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胡

四胡

四胡,拉弦樂器,又名四股子、四弦或提琴。蒙古族稱之為呼兀爾,源於古代奚琴。宋代陳暘《樂書》:“奚琴四胡本胡樂也。”清代用於宮廷樂隊,稱提琴。清代《律呂正義後編》:“提琴,四弦,與阮鹹相似,其實亦奚琴之類也。”是北方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種古老的弓弦樂器。主要流行於內蒙古地區,其它如山西、陝西、河北、河南及四川等地也見流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胡
  • 相關文獻:樂書
  • 源於:古代奚琴
  • 又稱:四弦、二夾弦
簡介,樂器起源,特徵,蒙古四胡,彝族四胡,布依四胡,形制結構,樂器演奏,起源,傳承意義,業內名人,文化遺產,民族樂器,吹奏樂器,彈撥樂器,打擊樂器,拉奏樂器,

簡介

四胡,又稱四弦、二夾弦。源於古代奚琴。宋代陳暘樂書》:“奚琴本胡樂也。”清代用於宮廷樂隊,稱提琴。清代《律呂正義後編》:“提琴,四弦,與阮鹹相似,其實亦奚琴之類也。”是京韻大鼓西河大鼓、東北大鼓、天津時調湖北小曲紹興蓮花落等說唱和二人台、曲劇、皮影等戲曲的伴奏樂器。流行於內蒙古、東北和華北各省、區。

樂器起源

胡兀爾二弦變為四弦的"侯勒禾胡兀爾",大約最遲發生於明末或更早一些時候,清《律呂正義後編》稱為"提琴"。《清會典》記載:1632年(天聰六年)5月"太宗文皇帝平定察哈爾,獲其樂,列為燕樂,是曰《蒙古樂曲》。其中《番部合奏》所用15件樂器中,就有提琴(四胡)清《皇朝禮樂圖式》所繪龍首提琴與現代四胡基本相似。而在《清朝文獻通考》、《西域圖志》中,則稱四胡為"披帕·胡幾爾",夾四弦間而軋之",亦與現代四胡相差無幾。胡兀爾由二弦變為四弦的“侯勒禾胡兀爾”,發生於明末或更早一些時候,清《律呂正義後編》稱為“提琴”。《清會典》記載:1632年(天聰六年)5月"太宗文皇帝平定察哈爾,獲其樂,則稱四胡為“披帕·胡幾爾”,並詳細記載了衛拉特蒙古部宮廷音樂中的四胡及其形制:“披帕·胡兀爾,即提琴(四胡)也。圓木為槽,冒以蟒皮,柄上穿四直孔以設弦軸,四弦共貫以小環(即千斤),束之於柄。竹片為弓,馬尾雙弦,夾四弦間而軋之”,亦與現代四胡相差無幾。
高音四胡高音四胡
四胡最早產生於戰國時期的北方少數民族東胡,顧名“胡琴”。在元朝的蒙古族中已經十分流行。清初著名蒙古族歷史學家羅卜桑丹津在他的巨著《黃金史》中記載:成吉思汗在征服西夏的途中病逝了,當蒙古騎兵護送靈車返回故鄉不兒罕山的時候,軍中最著名的歌手吉洛闊台在獻給他的君主成吉思汗的歌中唱到:
您化作雄鷹的翅膀,
乘風歸去了,我賢明的可汗;
………
您那胡爾、潮爾奏出的美曲佳音,
您那廣闊無垠的土地、眾多的人民,
還有那山川河流、富饒的草原,
都在哪裡啊?
歌中的“胡爾、潮爾”就是指的四胡和馬頭琴兩種樂器。

