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不像(麋鹿)

四不像(麋鹿)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麋鹿(學名:Elaphurus davidianus)又名“四不像”,是世界珍稀動物,屬於鹿科。因為它頭臉像馬、角像鹿、蹄像牛、尾像驢,因此得名四不像。原產於中國長江中下游沼澤地帶,以青草和水草為食物。性好合群,善游泳,喜歡以嫩草和水生植物為食。求偶發情始於6月底,持續6周左右。曾經廣布於東亞地區。後來由於自然氣候變化和人為因素,在漢朝末年就近乎絕種。元朝時,為了以供遊獵,殘餘的麋鹿被捕捉運到皇家獵苑內飼養。到19世紀時,只剩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內一群。在西方發現後不久被八國聯軍捕捉並從此在中國消失。直到1898年被英國購買並繁殖到255頭,並在1983年將部分個體送回中國。之後有更多的麋鹿回歸家鄉,並有部分被放生野外。截至2011年8月,江蘇鹽城大豐濕地麋鹿總數達1789頭;2013年6月,湖北石首市天鵝洲麋鹿保護區麋鹿總數達1016頭。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麋鹿
  • 拉丁學名:Elaphurus davidianus
  • 別稱:四不像、小吉祥、大衛神父鹿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索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亞綱:真獸亞綱
  • :偶蹄目
  • 亞目:反芻亞目
  • :鹿科
  • 亞科:鹿亞科
  • :麋鹿屬
  • 分布區域:中國、英國
  • 國內分布北京江蘇
概述,基本信息,外形及生活習性,文化相關,相關成語,歷史記載,保護狀況,麋鹿的身世,保護現狀,麋鹿的身世2,失而復得的珍獸 麋鹿,麋鹿回家的故事,本土絕跡 淪落天涯,水土不服 絕處逢生,祖國富強 麋鹿回家,放養成功 回歸自然,麋鹿之鄉 大豐,南海子麋鹿傳奇,

概述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麋鹿
【拉丁學名】:Elaphurus davidianus
【俗名】:四不像
【英文名】:Pere David's Deer
【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級別】:一級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
【特有種】:是
【瀕危等級】:野生絕滅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未列入
【生態環境】:低洼濕地和沼澤
【致危因素】:棲息地破壞,過度捕獵
【國內分布】:北京江蘇 (都是人工引進的)
麋鹿麋鹿
【分類地位】:
界:動物界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的亞門 Chordata
綱:哺乳綱 Mammalia 目: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鹿科 Cervidae
亞科:鹿亞科 Cervinae
屬:麋鹿屬 Elaphurus,Milne-Edwards,1866
種:麋鹿 E. davidianus
“四不像”是麋鹿的綽號。由於麋鹿長相非常特殊,它的犄角像鹿,面部像,蹄子像,尾巴像,但整體看上去卻似鹿鹿,似,似,似驢非驢,故獲得“四不像”的美名。相傳,《封神榜》中姜太公的坐騎即為"四不像",給這種珍稀動物增添了神秘色彩。與其它鹿科動物一樣,麋鹿也是一種食草動物。一般雄麋鹿體重可達250千克左右,角比較長,每年脫換兩次。
“四不像”是中國的特有動物,也是與大熊貓齊名的世界上稀有的珍獸。正因為如此,它曾有過一段不平常的身世。
據科學家從出土的化石考證,“四不像”曾經廣泛分布於中國的華北和中原的沼澤低洼地區,而到了明清時期,開始從野外絕滅而成為一種園林動物,最後一群“四不像”被保留在北京城南6里之外的“南海子”皇家獵苑中,到了清朝末年僅剩120隻。
1865年,法國傳教士大衛在一次騎馬考察京郊農村時來到了“南海子”,偶然發現了圍牆裡的“四不像”,引起了他的極大興趣,翌年他以賄賂的手段用20兩銀子騙去了一對“四不像”運往巴黎。此後,又有一些“四不像”先後被運往歐洲一些國家。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南海子”圍場的“四不像”被搶、殺,洗劫一空,從此“四不像”在中國銷聲匿跡。
後來,英國烏邦寺莊園把“四不像”豢養起來,並能繁衍生息,到1901年,這裡擁有全世界僅有的“四不像”18隻。1981年,中國派出科學代表團前往烏邦寺莊園參觀考察“四不像”。該莊園的主人塔維斯托克勳爵曾多次向國際科學界表示,他希望有朝一日“四不像”能重新回到中國安家。1985年在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協助下,英國烏邦寺莊園贈給中國的第一批“四不像”於8月24日空運到北京,飼養在“四不像”祖先世代居住的地方——“南海子”麋鹿苑。“四不像”經過100多年的顛沛流離,終於又回到了故鄉。直到1986年8月,由英國倫敦動物園無償提供的39頭麋鹿重返故鄉,在大豐市放養,它的身影才又重現中國。經過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至2018年,麋鹿數量已繁殖至5000餘只,是世界上最大的麋鹿野生種群。而且大豐自然保護區已有麋鹿基因庫,麋鹿已不會絕種!

