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

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歷史建築群)

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分布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腹地及周圍,含有世界文化遺產8處11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處,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2處,各類珍貴文物6700多件。

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歷經周朝、漢朝、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五代、宋朝、金朝、元朝、明朝、清朝等朝代,綿延不絕,構成了一部古老的中原地區上下3000年形象直觀的建築史,是中國時代跨度最長、建築種類最多、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代建築群,是中國先民獨特宇宙觀和審美觀的真實體現。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以其高超的建築學成就,代表了我國古代建築制度的初創和形制典範,集中體現了人類傑出的創造力,具有世界性價值,以“天地之中”為基本理念的廟、闕、寺、塔、台和書院等集中體現了中國各代的禮制、宗教、科技、教育等建築學成就,代表了我國傳統文化3000多年的精華,是佛、道、儒三教的源頭,也是三教集大成之地,是為中國多元文化的載體和典範。

2010年8月1日,坐落在嵩山腹地及周圍的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東漢三闕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中嶽廟嵩岳寺塔會善寺嵩陽書院觀星台)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建造年代,景區評價,遺產景點,少林寺常住院,少林寺初祖庵,少林寺塔林,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中嶽廟,嵩岳寺塔,會善寺,嵩陽書院,觀星台,景區價值,申遺過程,一次申遺,申遺成功,遺產描述,

歷史沿革

公元前2世紀,中嶽廟始創,以太室山峰遙為背景,獨立建造於“天地之中”盆地平原,自成建築體系。
公元2世紀,東漢三闕創建,由太室闕和中嶽廟構成的禮制建築群,是古代祠廟建築群空間處理的優秀範例。少室闕、啟母闕則以一種特殊的建築形式和藝術內容代表著中國幾千年歷史中的一種傳統——祖先崇拜
北魏正光年間(公元520~525年),嵩岳寺塔創建。原為宣武帝的離宮,後改建為佛教寺院。
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少林寺常住院始建,寺內現存明、清建築30餘座。公元689年至1803年間,少林寺塔林建造了古塔241座和現代塔2座。少林寺初祖庵為紀念佛教東方禪宗的創始人——南亞高僧達摩而建。它是國內屈指可數的完整的宋代磚木建築精品之一,更是中國磚木結構建築寶典——宋代《營造法式》頒布後最初的珍貴實證。少林寺建築群(塔林、初祖庵、常住院)見證了佛教通過在“天地之中”的傳播,加強、鞏固其影響力,並由此形成了中國最大的禪宗教派。
北魏孝文帝時期(公元471~499年),會善寺始建,寺內現存元、明、清時期建築9座。
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於嵩陽寺前身建嵩陽書院,是北宋四大書院之一,是程朱理學的策源地。嵩陽書院現存清代建築26座。
2009年,在西班牙塞維亞召開的第3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已決定暫緩中國申報的嵩山歷史建築群項目,嵩山需補充材料,留待2010年在巴西利亞舉行的第34屆大會上再行審議。

建造年代

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
始建朝代
始建時間
周朝
宜臼元年(前770年)
東漢
元初五年(118年)
東漢
延光二年(123年)
東漢
延光二年(123年)
北魏
皇興五年(471年)
北魏
太和八年(484年)
北魏
太和十九年(495年)
北魏
太和二十年(496年)
北魏
永平二年(509年)
唐朝
貞元七年(791年)
北宋
宣和七年(1125年)
元朝
至元十三年(1276年)

