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十三姓

回族十三姓

回族十三姓:納、馬、撒、哈、沙、賽、速、忽、閃、保、木、蘇、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回族十三姓
  • 類型:姓氏問題
  • 分布地:寧夏等地
  • 所屬民族:回族
納,撒,沙,閃,蘇,速,保,哈,郝,忽,馬,木,

回族中的納姓,取自賽典赤·贍思丁長子納速喇丁名字首音。據《陝西通志》載,元朝初,貴族納速喇丁“子孫甚多,分為納、速、拉(喇)、丁四姓,居留各省。”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永寧縣楊和鄉,還有納姓回族七百餘戶,四千餘人組成的村子——納家戶。納姓回族主要分布在雲南和寧夏。

撒姓為“回族十三姓”之一。也是回族中的大姓。據安徽和縣撒姓回族家譜載:“撒氏始祖居西域,為回紇人,後為平叛,因其功被封斌王,以居關中。”(《撒氏宗譜》)明建文元年(1399年),其後人撒仲謙一家由陝西遷往和縣城西門響水溝一帶居住,有祠名“懋款堂”。在回民族當中,經名帶“撒”字頭的也比較多。僅元代有史可查的官員就有“撒都丁”、“撒里蠻”、“撒特迷失”、“撒的迷失”,其中“撒的迷失”同名者有8人,這都是撒姓的主要來源。撒姓回族主要分布在雲南、河北河南西北地區

沙姓為回族中的大姓。故《千家姓》稱:“今回族多此姓,別為一族。”該姓大多取自經名首音和尾音。如元初的沙全,其“父沙的,世居沙漠……(沙)全初名抄兒赤,甫五歲,為宋軍所虜。年十八,留劉整幕下,宋人以其父名沙的,使以沙姓,而名曰全。”(《元史》)再如,“馬合馬沙或阿思蘭沙或木八兒沙之後裔姓沙。”(《回教民族說》)在回族經名中,帶有“沙”的比較多。如《新元史》也黑迭兒傳載:“也黑迭兒,西域人……子馬謀沙……子密兒沙,次木八人喇沙……次忽都魯沙……次阿魯渾沙。”這都是沙姓之源。另,“沙在波斯語義為王。正如突厥語族稱王為汗。如在波斯王國舊稱‘沙因沙’,義為‘萬王之王’……因此,我認為沙姓族源多半是來自波斯。”(《回回姓氏考》)沙姓中也有賜姓。如“舍班,古里國回回,入附授南京錦衣衛鎮撫,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出使西域,以功遷到千戶,賜姓沙,名班。”(《回回歷史與伊斯蘭文化》)當時給舍班賜姓沙,還有著另一個原因,即“舍”和“沙”諧音。沙姓也為“回族十三姓”之一。沙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江浙地區。

回族中的閃姓,據《回教民族說》稱,由“苫思丁之後裔”轉為閃和陝。在明代,閃姓回族多以擅長詩文見著,如閃應雷,閃繼迪閃仲侗、閃仲嚴等。閃姓也是賜姓之一。據《賽典赤家譜》載:“明太祖定鼎金陵,賜為十姓:日閃,…”在閃姓中,也有改作他姓者,如“宣化有回教望族姓玉,自言原姓閃,賜姓玉。”(《回教民族說》)閃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河北及雲南等地。

蘇姓大多取自經名首音。如“蘇里曼……之後裔取姓蘇。’《回教民族說》“蘇達尼,就取自第一個音‘蘇’為姓”。(《中國回回姓氏來源》)再有,據“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韋州鎮蘇家回族老人講,元末明初一位阿拉伯商人名叫蘇拉瑪尼,沿絲綢之路來到韋州經商,並長期定居下來,其後裔均姓蘇。”(《中國回族大辭典》)此外,也有因“速來蠻”的“速”(與蘇音相近)賜給蘇姓的。如明朝哈密使臣、錦衣衛指揮僉事速來蠻四世孫烏令班時,便賜給姓名蘇榮。其後均以蘇為姓。蘇姓中也有的是改姓。元代時,福建泉州有一位自西域而來的穆斯林阿合抹,留居後取名蘇唐舍,並取回族蒲氏女為妻,其後便以蘇為姓。蘇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區。

(見《中國回族·貴州回族》)速姓為“回族十三姓”之一。取自賽典赤·贍思丁長子納速喇丁名字的第二個字音。另,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入附後授雲南左衛副千戶的西域回回亦速,“子亦名亦速,孫速來蠻時,以速為姓,四世外速俊……八世孫速華,世代為宦,至今為回回望族。”(《回回歷史與伊斯蘭文化》)速姓回族主要分布在雲南和西北地區。