外形及生活習性

文化相關

相關成語

【名稱】四不像
【拼音】sì bù xiàng
【解釋】比喻不倫不類的事物。
【事例】化妝師把一個個俊俏的男女青年打扮成~的蠢姑娘和傻小子。

歷史記載

四不像是中國特有的動物也是世界珍稀動物。它善於游泳,再加上寬大的四蹄,非常適合在泥濘的樹林沼澤地帶尋覓青草、樹葉和水生植物等食物,棲息活動範圍在長江流域一帶。黃河流域是人類繁衍之地,生息於此的四不像自然成了人們為獲得食物而大肆獵取的對象,致使這一珍奇動物的數量急劇減少,其野生種群很快便不復存在了。值得慶幸的是,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時,四不像就被捕進皇家獵苑,在人工馴養狀態下一代一代地繁衍下來,一直到清康熙、乾隆年間,在北京的南海子皇家獵苑內尚有二百多頭。這是在中國大地上的人工環境中生活的最後一群麋鹿。根據大量化石和歷史資料推斷,野生四不像大概在清朝才瀕臨滅絕的境地。
1865年,法國傳教士博物學家阿芒·戴維神甫在北京南部考察動植物時發現了這種奇特的動物,這是世人第一次從學術角度知道了四不像。此後的幾十年間,不斷有四不像的活體被運出中國,流向西方。
1894年,永定河水泛濫,衝破了南苑的圍牆,逃散的四不像成了饑民們的果腹之物。到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南苑裡的四不像幾乎被全部殺光。一部分被運往為歐洲各地。
不過,在2009年1月8日,一隊科學考察團於洞庭湖發現27頭糜鹿,是全球首位發現有野生四不像的足跡。
在WWF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協調下,英國政府決定無償向中國提供種群,使四不像回歸家鄉。
1985年提供22隻,放養到原皇家獵苑,北京大興區南海子,並成立北京南海子麋鹿苑。1986年又提供39隻,在江蘇省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放養。1987年又提供18隻。
回歸後的四不像繁殖相當快,1994年中國政府又在湖北省石首市天鵝洲成立第三個麋鹿保護區,從大豐遷來64隻。在中國的四不像總數已經繁殖達1320頭。但仍然是一個瀕危物種。全世界也沒有超過2000頭。
四不像四不像

