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鯊

牛鯊

牛鯊體型較小,身體較其它鯊魚相對寬闊,軀幹粗大,整個身體呈紡錘型。體背呈側暗灰色,腹側為灰白色。雄性牛鯊可長到2.1米長,90公斤重。雌性則更大,達3.5米長,230公斤重。 牛鯊的頭寬扁,尾基上下方各長有一個凹窪。牛鯊眼睛很圓,瞬膜發達。前鼻瓣呈寬三角形;沒有口鼻溝或觸鬚。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牛鯊
  • 別稱:公牛鯊,公牛白眼鮫,白真鯊
  • 二名法:Carcharhinus leuca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軟骨魚綱 Chondrichthyes
  • 亞綱:板鰓亞綱 Elasmobranchii
  • :真鯊目 Carcharhiniformes
  • :真鯊科 Carcharhinidae
  • :真鯊屬 Carcharhinus
  • :牛鯊
  • 分布區域:太平洋,大西洋,南海,布里斯本河
命名,外形特徵,分布範圍,生存環境,自然生長,人工飼養,保護級別,其他介紹,公牛鯊,兇殘殺手,雙頭牛鯊,

命名

牛鯊(Carcharhinus leucas)因其壯碩如牛的外形、闊平的鼻端和具有攻擊性的習性而得名,學名為白真鯊(Bull shark Carcharhinus leucas) ,又稱公牛鯊公牛白眼鮫,英文名bull shark。在印度,牛鯊一般被稱為孫德爾本斯鯊或恆河鯊,是孟加拉國魚咖哩的佳肴。在非洲普遍被稱為贊比西鯊(Zambezi)。它的廣泛分布及不同的棲息地令它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名字,例如尼加拉瓜鯊等。
牛鯊英文為1839年亨勒(Müller et Henle)所命名。

外形特徵

牛鯊嘴大不成比例,呈裂弧形,吻端非常寬圓而短,密布著鋒利的牙齒。牛鯊的上頜齒側扁而寬,邊緣長有細鋸齒,齒尖直立或略外斜,沒有小齒尖;下頜齒較窄而直立或稍頜斜,邊緣也長有鋸齒,近基底則平滑。牛鯊的上下牙齒還各有分工:尖利的下齒便於叼住獵物,將獵物牢牢抓住;三角鋸齒似的上齒,用於吞吃、切割食物,把獵物刺穿,撕扯獵物的肉。牛鯊閉著嘴時上下頜緊合,不露齒。
牛鯊牛鯊
牛鯊有2個背鰭,背鰭之間沒有隆脊,第一個背鰭寬大,起點與胸鰭的基底後方相對,後緣凹入,下角尖突;第個二背鰭小,起點在臀鰭的起點之前或相對,後緣入凹,后角尖突;胸鰭較大,呈鐮刀形,後緣凹入,外角鈍尖,內角鈍圓,鰭端伸達第個一背鰭的基底後端;尾鰭寬長,尾椎軸上揚,下葉的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長,與後部間長有一個深的缺刻,後部的小三角形突出,尾端鈍尖。幼鯊鰭頂部塊有黑色標記,長大後就會消失。

分布範圍

牛鯊牛鯊
牛鯊分布在從澳大利亞西部到巴西任何的熱帶、亞熱帶沿海水域。在大西洋東、西兩岸,太平洋東、西兩岸,印度洋西岸都有分布,大致範圍在南北緯40度之間,中國的南海也有。
在大西洋,從美國麻薩諸塞州至巴西南部,從摩洛哥安哥拉都可以見到它們的蹤影。在印度洋,它們出沒於南非肯亞、印度、越南至澳洲。估計有多於500頭牛鯊在澳洲昆士蘭布里斯本河,更多牛鯊分布在黃金海岸
在太平洋,它們生活於下加利福尼亞至厄瓜多。它們也有生活在亞馬孫河的族群,而最遠的紀錄是到達密西西比河差不多到達伊利諾州的位置。尼加拉瓜湖、印度的西孟加拉邦阿薩姆邦孟加拉國恆河雅魯藏布江,都是它們出沒的地方。它們可以生活在任何的水域,包括南非高鹽分的聖露西亞湖。但是,牛鯊並非真正的淡水鯊魚。2005年颶風卡特里娜橫掃美國後,在龐恰特雷恩湖人們也發現了大量牛鯊。
此外,學者們認為在尼加拉瓜湖的牛鯊應該是另一物種,因為這個湖沒有出口。而有人認為它們會像鮭魚般跳過湍急的溪流,因為科學家給在湖中的牛鯊作了一些標識,這些牛鯊後來在海中被找到。雖然牛鯊保護等級在IUCN(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合會)中還比較低,但是由於人類的過度捕殺,牛鯊即將步入瀕危動物行列。

