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廟(廣東省汕頭市三都城隍廟)

城隍廟(廣東省汕頭市三都城隍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81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三都城隍廟坐落於廣東汕頭市。城隍是漢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漢族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城隍廟
  • 地址:廣東省汕頭市
  • 創建時間:明洪武二十七年
  • 規格:通面闊12.4m,通進深21.4m
基本介紹,汕頭市介紹,

基本介紹

三都城隍廟三都城隍廟
城隍老爺、夫人城隍老爺、夫人
三都城隍廟坐落在廣東省汕頭市金平區鮀江街道蓬洲東大街( 蓬洲所城舊址),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一三九四年),並於光緒三年(即公元一八七七年)重建,廟於一九八八年小修。二零零二年重修三都城隍廟煥發出新光彩,為蓬州古城又增添了新的風采,為見證汕頭市區的發展史也也展示出了不可抹滅的輝煌。現在的三都城隍廟廟裡保留有潮州木雕、彩繪、嵌瓷、灰塑、石雕等傳統工藝,精心製作的廟前照壁。照壁採用福建的青石雕,貼金描線,製作精美,八仙手中拿的八樣東西,花籃、笛子、葫蘆、寶劍等環繞在麒麟周圍,寓意著吉祥如意。是坐北向南,二進一天井一拜廳的格局,五瓜抬梁式硬山頂金形結構,通面闊12.4m,通進深21.4m。占地260㎡。三都城隍廟是對見證汕頭市區的發展歷史最好的寫實。
古時“三都”指鮀江都、蓬洲都和鱷浦都,屬鮀浦巡檢司共有五十九村,大概範圍為今汕頭市金平區、龍湖區和澄海區壩頭一帶。鮀浦巡檢司是“鮀城”的發源地,也是今天汕頭市區的前身。明洪武三年,揭陽縣設定鮀浦巡檢司(副縣衙),明朝嘉靖四十二年癸亥設定澄海縣,鮀浦巡檢司改屬澄海縣管轄。

汕頭市介紹

汕頭這個名字的形成雖然只有百來年但不代表汕頭市區的歷史就只有百來年,從歷史上看,汕頭市區前身是叫鮀浦巡檢司轄鮀江都、鱷浦都、蓬洲都三都,鮀浦三都故北宋至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以前隸屬揭陽縣。明朝嘉靖四十二年癸亥(1563年)設定澄海縣後,並將海陽(今潮安)、饒平縣、揭陽縣3縣的部分土地劃歸給澄海縣。揭陽縣的鮀浦三都(汕頭市區前身)就歸給澄海縣。
城隍廟
關於“鮀城”的說法,應該是源於蓬洲所城。潮汕以前有“潮洲九縣十城隍”的說法,但這說法並不正確,僅饒平縣就有四城四城隍(包括南澳城,清朝末年南澳仍屬饒平縣管轄)。一般只要地處於繁華商埠和兵家重地,都有可能修建城牆防禦。鮀浦三都地處海陽(今潮安)、揭陽、澄海、潮陽四縣交界,據韓榕兩江出海口,往來商船常覆沒於此,還有盜寇乘其險搶掠,為禍不淺。為防倭寇、海盜,朱元璋的第二年,就是明洪武二年,在蓬州都廈嶺村置了蓬州守役千戶所。25年後明洪武二十七年,千戶所就從蓬州都廈嶺村移到了鮀江都西城並修建有城牆和護城河。但是它沒有改名。沒有叫鮀江守役千戶所,還是依然叫做蓬州守役千戶所而所建的城池也叫蓬洲所城。明洪武三年,揭陽縣設定鮀浦巡檢司(副縣衙),作為治安、海關、海防的管理機構,明朝嘉靖四十二年癸亥設定澄海縣,鮀浦巡檢司改屬澄海縣。當時鮀浦三都已成為澄海縣城區的另一個繁華副城區,如土布、瓷器、茶葉、南糖和果品等匯聚於鮀浦商埠。再從這裡輸往外洋,並從外洋輸入香料、珠寶、藥材、香米、番薯、大豆、錫等舶來品。如今在鮀浦還遺留被改為民宅的貨棧。清康熙年間(1662~1722)來澄海任教諭的南海舉人唐銚便有了“鮀浦古通洋”的詩句。
因為當時汕頭市區稱著為鮀浦巡檢司(副縣衙),所以蓬洲所城民間俗稱為鮀浦城簡稱“鮀城”。因為鮀浦蓬洲城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而澄海縣明朝嘉靖四十二年癸亥(1563年)才置縣。所以在汕頭鮀浦一帶有句俗語說“未有澄海縣,先有鮀浦城”。到了1948年澄海縣第三明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光華埠韓江口的沙脊已積聚成片,稱為“沙仙坪”。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在這裡築煙墩建炮台,稱為“沙仙頭”。從雍正(公元1730年)到乾隆年間,遷到這裡居住的人日益增多,除了捕魚、耕田之外,還利用海水曬鹽,各地鹽販也常到這裡販鹽運銷。清政府在此設站徵收鹽稅。簡稱“汕頭”。1861年正式開放汕頭為商埠。 隨著1921年,澄海縣開始廢都設區和汕頭埠不斷繁華,管理職能機構以及市鎮貿易才逐漸被汕頭所代替,鮀浦蓬洲城的影響力也漸漸退出了歷史。
話歸鮀浦巡檢司所轄的三都,三都是包括鮀江都、鱷浦都、蓬洲都,而今天的三都指是市區的哪些地方?鮀江都:指的是今天金平區鮀東街道、蓮塘街道、烏橋街道、東方街道。鱷浦都:指的是今天金平區月浦街道和歧山街道一帶。蓬洲都:指的是今天的整個龍湖區轄地和包括澄海區壩頭、金平區金砂街道、廣廈街道、東墩街道、歧山街道、光華街道一帶。簡單的說就是當年的鮀浦三都並非今天鮀浦鎮,而是指今天汕頭市區的金平區和龍湖區。當年的蓬洲都並非今天蓬洲村,而是指今天的龍湖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