保護狀況

麋鹿的身世

遠涉重洋,重返故鄉。麋鹿曲折的命運,使它成為世人關注的對象。已出土的野生麋鹿化石表明,麋鹿起源於距今200多萬年前,距今約1萬年前到距今約3000年時最為昌盛,中國境內無論是麋鹿化石點的數目或某個化石點的標本數量都極為豐富。但在距今約3000年的商周時期以後卻迅速衰落,直到清朝初年野生麋鹿最後絕跡。 麋鹿是中國特有的物種,但它的正式英文學名卻以外國人的姓氏命名;它曾在中國生活了數百萬年,20世紀初竟在國內幾乎絕跡;1986年8月,在世界自然基金會和中國園林業部的努力下,39頭選自英國七家動物園的麋鹿重反故鄉,被送到大豐麋鹿自然保護放養。多數麋鹿專家認為,麋鹿絕跡的重要原因是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大量獵捕,造成了麋鹿種群災難性的減少。同時,各地許多沼澤或近海低洼荒地被開墾成為農田,使只適於在沼澤地帶棲息的麋鹿沒有了容身之所,成為平原地區最早的生態災難的犧牲者。野生麋鹿的最後棲息地是長江口附近沿海地區。儘管麋鹿曾廣泛分布於中國東部及中部地區的長江南北,但主要分布中心仍在長江三角洲的沿海地區。它們十分喜愛溫暖濕潤的沼澤水域,甚至喜歡接觸海水,銜食海藻。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就位於這一區域,這裡麋鹿化石密集分布,從1967年至1998年先後出土麋鹿化石12處。從春秋戰國時期至清朝,古人對麋鹿的記述不絕於書。它不僅是先人狩獵的對象,也是宗教儀式中的重要祭物。《孟子》中記述,“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這證明至少在周朝,皇家的園囿中已有了馴養的麋鹿。漢朝以後,野生麋鹿數量日益減少。元朝建立以後,善騎射的皇族把野生麋鹿從黃海灘涂捕運到大都(北京),供皇族子孫們騎馬射殺。野生麋鹿逐漸走向滅絕。到清朝初年,中國已只有一群約二三百隻的麋鹿圈養在210平方公里的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這時候,國際動物學界還不知道麋鹿的存在。1865年秋季,法國博物學家兼傳教士大衛在北京南郊進行動植物考察,無意中發現了南海子皇家獵苑中的麋鹿。他立即意識到,這是一群陌生的、可能是動物分類學上尚無記錄的鹿。大衛以20兩紋銀為代價,買通獵苑守卒弄到了兩隻麋鹿,製作成標本。1866年,他將標本寄到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被確認為從未發現的新種,而且是鹿科動物中獨立的一個屬。從此,麋鹿學名被稱為“大衛鹿”。1866年之後,英、法、德、比等國的駐清公使及教會人士通過明索暗購等手段,從北京南海子獵苑弄走幾十頭麋鹿,飼養在各國動物園中。1894年,北京永定河泛濫,洪水衝垮了獵苑的圍牆,許多麋鹿逃散出去,成了饑民的果腹之物。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南海子麋鹿被西方列劫殺一空,麋鹿在中國本土滅絕。隨著時間的流逝,圈養於歐洲一些動物園中的麋鹿紛紛死去,種群規模逐漸縮小。從1898年起,英國十一世貝福特公爵出重金將原飼養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衛普等地動物園中的18頭麋鹿悉數買下,放養在倫敦以北占地3000英畝的烏邦寺莊園內。這18頭麋鹿成為地球上所有麋鹿的祖先。二戰時,這個種群達到255頭,烏邦寺莊園因害怕戰火,開始向世界一些大動物園轉讓麋鹿。到1983年底,全世界麋鹿達到1320頭。麋鹿的故鄉中國希望麋鹿能重返家園。1956年和1973年,北京動物園分別得到了一對和兩對麋鹿,但因繁殖障礙和環境不適,一直未能復興種群。1985年,在WWF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努力下,英國政府決定,倫敦5家動物園向中國無償提供麋鹿。1985年8月,22頭麋鹿被用飛機從英國運抵北京,當晚運至南海子原皇家獵苑,奇獸重新回到了它在中國最後消失的地方。1986年8月,39頭麋鹿從英國七家動物園裡選出經上海運抵江蘇省大豐市,麋鹿重新回到它的野生祖先最後棲息的沿海灘涂。中國已在北京、江蘇省大豐市、湖北省石首市、河南省原陽縣等地實施麋鹿散養計畫,已形成種群,全國已有麋鹿2000多頭。江蘇大豐國家級麋鹿自然保護區已有麋鹿648頭,有效種群已達到50個,這表明這個保護區已形成了世界第一家麋鹿基因庫,麋鹿的遺傳基因已不會再流失。2003年3月,世界第一頭純野生的麋鹿在大豐麋鹿保護區內出生。最大的麋鹿群生活在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里。
四不像(麋鹿)

保護現狀

麋鹿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極危級物種
中國麋鹿從1985年首批回歸38頭,被放養於北京南海子的千畝鹿苑後,逐漸繁衍壯大,遷往長江之畔的湖北石首,從而成功完成回歸野外的“重引入”工程。另外,在江蘇大豐黃海之濱的一些麋鹿也蓬勃發展,加上全國20幾處動物園等飼養的麋鹿,至2001年初,已經達到1300隻,麋鹿失而復得、重引入的成功是向國際社會展示的中國保護野生動物的成就,是向公眾表達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之可能性與必要性的重要範例。
相關資料 中國古代對麋鹿行為學的認識