特徵

蒙古四胡

蒙古族弓拉弦鳴樂器。又稱蒙古小四胡。是在民間小四胡的基礎上改制而成。音色清脆,可用於獨奏、器樂合奏。流行於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區。音色清脆悠揚、優美動聽,音量較大。演奏技巧左手有滑音顫音、打音、泛音、雙音、雙打音、雙泛音 等,右手技法和二胡相似。主要用於獨奏、重奏、器樂合奏。常與中音四胡、馬頭琴、三弦雅托噶火不思等樂器重奏或合奏。較著名的高音四胡演奏家有孫良、朝魯、吳雲龍、趙雙虎、巴彥保力格、青格勒圖和滿都拉等。高音四胡傳統樂曲有:《八音》、《花腰調》、《荷英花》、《韓秀英》、《英德勒瑪》、《農恩吉婭》、《阿斯爾》、《趕路》等,創編樂曲有:《蒙古八音十二調》、《阿斯爾十二調》、《東蒙民歌聯奏》、《歡樂的草原》、《白駿馬》、《牧馬青年》和《馴馬手》等。
中音四胡
蒙古族弓拉弦鳴樂器。流行於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區的農區和半農半牧區。形制同低音四胡,稍小。琴筒呈圓筒形,用薄黃銅板卷焊而成,筒長16厘米、直徑10厘米,筒前口蒙以蟒皮或牛皮為面,筒口外用銅箍緊固,筒後端敞口,口內設銅製框線。琴頭琴桿用一整塊紅木或柴檀木製作,全長90厘米。琴頭平頂,上置四軸,張有四條絲弦或銅弦,細竹系兩束馬尾為弓,弓長68厘米。演奏姿勢、方法和技巧,均與低音四胡相同。中音四胡有兩個八度,音色圓潤、明亮。可用於獨奏、重奏、器樂合奏或為說書、演唱等說唱音樂伴奏。是四胡重奏和民樂合奏中的主要中音樂器。它常和高音四胡一起重奏,並與高音四胡、馬頭琴、三弦火不思等樂器合奏。較著名的中音四胡演奏家有孫良、朝魯、吳雲龍、趙雙虎、青格勒圖等。中音四胡獨奏曲目與高音四胡相同,改編的四胡重奏曲有《阿斯爾》、《老八板》和《蒙古八音》等。
低音四胡,蒙古族弓拉弦鳴樂器。又稱大四胡和好來寶四胡,廣泛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的牧區和半農半牧區。牧區的低音四胡,為便於在馬上攜帶,琴體可以裝拆成幾個部分,即一個琴筒、兩截琴桿、弦軸琴弓等。琴筒最早用一整段木料掏空內腔而成圓筒形,筒長30厘米、直徑15厘米~20 厘米,筒前口蒙以羊皮、馬皮或牛犢皮為面,筒後端敞口。嗣後琴筒又用硬木製成圓形、六方形或八方形。琴桿木製,多為兩截,全長110厘米,張四條腸衣弦、絲弦或銅弦。琴弓用木料或柳枝作桿,兩端系以馬尾而成,弓長85厘米。主要流行於哲里木盟昭烏達盟興安盟等地。主要用於蒙古族說唱好來寶和蒙古族演唱。
半農半牧地區的低音四胡,琴筒多用竹材或硬木板製作,呈圓筒形或八方形,筒長25厘米、直徑(或對角)14厘米。琴桿硬木製,桿長108厘米,可用於獨奏、器樂合奏或為說唱和歌舞伴奏。20世紀50年代,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民族樂器廠制琴師張純華等,改革製成複音筒四胡,並將低音四胡的形制統一。琴筒呈八方形,筒身由內、外兩層組成,每層都由八塊長方形硬木板條拼合膠粘而成。筒長20厘米、直徑(對角)11.5厘米。琴桿由上下兩截接合而成,全長105厘米,在接口處包有5厘米長銅皮。弦軸長20厘米,琴馬竹或木製,張絲弦或鋼絲弦,細竹系馬尾為弓,弓長61厘米,弓桿中部包有長10厘米銅皮,弓根部裝獸骨或木製旋鈕。可用於獨奏、合奏或為說唱、歌舞伴奏。
四胡結構四胡結構
演奏低音四胡時,將琴筒置於左腿根部,琴頭稍斜向左方,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弓拉奏。用於伴奏時,常用五度關係定弦為:G、G、d、d,音域G—g1,有兩個八度。主要用左手食指、無名指第二關節處按弦,有時用中指或無名指的指甲從弦下頂弦來代替按弦,還不時從弦下彈弦,小指多用來奏出第一把位滑音泛音,常用的有揉音、滑音、泛音、打音和顫音等技巧。右手常用中弓部位演奏,並用弓桿敲擊琴筒,以加強節奏、襯托曲調的熱烈氣氛。用於獨奏或器樂合奏時,定弦提高五度,常定弦為:d、d、a、a,音域d—d2,有兩個八度。除常用技巧外,左手拇指的指甲彈撥裡弦配合右手弓桿敲擊琴筒,也經常用右手拇指、食指、中指輕彈琴筒皮面配合左手指甲彈弦,這些都是四胡獨具特色的演奏技法。低音四胡發音圓潤優美,音色渾厚深沉,是蒙古族說唱音樂、民族器樂合奏、伴奏中的重要低音拉弦樂器