生存環境

牛鯊可以在淡水中活動,它們在溫暖海洋的沿岸地區、礁區、砂泥底、河流入海口及湖泊,淡水或鹹水中都很常見。牛鯊可以到達水深150米的地方,但一般不會深於300米。
牛鯊具有一個很多鯊魚都沒有的能力——它是唯一一種生活在鹽水和淡水兩種環境中的鯊魚。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它們發展出一套適應淡水的機制,通過調節血液里鹽分同其他物質的含量,維持身體內鹽度的平衡。因此牛鯊可以從海洋游進淡水裡,或在港口、河流入海口處流連。甚至在中美洲的一些湖泊中(如尼加拉瓜湖)也可以看到牛鯊的身影。它們喜歡沿著海邊或逆流而上在河流中捕食鱷魚等在水邊生活的動物。牛鯊還有極強的適應力,那些生活在密西西比三角洲的牛鯊,當遷移到佛羅里達州珊瑚礁中過冬時,會很快適應在海水中的生活。
進入河流後,牛鯊由於激素等分泌的變化,性情會變得兇猛粗暴,從而更加危險。人們曾在亞馬孫河上游3000公里處見到過牛鯊,印度的恆河、美洲的墨西哥灣、非洲贊比西河、美國密西西比河等靠近海的江河裡都曾發現過牛鯊。無論是在美洲中部的尼加拉瓜湖,還是密西西比河的聖路易斯港,都有牛鯊傷人事件發生。
因為牛鯊可以進入淡水區域,而在這些淡水水域,人們通常不設定防鯊網,這就給進入淡水水域的牛鯊提供了絕佳的傷人機會。所以與其他危險的鯊魚品種相比,人們更容易與它們遭遇,所以它對人類的威脅最大。
牛鯊的視力不好,但它們的嗅覺異常靈敏,可以嗅出稀釋在10萬升水裡的一滴血的味道,並能憑此在海里跟蹤數公里找到血源。也可憑藉海水的震動和聲音,追蹤位於一公里範圍內的獵物。牛鯊的食性很雜,以不挑食聞名,在它們胃裡,曾發現過牛、狗、人甚至河馬的屍體,有時,牛鯊連其他鯊魚都吃。
另外,多數鯊魚需要適量休息,而牛鯊似乎可以不分晝夜遊來盪去。牛鯊沒有魚鰾,它可以浮上水面使胃部充氣,以此保持浮力。
牛鯊牛鯊
牛鯊獨自出沒獵食,它們一般在淺水區徘徊。牛鯊是在淺水中有規律潛行覓食的鯊魚。它的進攻性很強,科學家們把它視為最好鬥的鯊魚。牛鯊是一種伏擊型食肉動物,它能造成致命的創傷,無論獵物多大它都無所畏懼。
牛鯊捕食時嗅得準,咬得快,吃得多,從不挑食,它主要以包括其它鯊魚(甚至大白鯊)在內的魚類為食,也吃類動物、海豚海龜海鳥,軟體動物、棘皮動物甲殼亞門、甚至狗。牛鯊還常常在河流的入海口逆流而上,去捕食河馬鱷魚等水生動物。對於一些不能吃的東西,比如塑膠袋、破漁網,牛鯊也是照吞不誤,甚至有人在牛鯊的胃裡找到過煤塊和汽車號碼牌。

自然生長

牛鯊以胎生繁殖。妊娠期一年,一次產仔1到13尾。牛鯊有非常奇特的食卵行為,最強壯的胚胎會在子宮內吃掉未受精的卵或較弱的胚胎。因此,它們的捕殺技能在牛鯊媽媽的肚中時就開始練就,最後,只有最強壯、最兇猛者才能有活下來的機會。牛鯊一般夏天在河口水域生產。幼鯊出生時長約70厘米,約需10年的時間來達至成熟,這時的牛鯊還比較弱小。母鯊會把未成熟的幼鯊帶到沿岸水域去過童年生活,以免遭到其他鯊魚的襲擊。牛鯊一般的壽命在12年左右。
牛鯊牛鯊

人工飼養

牛鯊由於兇狠、剽悍、攻擊性強,難捕撈,難馴服,飼養馴化十分不容易。只有在美國和加拿大等少數國家的水族館內才有牛鯊,2002年,深圳海洋世界的鯊魚館發現了一條被認為是白鰭鯊的牛鯊,從而誤打誤撞地成為了中國第一家飼養牛鯊的水族館。2006年,上海海洋水族館也發現了混在其他鯊魚中間的4條牛鯊,當年聖誕節進行了展出,並且,水族館方面已經開始為珍稀的牛鯊“結婚產子”做準備。
牛鯊牛鯊

保護級別

2008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鯊魚專門小組的專家認為,由於人類的過度捕殺,已經有126種鯊魚被列入了瀕危物種目錄,分別處於IUCN劃分的嚴重瀕危、瀕危或者易危等級當中。根據研究顯示,自從1970年以來,生活在美國東海岸的虎鯊、牛鯊、黑鯊以及槌頭鯊的數量就已經分別減少了95%~99%。虎鯊、黑鯊、牛鯊等常見鯊魚種類已經可能被列入易危或者近危等級。