麋鹿的身世2

遠涉重洋,重返故鄉。麋鹿曲折的命運,使它成為世人關注的對象。已出土的野生麋鹿化石表明,麋鹿起源於距今200多萬年前,距今約1萬年前到距今約3000年時最為昌盛,中國境內無論是麋鹿化石點的數目或某個化石點的標本數量都極為豐富。但在距今約3000年的商周時期以後卻迅速衰落,直到清朝初年野生麋鹿最後絕跡。 麋鹿是中國特有的物種,但它的正式英文學名卻以外國人的姓氏命名;它曾在中國生活了數百萬年,20世紀初竟在國內幾乎絕跡;1986年8月,在WWF世界自然基金會和中國園林業部的努力下,39頭選自英國七家動物園的麋鹿重反故鄉,被送到大豐麋鹿自然保護放養。多數麋鹿專家認為,麋鹿絕跡的重要原因是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大量獵捕,造成了麋鹿種群災難性的減少。同時,各地許多沼澤或近海低洼荒地被開墾成為農田,使只適於在沼澤地帶棲息的麋鹿沒有了容身之所,成為平原地區最早的生態災難的犧牲者。野生麋鹿的最後棲息地是長江口附近沿海地區。儘管麋鹿曾廣泛分布於中國東部及中部地區的長江南北,但主要分布中心仍在長江三角洲的沿海地區。它們十分喜愛溫暖濕潤的沼澤水域,甚至喜歡接觸海水,銜食海藻。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就位於這一區域,這裡麋鹿化石密集分布,從1967年至1998年先後出土麋鹿化石12處。從春秋戰國時期至清朝,古人對麋鹿的記述不絕於書。它不僅是先人狩獵的對象,也是宗教儀式中的重要祭物。《孟子》中記述,“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這證明至少在周朝,皇家的園囿中已有了馴養的麋鹿。漢朝以後,野生麋鹿數量日益減少。元朝建立以後,善騎射的皇族把野生麋鹿從黃海灘涂捕運到大都(北京),供皇族子孫們騎馬射殺。野生麋鹿逐漸走向滅絕。到清朝初年,中國已只有一群約二三百隻的麋鹿圈養在210平方公里的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這時候,國際動物學界還不知道麋鹿的存在。1865年秋季,法國博物學家兼傳教士大衛在北京南郊進行動植物考察,無意中發現了南海子皇家獵苑中的麋鹿。他立即意識到,這是一群陌生的、可能是動物分類學上尚無記錄的鹿。大衛以20兩紋銀為代價,買通獵苑守卒弄到了兩隻麋鹿,製作成標本。1866年,他將標本寄到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被確認為從未發現的新種,而且是鹿科動物中獨立的一個屬。從此,麋鹿學名被稱為“大衛鹿”。1866年之後,英、法、德、比等國的駐清公使及教會人士通過明索暗購等手段,從北京南海子獵苑弄走幾十頭麋鹿,飼養在各國動物園中。1894年,北京永定河泛濫,洪水衝垮了獵苑的圍牆,許多麋鹿逃散出去,成了饑民的果腹之物。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南海子麋鹿被西方列劫殺一空,麋鹿在中國本土滅絕。隨著時間的流逝,圈養於歐洲一些動物園中的麋鹿紛紛死去,種群規模逐漸縮小。從1898年起,英國十一世貝福特公爵出重金將原飼養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衛普等地動物園中的18頭麋鹿悉數買下,放養在倫敦以北占地3000英畝的烏邦寺莊園內。這18頭麋鹿成為地球上所有麋鹿的祖先。二戰時,這個種群達到255頭,烏邦寺莊園因害怕戰火,開始向世界一些大動物園轉讓麋鹿。到1983年底,全世界麋鹿達到1320頭。麋鹿的故鄉中國希望麋鹿能重返家園。1956年和1973年,北京動物園分別得到了一對和兩對麋鹿,但因繁殖障礙和環境不適,一直未能復興種群。1985年,在WWF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努力下,英國政府決定,倫敦5家動物園向中國無償提供麋鹿。1985年8月,22頭麋鹿被用飛機從英國運抵北京,當晚運至南海子原皇家獵苑,奇獸重新回到了它在中國最後消失的地方。1986年8月,39頭麋鹿從英國七家動物園裡選出經上海運抵江蘇省大豐市,麋鹿重新回到它的野生祖先最後棲息的沿海灘涂。中國已在北京、江蘇省大豐市、湖北省石首市、河南省原陽縣等地實施麋鹿散養計畫,已形成種群,全國已有麋鹿2000多頭。江蘇大豐國家級麋鹿自然保護區已有麋鹿648頭,有效種群已達到50個,這表明這個保護區已形成了世界第一家麋鹿基因庫,麋鹿的遺傳基因已不會再流失。2003年3月,世界第一頭純野生的麋鹿在大豐麋鹿保護區內出生。最大的麋鹿群生活在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里。

