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航航空母艦(護航航母)

護航航空母艦

護航航母一般指本詞條

護航航母最大的特點就是小,一般就是平的飛行甲板,島式上層建築比起常規航母而言要袖珍很多。

輕型航空母艦改建自戰鬥艦隻不同,護航航空母艦則是由商船改裝而來,因此屬於更為小型的航母,用於為商船護航。它們一般是在運輸船隊前方展開,用艦載機偵察、攻擊潛艇,或引導水面艦隻實施攻擊。護航航空母艦除護航外,還時常擔負運輸船的角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護航航空母艦
  • 特點:比起常規航母而言要袖珍
  • 由來:由商船改裝而來
  • 用途:護航,還時常擔負運輸船的角色
歷史背景,區別,第一艘,世界各艦,

歷史背景

隨著戰局的發展,美國總統羅斯福強調要多造護航航空母艦。為此,海事委員會提出了批量生產的方案,憑藉美國工業的強大實力,只一年時間,美國船廠便造出了50艘護航航空母艦,並命名為卡薩布蘭卡級
本級艦全部由在華盛頓州Vancouver的Henry J. Kaiser公司和波特蘭的Oregon S.B. 公司建造。在設計上比博格級有了進一步的改進,彌補了在惡劣天氣狀況里起降飛機困難的缺點。其中“阿德默勒爾蒂群島”號和“布乾維爾”號各自只用了76天就建造完成,顯示了美國工業的巨大潛力。
護航航空母艦護航航空母艦
護航航空母艦除護航外,還時常擔負運輸任務.1944年7月19日在太平洋上有“夸賈林”號在執行任務,它的飛行甲板上排滿了大約60架F4U海盜式戰鬥機。該艦裝有SM雷達,上層建築的簡易起吊桿。
護航航空母艦
卡薩布蘭卡級可算是美國最著名的一級護航航母,不但在建造數量上遠超其他幾級,在戰爭中的表現也可圈可點。因航速和裝甲等方面的限制,護航航母一般不直接參加與日軍的戰鬥,多擔負對岸轟炸和支援任務,然而在1944年10月的雷伊泰灣大海戰中,六艘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母“不幸”地撞上最強大的日本水面艦隊——第一機動艦隊,從而展開了一場小狗斗大象般的戰鬥,詳情請參閱本站關於雷伊泰灣海戰的文章。由於美軍的奮戰,給予日艦隊重創,自身僅損失兩艘護航航母(聖羅號和甘比爾灣號)。
在戰爭中共損失了五艘:俾斯麥海號(CVE-95)、甘比爾灣號(CVE-73)、利斯康姆灣號(CVE-56)、奧曼尼灣號(CVE-79)、聖羅號(CVE-63)。其餘各艦在戰後陸續售賣解體。

區別

護航航母在噸位和載機數量方面和輕型艦隊航母並無區別,主要的差距在於:
1,最主要的是護航航母採用了民用標準的結構和材料、管線等,抗損能力太差,參與戰鬥會因很小的損傷造成巨大損失,(很難出現戰傷的情況,基本一打就完)
2,功率比戰艦小得多,速度太慢。
這是對護航航母最初、最基本的認識,所以註冊為護航艦艇而非作戰艦艇。在二戰早期的運用中也是以船隊防空、反潛等低烈度的輔助作戰為主,並擔當飛機運輸艦。
但隨著作戰經驗的積累和技術的發展,這一切又有所改變:
1,護航航母的最高速度雖然很低,但低速性並不差,在一巡航速度航行時,和主力艦隊相差並不多(仍然有差距,所以一般不並隊)
護航航空母艦護航航空母艦
2,英美高性能的彈射器的普及(二戰英美不論大小航母、護航航母均使用彈射器,這和日本完全沒有彈射器不同)令低速航母不依靠高速的合成風也能使用大型飛機,到二戰中後期,英美護航航母正常情況下均有一個魚雷機中隊或俯衝機中隊。
3,到二戰中期已經證明了飛機完全可以壓制火炮艦,而不論大西洋還是太平洋,盟軍已經取得了海上制空權,威脅降低了,加之在幾次慘重損失後,英美對其護航航母的管線、電路進行了更換、加強了防火防爆、加固了部分結構,雖然仍然很脆弱,但已經不是一打就著了。
4,護航航母的載機能力不弱,數量又很多,再可以搭載重型飛機後,成隊的護航航母打擊力相當可觀。
因為以上各點,所以雖然註冊和分類沒改變,英國從1943年、美國從1944年開始作戰部隊已經認為護航航母具有艦隊航母的功能,並開始使用部分護航航母承擔艦隊航母的任務和分派護航航母加入艦隊了。
5,最重要的是護航航母的的作戰能力有明顯的區別,主要目標是以小範圍的作戰,主要任務是配合航母的作戰行動。統一做戰能力好。相互的配合,全作能力強。

