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別三日

士別三日

士別三日,出自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呂蒙傳》,原文講述呂蒙原是一介武夫,經孫權勸學後,漸有學識,魯肅稱之“士別三日,非復吳下阿蒙”,指隔了很久,常與“刮目相看”連用,形容大有長進、煥然一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士別三日
  • 拼音:shì bié sān rì
  • 解釋:即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人
  • 出處:《三國志》《江表傳
原文,譯文,翻譯,註解,出處,用法,示例,成語典故,出處,典故,相關故事,三強鼎立法則,

原文

《三國志·吳志·呂蒙傳》中記載:魯肅代周瑜,當之陸口,過蒙屯下。肅意尚輕蒙,或說肅曰:“呂將軍功名日顯,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顧之。”遂往詣蒙。酒酣,蒙問肅曰:“君受重任,與關羽為鄰,將何計略,以備不虞?”肅造次應曰:“臨時施宜。”蒙曰:“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虎熊也,計安可不豫定?”因為肅劃五策。肅於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呂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於此也。”遂拜蒙母,結友而別。初,權謂蒙及蔣欽曰:“卿今並當塗掌事,宜學問以自開益。”蒙曰:“在軍中常苦多務,恐不容復讀書。”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令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少時歷《詩》、《書》、《禮記》、《左傳》、《國語》,惟不讀《易》。至統事以來,省三史魏晉南北朝以《史記》、《漢書》、《東觀漢記》為三史)、諸家兵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學必得之,寧當不為乎?宜急讀《孫子》《六韜》《左傳》《國語》及三史孔子言:‘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孟德亦自謂老而好學,卿何獨不自勉勗邪’蒙始就學,篤志不倦,其所覽見,舊儒不勝。後魯肅上代周瑜,過蒙言議,常欲受屈。肅拊蒙背曰:“吾謂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論,何一稱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難為繼,且與關羽為鄰。斯人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氣,然性頗自負,好陵人。今與為對,當有單復(單復,猶奇正,古代戰術之一),以卿(卿,當為“鄉”。從盧弼說)待之。”密為肅陳三策。肅敬受之,秘而不宣。權常嘆曰:“人長而進益,如呂蒙、蔣欽,蓋不可及也。富貴榮顯,更能折節好學,耽悅書傳,輕財尚義,所行可跡,並作國士,不亦休乎?”
呂蒙呂蒙

譯文

翻譯

魯肅臨時代理周瑜的職務,去陸口的時候路過呂蒙屯兵的地方。當時魯肅還是很輕視呂蒙的,有人勸魯肅說:“呂蒙將軍的功名一天天增長,不能拿以前的眼光看待他了,您應該重視這個事情。”魯肅於是去拜訪呂蒙。酒到酣處,呂蒙問魯肅:“您擔負重任以抵禦關羽方面軍,打算用什麼方法應付突然發生的襲擊?”魯肅輕慢地說:“臨時想辦法就行。”呂蒙說:“現在東吳和西蜀是暫時聯盟,關羽畢竟對我們有威脅,怎能不提早做好應對的打算呢?”於是就這個問題,為魯肅想了五種應對的方法。魯肅又佩服又感激,從飯桌上跨過去,做在呂蒙旁邊,手撫著呂蒙的背,親切地說:“呂蒙,我不知道你的才能策略竟然到了如此的境地!”於是拜見了呂蒙的母親,並和呂蒙結為朋友,告別而去。
士別三日 · 蒙漢良篆刻士別三日 · 蒙漢良篆刻
當初,孫權對呂蒙蔣欽說:“你倆現在一起做當權的大官,應當多學習,對自己有好處。”呂蒙說:“在軍中經常苦於軍務繁忙,恐怕沒有時間讀書。”孫權說:“我又不是讓你做編纂文檔經典的博士,只是想讓你多涉獵一些歷史典故,你說軍務繁忙,再忙也不能比我忙呀,我小時候讀《詩》《書》《禮記》《左傳》《國語》,只是不讀《易》。一直到統帥江東以後讀三史(魏晉南北朝以《史記》《漢書》《東觀漢記》為三史)、各家的兵書,自己覺得大有益處。像你們兩人,腦筋好用,學了肯定有用,為什麼不去做呢?應該趕快把《孫子》《六韜》《左傳》《國語》及三史學習了。”孔子言:“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當年光武帝統帥兵馬的時候還手不釋卷,曹操也自稱是老而好學,更何況是你們”
呂蒙呂蒙
呂蒙就開始學習,終日不倦,他所看的書,連老儒生都比不了。後來魯肅正式提升,代替周瑜。過來找呂蒙談話,魯肅摸著呂蒙的背說:“我以前說老弟是一介武夫,只有勇力,但是到了現在,學識也如此淵博,已經不是以前的吳下阿蒙啦。”呂蒙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兄長這么說,怎么和被人稱作反應遲鈍的穰侯(戰國秦昭之舅魏冉,封於穰,號穰侯,范雎曾說他“反應遲”。)一樣呢?兄長您現在接替公瑾(周瑜的字),已經很艱難了;又和關羽接壤,這個人年長而好學,讀《左傳》朗朗上口,而且非常有霸氣!只是他太自負了,總是氣勢凌人,不把別人放在眼裡,這是他最大的弱點。現在如果和他對壘,應該用單復陣,用卿來對付他。”秘密的對魯肅說了三條計策,魯肅鄭重的接受了,並且保密。
孫權經常嘆道:“人一邊長大,一邊這么學習的,象呂蒙蔣欽這樣的,沒人比的上。已經是榮華富貴了,還能這么學習,輕視財富,好意氣,德行兼備的人,來做國家的棟樑,那不是太好了么??”