景區評價

創建於東漢時期的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是中國最古老的國家級祭祀禮制建築典範;中嶽廟和太室闕,是中國古代禮制建築格局最全面的代表;周公測景台和觀星台,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台;嵩陽書院作為中國最早的傳播儒家理學、祭祀儒家聖賢和舉行考試的書院,是書院文化的載體;嵩岳寺塔、少林寺建築群和會善寺,是不同時期佛教在中國發展的紀念碑,上千年來,它們影響了廣大範圍內的宗教建築形制。
在中國古老的宇宙觀中,中國是位居天地中央之國,而天地中心則在中原,中原的核心則在洛陽登封,因而這裡成為中國早期王朝建都之地和文化薈萃的中心。中國幾大主流文明——儒、佛、道都在這裡建立了弘揚傳播本流派文化的核心基地,這裡也成為人們測天量地的中心,這一歷史背景使得這裡匯聚和留存了大量珍貴的文化紀念建築,其精華,即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它們都與中國“天地之中”傳統宇宙觀發生著直接的、必然的聯繫。
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建築類型之多、規格之高、歷時之久、內涵之豐富、影響之深遠,為世所罕見。它們是中國古代禮制、宗教、科技和教育等建築類型的傑出代表,是中國古代建築技術和建築藝術漫長發展的濫觴,更是中國先民獨特宇宙觀和審美觀最真實、最深刻的反映。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為已消失的傳統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見證,是一座東方古代建築藝術殿堂。她以古老與博大、凝練與舒展、滄桑與輝煌,向世人展示著中國古代文化、哲學和建築藝術的瑰麗。
觀星台,位於登封市東南13公里告成鎮北周公廟內。建於元至元年間(1271~1294年),是我國現存時代最早、保護較好的天文台,在世界上也屬最早的天文建築之一。太室闕,是中嶽廟前身太室祠前的神道闕,位於登封市區東太室山黃蓋峰下中嶽廟天中閣前600餘米處的中軸線上,後來便成為歷代中嶽廟前導空間的重要建築。太室闕始建於漢安帝元初五年(118年),以青灰色塊石砌築,分為東西兩闕,間距6.75米,相對如門,是太室祠的象徵性大門。啟母闕,位於登封市城西北2公里嵩山南麓萬歲峰下,為漢代啟母廟前的神道闕。少室闕,位於登封市城西5公里嵩山南麓十里舖村西,為漢代少室山廟的神道闕。約建於東漢元初五年至延光二年(118~123年)。會善寺,位於登封市城北6公里嵩山南麓積翠峰下。該寺原為魏孝文帝(471~499年)離宮,正光元年(520年)復建閒居寺。隋開皇五年(585年)改名嵩岳寺,後隋文帝賜名會善寺。嵩陽書院,位於登封市城北3公里峻極峰下,是宋代四大書院之一。嵩陽書院原名嵩陽寺,創建於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宋至道年間(995~997年)賜名“太室書院”,並賜九經子史,置校官,生徒數百人。宋景祐二年(1035年)賜名嵩陽書院,並設院長掌理院務,撥學田百畝以供開支。嵩岳寺塔,位於登封市城西北5公里嵩山南麓嵩岳寺內。始建於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年),原為宣武帝的離宮,後改建為佛教寺院。少林寺,位於登封市西北13公里太室山南麓。少林寺為中國佛教禪宗祖庭和少林拳法和中國功夫的發祥地。

遺產景點

少林寺常住院

中國佛教禪宗祖庭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東西寬120米,南北寬300餘米,占地面積約36000平方米,保存明、清建築多座。孝文帝元宏為安頓天竺僧人跋陀落跡傳教而敕建少林寺。因寺院坐落於少室山林之中而得名。1963年被公布為河南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寺中歷代建築遺存、碑刻、壁畫是少林寺發展的歷史見證,也是研究華夏歷史、文化、武術、宗教、建築、書法、雕刻、美術乃至寺院與域外文化交流等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少林寺馳名在於禪,更在於拳。“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寺是中國功夫的搖籃,少林功夫博大精深,以剛、猛、勇、疾著稱,少林拳始創於北魏,盛行於唐、宋、元、明,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歷經了1500多年的磨礪,集眾家之長,汲諸派之精,剛柔並濟,獨樹一幟。
少林寺少林寺

少林寺初祖庵

初祖庵位於少林寺常住院西北一座龜背形山上,始建於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是宋代人為紀念佛教禪宗初祖菩提達摩而營建的紀念建築。庵院中軸建築有山門、大殿和千佛閣,以及大殿後東側的聖公聖母亭、西側的面壁亭等。除大殿為北宋所建外,其餘皆為明、清以後重修。另有宋、金以後碑碣40餘品。初祖庵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除大殿為北宋所建外,其餘皆為明、清重修。大殿梁架結構、斗拱比例和細部做法等都可與宋《營造法式》的記載相印證,在木構、石雕等方面的技法甚至可稱為孤例。

