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師範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

四川師範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

四川師範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掛靠四川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田家炳教育行政學院),學院成立於1999年12月,其前身是成立於1960年的四川師範學院教育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川師範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
  • 掛靠:四川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 成立於:1999年12月
  • 前身:1960年的四川師範學院教育系
簡介,組織機構,開設專業,教學理念,學術科研,學術講座:為理想而大學,國際漢語權與國學輸出,

簡介

經多年建設,學院凝練出“德臻人本,格物致知”的辦院理念,始終堅持“穩步發展、適度超越”的發展戰略,形成以教師教育為己任,以研究生教育為先導,以本科教育為主體,以成人高等教育為社會服務基礎的多層次、多形式辦學體系。

組織機構

學院現設教育學系、心理學系、國小教育系、學前教育系等4個教學系,四川師範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民族教育研究所、農村教育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職業與技術教育研究所、藏羌教育發展研究中心、民辦教育研究中心和四川省教師教育研究所(四川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等9個研究所和研究中心,還有全國心理諮詢師考評審員會四川鑑定中心等掛靠機構。現有專任教師71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14人,博士(含在讀)32人,外籍教師2人;全日制研究生、本科生近2000人。巴登尼瑪院長領銜的四川師範大學“教師教育系列課程教學團隊”為國家級教學團隊。

開設專業

學院歷來注重加強學科與專業建設。現擁有教育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教育學原理、課程與教學論、教育史、比較教育學、高等教育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職業技術教育學、學前教育學、特殊教育學等9個教育學二級學科碩士點,教育學、心理學、學前教育、國小教育等4個本科專業。教育學專業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四川省本科人才培養基地,教育學原理為四川省重點學科重點建設項目,課程與教學論為四川省重點學科。建有“雪域教育資源庫”、民族教育教學實驗室(中央與地方共建高校特色優勢學科實驗室)等資源庫和實驗室

教學理念

學院立足四川、服務西南、面向全國,走特色化辦學之路,以形成學生的多元文化素養和自覺運用教育科學服務於不同社會環境的實踐能力為目標,發揮教育之反貧困功能,強調教育對民族地區中華共享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地位,探尋多元文化視野中教育的本質及功能,凸顯“跨區域、跨文化”辦學特色。“十五”以來,學院承擔國家級、省部級項目60餘項、國際合作項目10餘項,年均科研經費超過100萬元;發表學術論文500餘篇;出版專著40餘部;獲省級以上教學和科研獎勵50餘項。
學院重視學術交流與國際合作。到港、台及國外高校或機構訪學、講學、進修的教師超過3人次/年。學院承辦了“多難興邦:教育的使命——汶川震後教育的反思與重建高層論壇”等多個高水平學術會議,與國內同行的交流的深度和廣度日益增強。美國、加拿大、英國、挪威、菲律賓等國家和香港等地區的友人多次蒞臨學院,與該院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
新的時期,學院確立了新的發展思路: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教學改革為動力,以加強和改進常規管理為保證,開放交流,服務社會,走一條辦學特色鮮明、教學質量較高、學科發展較好、隊伍結構合理、師生博學向上的協調發展新路,力爭把學院建成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教育科學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的基地。

學術科研

學術講座:為理想而大學

2013年11月1日上午九時,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副秘書長儲朝暉博士來我院舉辦“為理想而大學”的專題講座,參加講座的有我院萬英書記、傅林教授、鄭富興教授、劉遠碧教授、盧德生副教授、布窮老師等,以及學院部分研究生同學。
講座開始傅林教授向在座各位老師和同學們介紹了儲朝暉研究員的個人基本情況、研究方向及其研究特色。儲朝暉研究員長期以來在三個方面有比較深入的研究:一是關於中國大學精神的研究,二是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三是對我國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他此次講座的內容大致分為五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提出幾個問題,如:我們為什麼受教育?我們為什麼上大學?我們是誰的?希望成為什麼?在大學中如何做人?引起了在座各位老師和同學深刻思考,之後儲朝暉研究員和大家分享了“中國大學中如何做人的核心問題”的觀點,即自由主義;第二部分探討了理想大學的目標應為“止於人民幸福”,因為追求幸福是人的天性,此部分採用了陶行知關於教育的觀點“一切所教所學所探討,為的都是人民的幸福”;第三部分闡述了確立志向與人生理想的源泉,解構了生活教育目標的內部和外部邏輯,以及養成健全“心靈”的要素;第四部分談到了大學精神的弘揚,儲朝暉研究員通過對大學精神概念的分析以及中國古代大學精神原理的說明,提出中國大學精神的特性,中國大學精神即是“士志於道”的精神,或者說是“士”的精神,是“德治”的精神,是“做人”的精神,是“和合”的精神;第五部分,即講座內容的最後部分,儲朝暉研究員談到要做有理想的人,在川流不息的現代化社會中,要做長久的現代人,行以求知知更行,我們要成為價值的創造者而非繼承者,做自己的主人,因為自主是理想的根,是幸福的基。
講座主要內容講解完之後,儲朝暉研究員以一首詩贈與四川師大學人,並為大家提供了本次專題講座的一些可供參考書目。參加講座的師生被此次講座的內容深深吸引,熱烈參與討論,如關於人民幸福、社會對人的認可等問題,儲朝暉研究員分別詳細地為每位師生做了回答,他認為讓人民做主,讓每個人首先要成為自己的主人,定義自己的幸福,因為每個人的體驗不同,衡量幸福的標準也不同。這次講座對同學們啟發很大,大家感到作為大學人要堅持我們的大學精神及信念,人的一生肯定會遇到磨難,面對一些不認可或者衝突,只要堅持自己的信念,理想終會實現。

國際漢語權與國學輸出

2011年12月15日上午9點,多元文化中心在獅子山校區7教B413舉行題為“國際漢語權與國學輸出”的多元文化第四次講會。本次講會的主講老師是畢業於北京大學研究系,現任於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的向世山老師。參加本次講會的主要是來自教育科學學院的老師、研究生以及本科生。
向老師首先介紹了“國際漢語權與國學輸出”的時代背景,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關於國學的爭論、孔子學院的開展和文化體制改革的系列中央會議。向老師提到文化軟實力和國學競爭時指出,文化軟實力包括了話語權、價值觀和經濟利益。文化軟實力是指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強調文化的強大力量,“資訊時代,軟實力正變得比以往更突出”,如今社會軟實力比硬實力得到了更多的社會認可,並聯繫當今國際社會的實際作了詳細地說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