於1940年的戰績。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之後,德國對美宣戰,鄧尼茨即下令開始實行全面無限制潛艇戰。12月16日,第一批由5艘潛艇組成的“狼群”在U-133號艇長哈爾德根少校的率領下,悄悄駛離了比斯開灣的基地,向美國東海岸進發。 美國人顯然對突然襲來的德國潛艇毫無防備,1942年1月13日,哈爾德根等人在美國東部沿海看到的是一幅和平景象。整個1月份,德國潛艇僅在美國海域就擊沉了62艘商船,總計達32.7萬餘噸位,後來幾個月的攻擊也相當成功。到4月底,又擊沉了120萬噸位的商船,其中一半以上是油輪。難怪鄧尼茲說:“當時是潛艇戰在經濟上最合算的時期。”
進入1942年5月,美國也開始加強了東海岸的護航。但德國潛艇在南部加勒比海仍獲得豐碩戰果。5、6二個月僅在該海域就擊沉了75萬噸位的商船。 進入1942年下半年,隨著美國在東海岸和加勒比海採用護航編隊後,在美國海區的潛艇戰已不太美妙了。於是鄧尼茲將潛艇戰的重點移到較近的北大西洋打擊英國護航船隊。這時德國潛艇數目有了大幅增加,每月開往前線的新潛艇達30艘之多,這使鄧尼茲能夠編成較大規模的“狼群”了。7—9月,德國潛艇在北大西洋共擊沉130萬噸位的商船,但也損失了32艘潛艇。10月份起,經常有2個龐大的“狼群”截擊盟國護航船隊,但戰績不佳。11月份盟軍在北非登入,鄧尼茲的潛艇作了有限阻擊,擊沉了不少商船。1942年的最後3個月,德國潛艇共擊沉了168萬噸位的盟國商船。在整個1942年,盟國船隻被擊沉1160艘,總噸位達626.6萬噸,超過了英美建造新艦的噸位,德國也損失了87艘潛艇。
油輪油輪

第三時期

(1943年4月—1945年5月)1943年3月份,鄧尼茲的“狼群戰術”達到高潮,上百艘德國潛艇集中於北大西洋中部盟國護航兵力薄弱環節,其中41艘集中攻擊2支盟國護航運輸隊,擊沉21艘盟國商船,而德方只損失了1艘潛艇。整個3月份,德國潛艇共擊沉82艘盟國商船,達50萬總噸位。5月份,“狼群”又擊沉了34艘商船,計25萬總噸位。但德國的潛艇損失卻高達41艘。這使鄧尼茲感到:“潛艇損失數上升得如此之快,是人們無法預料的。”他認為機載雷達使潛艇完全喪失了水面戰鬥能力,在空中偵察力非常強大的北大西洋主戰區,“狼群戰術”無法繼續使用,只有潛艇的作戰能力有了很大的改進後,潛艇戰才可能恢復。鑒於此,鄧尼茲不得不承認:“在大西洋戰役中我們戰敗了。”5月24日,他下令潛艇撤離北大西洋,大西洋潛艇戰就此告終。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繼續在大西洋忽隱忽現的德國潛艇不過是為牽制盟軍而進行的困獸之鬥罷了。

戰爭特點

第一時期(1939年9月—1941年6月)的特點是,雙方最初在大西洋交通線上作戰的兵力都比較少。該戰區對潛防禦薄弱,德軍投入少量潛艇實施攻擊,也取得了良好效果。1940年下半年以後,除潛艇和水面艦艇外,德軍統帥部還派出了飛機。這一時期共擊沉同盟國和中立國的運輸船隻和作戰艦艇達760萬噸,其中潛艇擊沉的占53.4%,飛機擊沉的占18.7%,水面艦艇擊沉的約占12%,水雷炸沉的約占11.8%,沉沒原因不明的占4.1%。在這一時期,德軍共損失潛艇43艘。 第二時期(1941年7月—1943年3月)的特點是,德國把航空兵和大型水面軍艦的主力調去對蘇聯作戰。這樣,同盟國便可集中主要力量對付德軍的潛艇。到這一時期快結束時,
同盟國為了對付活動於大西洋的100-130艘德國潛艇,大約使用了3000艘艦艇和2700架飛機。在這一時期的個別階段,德國潛艇雖然主要依靠在兵力上造成局部優勢和改進兵力的使用方法,擊沉了相當數量的運輸船(1942年擊沉780萬噸運輸船),但其相對戰果(即海上作戰的每艘潛艇的平均戰果)卻只有第一時期的1/3至1/4。在第二時期,同盟國和中立國損失的運輸船隻和作戰艦艇共約1000萬噸,其中被潛艇擊沉的占80%。在此期間,德國海軍損失潛艇155艘。 第三時期(1943年4月—1945年5月)的特點是,戰爭出現了根本轉折,在蘇德戰場上,德軍累遭慘敗。加之1944年6月同盟國軍隊在法國北部登入(諾曼第戰役),摧毀了德軍在比斯開灣的重要基地配系,並空襲各潛艇基地,將潛艇封鎖在基地內,使德國潛艇的作戰效果顯著下降,潛艇的損失急劇上升。
水雷搜尋水雷搜尋