彝族四胡

彝族四胡,彝族弓拉弦鳴樂器。較漢族、蒙古族四胡體積小,音色脆亮。流行於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永仁等地。
外形與京胡相似,琴筒為圓筒形,多使用一截兩端通透的毛竹筒製成,筒長11.5厘米、直徑6厘米,筒前口蒙以羊皮或蟒皮為面,筒後端敞口。琴桿竹製,當地多採用鳳尾竹製作,全長60厘米。琴頭平頂無飾,上端等距橫置四軸。弦軸木製,圓錐形,軸長13厘米,軸柄外表刻有直條瓣紋。琴桿中部設有絲弦千斤,皮面中央置有木或竹製橋形琴馬。張四 條絲弦。琴弓用金竹製作弓桿,彎度較大,兩端拴以兩束馬尾為弓毛,弓長52厘米。
演奏時,採用坐姿或立姿,坐奏將琴筒置於左腿上,立奏將琴筒置於腰部左側,左手持琴,用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按弦,右手執弓,將弓毛分別置於一、二兩弦和三、四兩弦之間沾松香拉奏。彝族四胡按五度關係定弦,兩弦為一組,定同音,定弦為c1、c1、g1、g1,音域c1—c2。音色京胡相似,清脆而明亮,音量較大,富有高原特色。常用 第一把位演奏,很少換把。多用短弓和打音等技巧。可用於獨奏或為歌舞伴奏。彝族人民常獨奏四胡自娛。打歌場合使用四胡時,奏者則邊拉邊舞,是民間歌舞常用的伴奏樂器。

布依四胡

布依四胡是布依族、苗族弓拉弦鳴樂器。苗族又稱四弦胡。流行於貴州省黔南、黔西 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各地。
外形與彝族四胡相同,但琴體較小。琴筒圓筒形,用毛竹筒泡桐木挖空製成,規格不一,因奏者(即製作者)不同而有異。前口蒙以蟒皮或羊皮為面,後敞口,琴筒內設定有琴膽,用一根鋼絲盤成螺旋狀,可使樂器發出優美的音色和較長的餘音。琴桿用硬雜木製成,全長僅35厘米。琴頭有的雕刻成龍頭、雞頭或小鳥為飾。上設四軸。張有四條絲弦,一、三兩弦為一組,二、四兩弦為一組,五度定弦為c1、g1、c1、g1。音域c1—c2。
演奏時,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細竹拴雙毛弓拉奏,弓毛分別夾於一、二兩弦和三、四兩弦之間。只使用第一把位,不換把演奏。音色柔和、洪亮。可用於獨奏或伴奏。布依族、苗族人民常在節日和農閒之時拉奏自娛,也是民間歌曲和布依戲的伴奏樂器。

形制結構

常使用紅木、紫檀木製作,琴筒多呈八方形,蒙以蟒皮或牛皮為面,弦軸和軸孔無錐度,利用弦的張力緊壓軸孔以固定,有的還在琴桿、琴筒上鑲嵌螺鈿花紋為飾,細竹系以馬尾為琴弓,弓桿中部包以長10厘米銅皮或鑲鋼片、象牙,根部裝骨或木製旋鈕,張絲弦或鋼絲弦。有低音四胡、中音四胡和高音四胡三種。
低音四胡,又稱大四胡和好來寶四胡,廣泛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的牧區和半農半牧區。四胡由琴筒、琴柄、琴軸、琴弦、千斤、琴弓、 琴碼七個部分組成。迄今為止,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是說唱好來寶、蒙古琴書、演 唱蒙古族民歌不可缺少的民間樂器。
著名四胡演奏家蘇瑪用於獨奏的四胡規格為:琴筒呈橢圓形,筒長20.5厘米,筒前口蒙以薄牛皮為面,筒高10.5厘米、筒寬12厘米。琴桿全長100厘米、千斤距琴筒42.5厘米、琴弓長50厘米。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裡,珍藏著一件清宮舊藏的提琴,用料和形制較為獨特,琴筒為匏制,呈八方形,筒長14厘米,筒前口蒙以薄木板為面,面寬11.5厘米、高10.7厘米、厚0.4厘米,邊飾玳瑁,寬0.6厘米,筒後口內側設有框線,中央為出音孔,孔徑4.3厘米。琴桿為圓柱體,系用斑竹製成,桿長88.3厘米,上端琴頭裝飾為獸頭,系用紫檀木雕刻而成,頭長9.6厘米。琴桿上部設定四軸,均在右側,軸長15.2厘米。琴桿下端穿過並露出琴筒之外,用於拴弦,並系有黃絲穗為飾。面板中央置琴馬。細竹系兩束馬尾琴弓,弓桿彎度較大,弓長32厘米。此琴為清代製品,曾用於宮廷番部合奏樂中。

