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善寺

會善寺

會善寺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積翠峰下,山清水秀,林深谷幽,花木蔥鬱,正是這樣一個納嵩山之靈氣的勝地,造化了一位佛教史上著名的得道壽星——道安禪師。2001年06月25日,會善寺作為元至清時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0年8月1日,坐落在嵩山腹地及周圍的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東漢三闕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中嶽廟嵩岳寺塔會善寺嵩陽書院觀星台)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會善寺
  • 外文名稱:Huishan Temple
  • 地理位置: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8:00-20:30
  • 景點級別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 門票價格:包含在景區套票80元內
  • 著名景點:大雄寶殿 西掖門 佛祖宗派之圖碑 觀音殿 地藏王殿 歷史文化陳列
  • 保護等級世界文化遺產
  • 保護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宜
  • 現任住持釋延武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歷史沿革,聲名遠播,環境布局,主要景點,大雄寶殿,歷史文化陳列,交通信息,地理位置,

歷史沿革

會善寺:在會善峰下。寺舊有,東晉成和(公元326—334年)間重修。傳為南嶽十八高僧禪會之所。十八高惜為慧思、慧海、智凱、大善、僧照、惠成、大明、惠勇、惠稠、惠誠、惠檀、善伏、曇楷、義本、義顥、悟寶、道倫、智明,實非同時人。峰以寺而得名。
會善寺會善寺
北魏時期,會善寺的前身是北魏孝文帝(元宏)的一所離宮(471-499年)。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建閒居寺,僧眾達千人,殿宇千間。
隋,開皇五年(585年)改名嵩岳寺,後隋文帝賜名會善寺。
唐時會善寺又進行了大規模增修,建造了琉璃戒壇和窣堵波式寶塔。武則天游嵩山至會善寺時,拜道安禪師為國師,賜名安國寺,送鎮國金剛佛像置於寺內。
唐代,增建殿宇、戒壇、塔,規模宏大,高僧輩出,如元同、淨藏及天文學家一行等皆出於該寺。
五代,五代後梁時,該寺曾一度廢毀,宋太祖開皇年間再次重修佛殿,賜名嵩岳琉璃戒壇大會善寺。
宋太祖開寶五年(972年)賜名“嵩岳琉璃戒壇”、“大會善寺”。
元代,至元年間(1264~1295年)又賜名“萬壽禪寺”。
元、明、清均有整修,但規模逐漸縮小,現在寺院的範圍,包括常住院、戒壇遺址、古塔以及寺內碑碣、造像等文物。
2001年06月25日,會善寺作為元至清時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聲名遠播