失而復得的珍獸 麋鹿

麋鹿是一種大型食草動物,體長170—217厘米,尾長60—75厘米,肩高達122—137厘米,體重120—180千克,雌性體形比雄性略小。雌性頭上無角,雄性角的形狀特殊,沒有眉杈,角乾在角基上方分為前後兩枝,前枝向上延伸,然後再分為前後兩枝,每小枝上再長出一些小杈,後枝平直向後伸展,末端有時也長出一些小杈,最長的角可達80厘米。頭大,吻部狹長,鼻端裸露部分寬大,眼小,眶下腺顯著。四肢粗壯,主蹄寬大、多肉,有很發達的懸蹄,行走時代帶有響亮的磕碰聲。尾特別長,有絨毛,呈灰黑色,腹面為黃白色,末端為黑褐色。夏季體毛為赤銹色,頸背上有一條黑色色的縱紋,腹部和臀部為棕白色。9月以後體毛被較長而厚的灰色冬毛所取代。因為麋鹿“蹄似牛非牛,頭似馬非馬,尾似驢非驢,角似鹿非鹿”,所以俗稱為“四不象”。麋鹿性好合群,善游泳,喜歡以嫩草和其他水生植物為食。求偶發情始於6月底,持續6周左右,7月中、下旬達到高潮。雄獸性情突然變得暴躁,不僅發生陣陣叫聲,還以角挑地,射尿,翻滾,將從眶下腺分泌的液體塗抹在樹幹上。雄獸之間時常發生對峙、角斗的現象。雌獸的懷孕期為270天左右,是鹿類中懷孕期最長的,一般於翌年4—5月產仔。初生的幼仔體重大約為12千克,毛色桔紅並有白斑,6—8周后白斑消失,出生3個月後,體重將達到70公斤。2歲時性成熟,壽命為20歲。麋鹿不僅體形獨特,而且身世也極其富有傳奇色彩—戲劇性的發現,悲劇性的盜運,亂世中的流離,幸運的回歸等等,因此成為世界著名的稀有動物之一,在世界動物學史上占有極特殊的一頁。麋鹿在中國曾經廣泛分布,特別是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一帶,同時也大量飼養在歷代的皇家狩獵場內,野生種群絕滅的時間大約在明、清朝代。1865年秋天,法國遣使會的傳教士阿爾曼·大衛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的牆外窺探到了這一奇特的物種,並於1866年1月以紋銀20兩的代價,換得兩個皮張和一個頭骨,運回巴黎,當即引起了轟動,所以麋鹿在國外又被稱為“大衛鹿”。由於1894年渾河(永定河)發大水,衝垮了皇家獵苑的圍欄,使許多麋鹿逃散,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又使獵苑中的麋鹿全部在戰亂中消失。世界上僅有1865年至1894年間被陸續盜運到歐洲各地的一些麋鹿飼養在動物園中,世界上的麋鹿全部都是這些種群的後裔,總數發展到接近2000隻。1956年4月,英國倫敦動物學會為了實現麋鹿重返故鄉的願望,贈送兩對幼仔給中國動物學會,在離別故土半個多世紀後,北京動物園中又重新出現了珍獸麋鹿,但是,由於生態環境不相適宜,它們及其三隻後代分別於60—70年代相繼去世。1973年12月,英國惠普斯奈動物園又贈送給中國兩對幼仔,這兩對麋鹿和它們的後代在中國各地的動物園中得以生存和繁衍,並為麋鹿的再引入工作積累了經驗。但是,與重歸故土的第一對麋鹿一樣,這2對麋鹿的難產率也居高不下,由1975年至1979年,它們共生下7胎,其中有2胎屬於難產。這說明麋鹿難以適應動物園狹小的空間,以及人工環境,飼養方法等等,如果繼續在動物園中飼養,將也會逐漸產生體質退化、難產、不育而至衰亡。解決的方法是象烏邦寺和國外其他動物園那樣,將它們進行自由散放,讓其自由覓食,自由逐偶,大量活動,經常洗浴,才能保證它們的體質不會退化,繁殖力不會減弱。在自然保護事業中,“再引入”是指把一個在原分布範圍內已經消失的物種重新引回原產地,並努力恢復其自然種群的行動,是保護瀕危物種的一個重要手段。麋鹿的再引入工作於1980年開始著手準備,首先選擇的地點就是北京南海子,因為這裡曾是中國麋鹿最後消失的地方,而將一個物種如此準確地引入它的原產地,在世界再引入工作中也是的,很有歷史意義。另外,選擇北京進行再引入的工作,對於取得政府、科學界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以及國際合作都有其獨特的優勢。不過,中國麋鹿種群飼養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北京南海子麋鹿園因為附近的土地被承包給賣沙子的生意人,每日用大型工程車挖掘沙土,以及慢慢豎立起來的一座“垃圾山”,造成了嚴重的污染,發生了麋鹿因誤食塑膠袋和受污染的水而死亡的事件。願這些困擾麋鹿正常繁衍生息的問題早日得到解決,使它在故土上重新發展壯大,恢復往日的繁榮昌盛。

