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士三世(波斯帝國末代君主)

大流士三世(波斯帝國末代君主)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流士三世,波斯帝國末代君主,前336年—前331年在位。他是唯一有畫像傳世的波斯王,其他的波斯君主都只有浮雕和錢幣上千篇一律的側影流傳下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流士三世
  • 外文名:Darius III Codomannus
  • 國籍波斯帝國
  • 出生日期:約公元前380年
  • 逝世日期:約公元前330年
  • 職業:末代君主
生平,伊蘇斯壁畫,相關,

生平

西方古典史料稱這位末代波斯王為“大流士三世科多曼”(Darius III Codomannus)。科多曼顯然是希臘人對大流士本名的蹩腳音譯。古巴比倫文獻顯示,他的本名叫做阿塔沙塔(Artashata)。大流士大約生於公元前380年,他的祖父是波斯王阿塔薛西斯二世的兄弟,而他的父母是堂姐弟關係,這種近親婚姻在波斯王朝相當常見。史載大流士身材高達190-200cm,相貌英俊,這與伊蘇斯壁畫所描繪的波斯王形像相符。
據迪奧多羅記載,大流士在繼位以前是享譽波斯帝國多年的勇士。當時還是阿塔沙塔親王的大流士跟隨波斯王阿塔薛西斯三世征討卡都西亞人(Cadusian)的叛亂,兩軍對陣之際,敵方出來一位最優秀的武士,要求同一位波斯貴族陣前單挑。當時波斯王周圍數十個貴族畏縮不前,最後是阿塔沙塔出陣應戰,經過搏鬥將對手制服。波斯王大悅,當即封他為亞美尼亞總督。阿塔薛西斯平定卡都西亞叛亂是公元前343到338年間的事情,此時的阿塔沙塔已是不惑之年了。
阿塔薛西斯三世王朝後期,大宦官巴古阿把持朝政,阿塔沙塔作為重臣虛與委蛇,逐漸獲得巴古阿的信任。後來巴古阿相繼毒殺阿塔薛西斯和王儲阿西斯,波斯王室成員凋零殆盡,王位繼承就輪到了旁支的阿塔沙塔親王。公元前336年春天,阿塔沙塔登基,正式採用大流士這個稱號,史稱大流士三世。大流士即位時間不長,巴古阿就發現他難以駕馭,於是又打算故伎重演,給大流士準備了一杯毒酒。這裡迪奧多羅繪聲繪色地寫道,早已洞察巴古阿陰謀的大流士將自己的酒杯和巴古阿的對調,然後命令他一飲而盡,這個臭名昭著的閹官就此惡貫滿盈。
大流士繼承的波斯帝國頹廢已久,帝國主要產糧區埃及已經獨立多年。大流士登基不久就組織征討埃及。他只用了6個月就集結一支波斯大軍,結果一舉蕩平埃及,使帝國氣象為之一振。這年44歲的大流士年富力強,銳意進取,在內政外交上展現了不同凡響的膽識和魄力,無疑是波斯帝國期待已久的中興之主。然而就在大流士即位以後幾個月,在遙遠的希臘半島北部的馬其頓王國,一位年僅20歲的青年即位國王。這個名叫亞歷山大的青年最終將顛覆大流士的帝國社稷,使他的壯志宏圖付之東流。
古典史家筆下的大流士,性格溫良敦厚,雖有勇士的美名,但本質上並不是一個好鬥的人。科丘斯認為他處事公正,慈悲為懷,對支持他的人異常誠懇忠心,是一個富有責任感的慈父領袖。亞里安則毫不客氣地指出大流士的性格缺陷:他偏聽偏信,事到臨頭缺乏膽氣,情緒波動劇烈,容易振奮,也容易氣餒。作為一個軍事統帥,這些無疑都是致命的缺陷。