會善寺是佛教傳入我國後最早建立的佛寺之一,千百年來,成為嵩山名寺聲名遠播,不僅因寺內現存北齊、東魏、唐代、元代、清代等建築,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而且與名僧輩出有關。
會善寺會善寺
名僧輩出
會善寺造化了一位佛教史上著名的得道壽星——道安禪師。道安禪師俗壽128歲,歷經隋唐兩朝八帝,因比其師五祖弘忍年長20歲,便贏得了“老安”的美名。道安的長壽是因為他謙讓的美德和寵辱不驚的心態。道安和神秀同拜弘忍為師,弘忍也最看重他們兩位,曾說“學人多矣,唯秀與安……今法要當傳,付此二子,吾無憂哉!”當道安察知弘忍祖師有意傳法於他們二人後,就推美於神秀,別的同學勸他時,他卻反過來勸說同學們:“山澗樹下,難可厭舍。豐石足以枕依,香泉足以澡漱,與道而漫,不樂何求。”並乾脆離開祖師而雲遊。道安雲遊至中嶽嵩山後,看到會善寺清幽靜謐,環境幽雅,高興道:“是吾終焉之地也。”於是就定居下來,這一住就是45年。其間雖然武則天多次躬親禪窟,征至輦下,待以師禮,欽重有加,但他道行精深,安之若素,寵辱不驚,傳法不輟,高壽而終。如此德高望重,堅守精進,不愧為佛門巨子。其熠熠星光,光耀千秋。環繞於道安國師這顆恆星的行星數以千計,最著名的有27顆——洛陽福先寺仁儉禪師,嵩岳寺破灶墮禪師、元圭禪師,南嶽懷讓禪師等,星光燦爛,而讓會善寺耀如白晝的是淨藏禪師。
會善寺大雄寶殿會善寺大雄寶殿
淨藏禪師在會善寺從道安國師參禪十年,道安圓寂後又到嶺南從惠能參禪五年。“能遂印可,付法傳燈,持而北歸”,回到嵩山會善寺弘揚南宗頓悟禪法,淨藏禪師開南宗禪法北傳先河,比大力弘揚南宗禪法、“楷定禪門宗旨”的神會要領先得多。淨藏禪師住持會善寺三十年,在北宗禪法大行其道的嵩洛地區獨樹一幟。斯人已逝,墓塔獨存,淨藏禪師塔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八角形仿木結構亭式磚塔,以其極高的文物價值於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淨藏禪師是六祖惠能的傳燈弟子,是禪宗“宗旨密傳”的七祖,只不過在皇上欽定的七祖神會光芒的遮蔽下,星光才相對弱淡了些。
一前一後,在嵩山地區和淨藏禪師爭鋒的是普寂。他們進行的是日月之別的競爭,雖沒有刀光劍影,但卻是星光互射;他們隔銀河而對峙,但又依鵲橋而共存。普寂是北宗六祖神秀的大弟子,人稱嵩山普寂,長期駐錫會善寺。因當時神秀北宗禪法盛行北方,普寂也就多了幾分自信和自負。自信的是唐中宗特下制令,讓其代乃師神秀統領法眾,自負的是他得到了“兩京法主、三帝國師”的美譽。時人誇說:“普寂禪師,名字蓋國,天下知聞,眾口共傳,不可思議。”普寂臨終前遺言門人:“吾受託先師,傳茲密印。遠自達摩尋可,可進於粲,粲鐘於信,信傳於忍,忍授於大通,大通貽吾,今七葉矣!”他的自信與自負由此可見一斑。他長期在嵩山會善寺傳法,圍繞他的是龐大的星系,有星星一萬多顆,星光四射者就有63顆,而廣德、法玩、同光、一行、道璇則競相爭輝。道璇把北宗禪法傳到了日本,法玩、同光則繼續照耀著嵩山少林寺,而一行無疑是普寂星系中最亮的那一顆。
一行奪目的光彩,不僅照亮了會善寺,照亮了嵩山,也照耀著中國乃至世界,稱其在晝為日、在夜為月才恰如其分。一行聰敏好學,不到20歲就已博覽經史,精曉曆象、陰陽之學,因鄙薄權勢熏天的梁王武三思,便隻身出家嵩山會善寺,普寂禪師賜法名一行。一行一到嵩山就毫光頻發,當時隱居嵩山的著名文學家盧鴻作了一篇文章讚譽普寂法師的法會,盧鴻特意交代普寂說:“我的文章有數千言,而且文中多有古僻字,需請一位朗雋之人來宣讀,有什麼問題可以當面提出,我來教他。”普寂就叫來一行,一行打開看後,就微笑著放在几案上。盧鴻怪他輕浮,待眾僧人集齊於後,只見一行高聲朗讀贊文,一點差錯也沒有。盧鴻驚愕不已,注視一行良久,感嘆萬分,就對普寂說:“此人不是您所能教導的,應當放他外出遊學。”普寂為造就他,就讓他出寺四處遊學,從此他走遍了大江南北的名山古寺,到處訪求名師,研究佛學經義,學習天文、地理、陰陽、五行、數學等知識,成了一名博學之士。後來唐玄宗李隆基派禮部郎中張洽強請一行入朝,協助佛教密宗大師善無畏翻譯《大日經》,這一無禮舉動的副產品是一行成了中國密宗的開山之祖,這恐怕是唐玄宗所始料不及的。一行的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發揮的是曆法領域。從開元九年到開元十五年,短短六年時間,他就完成了《大衍曆》的編制任務,同時也主持了世界上第一次子午線大測量。《大衍曆》使中國天文學大大向前跨進,後又流傳到日本,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但它也耗盡了一行的生命。一行對嵩山有兩大貢獻,一是他派南宮說在陽城搞天文觀測時,把周公遺留下來的土圭土表更換成了石圭石表,使得周公測景台迄今巍然屹立;二是他和元同律師在嵩山大會善寺“置五佛正思惟戒壇”,具體主持傳戒,使會善寺成為當時嵩洛地區的佛教中心,目前戒壇遺址尚存。
會善寺會善寺
“清冷禪室水,照耀夕陽山……歸來余逸興,月夕媚煙鬟。”古人描寫會善寺的詩句都透出了星光的清暉。因道安那顆星,會善寺被皇帝賜名為安國寺;因一行這顆星,會善寺得以成為河南省最早對外開放的三個旅遊景點之一。嵩山的寺院很多,山上七十二峰,山下七十二寺,但最令人嚮往的還是會善寺。喜歡會善寺是因為這裡高僧輩出。這些人可能被我們的歷史學家忽視了,他們在中嶽嵩山也沒有留下任何清晰的行為印記,但他們以非常簡單的生活方式,以自己極高的佛學修養,點亮了嵩山的夜空,成為中國佛教史上一個個耀眼的星座。

