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詞

外來詞

外來詞,也稱為外來語 ,指一種語言從別的語言借來的辭彙。 外來詞的形式有音譯、音譯加表意、音譯與意譯結合、直接借用與純意譯五種主要形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外來詞
  • 外文名:Foreign words
  • 別名借詞或外來語
  • 形式:四種
  • 含義:源自外語的詞
漢中外語,幾種類型,新發展,翻譯詞,英中漢語,

漢中外語

幾種類型

1音譯 :直接按照原語言辭彙的發音轉換成漢語辭彙。像漢語翻譯規則規定對於傳統上非漢字國家的地理名稱、人名按照意譯直接翻譯:如斯里蘭卡國(Sri Lanka) 美國 “ 紐約 ”( New York ) 原 蘇聯 領袖“ 史達林 ”( Сталин )、“沙發”( Sofa )。
2音譯+類名: 芭蕾舞(ballet)、卡車、吉普車(Jeep)。
3音譯+意譯:馬克思主義(Marxism),“卡片”(card)
4.利用漢字“望文生義”特性進行意譯:這種外來詞又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漢語的純意譯詞,即是漢語意譯詞,例如“電視”;第二種是從來自日語的舶來詞,即日制漢語,例如“電話”。它們兩者之間看起來沒有太大的差別,與漢語的意譯詞差別不大。
5.直接使用縮寫英文字母,如CPI、WTO、ECFA。

新發展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隨著國內外經濟文化交流的日益頻密,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的深入發展,漢語外來詞也不斷向前發展,新的外來詞不斷湧現,如克隆、網際網路、雅思、部落格、WTO、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這一時期漢語外來詞發展的最顯著特點是外來字母詞大量出現,快速發展,如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卡拉OK、GRE,90年代出現的BP機、BBS,2000年之後出現的ATM機、PK。
漢語外來詞通常指源自外語的音譯詞,其構成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純音譯的,如咖啡(coffee),一種是音譯+意譯的,如啤酒(beer)。直接借用書寫形式的日借詞通常也被視為漢語外來詞,如寫真、物語。改革開放以來,漢語外來字母詞大量產生,這種借形兼借音的詞語成為漢語外來詞的新成員,並且發展迅猛。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外來詞從不同方面清晰地反映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化。20世紀80年代初期“卡拉OK”出現,卡拉OK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日本發明的一種音響設備,日語含義是無人樂隊的意思,後從港台傳入內地,風靡一時,進而又發展成“KTV”的形式,至今仍是深受大眾歡迎的休閒娛樂形式。“迪斯科”這種起源於美洲黑人舞蹈的舞蹈形式也在改革開放初期進入人們的生活,隨後衍生出迪廳、迪吧、蹦迪等詞語,流行至今,而80年代末期流行一時的霹靂舞(Break Dance)則曇花一現。20世紀80年代,愛滋病這一世紀瘟疫的影響開始在世界範圍內顯現,其名稱起初音譯為“愛滋病”,1986年後大陸地區為避免誤解更名為“愛滋病”,港台仍沿用“愛滋病”的譯名,新加坡則音譯為“愛之病”。字母詞形式的AIDS也在使用,與之相關的還有HIV、愛滋孤兒等。“比基尼”泳裝這一時期也開始在大陸出現,顯示社會觀念正由保守向開放轉變。PC機開始出現,開始改變人們的生活。托福、GRE的熱考反映了中國新一輪留學熱出現,顯示中西文化交流在一度陷於停滯之後日趨活躍。