從亞歷山大登入小亞細亞的那一刻開始,幸運之神就似乎和他為敵,而沉重打擊一個接一個地落到大流士頭上。先是波斯將領在格拉尼庫斯河戰役中拙劣的指揮,葬送了整個波斯小亞細亞的軍政領導層;接著最為倚重的蒙農壯志未酬身先死,徹底打亂了大流士的戰略部署。科丘斯記載,當大流士得知蒙農的死訊異常沮喪,好幾天不能視事。不過他很快振作起來,親率大軍前去迎戰亞歷山大
公元前333年秋,大流士在巴比倫組織起來了數十萬波斯大軍——其中包括至少三萬希臘僱傭兵,從巴比倫出發,來到敘利亞的阿米克平原(the Amik Plain),營中的阿敏塔斯(Amyntas)勸告他不要下到沿海地帶,那裡的地形狹窄將會影響波斯大軍發揮人數上的優勢。然而,為了增加軍隊的移動能力,大流士早已將軍隊補給運送到大馬士革(Damascus)。在雙方僵持了兩到三周后,大流士先做出了讓步。不過,他並沒有直接與亞歷山大相遇,而是先向北,再往內陸地區行進,最後到達泛希臘聯軍的戰略後方,伊蘇斯附近,這樣就切斷了他們與剛剛攻下的小亞細亞各後備基地的聯繫,為波斯大軍取得了一定的戰略優勢。
大流士將附近城市裡落後的希臘老兵、傷員等切斷雙手,打下烙印,讓其前去報告亞歷山大。然而這是一個戰術失敗之處,看見自己的士兵受到酷刑,泛希臘聯軍很是氣憤,士氣高漲,這也加速了戰役的進程。凱利斯尼茲(Callisthenes)說,交戰點是只有2.5公里的沿海平原,這無疑影響了波斯大軍發揮人數優勢。以為亞歷山大要開始安排作戰隊形,大流士派兩萬步兵,三萬騎兵跨過皮納若斯河(the Pinarus River),以給河對岸的自己以充足時間布陣。而亞歷山大卻給自己的軍隊做一場激昂的演講,然後讓他們吃喝休息。
第二天拂曉,雙方布陣完畢,大流士位於波斯國王慣常的部隊中央,指揮全局,亞歷山大則像往常一樣親自帶領皇家騎兵楔形佇列跨過河,進攻波斯左翼,戰役一觸即發。波斯軍隊左翼人數多,卻在素質上有很大劣勢,很快被擊垮。波斯中央的步兵也不敵配有五米多長矛,陣形嚴密的馬其頓步兵。而波斯右翼卻急於到河對岸的包圍泛希臘聯軍,未能及時到中間解圍,這也被認為是整個戰役的關鍵,亞歷山大得以直擊大流士,大流士倉皇而逃,整個波斯大軍徹底混亂。潰散的波斯大軍逃往附近山地,至少有十萬陣亡。而大流士遺留在伊蘇斯營地的財寶和女眷全部失陷敵手,失去女兒、妻子和母親,對他來說這個打擊比喪失一支軍隊還要沉重。
攻入伊蘇斯營地的當天夜裡,泛希臘聯軍還沉醉在波斯僅僅一個小營地里就有的巨大財富中(僅現金就有3000塔倫特,國王將軍的營帳鑲嵌不少金銀珠寶),卻聽到了撕心裂肺的哭喊聲,原來波斯女眷們以為大流士已死,自己也命不久矣。亞歷山大帶領將士前去營中問候,大流士的母親西緒甘碧斯(Sisygambis)立馬跪在了更為高大英俊的赫菲斯提昂(Hephaistion),請求寬恕。而亞歷山大並沒有計較這些,他給予波斯女眷原有的榮譽。西緒甘碧絲對大流士的拋棄很失望,很感激亞歷山大,並收他作義子。
伊蘇斯之戰失敗後兩年內,大流士失去了地中海東岸的推羅(Tyre)和加沙(Gaza)等軍事重鎮以及埃及,帝國的西部地區徹底淪陷,不過這也給了大流士充足的時間重建一支軍隊。而在此期間,大流士與亞歷山大兩次書信往來,第一次是在伊蘇斯之戰後不久,大流士聲稱波斯只是在被動保護自己的領土,才會與希臘有衝突,請求亞歷山大把家屬還給自己,他願意與其結盟。而亞歷山大則告訴他,自己入侵亞洲,是為了報復希波戰爭波斯曾在公元前480年入侵雅典燒毀希臘最神聖的雅典衛城神廟,大流士等波斯國王還曾多次收買希臘人,攪動叛亂,而且把前國王腓力二世之死怪罪于波斯的收買刺客,而首先大流士要臣服於他,然後其他條件才都可以答應。
