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廟(江蘇南京城隍廟)

城隍廟(江蘇南京城隍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81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明清時期,中國大地上各府州縣都設城隍廟。有人統計,明代全國有城隍廟1472所。南京作為明初的都城,都城隍廟在當時十分興盛。如今的南京城卻已經難覓城隍的蹤跡,很是可惜。

城隍本意指城牆和護城河,後演變為主宰城池的神靈。他行走冥界,級別上高於土地神,低於閻羅王,為佛道俗三界共同尊奉。民間城隍神具有人格化、本土化、多樣化的特點,擔當各地城隍的均是令人敬仰的英雄好漢和直臣孝子。到了明代太祖朱元璋“大封天下城隍,詔辭臣為文通行“,開始”府有府城隍,縣有縣城隍“,至此城隍廟星羅天下,廣為流傳。

南京城隍的歷史很早,而且是可查的有名姓。據記載,漢末秣陵(即南京)尉蔣子文逐賊至鐘山腳下,不料反被賊所害,故蔣的亡靈經常在鐘山一帶為祟。後孫權建都秣陵,蔣子文即託夢孫權,敘述其被害過程,孫權遂追封他為“中都侯”,轄南京之陰曹地府,並在南京為之建廟——蔣廟,並改鐘山為蔣山,到梁武帝時又追封蔣子文為“石頭城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城隍廟
  • 地點:江蘇南京
  • 始建於:明朝
  • 文獻:《同治上江志》
南京歷史上的城隍廟有多座。清嘉慶年間的《重刊江寧府志》中說:“都城隍廟在府治欽天山之陽,明洪武年間建;府城隍廟在府治前;古城隍廟在府治漢西門大街”。明代初年,在雞鳴寺一帶建有一座城隍廟,為十廟之一。因為當時南京是都城,這座城隍廟被稱之為“都城隍廟”,可惜完全毀於太平天國戰火。而在漢中門、水西門附近,也曾經有一座“古城隍廟”,據《上元縣誌》推測,建於“唐天佑二年”。遲至清代中期,這座城隍廟依然存在,但如今也已經蕩然無存。
南京城的建制與朱元璋密切相關。據說這位農民皇帝是在土地廟裡出生的,因而對他土地神的上司城隍神便格外敬重,在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下詔加封天下城隍。並嚴格規定了城隍的等級,共分為都、府、州、縣四級。各地城隍廟與當地官署等同,形成陰、陽兩套衙門。現存全國各地的城隍廟大多是那是修建起來的。朱元璋還說“聯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這種傳統的因果教化,規範了百姓的道德行為,德治的效果在某種程度上是以法治國所不能望其項背的。就像淨空法師所說,人們看到了18層地獄的各種酷刑懲罰,還有誰敢再起惡念而為非作歹呢。南京城區最晚也最知名的城隍廟位於府西街43號。《重刊江寧府志》和光緒六年的《續纂江寧府志》對它的描述是相似的:“在府署路北。”這“府署”就是指江寧府衙署,原址在南京市第一中學。《南京明清建築》一書指出,太平天國戰爭後,清同治三年(1864)臨時把城南金沙井的一處民屋作為江寧府的城隍廟。同治十二年(1873)在府西街重建府城隍廟,次年十二月竣工。因隔街建在江寧府衙署的南面,故坐南朝北,在廟宇中極為罕見。當年建築面積頗大,據《同治上江志》載有正廟、行宮、殿宇、官廳等69間,戲台1座,走廊穿堂46間,店房並附廂房6間。清宣統元年曾設出品勸業會於此。建國初規模尚在,第一進中為大門,兩邊塑四大金剛;二進大殿,供城隍塑像;東西配殿有十大閻羅及18層地獄諸相;又有高與檐齊的黑白無常站立兩邊;皆設木柵欄防護,遊人、香客只能在柵外觀看。老人回憶,昔時香火興盛,逢年過節,戲台上演《木蓮救母》等劇。舊社會不常出門的婦女兒童來逛廟,周圍攤點相連,萬人如海。因城隍廟供的閻王統管地獄、賞罰善惡,這裡又是平民百姓焚香叩拜、祈福免災之所,社會影響廣泛。
城隍廟
解放後,城隍廟由佛教協會封閉代管。文革中神像被毀,殿堂先後作過倉庫廠房,堆放物資。1992年東側偏房被燒毀,1995年東圍牆內發現資善堂石碑一方。到拆除前長期是南京縫紉機廠的烘漆車間和材料倉庫。
如今那裡成了住宅小區,公寓之間內尚存一公一母2株巨大的銀杏樹,高20多米,枝繁葉茂。為原城隍廟庭院中的原物,樹枝搖弋,提醒人們這裡曾有的輝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