環境布局

會善寺坐北向南。山門面闊5間,進深3間,硬山小灰瓦頂,中3間砌券門,明間門券上嵌長方形橫匾書“會善寺”3字,內供白玉阿彌陀佛1尊,系明周王所贈。山門東西兩側各建單間硬山造掖門,後有大雄殿,月台上有明成化七年(1471年)鐵鐘1口,高1米餘、重650公斤。大雄殿面闊5間、進深3間,單檐歇山頂,檐下有碩大斗拱,為五鋪作重拱雙下昂。殿內減柱造,梁架為四椽栿搭牽,用三柱。創建於元代,後多次重修。
寺西山坡上原有唐代名僧一行禪師創建的琉璃戒壇,毀於五代,尚存唐代殘石柱2根,柱面雕天王像,柱礎雕鬼怪神獸。寺西有唐淨藏禪師塔,西南和東南有清代磚塔5座。
寺內現存的主要碑刻有東魏《中嶽嵩陽寺碑》、北齊《會善寺碑》、唐《道安禪師碑》、《會善寺戒壇記》等,具有重要的書法藝術價值和歷史文獻價值。寺西有唐淨藏禪師塔一座。

主要景點

大雄寶殿

會善寺大殿系元代建築,是例證之一,其建築形制、技術對我國建築史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會善寺的附屬文物有4座清代磚塔及大量石刻,其中琉璃戒壇和兩座閣樓式磚塔尤具價值。樓閣式磚塔是嵩山地區塔類建築中僅有的建築類型,造型別致,甚至美觀,有較高的建築藝術研究價值。其散存的東魏,北齊時期石刻造像,唐、明、清代碑碣33品(件),以及明代鐵鐘等文物,亦有較高的藝術,書法與史料價值。會善寺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筒瓦頂,出檐深遠,斗拱碩大,造型樸實。外跳五鋪作重拱雙下昂,模仿宋代做法,昂首下垂,昂的後尾是卡接的假昂尾,沒有宋代通昂的實用價值高;角梁的後尾嵌入殿角下的垂柱上面,而不是和相鄰的斗拱後尾互相交叉;梁架帶有宋代月梁的做法,但表面雕飾粗糙;檁、柱也有同樣特點;殿內作減柱造,即當心間減前金柱兩根,次間減後金柱兩根。梁架為四椽袱搭牽,結構嚴謹,保存完整。其斗拱、角梁、乳袱、剳牽、丁袱、桔頭、丁華抹頦拱等典型做法,均反映了元代建築技術的重要特徵,故在建築藝術上具有很高的價值。
在嵩山諸名勝中,佛、儒、道三教鼎立的少林寺、嵩陽書院和中嶽廟最為著名,就在這“三點一線”的中點,還有一絕好去處——嵩山會善寺。該寺位於登封市區西北6公里的嵩岳太室山南麓積翠峰下,山環水繞,石筍林立,古蹟生輝,寶塔點綴,佛生靈氣,動人心緒,是佛教傳入中國後所創的早期寺院,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曾是八方眾僧雲集受戒的著名戒壇,唐代女皇武則天賜佛拜僧的佛教聖地,唐代天文學家、高僧一行棄官出家的名山福地!然往日勝景,多有湮沒,幸有寺內陳列館道盡古剎盛衰。