20世紀90年代初期網際網路在世界範圍內興起,極大的推進了科技的進步,也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這一時期因為一時無法找到合適的譯名,漢語先是直接引入了internet和Internet兩個字母形式的外來詞,隨後出現了網際網路、國際網際網路、英特網等譯名,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在1997年正式推薦定名為“網際網路”,經歷了幾年混亂時期,“網際網路”這一統一譯名終於被大眾接受。隨網際網路而來的有大量的外來音譯詞和字母詞,如伊妹兒、BBS、FTP、P2P軟體、黑客、特洛伊木馬、ICQ、MSN。隨著網路文化的發展,2005年“部落格”興起,使網路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發展,進而衍生出很多相關詞語,如博文、博主、博友。這一時期通信技術也取得巨大進步,90年代初BP機流行,1994年GSM制式的手機在大陸出現,手機從模擬時代走進數字時代,2002年CDMA手機在大陸出現,此後3G手機開始出現於人們的視野。
進入21世紀,經濟領域很多外來詞開始活躍,如WTO、CEPA、QFII(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QDII(合格的境內機構投資者)、綠色GDP,近幾年CPI、PPI(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開始頻繁出現於媒體報導,成為人們頗為熟悉和關注的經濟指標。這一時期DC(數位相機)、DV機(數碼攝像機)也進入尋常百姓的生活。GPS技術日臻成熟,使用日益廣泛,在汽車導航、戶外運動、手機定位等方面都有套用。上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的“IC卡”,在這一時期獲得廣泛套用,如第二代身份證、交通IC卡等。老式的CRT電視、顯示器開始被LCD的取代。HDTV概念在上世紀80年代出現,到2008年,大陸的有線電視觀眾已可收看到4套HDTV電視節目,開始體驗高品質的視聽享受。
從數量來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漢語外來詞新增的數量約有幾千條。其中音譯詞約有幾百條,日借詞約有幾十條,外來字母詞約有1000-2000條,另外專有名詞方面也有不少外來詞,如法拉利、谷歌,其數量估計有數百條,只是這部分詞語一般不被普通語文詞典收入,辭彙研究者一般也不會專門研究,但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並不小。
從來源來看,英語來源的外來詞在漢語新增外來詞中的比例仍舊最多,占絕大多數。日語借詞也有一定比例,但數量相對較少,如卡拉OK、新幹線、人氣、便當、黃金周、過勞死、宅急送、量販、便利店,其中有些經過港台間接傳入大陸,有些則是被大陸地區直接吸收。法語、俄語等來源的外來詞數量更少一些,常見的如FIFA(國際足球聯合會)、杜馬。
有些外來詞經港台傳入大陸,如卡拉OK、血拚(shopping)、SNG。
從涉及的領域來看,涉及面較廣,其中網路、計算機、通信技術領域數量最多。經濟、體育、生物、醫學領域也不少,經濟領域的如基尼係數、恩格爾係數、ATM機;體育領域的如蹦極、舍賓、拉力賽、卡丁車、德比大戰、NBA;生物領域的如克隆、轉基因;醫學領域的如B超、MRI、ICU。其他領域也有分布,娛樂休閒領域的如呼啦圈、桑拿、SPA(水療)、嘻哈(Hip-Hop);影視領域的如威亞(wire)、脫口秀;商業領域的如POS機;餐飲領域的如提拉米蘇;氣象領域的如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服裝領域的如萊卡。也有像“酷(cool)”“秀(show)”“PK”一類的日常生活用語。