少林寺塔林

塔林位於少林寺常住院西約300米,是少林寺歷代高僧的墓地,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按照佛教葬儀,寺僧圓寂後,佛徒們根據其佛學修養、佛教地位、生前威望及其經濟等情況,建造層級和高矮大小不同的墓塔,以示功德。少林寺塔林是我國現有數量最多的墓塔群,面積2.1萬多平方米。現存有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磚石墓塔共228座,塔上大多有石質或磚質塔銘,塔林內還有碑刻14品。它被譽為“古塔藝術博物館”,是綜合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發展史、雕刻藝術發展史和宗教發展史的實物資料庫。
少林寺塔林少林寺塔林
少林寺塔林座座古塔昂然聳立,千姿百態,形象各異,形似參天巨木,勢如茂密森林。塔林保存有唐、五代、宋、金、元、明、清7個朝代的古塔228座,有單層單檐塔,單層密檐塔,印度窣堵波塔和各種喇嘛式塔等。

太室闕

太室闕位於中嶽廟天中閣前600餘米處的中軸線上。它是中嶽廟前身太室祠前的神道闕,是太室祠的象徵性大門。闕是一種裝飾性建築,在中國是道路之門,禮儀之始。太室闕始建於東漢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與少室闕、啟母闕並稱中嶽漢三闕。漢三闕是中國山嶽祭祀建築實物的可溯之源,是僅存的國家級祭祀建築用闕,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室闕太室闕
太室闕鑿石砌成,分結構相同的東西兩闕。闕身的畫像內容有車騎出行、馬戲、倒立、鬥雞、舞劍、人捉鴟鴞、鯀、樓閣、羊頭、熊、玄武、虎、犬逐兔、朱雀等,藝術風格渾樸古拙,氣勢深沉,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在藝術創作上的輝煌成就。由太室闕和中嶽廟構成的禮制建築群,整體歷史價值無與倫比。它不僅是中國古代祠廟建築群空間處理的優秀範例,也是古代山嶽崇拜的歷史見證。

少室闕

少室闕是漢代少室山廟前的神道闕,位於登封市區西嵩山少室山下,始建於東漢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前後。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少室闕東西兩闕相對如門,是少室山廟的象徵性大門。少室闕壁遍布雕刻畫像,現保存完整的有60餘幅,內容豐富多彩,反映了我國漢代的民俗風情,特別是蹴鞠圖,為現代足球運動起源於我國提供了有力的實物佐證。少室闕銘文是研究我國書法藝術和漢字演變的寶貴資料。少室闕是古代祭祀少室山神的重要實物見證,也是中國古代祭祀禮制建築的典範之一。
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
少室闕其結構與太室闕基本相同,闕身保存較完整的畫像有60餘幅,內容主要包括車騎出行、宴飲、擊劍、狩獵、犬逐兔、馴象、鬥雞、蹴鞠、鴟鴞、羊頭、鹿、虎、鸛鳥哺雛、馬技、月宮、常青樹等。

啟母闕

啟母闕是漢代啟母廟前的神道闕,位於登封市東北太室山萬歲峰下,建於東漢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建築構造和太室闕大致相同。啟母闕東西兩闕相對如門,是啟母廟的象徵性大門。啟母闕闕身也是遍布雕刻畫像,現保存較完整的有60餘幅,內容豐富,反映了我國漢代的民俗風情及神話傳說。啟母闕的銘文為篆書,堂溪協撰寫,是漢代書法難得的精品,歷來為金石家所關注。啟母闕是古代祭祀啟母的重要實物見證,也是中國古代祭祀禮儀建築的典範之一。
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
啟母闕的結構和太室闕相同,闕身畫像內容主要有幻術、馬技、騎馬出行、雜技、馴象、郭巨埋兒、夏禹化熊、果下馬、狩獵、虎逐鹿、駝、雙蛇、日輪、龍、虎等。啟母闕在三闕中銘記保存最好,銘文為篆書,堂溪協撰寫,字型俊逸剛勁,具有較高的價值。

中嶽廟

中嶽廟位於嵩山太室山南麓黃蓋峰下登封市區東部。四周群山環繞,風景秀麗。始建於秦(前220~前207年)。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武帝劉徹游嵩山時,令祠官大加修建。現存廟制為明代所定,大部分為清順治至乾隆時按《工部營造則例》官式作法重修的面貌。中嶽廟院占地面積約117000餘平方米,是中國五嶽之中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一組古建築群,現存殿宇、樓閣、宮亭、台廊、碑樓等建築400餘間,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嶽廟是中國規模最大的、最高級別的禮制建築群。中嶽祭祀建築不僅影響中國五嶽中其它四岳祭祀建築形制的形成,而且深刻影響了國家政權祭祀河瀆的建築規模和布局方式。中嶽廟是五嶽中保存最完整、現存規模最大的道教廟宇和皇家園林。