科丘斯記載,伊蘇斯戰役以後,大流士的精神並沒有被擊垮,他立刻著手重建波斯軍隊,日日夜夜訓練新型部隊,沒有浪費一天的時間。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大流士在伊蘇斯戰役喪師數萬,帝國西部風光不再,但他在幼發拉底河以東的統治基礎依然穩固,那些擁兵自重的波斯貴族依然聚攏在他的周圍,聽候他的調遣。大流士用兩年的時間就重建一支龐大的軍隊,相比之下他的先祖薛西斯集結大軍遠征希臘準備了5年時間,而那時正值波斯帝國的鼎盛時期。史學家公認,大流士組建的大軍,無疑是波斯帝國一百多年來裝備最精良,戰術最先進的一支軍隊。大流士充分分析了前兩次波斯戰敗的原因,綜合考慮了地形、武器、心理、陣形等因素。他特地為步兵配備了加長的矛和劍,布置了至少兩百台帶有側刀的戰車,甚至還從印度運來15頭戰象,希望通過戰象使馬受驚,從而切斷馬其頓騎兵的進攻。他知道要利用自己士兵的人數巨大優勢,就必須在開闊的平原,所以他主動選擇了亞述平原尼尼微古城附近作為交戰點,並派遣馬扎伊(Mazaeus)前去干預敵軍過幼發拉底河,使得自己有時間通過美索不達米亞,穿過底格里斯河,最終於公元前331年秋到達高加米拉荒原。
與此同時在公元前331年的夏天,大流士給亞歷山大帶去了第二封求和信,首先感謝他對皇家俘虜的厚待,並把幼發拉底河以西的領土全部割讓,同時賠款30000塔倫特(作為對比,東征前馬其頓國庫是60塔倫特),希望他與自己的一位女兒聯姻,以求和平。然而亞歷山大認為自己已經早已統治了大部分幼發拉底河以西的領域,大流士的女兒他也可以直接娶,而且當前新的戰爭蓄勢待發,不可能這樣和平,他說大流士要么服從他以求輕鬆平靜的生活,要么站出來與自己決戰以爭取榮光。
在回信中還告訴了大流士令他傷心欲絕的事情,他的妻子波斯第一美女斯塔蒂拉(Statira)在公元前332年左右死於難產。關於此事具體時間和經過古典歷史中沒有太多詳細的記載,所以有部分人懷疑斯塔蒂拉的孩子並不是大流士的。
高加米拉戰役開戰之前,亞歷山大曾派先遣部隊勘測大流士部隊的軍情,得知了大流士軍隊數目之龐大和裝備精良。大流士認為這次大戰自己占盡了地形、戰術、裝備、人數的優勢,求勝心切的亞歷山大一定會隨時偷襲以求優勢,所以他讓全體士兵徹夜不眠保持戰鬥隊形。然而亞歷山大不願意冒夜戰的風險,在對將士們做了一個長長的演講後,就招呼大家休息了。雖然很多忐忑不安的將士徹夜無眠,亞歷山大居然在這個生命中最關鍵的一天睡過了。很多古典史學家認為,大流士讓士兵徹夜警惕是戰前最大的戰術失敗,使得士兵們疲憊不堪並且出現心理劣勢。
這次大戰雙方的陣形排布無疑是古代世界東西方衝突中最複雜的一次。大流士將一半戰車分布在左翼前方,大大加強左翼的騎兵和步兵數量,希望鈍化馬其頓皇家騎兵的進攻;在對方的山頭附近安排了大量弓箭手等,希望牽制對方的進攻;將50輛戰車、15頭戰象還有大部分波斯最精銳騎兵的分布在部隊中央國王戰車前,以保護國王,維持對波斯大軍全局的控制;而右翼則安排了馬扎伊(Mazaeus)帶領的精銳騎兵以進攻,以期望包圍敵方左翼。