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漢語外來詞的發展中外來字母詞的快速增長最具特色。十九世紀末漢語外來字母詞開始出現,如1898和1899年出現的“X線”和“X光”現在仍在使用。到改革開放前,漢語外來字母詞的數量約有數百個,其中較常用的僅幾十個,如α射線、X染色體、維他命A、維生素C。改革開放以來,外來字母詞迅速增長,常用的約有800個,如20世紀80年代出現了CPU、GDP、GNP、GATT(關貿總協定)、AIDS、CEO、CD、MBA等幾十個外來字母詞。90年代初,隨著網路和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外來字母詞也進入快速增長期,網路方面出現的字母詞如HTML、E-mail、DNS、IT、IP位址、ICQ、ISDN、ADSL,通信方面出現的字母詞如GSM、CDMA、GPRS、WAP、3G。其他領域字母詞也不斷出現,經濟類的如WTO、CEPA、CPI;電子類的如CCD;軍事類的如TMD、NMD;醫藥類的如OTC;管理類的如EMBA、MPA。
漢語中還有一類詞在造詞方式上明顯模仿外語辭彙的構成方式造詞,如馬力(horsepower),這類詞語被辭彙研究者稱為仿譯詞。它們雖然不是典型的外來詞,但也常受外來詞研究者關注。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漢語裡也增加了一些仿譯詞,如超市(supermarket)、藍牙(blue tooth)、路演(road show)、獵頭(head hunting)。三十年來也有不少改革開放前漢語中就存在的外來詞經過若干年的沉寂重新活躍起來,如卡通,改革開放前曾被“動畫”取代,隨著社會發展,受港台等地影響,卡通的使用又開始頻繁起來。隨著日式餐館的增多,日本料理中的刺身、壽司等詞語也重新為中國百姓熟悉。
改革開放以來,專有名詞方面也出現了不少新外來詞,主要是國際知名品牌、跨國公司名等。國際知名品牌方面,汽車類的如法拉利、蘭博基尼、雷克薩斯、賓利;服裝類的如登喜路、紀梵希、阿瑪尼、LV。跨國公司名方面,電子類公司如索尼、諾基亞、三星、LG、英特爾、AMD;零售類公司如家樂福、沃爾瑪;餐飲類公司如肯德基、麥當勞;網路公司如雅虎、谷歌。這類外來專有名詞雖然一般不被普通辭彙研究者納入研究範疇,也不被普通語文詞典收入,但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卻不容忽視。受國人求新、崇洋、尚異心理和企業行銷策略影響,國內不少公司名、品牌名也採用類似外來詞形式,如海爾(Haier)、TCL、樂百氏(Robust)、納愛斯(Nice),外來文化對中國社會影響之深由此可見一斑。

翻譯詞

如下一些成功的翻譯詞,讓大家一起品味其中的精妙之處。
幽默
來自英文 Humor。大多數人認為該詞為國學大師林語堂先生於1924年最先介紹入中國。 當時,翻譯家李青崖主張譯為“語妙”、但“語妙天下 ”是句成語,有“光說不做”含義。語言學家陳望道擬將其譯成“油滑”,又覺不夠確切,且有輕浮之嫌。後來,語言學家唐栩侯又將其譯作“諧穆”,認為一“諧 ”一“穆”構成“humor”整體。三國時期,有王粲的詩句:哀笑動梁塵,急觴盪幽默。更早有屈原的《九章·懷沙》:“煦兮杳杳,孔靜幽默。” 但是,古代的“幽默”意為寂靜無聲,已經少有人用了。 和現代我們說“幽默”,是完全不同的意思。
羅曼蒂克
英文romantic,又稱為浪漫,辭典上的解釋是:富有詩意,充滿幻想。
雷達
來自英語radar,無線電波探測裝置。它號稱“千里眼”。看到“雷”這個字,馬上會讓人想到天邊的雷鳴和閃電,突出了一個快字。自然,雷達這種“千里眼”的作用也就讓人印象更深了。
托福
譯自英語TOEFL,是美國的一種外國學生英語水平考試,中國人稱為考“托福”。“托福”兩字是中國人的一個日常口頭語,含有吉利話的意味,考托福,靠托福,不管是托誰的福,學子們希望的就是順利通過考試。
雪碧
音譯自英語Sprite, 原意為妖怪、精靈。作為一種飲料,把它譯為“雪碧”可謂是煞費苦心。雪,有寒意;碧,清澈碧藍。在大夏天,這樣的飲料名,聽著就想喝。這樣的字又何止“一字千金”呢?