歷史文化陳列

“嵩山會善寺歷史文化陳列”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名山福地”,反映會善寺是嵩山自然與人文之最佳景觀;第二部分“女皇拜僧”,反映會善寺是武則天參禪拜僧之聖地;第三部分“一行管天”,反映高僧一行棄官出家會善寺的歷史。
“名山福地”部分通過板面介紹了寺院的歷史沿革:《會善寺記》載該寺創建“始於漢明帝”(公元58年~75年),一般認為“始於北魏孝文帝時”(公元471年~499年)。通過沙盤,則全景式再現了寺區自然景觀積翠幢蓋、石筍鬧林、銀杏蓋天、參天古柏、龍柏奇觀、百獸出洞、南觀缽盂、遠眺“象鼻”等。其中“銀杏蓋天”,是說寺內外共有銀杏樹3株,均高20餘米,圍粗4米許。每當春夏之際,樹葉濃密蔥綠,猶如一把巨傘遮掩晴空。深秋季節,風清氣爽,黃葉滿樹,果累枝頭,山風掠過,落葉散金,墜果撒玉,令人喜愛。“參天古柏”是說寺內古柏60餘株,撐起了歲月的風雨滄桑,包容著漫流的歷史河谷。其中,大雄殿月台前的兩株千年檜柏,均高約30米,圍粗2米,筆直挺拔,乾粗葉密,直伸藍天,尤為壯觀。它們是勃勃生機的“活文物”,是會善寺千餘年歷史的實物見證!
該部分還通過板面、實物、照片展示,盡顯會善寺人文景觀的豐富多彩:古殿宇、古塔群、古碑刻、古戒壇等無所不有。尤其眾所周知的唐代淨藏禪師塔,元代大雄寶殿,分別以全國唯一的唐代八角形磚塔和嵩山唯一的元代木結構建築,成為嵩山歷史建築群乃至中國古代建築寶庫中璀璨的明珠。其次,寺東柏林內的清代琉璃塔和兩座清式樓閣式塔,其質地和造型不僅是嵩山唯一的,而且均有較高的建築藝術價值。琉璃塔即佛定意公和尚塔,高約10米,周長8.46米,塔形為六角椎底,塔基平面亦為六角形,從造型看,須彌座壼門內嵌花卉、瑞獸等磚雕圖案,全用白色釉磚構築而成。樓閣式磚塔,均高4.5米,塔基平面呈六角形,須彌座壼門內嵌花卉、瑞獸等磚雕,塔身為三級六面,每面寬1.15米,塔正面、背面各有板式門,檐部為疊澀密檐,頂為仿木構頂,飾瓦隴、挑角等。古代石刻中,除東魏、北齊造像碑及宋至清碑碣外,會善寺唐碑多而精,諸如《唐敕戒壇碑》,是唐朝帝王敕賜嵩山會善寺琉璃戒壇的唯一物證資料;《道安禪師碑》,刻於唐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宋儋撰文並書丹,書法古樸老練,北宋黃庭堅《山谷題跋》評:“儋書清勁姿媚,惜不多見”;明代傅梅《嵩書》評:“遒勁多骨,風致超逸”;“天中山”題記,正書,字徑約53厘米,為唐代顏真卿書法,體現了“雄渾剛健”的特點,給人很強的立體感。
實物實物