照例,亞歷山大首先帶領皇家騎兵楔形佇列斜向沖向波斯左翼,這次他不停派出指揮小分隊以吸引對方注意力,企圖穿過左翼直取大流士。然而大流士左翼佇列嚴密,人數眾多,亞歷山大陷入了消耗戰。與此同時波斯右翼對亞歷山大大軍左翼的進攻也陷入了消耗戰,雖然波斯人數眾多,但馬其頓大將帕曼紐(Parmenio)帶領的騎兵頑強抵抗,使得波斯的包圍不可得逞。而泛希臘聯軍中間的馬其頓步兵陣列卻因為陣線太長,不能保持一致步伐進攻,這給了波斯騎兵衝刺的機會,他們穿過了中間的縫隙,按慣例來看波斯應該贏了,因為他們可以對敵方從後面形成包圍。然而得意忘形的波斯大軍卻迎面撞到了亞歷山大在中間安排的後方軍——又一整個馬其頓步兵陣列,整個大軍被完全擊潰。不久,亞歷山大終於打破波斯左翼的封鎖,直擊波斯的中央,大流士又一次臨陣逃亡。波斯右翼銳利的進攻也逐漸被破解,波斯徹底被擊敗。失去了指揮的波斯軍在荒野上四散開來,基本上全軍覆滅。
隨後亞歷山大先後進駐波斯三個都城:巴比倫(Babylon)、蘇薩(Susa)、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獲得了東方超過160000塔倫特的巨額財富,還有大流士選自全國各地的365位美女組成的後宮。他給士兵們發了豐厚的獎勵,安排好外交內政事宜,在狂歡中燒毀了波斯波利斯奢華至極的宮殿。他將大流士的女眷安排在蘇薩的宮殿中,還因為無意冒犯了西緒甘碧絲而向她道歉。
高加米拉戰役失敗以後,大流士再次踏上逃亡之路,這一次他從埃爾比勒(Arbela)逃往米迪亞(Media)山區的埃克巴塔那(Ecbatana),亞歷山大幾次追近都未能趕上。在埃克巴塔那,他向波斯帝國東部省份的總督發信,要求盡發勤王之兵。然而亞歷山大似乎比大流士的軍隊來得快一些。在亞歷山大趕到埃克巴塔那前三天,已經萬念俱灰的大流士帶著7000塔倫特、3000騎兵和6000步兵,逃往裏海附近。他對部下說:“我不會活著看到這個帝國的滅亡,我的生命和我的統治將一起結束。” 顯然大流士已經不再奢求勝利,只期望一個體面的結局。波斯王身邊依然忠心耿耿的是蒙農的岳父、前赫拉斯滂總督阿塔巴茲,他表示“我們一定跟隨我們的王走向戰場。”
然而以拜蘇為首的一批波斯貴族開始陰謀顛覆大流士。大流士的宰相、伊蘇斯戰役的騎兵統帥納巴扎尼公開提議由拜蘇出任攝政王。大流士怒罵:“你這個惡毒的奴才!” 他拔刀沖向納巴扎尼,結果被拜蘇的親兵攔住。阿塔巴茲企圖調解君臣之間的矛盾,但知道內情的希臘僱傭軍統帥帕特龍(Patron)明確告訴大流士,拜蘇一夥打算弒君。一天阿塔巴茲來到大流士房裡探討對策,大流士無奈地說,這個時候除了依靠波斯東部的總督們別無選擇。君臣兩人於是抱頭痛哭。接著大流士叫來所有的宦官僕人,解除了他們的奴役,予以遣散。當晚,拜蘇等人發動政變,將大流士囚禁。
亞歷山大追擊大流士的途中,幾個逃出來的波斯貴族前來通報波斯王的困境。亞歷山大害怕拜蘇等人拿大流士向他要挾,立刻率輕騎晝夜兼程追趕。一路上亞歷山大遇到越來越多的波斯貴族,他們不齒拜蘇所為而逃亡,帶來大流士依然活著的訊息。拜蘇等人逃到伊朗高原東北部的一個叫赫卡通皮洛斯(Hecatompylos)的地方時,亞歷山大的追兵已經逼近。拜蘇一夥驚恐萬狀,催促大流士換一匹快馬。身負黃金鐐銬的大流士拒絕離開自己的馬車,聲稱絕不同叛國者合作。拜蘇、納巴扎尼及其同夥於是挺矛猛刺大流士,又殺死他座車的役馬,然後向東奔逃。等到亞歷山大率領追兵趕到時,大流士已經氣絕身亡,他的馬車旁邊圍著一群忠實的隨從,個個六神無主。