波音
音譯自英語Boeing, 指美國波音飛機製造公司出產的飛機。從英語原意上看不出與聲音有關,而譯成漢語,“波”、“音”是兩種在空中傳播的物理現象又暗合快捷之意。波音倒過來是音波,飛機中就有超音波這樣的種類。這幾層從“波音”兩字的字面就能感覺到的含意,想必當時翻譯者不會是歪打正著的。
霹靂舞
譯自英語breakdance, 原意為破襲節奏之舞,是一種源起美國黑人社會的現代舞,以破壞音樂節奏,違反常規的舞蹈動作並即興表演為特點。1987年、1988年時也曾在中國都市流行一時。經過那個時代的人對此舞都會有印象。其舞姿動作確有霹靂之勢。筆者一直以為“霹靂舞”一詞為意譯,沒想到竟是音譯。這正說明了“霹靂舞”一詞翻譯的成功。
可口可樂
音譯自英語cocacola,世界著名飲料。英語原意似乎並無深意。音譯成漢語後的“可口可樂”卻是如此的有意義。這到底是譯者有水平,還是漢字漢語太過神奇了呢?
馬拉松
音譯自英語marathon,為42公里195米距離的賽跑。馬拉松,馬拉松,意思就是:“即使是馬拉著跑也該鬆軟了。”何況是人呢?讓人一看到“馬拉松”這三個字,就馬上感到該項目距離之長,運動強度之大。看來,我們不服祖宗造漢字的精妙是不行的。
迷你裙
譯自英語miniskirt,“迷你”為音譯,裙為意譯。原意為超短裙。翻譯為“迷你裙”確實絕妙。既有生活情趣,更是含沙射影,穿超短裙幹嗎?那是為了“迷你”的。由於mini是英語微型的前綴,後來又出來一系列的“迷你”的東西,如“迷你相機”等。但哪一樣也沒有“迷你裙”妙。“迷你裙”是“迷你”家族中最先翻譯過來的。
的確良
由粵語諧音翻譯自英語dacron,一種以醛化合物為原料的合成纖維。這種原料做的襯衫,在20世紀70年代的中國幾乎人人都穿。純白色,穿著很亮很挺,還特別薄。那時的中學生,有一件白色的的確良襯衫是一種幸福。的確良,的確良,雖然是大白話,但聽起來的確涼快。雖然說是由於經濟短缺所致,但這種布料如此熱銷,相信與“的確良”這三個字不無關係。
利眠寧
諧音譯自拉丁文librillm,商品名,一種鎮靜催眠藥,也可抗驚厥。就沖這三個字,吃了藥你能睡不著嗎?
敵殺死
音譯自英語deeis,一種殺蟲農藥。原意似乎並無深意。翻譯成漢語居然如此厲害——能把敵手殺死。
維他命
音譯自英語vitamin,是人體不可缺少的一族化學物質。維他命,維護維持他的生命。一聽就像是一種很要緊的救命藥。比另一個名稱維生素聽起來更有緊迫感。
蓋世太保
音譯自德語Gestapo,納粹德國秘密警察及其組織。在一些歷史演義和評書中,我們經常能聽到中國古代某某奸臣或權臣有多少個太保,一般都是乾兒子,不做好事的惡人居多。而蓋世太保正是這樣一類殺人不眨眼的魔王。蓋世又有不可一世之意,用“蓋世太保”稱呼納粹秘密警察,對於並不很了解德國二戰那段歷史的中國人來說,那是最形象和讓人明白不過的了。
蒙太奇
音譯自法語montage,指鏡頭剪輯,電影獨有的組合手法。蒙太奇三個漢字放在一起並無意義。但這三個字都會讓人產生神秘之感,放在一起就更神秘了。其實許多中國人並不明白電影“蒙太奇”是什麼,但對電影導演和演員卻有某種崇拜感,也許與蒙太奇這三個字不無關係。
披頭士
音譯自英語beetle,指甲殼蟲樂隊及其隊員。原意為硬殼蟲,因該樂隊成員髮型如硬殼蟲,因而得名。以前看到國內的流行樂隊樂手不分男女大都長髮披肩,就以為“披頭士”一詞為意譯,沒想到竟是音譯。那么,到底是漢語譯“披頭士”在前,樂手們依譯詞打扮自己,還是國內樂手先“披頭”,譯者被觸動靈感然後譯出“披頭士”呢?不得而知。不過,倒是樂隊成員披著長發,似乎動感的效果就出來了。
嬉皮士
音譯自英語hippy,指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出現的不滿現實的帶頹廢色彩的青年。嬉皮士,嬉皮笑臉之士。一群玩世不恭的青年躍然紙上。音譯與意譯的和諧能達到如此程度,直是令人拍案叫絕。
雅皮士
