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塔

四大名塔

四大名塔具體指的是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飛虹塔(山西洪洞廣勝寺)、釋迦塔(山西應縣佛宮寺)、千尋塔(雲南大理崇聖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大名塔
  • 定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
  • 屬性:歷史文化建築群之一
嵩岳寺塔,飛虹塔,釋迦塔,千尋塔,

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歷史文化建築群之一,位於鄭州登封市城西北5公里處世界地質公園中嶽嵩山南麓峻極峰下嵩岳寺內,初建於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塔頂重修於唐。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簡稱“嵩岳寺塔”,位於鄭州登封市城西北5公里處中嶽嵩山南麓峻極峰下嵩岳寺內。嵩岳寺始建於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原是北魏武帝的離宮,後改為佛教寺院,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改名閒居寺。隋仁壽二年(公元602年)改名嵩岳寺。唐武則天和高宗游嵩山時,曾把嵩岳寺改作行宮。塔前的山門和塔後的大雄殿及兩側的伽藍殿、白衣殿均為近代改建。
該塔歷經1400多年風雨侵蝕,仍巍然屹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磚塔,也是全國古塔中的孤例。嵩岳寺塔為磚築密檐式塔,也是唯一的一座十二邊形塔,其近於圓形的平面,分為上下兩段的塔身,與印度“stupa”相當接近,是密檐塔的早期形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2010年8月1日審議通過,將“天地之中”8處11項歷史建築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包括少林寺建築群(常住院、初祖庵塔林)、東漢三闕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和中嶽廟嵩岳寺塔會善寺嵩陽書院觀星台

飛虹塔

飛虹塔位於山西洪洞縣東北部霍山的廣勝寺,始建於漢代,前身是阿育王塔。是中國最大最完整的一座琉璃塔。現塔為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始建,嘉靖六年(1527年)完工,歷時12年建成。
塔平面八邊形,是有十三檐的樓閣式佛塔,高47.6米。除底層為木迴廊外,其他均用青磚砌成,各層皆有出檐。由於其塔身五彩斑斕如雨後彩虹,故名“飛虹塔”。
飛虹塔是五座佛祖舍利塔和中國現存四座古塔之一,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留有工匠題款、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塔。它和曾在這裡珍藏的《趙城金藏》、元代壁畫,並稱為“廣勝三絕”。
飛虹塔下有一寺院,就是廣勝寺。《趙城金藏》原來就保存在廣勝寺上寺彌陀殿的藏經櫃中。這部藏經是唐代三藏大法師玄奘自天竺取回的梵文經卷漢譯善本,金皇統八年(公元1148年)佛教界聘請高師用三十年時間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市)刻印成功。因刻於金代,收存於趙城縣(今合併於洪洞縣)廣勝寺,故名《趙城金藏》。這部規模浩瀚的佛教典籍以7000餘卷的篇幅匯集了佛經、史料,字型剛勁,雕刻工整,紙質優良,印刷清晰,在當今世界上已成孤本,極為珍貴。1942年春,侵華日軍企圖搶劫這一稀世珍寶,八路軍某部聞訊後派員夜入古剎,奪得經卷。這部珍貴的經卷已整修完好,今存北京圖書館。