麋鹿回家的故事

麋鹿,是中國特產的珍稀動物,而100年前,它卻在中國本土絕跡。2000年,正值中國麋鹿本土絕跡100周年,適逢江蘇大豐國家級麋鹿自然保護區“麋鹿野放”實驗成功。從1000年前,人類大舉捕殺麋鹿到新千年將麋鹿放歸自然;從100年前中國麋鹿本土絕跡到世紀末麋鹿遊子重返故土,撲朔迷離的麋鹿身世似乎在演繹著一個個傳奇故事。神奇物種 吉祥的象徵 麋鹿由於“角似鹿,面似馬,蹄似牛,尾似驢”而被俗稱為“四不象”,曾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動物,種群規模曾以億計。麋鹿自古被稱為吉祥之物,它具有300萬年悠久的生命歷史,卻在長達近千年的時期內幾度瀕臨滅絕。古人把能夠《封神榜》的姜太公的坐騎指為麋鹿,決非憑空想像,它象徵著麋鹿與我中華民族的悠遠情結。麋鹿的形象和精神,自古溶人中國文化。從屈原、班固、杜甫、柳宗元、蘇軾等文學大師,至沈括、李時珍等科學名人,直至周文王、乾隆等帝王,一部中國文化史,留下無數對麋鹿的記述和讚美的篇章。在民間,麋鹿更是神奇之物,吉祥之物。它不僅是先民狩獵的對象,是崇拜的圖騰和儀式中的重要祭品,還成為生命力旺盛(鹿角年年落而復生)的標誌和升官發財的象徵 (福“祿”喜壽)。

本土絕跡 淪落天涯

那是1865年(清同治四年)秋季的一天,法國博物學家兼傳教士愛爾溫·大衛一臉風塵地在北京南郊進行動植物考察,經過南苑皇家獵苑,大衛從苑外土崗上向內窺視,他雙眼一亮,那是一群神奇的、陌生的、可能是動物分類學上尚無記錄的鹿。他的驚駭是有道理的,因為這是全世界倖存的一群麋鹿。無奈皇家禁地不允許外人進入。直到次年初,大衛才設法買通了守苑的軍士,在一個“月黑風高夜”,獵苑的守卒秘密地以20兩白銀為代價將一對鹿骨鹿皮給了大衛。一年後,經過動物學家的鑑定,大衛發現新物種的訊息便轟動了西方各國。按照動物學界的慣例,應以“發現者” 的名字命名這種鹿,從此麋鹿這種中國自古就聲名卓著的動物便被稱為了大衛神甫鹿, 其英文還是Pere David's Deer。清朝末年, 麋鹿因大衛的緣故紅極一時,從“養在深苑人未識”忽然“一舉成名天下知”了。1900年秋,八國聯軍趁清朝政府腐敗、防務空虛一舉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南掠皇家獵苑。中國本土最後一批麋鹿終於在一個淒風苦雨的夜晚,像戰俘一樣被押上戰船,開始了長達百年風雨飄搖的流浪生涯。中國大地上,再也見不到一頭麋鹿的蹤影。