音譯自英語yuppies。雅皮士與嬉皮士是兩個時代兩種不同的人,雅皮士是指現代美國都市中的年輕專業人員,他們收入多,花錢大方,生活時髦。雅皮士一詞翻譯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一個“雅”字。這個“雅”字把現代都市白領一族描繪得淋漓盡致。這正是漢字的神奇之處,不然,古人怎會有畫龍點睛之說呢?
草根
“草根”直譯自英文的grass roots。一是指同政府或決策者相對的勢力,二是指同主流、精英文化或精英階層相對應的弱勢階層。“草根”的說法產生於十九世紀美國尋金熱流行期間,盛傳有些山脈土壤表層、草根生長的地方就蘊藏黃金。英文grass roots。“草根”在網路和現實中的解釋,可以說很全面的。每一篇都談到了“草根”,以及對其的來源,英語、漢語的解釋,也都承認最早是流行於美國,而後在20世紀80年代傳入中國,又被賦予了更深的含義,在各領域都有其對應的詞語。(草根不是外來詞,因為它不是音譯,而是用我們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用自己語言翻譯的不是外來詞。)

英中漢語

英語是當今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也是世界上辭彙量最大的語言。英語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它不斷地吸收對其有用的各種外來詞語,因而大大地豐富和發展了自己的辭彙。絕大多數的英語詞語都源自於其他語言,如拉丁語、德語、法語、希臘語、義大利語等50多個語種,其中包括漢語。
在最權威的《牛津英語詞典》(1989年第2版)中,以漢語為來源的英語詞語就有1300多個。不久前,美國“全球語言監督”(GLM)機構宣稱,自1994年以來,新增的英語詞語中,漢語貢獻了5%到20%,超過了任何其他來源。來自漢語的英語詞語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1.衣著飲食
 從古至今,中國人對衣著、飲食都非常講究挑剔;其形式內容更是五花八門,令人眼花繚亂。這類來自漢語的英語詞語不少,例如cheongsam(長衫)、dudou(肚兜)、silk(絲綢)、nankeen(紫花布)、tofu(豆腐)、bok choy/petsai(白菜)、dim sum(點心)、spring rolls(春卷)、chow fan( 炒飯 )、chow mein(炒麵)、jiaozi (餃子)、wonton(餛飩)、chop suey(雜碎)、kaoliang(高粱/高粱酒)、Maotai(茅台酒)、tea(茶)、oolong(烏龍茶)、souchong(小種茶)、ketchup( 蕃茄醬)、Peking duck(北京烤鴨)、longan(龍眼)、lychee/litche(荔枝)、gingko( 銀杏)、ginseng(人參)等。
2.歷史文化
 悠久的中國歷史賦予文化以豐富的內涵,從中可以看到中國歷史文化對英語的影響。這類英語詞語有Confucius(孔子)、Confucianism(儒家思想)、Tao(道/道教)、Laozi (老子)、I Ching (《易經》)、Tao Te Ching(《道德經》)、yinyang(陰陽)、feng shui(風水)、Kwan Yin(觀音)、xiucai(秀才)、lama(喇嘛)、kowtow(磕頭)、Mandarin(官話)、china(陶器)、Long(龍)、Qilin(麒麟)、chopsticks(筷子)、Spring Festival(春節)等;這些詞語不用向母語為英語的專業人士特別解釋都能被理解。
3.政治經濟