兵力投入

第一時期
德國使用的破交兵力是大型水面戰鬥艦艇(含輔助巡洋艦)、航空兵和潛艇。英國則以海、空兵力進行保交鬥爭,並從海上封鎖德國。德國使用大型水面艦艇進行破交戰,曾捕獲和消滅英國一些商船,取得一定戰果,但在英國海、空力量的反擊下損失較大。特別是隨著戰列艦“施佩伯爵”號和“俾斯麥”號等大型水面艦隻先後被英軍擊沉後,德國開始逐步以潛艇代替水面艦隻進行破交戰。1940年 8月,德國宣布實行無限制潛艇戰、起初以單艇襲擊單航的運輸船,效果不大。1941年 2月,改為以飛機引導小艇群進行襲擊。自6 月起,形成了以潛艇為主要手段進行破交戰的第一個高潮。英國在美國加拿大支援下,開始對大西洋交通線進行全線護航。 第二時期
美國參戰後,德國將無限制潛艇戰的作戰範圍擴大到大西洋西岸北美巴西沿海海域(包括加勒比海)。英、美兩國分別組成多支以航空母艦為核心、包括多艘戰鬥艦艇在內的搜尋艦隊和特遣艦隊,分布在大西洋海域開展保交戰。1942年 7月,英、美進一步加強護航制度,海軍開始裝備機載搜尋雷達、磁探儀和聲納等新式反潛武器裝備,投入了大量的反潛護航兵力,加強了海上和空中反潛戰。在這種情況下,德國潛艇被迫縮小活動範圍,主要在盟國護航兵力薄弱的大西洋中部活動,並多採取大艇群(20艘)的“狼群戰術”進行襲擊,收到顯著成效。1943年初,再次出現潛艇戰的高潮,雙方鬥爭異常激烈。為應付這一局面,盟軍投入更多的反潛航空母艦編隊和遠程反潛巡邏機,沉重打擊德國潛艇,這才迫使德國剩餘潛艇於1943年 5月撤離大西洋。
第三時期
直升機直升機
德國為改變大西洋上的不利態勢,加緊改裝原有潛艇並研製新式潛艇和水中武器,再一次派出潛艇群進入大西洋和印度洋。隨著整個形勢變化,到1944年,英、美已能抽出更大海、空力量投人大西洋反潛作戰。大西洋的制空權和制海權已基本為盟軍所掌握。德國潛艇在美、英強大航空母艦編隊和岸基反潛飛機的打擊下,損失巨大,無法從比斯開灣進入大西洋。加之,盟國的戰略轟炸,使德國潛艇工業遭受嚴重破壞,損失的潛艇難以補充。

損失概述

在整個戰爭期間,同盟國和中立國被德軍擊沉的船隻約為2100萬噸,其中被潛艇擊沉的占68.1%,被飛機擊沉的占13.4%,被水雷炸沉的占6.5%,被水面艦艇擊沉的占7.2%,沉沒原因不明的占4.8%。德國海軍損失潛艇800多艘。在第三時期的25個月內,德國擊沉同盟國的船隻共300萬噸(其中潛艇擊沉的占73%),自己損失潛艇600多艘,即平均每月損失潛艇19艘,而在第一時期德國潛艇的損失數量平均每月不到兩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