註解

本文孫權勸呂蒙讀書時,呂蒙17歲,為一都尉,所領部下相當於現在的童子軍。
關羽單刀赴會發生在魯肅正式接替周瑜職務以後,那時關羽50多歲,所以呂蒙說他年長而好學。

出處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江表傳》
三國志三國志

用法

複句式;作賓語、分句;含褒義.常把”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一起使用。

示例

1、王小明原本成績平平,在最後一年裡用功讀書,終於考上了大學,真是「士別三日」,令人刮目相看啊!
2、小文平時學習不努力,自從老師批評他以後,他刻苦學習,期末考試他竟然考了雙百分,真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呀!

成語典故

出處

出處一:《三國志·吳志·呂蒙傳》裴松之注引晉虞溥江表傳》:“肅拊蒙背曰:‘吾謂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出處二:《資治通鑑》卷六十六《孫權勸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典故

呂蒙,字子明,汝南郡富陂縣(今安徽阜南東南)人,少年時即隨姊夫鄧當渡江。呂蒙的姊夫鄧當為孫策部將,呂蒙年僅十五六歲即隨軍出征。鄧當死後,呂蒙代領其眾,隨孫權征戰各地。與劉表部將黃祖作戰時,呂蒙為先鋒,陣斬陳就,受任橫中郎將,賜錢千萬,在赤壁之戰中,呂蒙與周瑜、程普擊敗曹軍,圍曹仁南郡,曹仁敗走,進據南郡,晉位偏將軍,任潯陽縣令。
呂蒙初不習文,孫權開導他和另一個勇將蔣欽說:“你們如今都身居要職,掌管國事,應當多讀書,使自己不斷進步。”呂蒙推託說:“在軍營中常常苦於事務繁多,恐怕不容許再讀書了。”孫權耐心指出:“我難道要你們去鑽研經書做博士嗎?只不過叫你們多瀏覽些書,了解歷史往事,增加見識罷了。你們說誰的事務能有我這樣多呢?我年輕時就讀過《詩經》、《尚書》、《禮記》、《左傳》、《國語》,只是不讀《周易》。自我執政以來,又仔細研究了 ‘三史’ (《史記》、《漢書》、《東觀漢記》)及各家的兵法,自己覺得大有收益。像你們二人,思想氣質穎悟,學習一定會有收益,怎么可以不讀書呢?應該先讀《孫子》、《六韜》、《左傳》、《國語》以及‘三史’。孫子曾經說過:‘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空想,沒有好處,還不如去學習。’東漢光武帝擔任著指揮戰爭的重擔,仍是手不釋卷。曹操也說自己老而好學。你們為什麼偏偏不能勉勵自己呢?”呂蒙從此開始學習,專心嘞奮,他所看過的書籍,連那些老儒生也趕不上
士別三日士別三日
魯肅繼周瑜掌管吳軍後,上任途中路過呂蒙駐地,呂蒙擺酒款待他。魯肅還以老眼光看人,覺得呂蒙有勇無謀,但在酒宴上兩人縱論天下事時,呂蒙不乏真知灼見,使魯肅很受震驚。酒宴過後,魯肅感嘆道:“我一向認為老弟只有武略,時至今日,老弟學識出眾,確非吳下阿蒙了。”呂蒙道:“士別三日,但更刮目相看。老兄今日既繼任統帥,才識不如周公瑾(周瑜),又與關羽為鄰,確實很難。關羽其人雖已年老卻好學不倦,讀《左傳》朗朗上口,性格耿直有英雄之氣,但卻頗為自負,老兄既與之相鄰,應當有好的計策對付他。”他為魯肅籌劃了三個方案,魯肅非常感激地接受了。