 這類英語詞語往往能折射出中國不同時期的時代特徵。例如Yamen(衙門)、Tuchun(督軍)、running dogs(走狗)、brainwashing(洗腦)、Great Leap Forward(大躍進)、Red Guards(紅衛兵)、Gang of Four(四人幫)、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改革開放政策)、township enterprises(鄉鎮企業)、peaceful?rising(和平崛起)、buzheteng(不折騰)、guanxi(關係)等。我國的貨幣單位jiao(角)和yuan(元)已被收入英語詞典中;有趣的是,yuan這個詞在英語中又經歷了詞義範圍擴大的過程,可以用來泛指錢(money)。
4.文體娛樂
 中國傳統藝術以其濃郁的鄉土氣息、淳厚的藝術內涵和生動的歷史痕跡,受到世界人民的喜愛和欣賞。這類英語詞語有pinju(評劇)、Yuju(豫劇)、Erhuang(二簧)、Peking opera(京劇)、Jingbai(京白)、wudan(武旦)、chou(醜)、qingyi(青衣)、hualian(花臉)、daomadan(刀馬旦)、pipa(琵琶)、erhu (二胡)、guzheng(古箏)等。中國功夫揚名天下;Kungfu(功夫)幾乎成為中國武術的代名詞,功夫影帝李小龍當立頭功;中國武術的精華還有Sanda/Sanshou(散打)、Tai Chi(太極拳)等。
5.科學技術
 算盤是中國傳統的計算工具,也是中國人對世界科技的一大貢獻;suan pan(算盤)也就成為了最早來自漢語的英語詞語之一。當中國人即將邁出太空第一步的時候,一個以漢語為詞根新造出的英語單詞taikonaut(太空人),在世界各地關於“神七”的報導中頻頻出現;它是漢語拼音“太空”(taikong)和希臘詞“nautēs”(航行者)組成。西方媒體越來越多地用這個新詞來稱呼中國航天員;這個誕生不久的英語單詞已被收入主流英語詞典中。
6.網路英語
 中國網民們經常用到的網路流行語被譯為英語後,已成為常用的表達方式。例如online shoppers(淘客)、angry youth(憤青)、digit head(計算機迷)、human flesh search(人肉搜尋)、knock off(山寨)、play hide and seek(躲貓貓)、get soy sauce(打醬油)、ungelivible(不給力)、pear big(鴨梨很大,即壓力很大)等都是比較有代表性的表達方式,而且使用人數眾多。這種網路英語的最大特點是時事性強。
7.中式英語
 中式英語(也叫“中國式英語”)指帶有漢語語音、辭彙、語法等特色的英語,是一種洋涇浜語言。例如lose face(丟面子)、no can do(不能做/幹不了)、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好好學習,天天向上)、no wind, no waves(無風不起浪)、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等,其中前面三個詞組已融入主流英語。GLM從全球視野和英語發展的角度對中式英語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它將會豐富英語的表達方式。
從漢語借來的英語詞語通常採用音譯、意譯、音意合譯和音譯加詞綴這四種方式產生。這些詞語進入英語後,或多或少都經過了一定程度上的“英化”改造,基本上都融入了英語語言的辭彙體系和語用表述系統。
筆者記得我國知名學者周海中教授曾在一次學術演講中說過:以漢語為來源的英語詞語是漢英兩種語言接觸的必然產物,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必然結果;隨著中華民族與英語民族的交流交往日益頻繁,來自漢語的英語詞語及表達方式將會越來越多,從而進一步推動英語的國際化、多樣化進程。(林霖寫於香港大學文學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