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位於登封市區西北5公里嵩山南麓嵩岳寺內,為中國現存最早的磚塔。塔平面十二邊形,由基台、塔身和塔剎三部分組成,高36.78米。嵩岳寺塔系用青磚和黃泥漿壘砌而成,且灰縫皆不岔分,歷經1480多年的風雨侵蝕,不酥不鹼,堅韌如初,巍然屹立,是中國建築史上的光輝典範。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嵩岳寺始建於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原為宣武帝的離宮,後改建為佛教寺院。嵩岳寺塔是中國最早的、創造性採用筒體結構的、唯一平面為12邊形的古塔。嵩岳寺塔雖歷經1400餘年高的藝術水平,同時也表現出了高超的造塔技術,成為高層筒體結構的先驅,堪稱世界上最早的筒體結構建築。

會善寺

會善寺位於登封市區西北6公里處的太室山南麓積翠峰下,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會善寺最初為北魏孝文帝(公元471—499年)離宮,後改建為閒居寺,隋文帝時先稱嵩岳寺,又賜名會善寺。唐代盛極一時,且高僧輩出,如淨藏禪師、道安禪師、普寂禪師、一行和尚等皆名譽天下。武則天游幸嵩山時,曾至會善寺,拜高僧道安禪師為國師,並稱之為老安國師,賜此寺名為安國寺。五代後梁時曾一度廢毀。開皇年間(945~975年)再次重修佛殿。元、明、清均有整修。今寺範圍包括常住院、戒壇遺址、古塔及寺內碑碣等。寺西山坡上原有唐代名僧一行創建的琉璃戒壇,是當時全國僧人受戒中心三大戒壇之一。
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

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位於嵩山南麓、太室山腳下,坐北朝南,東、北、西三面峰巒環拱,溪水圍合,南面開闊平緩,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嵩陽書院初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時稱嵩陽寺,隋大業八年(公元612年)更名為嵩陽觀,作為道士的煉丹之地。唐高宗武則天曾兩次以嵩陽觀為行宮,加以營造,並更名為奉天宮,中唐時還曾一度更名為天封觀。宋景祐二年(1035年)重修太室書院後,賜額更名為嵩陽書院。宋代理學的“洛學”創始人程顥、程頤兄弟都曾在嵩陽書院講學,成為宋理學的發源地之一。明末書院毀於兵燹,清代康熙時重建,鼎盛時期,學田1750多畝,生徒達數百人,藏書達2000多冊。書院保持了清代建築布局,南北長128米,東西寬78米,占地面積9984平方米,現存清代建築25座。中軸建築共分五進院落,由南向北依次為大門、先聖殿、講堂、道統祠和藏書樓,中軸線兩側有配房和西院敬義齋等建築。現保存有東魏以後石刻15品、古樹14株等文物遺存。嵩陽書院格局緊湊,功能完善,作為中國最早的傳播儒家理學學說、祭祀儒家聖賢和舉行考試的書院,對儒學的發展起過重要的作用,對研究我國古代書院建築、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標本意義。
嵩陽書院嵩陽書院

觀星台

觀星台位於登封市區東南12公里的告成鎮,東西寬37米,南北長150米,占地面積5550平方米,北依嵩山,南望箕山,處潁河之濱,同周公測景台、周公祠組成一座完整的院落。院內複製安裝各種天文儀器十多種。觀星台是我國現存唯一、保存完好的古天文台,世界上著名的天文建築之一,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觀星台創建於元世祖至元13年至16年(公元1276-1279年),距今己有730多年的歷史。郭守敬王恂等經過多年的辛勤觀測和推算,終於在至元十八年(公元l281年)編制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授時曆》。與當今世界上許多國家使用的陽曆《格里高利曆》的精確度相當,但《授時曆》比《格里高利曆》早三百年。觀星台是一座高大的磚、石結構建築,由台身和量天尺組成,台身形狀是覆斗狀,其作用是 “晝參日影,夜觀極星,以正朝夕”。觀星台不僅保存了我國古代圭表測影的實物,也是自周公土圭測影以來測影技術發展的高峰,它反映了我國天文科學發展的卓越成就,對於研究我國天文史和建築史都具有很高的價值。
觀星台觀星台
觀星台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觀測天象建築之一。