樂器演奏

四胡演奏的指法也非常獨特,它不像二胡和其它弦樂器那樣用指尖按弦,而是用手指的第二關節奏出滑音、打音、彈撥音、泛音等,因此音色更為優美、醇厚、悠揚,更具有草原風格。它最適合為蒙古族民間藝人說唱“好來寶”和蒙古琴書(烏力格爾)伴奏。牧人們勞動之餘,聚集在蒙古包里,藝人拉起四胡,以說唱的形式娓娓講述起歷史上英雄史詩和一些動人的故事,那粗獷、寬厚而深沉的琴聲,伴以弓桿擊打琴筒的節拍聲,和藝人的說唱相得益彰,令人著迷。
由於低音四胡音調低沉、舒緩,演奏起來往往使人有黯然之感,它不太適合合奏及為歌手唱歌伴奏,因而大大影響它的表現力。解放後,蒙古族專業人員和民間藝人根據時代的要求,在弘揚四胡這一古老民族器樂藝術的同時,也致力於四胡的改革,將琴筒縮小,琴桿縮短,琴弓加長,創製出高音四胡。改良後的高音四胡,音色高亢、激越、乾脆、亮麗,使四胡的表現力和套用範圍更加廣泛和豐富。它既可以獨奏,為歌手伴奏,也可以用於樂隊合奏,還可以和三弦等樂器重奏。古老的四胡煥發了青春,趕上了時代的節奏和旋律,成為祖國民族器樂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在蒙古民族文化源遠流長的郭爾羅斯,四胡作為一種風格獨特的民族樂器,得到了世代傳承。在舊社會,四胡是民間藝人用以傾訴牧民苦難生活、鞭韃剝削和壓迫,嚮往美好生活,歌頌英雄史詩的手段。

起源

古老而又獨具特色的民間樂器中,除了馬頭琴,流傳最廣的就是蒙古四胡了。然而,隨著烏力格爾(蒙四胡古族說書)等民族藝術的傳承出現問題,為其伴奏的蒙古四胡也發出了“顫音”。據有人考證,四胡從蒙古汗國建立起就廣泛演奏於宮廷、祭祀和軍樂中,從元代開始流行於民間。四胡的琴筒木製,蒙以蟒皮,琴桿用烏木或紅木製成,張四條弦,竹弓,馬尾分成兩股,分別夾在一二弦和三四弦間。四胡的演奏方法和二胡大致相同,但在為蒙古族說唱藝術伴奏時,就有很大不同:有時用左手中指或無名指從弦下以指甲頂弦來代替按弦,有時還從弦下彈弦,並用弓桿敲擊琴筒,增強節奏,渲染氣氛,有極其鮮明的民族特點
新中國建立以後,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民族文化日益繁榮,四胡藝術得到了較快發展和提高。其中典型的代表人物是蒙古族說唱藝人吳耘圃(白音倉布)和四胡演奏家蘇瑪。蒙古族說書藝人吳耘圃,用四胡伴奏,說唱了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故事,歌頌祖國、歌頌家鄉和美好生活,並培養了蒙古書接班人。
四胡四胡
著名四胡演奏家蘇瑪,畢生致力於四胡演奏藝術,創作出象《趕路》、《八音》、《悶工》等極富草原特色的四胡獨奏曲,灌制了唱片。人民音樂出版社整理出版了他創作、改編演奏的《內蒙古四弦獨奏曲集》。作為中國民族民間藝術家1956年參加第十一屆“布拉格之春國際音樂節演出,載譽而歸。他創作的作品成為縣民族歌舞團保留的精品節目,他的演奏技巧為四胡演奏員和業餘愛好者學習、研究和掌握。前郭縣四胡演奏不僅在專業文藝團體中得到了繼承和發展,在民眾業餘愛好者中也得到了普及,並且在幾所蒙古族學校的中小學生中教學四胡演奏。可以相信,四胡這一古老而又年輕的民族器樂藝術,必將在民族文藝的百花園中,永遠綻放絢麗的花朵。