雲南回族中的保姓,出自賽典赤·贍思丁家族,即“回族十三姓之一”。但昭通《保氏族譜》稱:“吾族原於蒙古,初以特穆爾為氏,元之右族也。自庫庫台特穆爾尊號保保,而入滇始祖以阿保名,於是改姓保氏。”(《滇南叢話》)對於此話,白壽彝先生指出:“予於《族譜》所記第十三世以後,頗為相信。十三世之前,予乃不能無疑。其真實之程度如何,固不難據史籍以斷。”(《滇南叢話》)對於昭通保氏“原於蒙古”究竟是指“蒙古國”還是“蒙古族”,還有待進一步考證。保姓回族主要分布在雲南。

哈姓起源於中亞布哈拉王族。元代住平安路同知、中奉大夫、廣東宣慰使都元帥的哈散,任宣慰司副使的哈辛,便分別是北宋神宗年間進入中國的布哈拉王后裔賽典赤?贍思丁的次子和孫子。在元代的中高級官員中,還有哈伯、哈八石、哈八失、哈兒沙、哈海赤、哈黑丁、哈刺、哈麻、哈迷都丁等三十餘人。在明代官員中,有哈林(通事指揮僉事)、哈銘(錦衣衛指揮使)、哈直(安慶衛指揮)、哈維新(商鎮參將)、哈斯哈(潼關副將),以及隨同鄭和一同下西洋的大掌教哈三等。及至清朝,曾任過雲貴川總督和雲貴提督的哈元生,其父哈應忭曾為武昌水師提督,其子哈尚德在乾隆初任過總兵。另外,先後任過湖廣提督和貴州提督的哈攀龍,其太祖哈先聞、祖父哈雲、父親哈世榮均為通議大夫、一等待衛。哈攀龍之子哈國興,為乾隆十七年(1752年)武進士,曾出任過雲貴提督和參贊大臣。其弟哈國泰曾過巡捕三營千總和雲南臨元鎮總兵,兒子哈文龍、哈文彪也分別任過四川軍營補陝西提標右營守備和千總等職。由於哈家多出將門,且功績顯赫,故乾隆皇帝在哈國興病亡後入祀紫光閣昭忠詞時制贊曰:“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族,每出將種。”(《回族人物誌》)哈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北、江蘇、湖北和西北等地。

郝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

忽姓取自祖上回回名首音。據《元史?氏族表》載:贍思丁三子忽辛、納速刺丁四子忽先後裔有以忽為姓者。清代張澎在《姓氏尋源》中也指出:“陝西蒲城多忽氏,當為元忽都、忽辛之後。”又據金吉堂《回教民族說》稱:“忽先或忽辛之後裔姓忽”。在元代,編著《飲膳正要》的營養學家忽思慧也是回回人。另,元代回回人中,名字有“忽”字頭、居官達魯花赤者有25人,其中“忽辛”就有7人。忽姓回族主要分布在雲南。