“女皇拜僧”部分有面《會善寺歷代帝王敕詔一覽表》,展示了北魏孝文帝、孝明帝、隋文帝、武則天、唐中宗、唐代宗、宋太祖、清乾隆等帝王,對會善寺敕詔、御書、頒匾和變更寺名的史實。特別通過“武后封禪”、“追尋道安”、“迎駕女皇”、“客堂對話”、“女皇賜封”、“石淙會飲”、“再問佛法”等栩栩如生的雕塑和繪畫場面,生動地反映了武則天的“崇佛”思想和為安邦治國而重視人才、向一切有知識的人“求教”精神。“女皇拜僧”那天,按照皇上擇定的良辰吉日,武則天乘坐龍鳳車輦,由文武百官護駕,來到了嵩山會善寺。迎駕她的,除了列隊在山門兩側的眾僧外,主要由寺院住持道安親自接待。當武則天落駕停輦後,道安和尚首先合掌上前參駕,因武則天早知道安禪師德高望重,禪行深厚,也趕緊上前攙扶道安禪師進入寺院,並“待以師禮,與秀(六祖神秀)禪師同加欽重”。賓主在大雄寶殿進香後,便來到客堂進行了長時間的對話。
“一行管天”部分列表對歷代會善寺高僧作簡要介紹,他們是:“代神秀統其法眾”的禪宗北宗代表人物普寂,身披袈裟、精研佛經、深究天文的一行禪師,曾被女皇則天拜謁賜封的道安禪師,曾於會善寺戒壇納法、被稱為“講授長”的貞峻禪師,曾於琉璃戒壇門外撰書《揀公茶榜》的溥光禪師,為百姓打惡除邪、被稱為“活佛”的佛定禪師。特別其後通過“幼年刻苦讀書”、“棄官出家拜師”、“熟頌深奧導文”、“遠途求教名師”、“一行觀察星辰”、“一行戒壇盛景”、“一行勤於著述”、“天文大地測量”、“研製天文儀器”、編修《大衍曆》等畫面和雕塑場景,充分反映了高僧一行對祖國乃至世界天文事業的卓越貢獻。其中“一行戒壇盛景”,反映一行及其弟子元同建造琉璃戒壇後,代宗詔白馬寺等五寺僧,灑掃奉律於此,天下僧尼聞悉而來受戒於此的盛況。《會善寺戒壇記》載:“歲成具戒者盈千,日受潔供者數百,祇林之盛,甲於東都。”會善寺當時之盛,少林寺只能望其項背!

交通信息

登封市坐2路公交到終點站嵩陽書院,然後再打的過去。

地理位置

會善寺位於登封市區西北嵩山南麓的積翠峰下,極目遠眺,此峰高不及諸峰一半,形似佛教經幢的幢頂,可謂“積翠幢蓋”。寺外,龍賜清泉,潺潺細流。踏入寺內,兩株千年檜柏,筆直挺拔,乾粗葉密,直伸藍天,實為罕見。而山門前的龍柏,軀幹老化斑駁,彎曲如龍,昂首吐蕊,栩栩如生。寺外有千年銀杏樹一株,千年側柏一株,均高二十餘米,圍粗四米許。明人吳三樂有首詩,題為《雨過會善寺觀茶榜石刻》,其中道:“寺雨人仍過,花香酒故隨。尋源行水盡,披霧看山時。樹杪聞清馨,苔余認斷碑。虎溪僧送客,一笑有相知。”詩中談到的“苔余認斷碑”,我們現在依然能親歷這樣的場景,會善寺有碑碣、造像、經幢、塔銘、石柱、佛座及其他眾多古石刻。
會善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