釋迦塔

全稱釋迦塔,佛宮寺釋迦塔,中國遼代高層木結構佛塔。在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城內西北隅佛宮寺內。因塔內供釋迦佛,故名。又因塔身全是木製構件疊架而成,所以俗稱應縣木塔。佛宮寺建於遼代, 歷代重修,現存牌坊鐘鼓樓大雄寶殿、配殿等均經 清改制,惟清寧二年(1056年)建造的釋迦塔巍然獨存, 後明昌二至六年(1191年~1195年)曾予加固性補修,但原狀未變,是世界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全木結構高層塔式建築。1933年中國營造學社梁思成對木塔進行考察研究,1935 年實地測繪。1962年文物出版社又曾予以補測考察,古建研究專家陳明達編著了《應縣木塔》。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應縣佛宮寺釋迦塔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城內西北佛宮寺內,俗稱應縣木塔。建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築,也是唯一一座木結構樓閣式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木塔位於寺南北中軸線上的山門與大殿之間,屬於“前塔後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層立面重檐,以上各層均為單檐,共五層六檐,各層間夾設有暗層,實為九層。因底層為重檐並有迴廊,故塔的外觀為六層屋檐。各層均用內、外兩圈木柱支撐,每層外有24根柱子,內有八根,木柱之間使用了許多斜撐、梁、枋和短柱,組成不同方向的復梁式木架。有人計算,整個木塔共用紅松木料3000立方,約2600多噸重,整體比例適當,建築宏偉,藝術精巧,外形穩重莊嚴。該塔身底層南北各開一門,二層以上周設平座欄桿,每層裝有木質樓梯,遊人逐級攀登,可達頂端。二至五層每層有四門,均設木隔扇,光線充足,出門憑欄遠眺,恆岳如屏,桑乾似帶,盡收眼底。心曠神怡。塔內各層均塑佛像。一層為釋迦牟尼,高11米,面目端莊,神態怡然,頂部 有精美華麗的藻井,內槽牆壁上畫有六幅如來佛像,門洞兩側壁上也繪有金剛、天王、弟子等,壁畫色澤鮮艷,人物栩栩如生。二層壇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薩和二脅侍。菩薩。各佛像雕塑精細,各具情態,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塔頂作八角攢尖式,上立鐵剎,製作精美,與塔協調,更使木塔宏偉壯觀。塔每層檐下裝有風鈴,微風吹動,叮咚作響,十分悅耳。

千尋塔

雲南大理千尋塔聳立在雲南大理縣城西北崇聖寺內。崇聖寺,是國內外聞名的南詔名勝之一,是一座建於六詔時的古剎。寺院建築早已蕩然無存,只有寺前三塔仍巍然屹立。千尋塔在三塔中最大,位於南北兩座小塔前方中間,所以又稱中塔。塔的全名為“法界通靈明道乘塔”,建於唐代南詔保和年間。塔心中空,在古代有井字形樓梯可以供人攀登。通體自上而下有兩重塔基和塔身。塔身16層,每層正面中央開券龕,龕內有白色大理石佛像一尊
雲南大理崇聖寺千尋塔建於公元九世紀,屬南詔國時期建築,時值內地唐代中晚期。千尋塔是磚結構密檐塔,檐數多達16層,高69米,是密檐塔中檐數最多者,也是比例最為細高者。塔的造型與唐代其他密檐塔近似,即底層特高,上有多重密檐,全塔中部微凸,上部收分緩和,整體如梭,檐端連成極為柔和的弧線。但千尋塔各層塔檐中部微向下凹,角部微翹;塔底層東為塔門,西開一窗,以上各層依南北、東西方向交錯設定券洞和券龕,對於在此以前各密檐塔每層塔身上下直通開券洞的做法有所改進,較有利於抗震,造型上也更有變化。千尋塔東臨洱海,西負點蒼山,是南詔都城大理的標誌性建築。在千尋塔的西面,南北對稱有兩座八角平面磚砌密檐式塔,二塔形象和大小相近,高度均約40米,大約建於宋代。南小塔高38.25米,北小塔高38.85米,都是實心磚塔。每層分別雕券龕、佛像、蓮花等。它們的建築時代晚於千尋塔,大約在五代時期。三塔峙立,為大理的秀麗湖山增添了不少美色塔檐越往上間距越小,自第三、四層起逐層向內收束,最後集束於塔頂。因此塔身的外形輪廓不是僵硬地直線向上,而是微凸,形制與西安小雁塔相同。塔頂四角各有一隻銅鑄的金鵬鳥,傳說用以鎮壓洱海中的龍妖水怪。塔下有明朝黔國公沐氏楷書“永鎮山川”四個大字,每字縱橫四丈,用文石鑿成。塔的底層高約13米。三塔建築規模宏偉,設計水平高超。雖經一千多年的風雨剝蝕和無數次地震的搖擺,塔基仍很堅固,塔身也未見傾斜。據《南詔野史》記載:塔上有一萬一千多尊銅佛,用銅40500斤。明朝正德十年(1515年)五月六日大地震和1925年大地震時,大理城內房屋十有九塌,三塔卻安然無恙。1978年政府撥款維修三塔,發現了大量珍貴文物。其中,千尋塔頂有純金觀音像、金質釋迦牟尼坐像等幾百尊,及大量珍珠、瑪瑙、水晶、珊瑚、繪畫等。這些都是研究南詔和大理國經濟、文化十分珍貴的文物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