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借詞

來自中文的英文詞(大英文字典收錄的歷史悠久的英文詞)有大約三十個,其中少於十個常用。大部分是18世紀之後來自漢語,通常非現代系統化的羅馬化中文或拼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文借詞
  • 官話借詞:kung fu (1966年來自“功夫”)
  • 粵語借詞:typhoon (1771年來自“颱風”)
  • 廈門話借詞:cumshaw(賞錢)
基本資料,借詞來源,官話借詞,粵語借詞,廈門話借詞,

基本資料

“Tuhao土豪”有望攜手“Dama大媽”以單詞形式收錄進《牛津英語詞典》,這則訊息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和關注。據相關數據統計,目前《牛津英語詞典》中有二百餘個包含中文淵源的辭彙。事實上,在日常生活中,許多漢語借詞已經在英語辭彙系統中占據了一席之地,成為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種類繁多的漢語借詞
“ganbu(幹部)、guanxi(關係)等詞多年以前就正式進入了《牛津英語詞典》;tofu(豆腐)、Pekingduck(北京烤鴨)、chowmein(炒麵)已進入了外國人的日常生活用語;cheng-guan(城管)、dia(嗲)等詞也在英語中產生了一定影響。”南開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的冉啟斌副教授介紹說。
實際上,英語中各類漢語借詞不斷湧現。代表中國歷史文化的詞語,如:Confucius(孔子)、Laozi(老子)、Tao(道/道教)、TaoTeChing(《道德經》)、fengshui(風水)、Mandarin(官話)……這些詞語已經進入到英語的日常辭彙中。文體娛樂方面:“kongfu(功夫)、TaiChi(太極)”等詞更是隨著中國功夫電影的傳播而廣為人知。政治經濟方面:“lianghui(兩會)”一詞,是由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最早帶頭使用,漸漸地,這個詞逐漸成為了各大國際媒體的通用辭彙;我國的貨幣單位jiao(角)和yuan(元)也已被收入英語詞典,有趣的是,yuan這個詞在英語中又經歷了詞義範圍擴大的過程,現在,yuan還可以用來泛指錢(money)。
漢語詞語的“英化”過程
其實,漢語詞語進入英語辭彙系統,或多或少地都需要經過一定的“英化”改造。改造方式有音譯、意譯、音意合譯和音譯加詞綴。例如,漢語拼音“太空”(taikong)和希臘詞“nautēs”(航行者)組成英語單詞taikonaut(太空人),主要用來指中國航天員,現已收錄牛津詞典中。而最先由海外華人創造的中式英語“longtimenosee”(好久不見),採用了直譯的方式,如今這個詞已經成了英美國家裡不少人打招呼的常用語。
同時,漢語辭彙進入權威英語詞典也需要經過一定的審核。“所有詞語被收錄於詞典之中時,都要考慮它的通用程度和使用頻率。”牛津大學出版社雙語詞典項目經理朱莉·克里曼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將外來詞加入詞典的時候,通常要考慮多種因素。“形象化地說,就是要看母語為英語的人能否十分自然地去使用這些辭彙,‘外來語’的感覺是否在逐漸弱化。如果一個詞被媒體廣泛使用,而不僅僅是出現在某篇報導之中,我們肯定會考慮收錄它。另外,將漢語辭彙納入英語詞典時,還需要考慮這些詞語的直觀程度,像‘guanxi(關係)’、‘hukou(戶口)’這樣的詞語在我們看來就挺直觀的。”
如今,越來越多的漢語流行辭彙有望被收錄在英語詞典之中。像maotai(茅台)、Pekingopera(京劇)……這些詞語在母語為漢語的群體中有著相當的影響力,那么,它們“出口”後,在英語中也能有那么大的影響力嗎?這還有待進一步的觀察。
漢語成英語新詞最大來源
總部設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的“全球語言監督機構”發布報告稱,自1994年以來加入英語的新辭彙中,“中文借用詞”數量獨占鰲頭,以5%-20%的比例超過任何其他語言來源。該機構主席帕亞克表示:“令人驚訝的是,由於中國經濟成長的影響,中文對國際英語的衝擊比英語國家還大。”
華中師範大學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姚雙雲教授認為,產生這一現象主要有3個原因。第一,英語開放度高,包容性強,借詞龐雜;第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必然推動各種語言間的詞語借用;第三,漢語國際地位日益提高,對英語的影響力日益增強,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歸根到底,漢語辭彙的大量“出口”,其深層原因是中國在全球影響力的提升和關注度的提高。
中山大學周海中教授認為,以漢語為來源的英語詞語是漢英兩種語言接觸的必然產物,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必然結果;隨著中華民族與英語民族的交流交往日益頻繁,來自漢語的英語詞語及表達方式必然會越來越多。
目前,國內的漢語言學界對於來自英語或其他語言的借詞研究頗多,而對於漢語辭彙的輸出現象研究較少。近年來,國人中文母語意識的提升,席捲全球的“漢語熱”,網路上來自中國的各種新聞熱點,都在提醒著我們,應該開始更多地關注和探討漢語辭彙輸出這個文化現象了。

借詞來源

官話借詞

kung fu (1966年來自“功夫”)
yin yang (1671年來自“陰陽”)
kowtow (1804年來自“叩頭”)
tofu (1880年來自“豆腐”)
lychee或litche (1588年來自“荔枝”)
gung ho或gung-ho (1939年來自“工合”或“共好”[1])
mahjong或mah-jong (1920年來自“麻將”)
feng shui (1797年來自“風水”)
tai chi (1736年來自“太極”)
yamen (1747年來自“衙門”)
kaolin (1727年來自“高嶺”)
kylin (1857年來自“麒麟”)
longan (1732年來自“龍眼”)
pe-tsai (1795年來自“白菜”)
petuntse (1727年來自“白墩子”)
sampan (1620年來自“舢板”)
suan-pan (1736年來自“算盤”)
Tao (1736年來自“道”)
taipan(大商行的總經理) (1834年來自“大班”)
toumingdu(透明度) (來自1980年代中英談判期間用語“透明度”)
typhoon (來自“颱風”[1])
tuchun (1917年來自“督軍”)
tung(油桐屬) (1788年來自“桐”)
Ho-ho bird (1901年來自“鳳凰”)
wampee(一種果) (1830年來自“黃皮”)
whangee(一種竹) (1790年來自“黃藜”)
qi bo (來自“情報”)
Confucianism(儒教) (來自“孔夫子”)

粵語借詞

typhoon (1771年來自“颱風”)
dim sum (1948年來自“點心”)
yum cha (大概15年前來自“飲茶”[2004])
wok (1952年來自“鑊(炒鍋)”)
bok choy (1938年來自“白菜”,比Pe-tsai常用)
chop-suey (1888年來自“雜碎”)
won ton (1948年來自“雲吞”)
chow mein (1903年來自“炒麵”)
lo mein (來自“撈麵”)
paktong(一種錢幣) (1775年來自“白銅”)
sycee(一種錢幣) (1711年來自“絲”)
souchong(一種茶) (1760年來自“小種”)

廈門話借詞

cumshaw(賞錢) (1839年來自“感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