景區價值

自漢朝開始,嵩山歷史建築群經過兩千餘年來的發展,凝聚著具有深遠、廣泛影響的文化傳統的核心理念、信仰、科技和建築藝術,綜合體現了東方文化的悠久歷史和優秀文明,在禮制、宗教、科學、教育及文化藝術上均表現出突出的成就,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1、禮制建築的成就和價值
嵩山歷史建築群的禮制建築以漢三闕和中嶽廟為代表。中國古代帝王政權為證明皇權的正統,在儒家思想的基礎上將單純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轉化為禮制規範,於是產生了與一般宗教文化和宗教建築不同的禮制文化和禮制建築,並影響至東亞地區的文化乃至全世界。
2、宗教建築的成就和價值
嵩山歷史建築群的宗教建築以嵩岳寺塔、少林寺建築群、會善寺為代表。這些建築本身即是各個歷史階段佛教在中國發展的紀念碑,如佛教寺院的總體布局之變化,從早期以塔為中心發展到塔處於大殿前後,又發展為以殿堂為核心,塔位於寺院之外。這些寺院的不同時期建築技術的變化、藝術風格的演變也都歷歷在目。
3、科技建築的成就和價值
嵩山歷史建築群的科技建築以觀星台和嵩陽書院為代表。觀星台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現存最早的觀測天象建築之一,體現著天文史上早期最傑出的成就,具有科技史、建築史上獨特的歷史地位。觀星台建築群中還有唐代豎立的“周公測景台”的石表,並與周公廟、帝堯祠結合在一起,更加深刻地反映出古人心目中把嵩山作為文化發祥地的認識,以及作為“天地之中”的觀念和信仰。
嵩陽書院初名嵩陽寺。建築形式有歇山式灰筒瓦頂和硬山式滾脊灰筒瓦覆頂房屋,古樸雅致,大方不俗,與中原地區眾多的紅牆綠瓦寺廟建築截然不同,具有濃厚的地方建築特色,風格獨具。
4、在建築史上的地位及思想文化上的成就和價值
嵩山歷史建築群是中國磚石建築發展的實物見證,鑒於嵩山歷史建築群中的佛塔、墓塔、天文台、廟闕等磚石建築不但數量多,而且建築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建築材料精良,建築技藝高超,代表了中國古代磚石建築發展的水平,是古代塔、闕、台(天文台)等磚石結構建築的傑作範例和彌足珍貴的實物例證。

申遺過程

一次申遺

在西班牙塞維亞召開的第3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已決定暫緩中國申報的嵩山歷史建築群項目,嵩山需補充材料,留待2010年在巴西利亞舉行的第34屆大會上再行審議。
繼中國申報的五台山項目被作為文化景觀列入世遺名錄後,當地時間2009年6月26日下午,世界遺產委員會大會對中國的第二個申報項目嵩山進行了審議。
在經過委員會激烈辯論後,大會決定,在中國對嵩山的申報文本進行材料補充後,2010年作為候選景觀地繼續進行審議。
國家文物局相關人員介紹,世界遺產的申報結果分為四種,即直接入選世遺名錄、補充材料再審、或退回重審及不予入選。由於東西方的文化差異,部分西方學者認為,嵩山所具的文化價值應該是“聖山崇拜”,而不是中方所闡述的“天地之中”,因此,由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提供的審查報告中,對嵩山作出了退回重審的建議。此外,本次會議審議的五台山項目由於自然遺產部分未能獲得通過,從原申報的自然和文化混合遺產調整為文化景觀,使中國面臨著同時申報兩個類型相近的文化遺產項目的困難處境,在時機上也相當不利。
中國申遺代表團團長、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表示,包括國家文物局在內的所有相關部門應該一如既往,使嵩山歷史建築群的申報文本更加完善。嵩山歷史建築群還將繼續努力。