水土不服 絕處逢生

那些流落於異國他鄉、被歐洲一些動物園圈養的麋鹿,由於生態環境的惡化(圈舍取代了濕地),種群規模逐漸縮小而紛紛死去,越養越少。這時出現了一位使麋鹿絕處逢生的人:英國十一世貝福特公爵,他喜歡動物,尤其是鹿科動物。1898年起,他出重金將原飼養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衛普等動物園的麋鹿,總計18頭悉數買下,這成為地球上奄奄一息、香火僅存的一群。從各處收集來的18 頭麋鹿都被放養在英國倫敦以北70千米,占地12.1平方千米的烏邦寺莊園內。這座莊園水草豐美,林木蔥鬱,芳野幽曠,曲徑繞湖。據說那些寄人籬下的麋鹿整日悶悶不樂,無精打采地呆立水畔,拉著長臉,表情呆板地顧影自憐,像害了思鄉病一樣,但畢竟能正常的繁衍了, 1914年,一戰爆發時,烏邦寺里的麋鹿已達88頭, 二戰時已達255頭。二戰以前,烏邦寺的主人始終以“保有世界麋鹿群”為榮而一頭也不肯出讓,但二戰德軍戰火染指英倫,當時子承父業的小貝福特終於改變了主意,提出:“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是危險的。”他惟恐這惟一的一群麋鹿再次毀於戰火而遭後人的唾罵,便將烏邦寺內的麋鹿向國內外各大動物園轉讓了許多。到1983年底,全世界的麋鹿已達1 320頭,均為當初18頭麋鹿的後代。遍及亞、 歐、非、美、澳各洲,但惟獨沒有回到它們世代生息的故里:中國。

祖國富強 麋鹿回家

中國是麋鹿的老家,隨著祖國的強大、穩定,許多中國動物學家呼籲:讓海外遊子麋鹿還家。其實,這也是烏邦寺主人的心愿。1985年8月24日,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22頭麋鹿乘專機從英國烏邦寺回到故土北京,當晚運至南海子麋鹿苑,終於實現麋鹿百年回歸的夙願。後來,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在倫敦舉行的一個歡迎中國領導人訪英的宴會上致辭,曾把麋鹿的重返家園與香港問題的解決同列為中英外交史上的大事。1999年,當時的英國駐華大使高德年曾風趣地用中文這樣說:“麋鹿曾因迷路到了歐洲,終於順利還家了,祝願它永遠不會再迷路。” 作為麋鹿故鄉的中國人,我們當記住愛爾溫·大衛的名字,記住十一世、十二世貝福特公爵,記住他們保護麋鹿、挽救麋鹿的歷史功績。同時也不能忘記,100年前中國麋鹿在本土絕跡的那段刻骨銘心的恥辱的歷史。要復壯麋鹿種群,直至讓麋鹿回歸自然,需要更廣闊的生存空間。中外科學家順東部沿海對北至遼河、南達北海的麋鹿分布故地進行了艱苦的調查。1985年春,麋鹿專家曹克清一行驅車在黃海灘涂考察。這裡溝河港汊縱橫,光灘舒展,蘆盪遍布,草茂林深,上萬公頃的海濱灘涂呈半原始生境。這裡是太平洋西岸最大的一片濕地,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近年多次有麋鹿化石出土。那一天,濕潤的海風吹拂著綠樹野草,成群的丹頂鶴白鷺在溝邊嬉戲。突然,一隻牙獐從路邊草叢中竄到路中央,歪著頭好奇地看著考察的車輛。這一戲劇性的情節引起專家們的極大興趣。牙獐與白鷺自古就是麋鹿的伴生物種,凡有麋鹿出沒的地方,一般都會有牙獐伴行。那隻精明的牙獐適時地亮相在考察組的眼前,不言而喻地傳遞著大自然神秘的信息。