其他介紹

公牛鯊

據《圖片報》2011年1月16日報導,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遭遇洪水襲擊的古德納市(Goodna),有人聲稱在洪水中看到了兇猛的公牛鯊!發現鯊魚的地點距離海岸有大約30公里。據目擊者史蒂夫·貝特曼稱,2條鯊魚隨著湧入的洪水進入該市的主要街道,在一個商店附近游弋。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有人反映在洪水爆發地區看到鯊魚了。上周四在布里斯班市,有人也看到了一條公牛鯊。一位海洋公園的工作人員稱,“水域中的鯊魚可能是牛鯊的幼仔,它們可能是被激流卷上來的,因此只好在街道上靜止的洪水區域中尋找棲身之所和食物。
牛鯊牛鯊

兇殘殺手

牛鯊在大約4億年前就已經游弋在大海之中,比還生存著的其他鯊魚早1億年,是鯊魚家族中最令人聞風喪膽的鯊魚之一。牛鯊與大白鯊沙虎鯊同列為最具攻擊性、最兇猛、最常襲擊人類的鯊魚,攻擊性排名第二,僅次於大白鯊。常被人冠作“海中之狼”“人類殺手”“神秘的海洋殺手”“沉船屠夫”。研究表明,水下環境及地域的變化,就足以引起它的攻擊。
牛鯊牛鯊
研究家們認為許多歸咎於大白鯊的襲擊事件可能是牛鯊所為。在每年報告的鯊魚傷人和撞擊船隻事件中,牛鯊肇事的記錄甚至高於人們談虎色變的大白鯊。國外發生的“撞爛遊艇”“游泳遭攻擊”“鯊口奪斷臂”等事件就是牛鯊的“傑作”,而這些事件很多曾經被認為是大白鯊所為。
牛鯊可以表現溫順,但可以突然亢奮。它們有高度的攻擊性。它們有極端的區域性,會攻擊其它入侵的生物,包括人類。牛鯊它非常喜歡攻擊活的物體。牛鯊的睪丸酮含量比任何動物都高,因此它十分兇狠、剽悍,攻擊性強,難捕撈,難馴服。但是在它出沒的水域,很難找到它們,行蹤詭秘。
牛鯊充滿好奇,就算人類沒有攻擊性的舉動,它們亦會在好奇心驅使下,襲擊對方。全球十七種曾攻擊人類的鯊魚當中,牛鯊不但榜上有名,而且名列前茅,其襲擊人類紀錄較大白鯊還要多。牛鯊最易襲擊人的時間是晚上及海水混濁的時間,游泳者若身上若有血漬或閃耀的裝飾品,就很容易引起鯊魚的注意,成為隨時攻擊的對象。
所幸的是,牛鯊並不喜歡主動攻擊人類,大多數牛鯊在襲擊人時往往只是咬上一口就離去,這很可能是因為在渾濁的海水裡它把受害者視為一種威脅,出於誤會才咬人。比如游泳者無意中打攪了它的求愛追逐,或侵犯了它的地盤,或切斷了它的逃跑路線。

雙頭牛鯊

2013年3月,來自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在《魚類生物學雜誌》(Journal of Fish Biology)上撰文指出,他們已經確認首次發現長有雙頭的公牛鯊。這條鯊魚於2011年4月7日在墨西哥灣發現,為單一的個體,而不是連體的雙胞胎鯊魚。
titletitle
在此之前,科學家已經發現了天生長有兩個頭的大青鯊長吻翅鯊,而這是首次在公牛鯊中發現雙頭的情形。研究者麥可·華格納(Michael Wagner)是密西根大學研究漁業和野生動物的助理教授,他與佛羅里達基斯社區學院的同事們一起確認了這一發現。“這毫無疑問是最稀有和有趣的現象之一,”麥可·華格納說,“我很高興能將這一現象記錄到地球的自然歷史中,但我們還必須找到更多的證據,才能對引起這一現象的原因作出結論。”
titletitle
然而,發現這種奇異現象的機率是極低的,部分原因在於,帶有畸形的生物通常在出生之後不久就死去。在這個例子中,漁民是在剖開一條成年鯊魚的子宮後才發現這條雙頭公牛鯊的,而它也很快死去。在野外條件下,這種雙頭的鯊魚基本沒有存活的可能。“你可能會更多地看到雙頭的蜥蜴或蛇類,”麥可·華格納補充道,“但這些動物通常是處於人工培養的條件下,養育者有更多的幾率觀察到這類異常。”該鯊魚剛開始被送到佛羅里達基斯社區學院的海洋科學系,之後被轉運到密西根州立大學作更進一步的檢查。
麥可·華格納及其團隊利用磁共振成像技術揭示了該鯊魚的結構細節。在沒有損傷這具唯一標本的情況下,磁共振成像結果顯示了分別獨立的兩個頭、心臟和胃,而鯊魚的後半部分融合在一起,形成單一的尾部。
華格納在已經刊出的簡報中指出,有些人或許會將這一畸形鯊魚的出現歸罪於水體中的污染物。“該鯊魚的發現時間在‘深水地平線’漏油事故(即2010年墨西哥灣漏油事故)之後,不難理解有些人會得出這樣的結論,”華格納說,“但作出這樣的推論是沒有根據的。我們還沒有任何證據支持這一推論或者其他推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