第一艘

美國在戰前研究過將貨船改裝已用於船隊護航,但是那是美國還沒有開發設計護航航空母艦。為了作戰的需要,美國迅速的用一艘貨船的船體建造了第一艘護航航空母艦,CVE 1長島號在1941年6月2日誕生了。
護航航空母艦護航航空母艦
排水量:7886噸(標準),13499噸(滿載) 改革
長:150米
寬:31.1米
吃水:7.8米
動力:單軸4柴油機,8500馬力
速度:16.5節
武備:127mm1門;76mm2門;12.7mm4門
載機:21架
船員:970人(含航空兵)
長島號後,美國還很快的為英國提供了幾艘用商船改裝的護航航空母艦。二戰中美國一共建造了100多艘護航航空母艦,早期的都是用貨船的船體改建和建造的。

世界各艦

艦名(中文) 英文/編號 建成和除役(沉沒)時間 卡薩布蘭卡 Casablanca ACV-55 1943年建成、1946年退役
利斯康姆灣Liscome Bay ACV-56 1943年建成、1943年戰沉
珊瑚海Coral Sea ACV-57 1943年建成、1959年退役
科雷吉多爾 Corregidor CVE-58 1943年建成、1958年退役
米森灣 Mission Bay CVE-59 1943年建成、1958年退役
瓜達爾卡納爾Guadalcanal CVE-60 1943年建成、1958年退役
馬尼拉灣Manila Bay CVE-61 1943年建成、1958年退役
納托馬灣 Natoma Bay CVE-62 1943年建成、1958年退役
聖洛 St. Lo CVE-63 1943年建成、1944年戰沉
特里波利Tripoli CVE-64 1943年建成、1959年退役
威克島Wake Island CVE-65 1943年建成、1946年退役
護航航空母艦護航航空母艦
白平原 White Plains CVE-66 1943年建成、1958年退役
所羅門Solomons CVE-67 1943年建成、1946年退役
加里寧灣 Kalinin Bay CVE-68 1943年建成、1946年退役
投石者號,注意其右舷的攔阻網
卡山灣 Kasaan Bay CVE-69 1943年建成、1959年退役
方肖灣 Fanshaw Bay CVE-70 1943年建成、1959年退役
基特昆灣 Kitkun Bay CVE-71 1943年建成、1946年退役
圖拉吉Tulagi CVE-72 1943年建成、1946年退役
甘比爾灣 Gambier Bay CVE-73 1943年建成、1944年戰沉
奈漢塔灣 Nehenta Bay CVE-74 1944年建成、1959年退役
霍加特灣 Hoggatt Bay CVE-75 1944年建成、1959年退役
加達山灣 Kadashan Bay CVE-76 1944年建成、1959年退役
馬爾庫斯島Marcus Island CVE-77 1944年建成、1959年退役
薩沃島 Savo Island CVE-78 1944年建成、1959年退役
奧曼尼灣 Ommaney Bay CVE-79 1944年建成、1945年戰沉
彼特洛夫灣 Petrof Bay CVE-80 1944年建成、1959年退役
魯戴爾德灣 Rudyerd Bay CVE-81 1944年建成、1959年退役
薩吉諾灣Saginaw Bay CVE-82 1944年建成、1959年退役
薩金特灣 Sargent Bay CVE-83 1944年建成、1958年退役
沙姆羅克灣 Shamrock Bay CVE-84 1944年建成、1958年退役
希普利灣Shipley Bay CVE-85 1944年建成、1959年退役錫特科灣 Sitkoh Bay、CVE-86 1944年建成、1960年退役
護航航空母艦護航航空母艦
斯蒂瑪爾灣 Steamer Bay CVE-87 1944年建成、1959年退役
埃斯帕恩斯角 Takanis Bay CVE-88 1944年建成、1959年退役
塔坎尼斯灣 Takanis Bay CVE-89 1944年建成、1959年退役
完工時的埃米爾
西提斯灣 Thetis Bay CVE-90 1944年建成、1964年退役
望加錫海峽Makssar Bay CVE-91 1944年建成、1958年退役
溫丹灣 Windham Bay CVE-92 1944年建成、1959年退役
馬金島Makin Island CVE-93 1944年建成、1946年退役
隆加角 Lunga Point CVE-94 1944年建成、1960年退役
俾斯麥海Bismark Sea CVE-95 1944年建成、1945年戰沉
薩拉馬瓦 Salamaua CVE-96 1944年建成、1946年退役
霍蘭迪亞 HollandiaCVE-97 1944年建成、1960年退役
夸賈林 Kwajalein CVE-98 1944年建成、1960年退役
阿德默勒爾蒂群島 Admiralty Islands CVE-99 1944年建成、1946年退役
布乾維爾 Bougainvile CVE-100 1944年建成、1960年退役
馬坦尼考 Matanikau CVE-101 1944年建成、1960年退役
護航航空母艦護航航空母艦
阿杜 Attu CVE-102 1944年建成、1946年退役
羅伊Roi CVE-103 1944年建成、1946年退役
蒙達 Munda CVE-104 1944年建成、1958年退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