放養成功 回歸自然

1986年8月14日,在世界自然與自然保護聯盟,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和中國林業部的共同努力下,在江蘇沿海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也是迄今最大麋鹿野生放養地——大豐麋鹿保護區。39頭麋鹿返回故鄉。這裡的沿海灘涂廣闊,氣候溫暖,森林茂密,水草豐盛 ,是麋鹿野生放養天然的理想場所。回到故土的麋鹿如魚得水,如鳥歸林,與獐同戲,與鶴共舞。種群迅速恢復。全國現有麋鹿1 000餘頭。僅江蘇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就擁有819頭,占全世界現有麋鹿總量的近三分之一,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種群。1998年秋天,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行了一項劃時代的科學實驗。他們打開鐵門,將經過選擇的8頭(公2、母4、幼2)麋鹿從鹿苑真正地放歸自然。被圈禁數百年,一直處於圈養、半野生狀態的麋鹿轉眼間消失在黃海之濱一望無垠的草叢中。由此,中斷數百年的野生麋鹿的生命鏈條在那一刻被重新連線。通過無線電跟蹤和野外觀察,8頭麋鹿在黃海灘涂濕地上已安全無恙地度過了第一個冬春。1999年3月18日,懷孕的母鹿在野外安全地產出迄今為止世界上第一頭全野生麋鹿幼仔,為恢復野生麋鹿種群邁出了可喜的一步。1998年和2002年,大豐先後2次將14頭麋鹿野生放養並取得了成功。
2003年10月26日上午,在距大海1 000米的灘涂上,工作人員戀戀不捨地打開了柵欄大門,18頭麋鹿在人們關注的目光中,從容地沖向大自然,開始了它們野生繁衍的旅程。
距離2003年的那次放養,已經很久了,放歸野外的麋鹿生活得怎么樣了呢?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野生的麋鹿比之網欄中的麋鹿,膘情更好。最顯著的變化是野性增強了,自我保護的能力更強,更加機敏,活動的區域數倍增加。起居習慣更加變幻莫測。在保護區,野外存活的麋鹿已經達到52頭了,相信這個數字還將進一步擴大。
大豐麋鹿國家級保護區負責人,同時也是從事麋鹿野放實驗的國家級麋鹿專家丁玉華高級工程師介紹說,麋鹿在大豐保護區的數量在迅速增長,這是保護區20年來實行科學管理,採取對瀕危動物拯救措施,促使麋鹿得到有效保護的結果。今後還要擴大野生種群,易地建立新的保護地。讓我們一起祝福麋鹿吧。

麋鹿之鄉 大豐

大豐麋鹿國家級保護區在江蘇省鹽城市境內,是亞洲東方、太平洋西岸最大的濕地之一。這裡濕地生態演替系列齊全,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濕地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豐富和生產力較高的生態系統。濕地在抵禦洪水、調節徑流、控制污染、調節氣候、美化環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它既是陸地上的天然蓄水庫,又是眾多野生動植物資源,特別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它可以給人類提供水和食物。濕地與人類息息相關,是人類擁有的寶貴資源,因此濕地被稱為“生命的搖籃”、“地球之腎”。2006年6月16日,江蘇大豐市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授予“中國麋鹿之鄉”稱號。截至2006年6月12日,江蘇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繁殖期內的麋鹿產下幼仔188頭,從而使該保護區種群數量達1007頭,成為全球範圍內首個突破千頭大關的麋鹿自然保護區。

南海子麋鹿傳奇

明清時期的南海子位於北京南郊,占地210平方公里,面積相當於老北京城區的3倍。南海子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高度42米到25米。
南海子不僅風景優美,還有一種神奇的動物———麋鹿。它是中國特有的珍稀大型鹿科動物。古代麋鹿分布在遼寧省康平、南界浙江省餘姚、西至山西省襄汾、東達東部沿海和島嶼這一廣大的區域。由於古代先民的大量捕殺,以及人類的早期開發活動破壞了適應麋鹿生存的生態環境,野生麋鹿種群大量減少。大約從秦漢以後,中國野生麋鹿種群就逐漸在原野上絕跡了。明清時期,僅在皇家苑囿南海子裡,還保存有數量不多的麋鹿。
麋鹿體長2米多,肩高1米多。毛色淺褐,背部較深,腹部較淺。雄麋鹿有形狀美麗的雙角。麋角表面有凹凸,內有黑色紋理,形狀迷人。麋鹿的尾巴比其他鹿種都長,尾端生有叢毛,所以又稱“大尾鹿”。它的鹿蹄寬大,而且能夠分開,可以在沼澤地中奔走如飛。更奇特的是它的外表,角像鹿而又不是鹿,頸像駝而又不是駝,蹄像牛而又不是牛,尾像驢而又不是驢。因此,民間俗稱麋鹿為“四不像”,把麋鹿看作一種“怪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