回族人姓馬居多,有“十個回回九個馬”之說,回族馬姓起源主要有三種。
取於阿拉伯語音人名(經名)
回族信仰伊斯蘭教,而伊斯蘭教發祥於阿拉伯半島。阿拉伯語人名音節多,聽起來不順口,當譯成漢字省寫或稱呼時,常取人名之某一字或一音節作為姓。馬姓取於阿拉伯語音人名的情況複雜。《滇南叢話》說阿拉伯人之漢姓〃則多為其首音〃。如我們的穆聖曾被譯為〃馬哈麻〃、〃馬哈默〃、〃馬哈木〃或直呼為〃馬聖人〃。又如《元史》把阿拉伯人〃也黑迭木兒〃之子譯為〃與合謀沙〃。清代徐珂的《西域水道記》將伊斯蘭教嫡傳弟子〃阿里的二十五代孫〃譯為〃馬額敏〃。再有,在回族中,取至聖——穆罕默德之漢字馬姓者尤多。如雲南昭通、安徽懷寧、湖北懷遠堂、江蘇南京、河北青縣、甘肅臨夏之回族始祖皆為西域人,因敬仰穆聖而姓馬,分別為〃馬哈敏〃、〃馬依澤〃、〃馬成〃、〃馬鎮〃和〃馬哲利〃。另外,取其〃經名〃中的〃馬〃音為姓。如《元史》載〃烏馬兒〃、〃哲馬魯丁〃、〃亦思馬因〃, 〃默里馬合麻〃和〃哈合馬〃之後裔,分別譯為〃馬烏兒〃、〃馬魯丁〃、〃馬因〃、〃馬合麻〃和〃馬哈合〃。即使名中沒有〃馬〃字,也因諧音而取〃馬〃字。如《回教民族學》一書記,宋時〃吉雅謨底音,字元德,謨音與馬同……名馬元德〃。近代回族學者薛文波先生在《回回姓氏考》中說〃回族馬姓與漢族馬姓之源,有根本的區別,回族馬姓正宗源頭,取於阿拉伯語音人名,特別是其首音〃。這樣馬姓就成為回族最早的基本姓氏之一。
改姓
回族馬姓源遠流長,頗有深意,所以改姓者多選之。改姓之因有諸種。〃有因世變逃避蠻夷間者……改姓馬〃(雲南昭通《保氏譜系》)。也有因定居的,雲南尋甸《馬氏族譜》記:〃始祖姓納,至二世……尋甸而十居焉,改姓馬〃。又有因隱居的,《中國回族大辭典》記,明永樂時,在京為官的〃賽哈智,後辭職隱居滇西,改姓馬氏〃。再有因讀音相近的,《回教民族學》載,〃清代內務府回回瑪蘇哈,便以’瑪’而改姓馬〃。另有隨母的。1949年前,有一位為中國朝覲者作嚮導工作的阿拉伯人,來青海經商,在西寧娶馬姓回民女為妻,生一子二女,故給子女冠以馬姓,彼之子女現仍居西寧〃(《中國伊斯蘭大辭典》)。再有其它民族改姓的。《元史》:〃維吾爾人習禮吉思,改馬慶祥〃。《青海化隆縣誌》記〃清末民初,甘肅省臨夏阿訇馬來遲到青海化隆縣卡力崗地區藏民中傳教,許多藏民改信伊斯蘭教,並放棄原來與佛教有關的名字,隨阿訇姓馬〃。據《一個特殊回族群體的人類學調查——以卡力崗兩個回族村為個案》一文(載《回族研究》2004.4)說,〃卡力崗人是學者們對卡力崗人中’回族’的專稱〃。卡力崗包括〃德恒隆、沙連堡、阿什努3鄉回族16565人(回族占了三鄉總人口的73.8%)〃。按《化隆縣誌》記,這3個鄉的回族人〃許多姓馬〃。卡力崗的德恒隆鄉的〃德一村村民自稱祖上原為漢族,遷徙至此皈依伊斯蘭後,成為回族,後來全部改姓馬。一位村民說自己原來姓韓,入教後改姓馬〃。該文注釋⑥還說,這位村民叫〃馬克功(他說這個村有漢族、藏族,全部改姓馬〃。
賜姓
由於在伊斯蘭教中,馬姓人多,故而皇帝以馬姓賜之。《宋元以來中國穆斯林天文學家》載:〃明洪武元年(1368年)西域魯密國(今伊斯坦堡)人馬路德丁受太祖之聘入中國,授回回司天監監正,兩個兒,賜馬姓為馬沙亦黑和馬哈木。〃《回回歷史與伊斯蘭文化》一書中,先後記有〃定亦德回國,太祖(1368-1398)賜姓馬,名信〃和〃英宗天順元年(1457年)回回赤刺思之子,賜姓馬中,名政,〃以及〃英刺回回皮兒馬里麻,上賜馬堯順〃。由於皇帝的賜姓,大大激發了回族人改姓的積極性,使回族馬姓大增,故而在全國範圍內形成〃十馬九回〃。
1990年,全國人口普查,回族860萬人,馬姓占66.92%。又據全國九個回族區(寧夏)州、(新疆昌吉、甘肅臨夏)、縣(河北大廠、孟村;青海化隆和門原;甘肅張家川;新疆焉耆)回族姓氏統計,馬姓占71.8%。據前文介紹,德恒隆鄉有兩個純回族村(該文註:純回族村全村皆為回族或99%以上為回族):加納村和德一村。加納村現有60戶人家,以馬〃姓為首,且人數占絕大多數;德一村全村239戶,1235人,全部姓馬。筆者家鄉回族也有800多人,馬姓占74.9%。十個回回九個馬之說,雖有點誇張,但馬姓列為回族姓氏之首,的確是事實。然而回族中卻〃十個馬姓不同源,八個馬姓不同宗〃也是事實。這〃一姓多源〃之因構成了〃十個回回九個馬〃這一特殊姓氏群體現象。

回族中的木姓,主要取自經名之首音。如“木八刺或木沙刺福丁之後裔,姓木。“(《中國回族大辭典》)有一部分木姓,也出自沐姓。如:“明初,因木氏鎮守雲南有功,被皇帝賜姓"沐’。明亡後,沐氏後裔為避災禍,有些又改沐為木。”(《中國回族大辭典》)明清時,木姓回族在陝西鹹陽還形成了一個聚居點——木家村。該村在50年代時,還立有“國子監太學生木際豐(慶生)”的石碑,立碑時間為乾隆十年(1745年)。(《同治年間陝西回民起義歷史調查記錄》)木姓回族主要分布在雲南、陝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