古典史料記載,一個名叫波利斯特拉(Polystratus)的馬其頓士兵發現了奄奄一息的大流士,拿出自己的水囊給他餵水。大流士的臨終遺言是說給這個普通士兵的:“我受你之惠而無法回報,這大概是我最後的不幸吧。”大流士伸出右手和他相握,希望他將握手問候傳達給亞歷山大,然後死去。亞歷山大將大流士的遺體運回巴比倫,舉行盛大國葬儀式。背叛大流士的拜蘇後來被部下出賣,獻給亞歷山大。亞歷山大將拜蘇轉交給大流士的兄弟,他按照波斯處置叛徒的慣例將他挖眼割鼻,然後五馬分屍。

伊蘇斯壁畫

1831年,義大利那布勒斯王國發掘古羅馬龐貝(Pompeii)遺址的過程中,發現了保存相當完好的一幅壁畫,這就是著名的“伊蘇斯壁畫”(Issus Mosaic)。伊蘇斯壁畫長5.82米,高3.13米,由50萬塊小馬賽克組成。考古學家將壁畫完成的年代定為公元前2世紀晚期,史學界普遍認為這幅壁畫是模仿古希臘畫家菲羅玄(Philoxenus of Eritrea)在公元前310年為馬其頓國王卡桑德(Cassander)所作的一幅油畫。壁畫表現的是伊蘇斯戰役的最後時刻,左邊是亞歷山大正率領近衛騎兵衝鋒,他手中的長矛將一個波斯騎兵刺穿;右側是高居戰車之上的波斯王大流士,以及簇擁在他周圍的禁衛軍。大流士身體前傾,兩眼圓睜,滿臉是震驚和難以置信的表情,他的車夫拚命揮動馬鞭,驅使戰車掉頭逃命。伊蘇斯壁畫作為西方古典藝術的代表作聞名世界,而大流士的形象也因此為千萬世人所熟悉。

相關

亞歷山大如願以償地登上了大流士的寶座,成為亞洲之王。拜蘇死後,亞歷山大繼續平定索格狄亞(Sogdia)和大夏(Bactria)的叛亂,在追求神的榮耀以及傳播希臘文明的驅使下繼續東征,一直到印度河支流的黑髮西斯河(Hyphasis)兵變為止。在往西回進的時候,他為了追求古希臘中偉人穿越格德羅西亞(Gedrosia)的成就,有計畫地穿過了中亞大荒漠,雖然傷亡慘重,但大部隊還是成功回到巴比倫。而他本人因未知原因,高燒不退,去世於原定南下阿拉伯的三天前,年僅32歲。亞歷山大死後,他手下的將軍爭鬥了二十年,沒有一個人能完全繼承他打下的馬其頓帝國,帝國主體分裂成了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希臘的安提柯王朝、西亞的塞琉古王朝,世界歷史進入了希臘化時代。東西方世界的文化經濟緊密聯繫在一起,世界的科學、藝術進入了嶄新的快速發展期。
巴比倫天文日記記載有波斯帝國幾百年間巴比倫的糧食價格。如果比較伊蘇斯戰役爆發的公元前333年和亞歷山大去世的公元前323年的糧食價格,我們會發現後者是前者的10倍。一說亞歷山大治下的波斯已經民不聊生了,然而考慮到波斯為戰爭籌集的巨額資金和鋪張的享用,而且亞歷山大大帝暴斃時帝國擴張戰爭還未結束,帝國並沒能進入和平建設時期就進入了分裂戰爭,這也解釋得通。大流士和亞歷山大這兩個相繼統治大帝國的君主,在歷史的天平上到底孰輕孰重?這個問題並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
波斯帝國的末代君王大流士三世死於公元前330年夏天,享年50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