姊妹簫

姊妹簫

姊妹簫,布依族、苗族吹口氣鳴樂器。布依語稱烏里烏魯。苗語稱占得息、力布 、咪咪。漢語稱姊妹簫。流行於貴州省黔西南、黔南、安順等地區的興義、惠水 、平塘、荔波、平壩、清鎮、貴定、龍里和花溪等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姊妹簫
  • 產地:布依族、苗族
  • 流行於:貴州省黔西南、黔南、安順等
  • 分類:管樂器
  • 製作方法:六孔簫管並列綁紮
  • 樂曲:多為嗩吶曲牌
歷史傳說,形制結構,演奏方法,

歷史傳說

相傳在貴州南盤江北岸,古時候住著一戶布依人家,他們家有七個聰穎、俏麗的姑娘,從小 就酷愛紡織刺繡。有一年秋天,七姊妹在竹樓上紡紗織布,架在樓上的七根晾紗新竹竿散 發出陣陣清香,天天引來一群群蜜蜂。有一天,一根竹竿被黃蜂螫了一個小孔之後,一連七 天, 每根晾紗的水竹都被螫了一個小孔。七姊妹正在煩悶之中,忽然吹來一陣秋風,七根水竹發 出悠揚的“烏里烏魯”樂聲。第二天,七姊妹上山砍來一截水竹,大姐學著黃蜂先用錠軸在 竹管上鑽了一個小孔,六個妹妹也各鑽一孔,做成了一支七孔簫,用它吹出動聽的音樂,給 布依族帶來了歡樂。後來人們稱七姊妹做的樂器為烏里烏魯,並世代相延,一直流傳至今。

形制結構

管身竹製,由兩支長短、粗細、音高均相同的六孔簫管並列綁紮而成。多使用當地出產 的水 竹製作,規格大小不一,管長25厘米~40厘米、上端內徑1.3厘米~1.5厘米,上下 兩端管口 通透。簫管採用內塞式進氣道,即在上端管口置入一個木塞,木塞一側削出一條寬、深各0 .2 厘米的溝槽,與管壁形成進氣孔道。在距上端管口3厘米處,正對進氣孔道開一發音 孔,孔長1厘米、寬0.3厘米。發音孔多設在管身的背面。管身正面下部開有 六個圓形按音孔,孔距相同。發音孔至第六孔的距離,與第六孔至第一孔的距離相等。在布 依族民間,還有八孔(前七後一)姊妹簫(圖);在苗族民間,有七孔(前六後一)姊妹簫。 也有少數地區採用竹簧發音的姊妹簫。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收藏 有布依族姊妹簫一對,管身水竹製,全長41厘米,上開六孔,系1958年民間製品。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鑑》大型畫冊中。
姊妹簫

演奏方法

演奏時,管身豎置,左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同時按兩管的上三孔,右手食指、中指、無名 指同時按兩管的下三孔。簫管上端置於唇間,氣流從進氣孔道進入,衝激發音孔邊棱,振動 管內空氣柱,同時發出同度的雙音。通過超吹音域c1—g2,達十二度。也有兩管筒音不 同的姊妹簫,一般相距四度,左管筒音為宮,稱姊簫;右管筒音為徵,稱妹簫,兩管齊奏稱 姊妹簫。發音輕柔抒情,高音明亮,低音柔和。常用於獨奏。也可合奏或為民歌伴奏,樂曲 多為嗩吶曲牌,有《迎親調》、《接客調》、《離娘調》(出嫁時)等。姊妹簫是青年男女戀 愛時離不開的吹奏樂器,常以簫聲傳情達意,樂曲有《喊娘調》、《陳情小調》等,每曲皆 有唱詞,曲調優美抒婉,情意綿綿。著名民間藝人有黃壽昌、陳明時等。
姊妹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