申遺成功

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於2010年8月1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宣布,來自中國河南的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正式成為世界文化遺產,至此我國世界遺產已達39處,世界文化遺產26處。
正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出席世界遺產大會的河南省文物局局長陳愛蘭在與記者的電話連線中說:“我們等來了期待已久的喜悅,但這份喜悅並不輕鬆,世界賦予了我們更多、更重的責任,申遺成功不是結束,而是開始。”
得知此訊息,少林寺方丈釋永信也十分激動。他說,今後寺院僧人們每天的生活起居,都能觸摸到世界文化遺產,這是我們的榮譽和驕傲,同時也要肩負起更大的責任。
“歷史悠久、品類齊全,具有原真性和唯一性,這是‘天地之中’申遺的最大優勢,也完全符合世界遺產公約關於世界文化遺產價值的標準。”河南大學古建園林研究院院長張家泰說。
在進入世界文化遺產之列的歷史建築群中,創建於東漢時期的少室闕、啟母闕,是中國最古老的國家級祭祀禮制建築典範;中嶽廟和太室闕,是中國古代禮制建築格局最全面的代表;周公測景台和觀星台,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台;嵩陽書院作為中國最早的傳播儒家理學、祭祀儒家聖賢和舉行考試的書院,是已經消失了的書院文化的載體;嵩岳寺塔、少林寺建築群和會善寺,是不同時期佛教在中國發展的紀念碑,千餘年來,它們影響了廣大範圍內的宗教建築形制。
在中國人的早期宇宙觀中,中國是位居天地中央之國,天地之中心在中國中原的鄭州登封一帶,因而這裡成為中國早期王朝建都之地、中國文明起源的中心和文化薈萃的中心。中國古代禮制、天文、儒教、佛教、道教等文化流派紛紛來此朝拜聖山、祭祀山神,傳經、講道並在此建立核心基地。
“不同的文化信仰受‘天地之中’理念的召喚匯聚在一起,留下了富貴財富,歷代禮制、宗教、科技和教育等建築類型的代表作品在此匯聚並得到了真實保留,構成了一部中原地區上下3000年形象直觀的建築史,是中國先民獨特宇宙觀和審美觀的真實體現。”著名古建築專家楊煥成說。
受世界遺產委員會的委託,澳大利亞文化遺產專家茱麗葉·拉姆齊評估驗收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3天考察,我認識了‘中’字”,她說,“少林寺、觀星台、中嶽廟、嵩陽書院的碑刻上總是出現這個字,這充分說明了一個民族在人文方面對‘天地中’的崇拜和認可”。
自申遺工作啟動以來,河南省和登封市按照“不改變文物原狀及其環境、地貌”的總體原則,對8處11項古代建築進行了修繕和環境整治,建築群內的1000多株古樹名木也進入了保護之列,300多株生病的古樹得到了專家們的精心診治。
相對枯燥和漫長的申遺準備過程也因社會和市民的全程參與而變得生氣盎然,比如在檔案資料建設方面,廣大市民踴躍提供、捐獻相關圖書和文獻的場面讓一直參與申遺工作的登封市文物管理局副局長宮嵩濤至今回憶起來感慨不已:“沒有想到市民們會這么積極和配合,我們檔案資料一下子豐富了很多。”
自1985年簽署《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來,中國在申報和保護文化遺產方面作出了積極努力,不僅提高了遺產所在地的管理和保護水平,也擴大了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中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景觀地已達39處。其中文化遺產28處,自然遺產7處,文化和自然混合遺產4處。
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第二次參加世遺大會的評審,這個項目被大會認定為“補充材料再議”項目。在過去一年中,國家和地方的相關部門與國際組織加強了溝通,按照大會意見對申報材料做了補充。3月,負責向大會提供專業意見的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向大會提出了把“天地之中”列入名錄的推薦意見。
陳愛蘭表示,申遺成功了,河南將按照世界遺產組織的要求認真做好遺產保護工作,使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在保持原貌基礎上,延年益壽,呵護好屬於全人類的珍貴文化遺產。同時,力爭在2010年底完成8處11項遺產地的分塊陳列展示工作,使其多角度、全方位地呈現在公眾面前。

遺產描述

該建築群時間持續長、類型多,展現了佛、道、儒等不同文化價值的古代建築藝術作品,連同其中豐富的古代碑刻、壁畫等類型的文物遺存,構成了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傳統文化景觀,代表著中國古老的文明傳統和突出科技、藝術成就,反映了其作為東方文明發祥地在文明起源和文化融合中的核心角色,也是當今文化延續和發展的巨大財富。其突出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應當受到全人類的珍惜和保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