相關故事

士別三日
一隻小狗看見幾隻老鼠在偷吃主人的糧食,便走了過去。領頭的一隻大老鼠發現小狗來了,“噌”地躥上一個與小狗同高的凳子上,對它說:“你別多管閒事……”
小狗半坐在老鼠的面前,歪著頭聽老鼠發言,只是聽不懂。過了一會,它覺得老鼠的鬍鬚很好玩,就伸出胖胖的爪子去摸老鼠的鬍鬚。
老鼠覺得小狗冒犯了它的權威,便露出猙獰的面孔,對著小狗的爪子狠狠地咬了一口,可憐的小狗悽慘地逃走了。老鼠們在後面得意地歡呼起來。
成語典故·士別三日成語典故·士別三日
幾個月後,小狗長成了大狗。主人經常帶它出去捕獵,它因驍勇頑強地與獵物搏鬥而得到主人的賞識。
一天,它又發現幾隻老鼠在偷吃主人的糧食,便走了過去。這時那隻領頭的大老鼠見到它過來,對手下說:“你們看我怎么再教訓它一頓!”。它“噌”地躥上與大狗同高的一個椅子上,對大狗說:“你別多管閒事……”
大狗冷漠地聽它說完,伸出它強健的爪子,“啪”地一聲把它從椅子上打落下來,一口就咬斷它的脖子。
別的老鼠驚叫著四散而逃。
世間萬物的發展是動態的,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三強鼎立法則

三強鼎立法則
古今中外都存在Rule of Three,直譯為“三法則”,事必有三,以三段、三次、三個形式出現的事物更引人注目、說服力更強,同時又不失簡潔。《說文》中這樣解釋“三”字:三,天地人之道也。從三數”。老子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字的厲害可見一斑。在中國成語中含有“三”字的成語數目高達300多個,低於含有“一”字的成語數目(“一”畢竟是第一),但遠遠高於含有其他數字的成語。舉幾個例子,你走在大街上你會碰見很多很多人,但是你只會對自己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三人中你居然遇上了一位老友,你會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如果遇上了一位大師,你會激動地說“三生有幸”;如果你遇到了一位同事,你們可能“三句話不離本行”;做錯了事你會“三省吾身”,為自己“約法三章”……。
鼎
回想一下,中國歷史上多少朝代都如過眼煙雲,三皇五帝多了去了,但是唯獨“魏”、“蜀”、“吳”這三國婦孺皆知,耳熟能詳。這當然是因為小說《三國演義》,但是為什麼《三國演義》這么流行?因為正好三足鼎立,還有劉關張的桃園三結義,劉備三顧茅廬,不多,也不少,恰到好處的精彩(誰記得《東周列國志》到底有多少諸侯國、多少英雄?)。文學作品中的“三”現象不是偶然的,在西方,也有一些含有三字而且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比如大仲馬的《三個火槍手》(Les Trois Mousquetaires)、《三隻小豬》(The Three Little Pigs,西方兒童故事,這三隻小豬在台灣民進黨當政時還被奉為“成語”)、《三隻小熊》(The Three Bears,西方兒童故事)、《活寶三人組》(The Three Stooges,美國喜劇)等。西方作家也有個與“三”有關的創作規律,他們認為某個故事情節重複三次就可以使讀者進入pattern recognition(模式識別)的狀態,所以耶穌被釘死必定是第三天復活,灰姑娘也一定要去三次舞會。其實這個規律也是中西貫通的,君不見,“昔孟母、擇鄰處”也是搬了三次家才達到了目的。從邏輯上說,“三”也是個必不可少的。蘇格拉底說過:“所有人都是要死的,蘇格拉底是人,所以,蘇格拉底要死的。”這就是邏輯“三段論”,它是由兩個包含著一個共同項的性質判斷出發,推出一個新性質判斷的推理。上面的例子就是兩個包含一個共同項的性質和判斷為前提,推出一個新的性質判斷的三段論。任何一個三段論都包含三個項:大項———用P表示,中項———用S表示,小項———用M表示。在三段論的三個項中,有兩個作為推斷依據,他們包含著一個共同的判斷,他們做為前提條件。包含大項的前提是大前提,包含小項的是小前提。所有的M都要P,S是M,所以,S要P。在商場也有“三強鼎立法則”(兩位美國教授Jagdish Sheth和Rajendra Sisodia的理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