傳承意義

四胡文化積澱豐厚,表現力豐富,技藝自成一體,旋律悠揚、古樸,是從事半農半牧生產方式的蒙古族人民傑出的音樂創造,在蒙古族歷史學、文化學、民俗學、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業內名人

著名的四胡演奏家有孫良、朝魯、吳雲龍、趙雙虎、趙長福、趙 阿古拉、巴彥保力格、青格勒圖和滿都拉

文化遺產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四胡音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民族樂器

吹奏樂器

木葉|紙片|竹膜管(侗族) |田螺笛(壯族) |招軍(漢族) |吐良(景頗族) |斯布斯額(哈薩克族) |口笛(漢族) |樹皮拉管(苗族) |竹號(怒族) |(漢族) |尺八|鼻簫(高山族) |(漢族) |排笛(漢族) |侗笛(侗族) |竹筒哨(漢族) |排簫(漢族) |多(克木人) |篪(漢族) |(漢族) |貝(藏族) |展尖(苗族) |姊妹簫(苗族) |冬冬奎(土家族) |蓽達(黎族) |口利咧(黎族) |嗩吶(漢族) |管(漢族) |雙管(漢族) |喉管(漢族) |芒筒(苗族) |(漢族) |蘆笙(苗| 瑤| 侗族) |確索(哈尼族) |巴烏(哈尼族) |口哨(鄂倫春族)

彈撥樂器

金屬口弦(苗族、柯爾克孜族) |竹製口弦(彝族) |樂弓(高山族) |琵琶(漢族) |(漢族) |月琴(漢族) |秦琴(漢族) |柳琴(漢族) |三弦(漢族) |熱瓦甫(維吾爾族) |冬不拉(哈薩克族) |扎木聶(藏族) |(漢族) |古琴(漢族) |伽耶琴(朝鮮族) |豎箜篌|雁柱箜篌

打擊樂器

梆子(漢族) |(高山族) |叮咚(黎族) |梨花片(漢族) |臘敢(傣族) |編磬(漢族) |木鼓(佤族) |切克(基諾族) |(漢族) |鑼(漢族) |雲鑼(漢族) |十面鑼(漢族) |星(漢族) |碰鐘|鐘(漢族) |編鐘(漢族) |連廂棍(漢族) |喚頭(漢族) |驚閨(漢族) |(漢族) |木魚(漢族) |吾攵(漢族) |法鈴(藏族) |腰鈴(滿族) |花盆鼓(漢族) |銅鼓(壯| 仡佬| 布依| 侗| 水| 苗| 瑤族) |象腳鼓(傣族) |納格拉鼓(維吾爾族) |漁鼓(漢族) |塞吐(基諾族) |京堂鼓(漢族) |腰鼓(漢族) |長鼓(朝鮮族) |達卜(維吾爾族) |太平鼓(滿族) |額(藏族) |撥浪鼓(漢族) |揚琴(漢族) |竹筒琴(瑤族) |蹈到(克木人) |薩巴依(維吾爾族)

拉奏樂器

樂鋸(俄羅斯族) |拉線口弦(藏族) |二胡(漢族) |高胡(漢族) |京胡(漢族) |三胡(漢族) |四胡(漢族) |板胡(漢族) |墜琴(漢族) |墜胡(漢族) |奚琴(漢族) |椰胡(漢族) |擂琴(漢族) |二弦(漢族) |大筒(漢族) |馬頭琴(蒙古族) |馬骨胡(壯族) |艾捷克(維吾爾族) |薩它爾(維吾爾族) |牛腿琴(侗族) |獨弦琴(佤族) |雅箏(朝鮮族) |軋箏(漢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