嗄巴菜

嗄巴菜

嘎巴菜(俗稱鍋巴菜)是天津獨有的地方風味小吃,由山東煎餅演變而來,至今已有300年歷史。早年在天津謀生的山東人,常把綠豆煎餅(天津人稱為嘎巴)切成細條,拌入制好的滷汁,配以小料出售很受歡迎,並逐漸傳遍全市,成為地方風味小吃。開業於清光緒年間的“大福來”嘎巴菜鋪以其優質原料,多味混合製作,在競爭中獨占鰲頭,自樹一幟。投料、製作,質量精益求精,使嘎巴菜這一獨具津門特色的小吃品種,為越來越多的食客所喜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嘎巴菜
  • 主要食材:綠豆,面
  • 口味:鹹
  • 俗稱鍋巴
  • 地方:天津
  • 演變:山東煎餅
  • 得名原因:方言口語
簡介,特點,美食地圖,美食淵源,其它來歷,美食發展,製作方法,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方法四,

簡介

天津鍋巴菜,在口語中稱為“嘎巴菜”,但絕不可把它與炒菜或蔬菜的“菜”字聯想嘎巴菜是稀食小吃品種,用純素的滷子(用清油煸茴香、蔥薑末,加鹽、醬油、芡粉、水製成滷汁),加入煎餅豆漿攤成的薄片,切棋子塊),經滷汁浸過,盛入碗中,再添加麻醬、腐乳汁、香菜(喜辣者加辣糊)即可食用。鍋巴菜一要煎餅攤得薄,二要打滷用洗麵筋洗出來的漿粉
煎餅餜子鍋巴菜都是天津所獨有的,也是人們最經常吃的民間食品,人們常常把二者一起吃。天津俗云:“煎餅餜子哪來的?鍋巴菜里都有嘛!”可見二者關係的“親密”,也反映了二者在市民中的普及。煎餅餜子鍋巴菜都是熱吃的,夏天也如此,他們都是以綠豆為主料,佐以小米,所以能解毒清熱,開胃健脾,化淤滯,療便秘,有益健康,而且酒後可解酒。舊時天津經營煎餅餜子鍋巴菜的小販遍地都是,許多在當地都小有名氣。

特點

綠豆小米水磨成漿,攤成薄厚均勻的煎餅,用刀切成柳葉狀塊,澆上用十幾種小料製成的滷汁,再灑上辣椒油芝麻醬醬豆腐汁、香菜葉,輕輕拌合後即可食用。 柔軟滑潤,清素芳香,既可當菜,又可作早點或正餐,同芝麻燒餅一起食用,味美適口。色、形美觀,多味混合,清香撲鼻、素淡爽口。“嘎巴”香嫩有咬勁,滷子透亮而覺鮮。加上綠豆性甘涼,能清熱,解暑,利水、解毒,因此,每逢夏季,備受歡迎。
嘎巴菜嘎巴菜

美食地圖

天津市和平區清真大福來餐廳,創於清光緒年間,其鍋巴菜色形美觀,清香撲鼻,素淡滑潤,“嘎巴”香軟有咬勁兒,滷子透亮又不澥,深受歡迎。

美食淵源

鍋巴菜(天津在口語中稱為“嘎巴菜”)不是菜,而是羹湯一類。早年做鍋巴菜最好的當屬大福來,其創始人張蘭,據說是當年水滸英雄“菜園子”張青和“母夜叉”孫二娘的後人。 多年以來,老張家都一直延續著在天津煎餅的營生。到清代乾隆年間,這張記的煎餅鋪生意在市面上做得很有起色。有一回趕上乾隆皇帝微服私訪打此地路過,吃慣了山珍海味的乾隆,特別想嘗嘗民間最爽口的煎餅卷大蔥。吃得舒坦,著急難免犯噎,他就想跟店家要點熱湯,店裡本來不賣湯,可掌柜張蘭覺得這老爺子談吐不俗挺有身份的,趕忙招呼內人郭八姐著手打點。這郭八姐是吃百家飯長大的苦出身,幹活做事麻利活泛,見客人嘴急,就想起當年自己常吃的煳飯嘎泡菜湯,又解飽又解乏。當即就把現成的煎餅撕成碎片浸入菜湯中,再放上點油鹽和香菜等佐料,一大碗熱乎乎的清湯就端了上來。
嘎巴菜嘎巴菜
乾隆正噎得難受,見了湯,不由分說就一口悶掉。煎餅爽口,清湯順口,乾隆指著湯就問:“叫什麼名字啊?”郭八姐以為問她名字,接著就回答:“郭八……”乾隆一聽,“鍋巴倒也合理,鍋巴的嘎巴嘛!若再加個菜字,叫鍋巴菜,最宜下乾糧,更好。”
嘎巴菜嘎巴菜
第二天,乾隆侍衛來到張記煎餅鋪,開口就說:“掌柜的,你的大福來了!”搞得張蘭莫名其妙。“可知道昨天吃煎餅的人是誰嗎?是當今皇上乾隆爺!皇上誇你們的鍋巴菜好,看你們生活清苦,特賞銀200兩。”張蘭接過銀子又驚又喜,立即喊出內人叩頭謝恩。
從此,張蘭將這個侍衛所說的“大福來”取代“張記”,成為店鋪字號,煎餅鋪也改成鍋巴菜鋪,借著乾隆的賜封,鍋巴店生意十分興隆。到了光緒年間,張蘭重孫張起發又改進了工藝,發明了大小滷製法並添加了六種小料,不斷完善提高,才有了今天人們交口稱讚的中華名小吃———大福來鍋巴菜

其它來歷

鍋巴菜,又當菜又當湯,經濟實惠,深愛廣大勞動者的歡迎。
嘎巴菜嘎巴菜
相傳,鍋巴菜的來歷,也頗有意思。早年天津已住著個李奶奶,沒兒沒女,生活清貧。一天,有位進京趕考的青年舉子路上盤纏用盡,餓得走不動了。李奶奶見他可憐,讓到屋裡,端水備飯,可是無菜可做。揭開鍋蓋,見熬過粘粥的鍋沒刷,鍋邊的嘎巴經餘熱一煲,翹了起來。於是乎李奶奶鏟下嘎巴,切成小塊,放上些油鹽小料,加湯放在舉子面前。舉子狼吞虎咽,一掃而光。臨行時,千恩萬謝,問是什麼菜,這么好吃。李奶奶信口答道:“鍋巴菜”。後來,舉子中了進士,作了大官,來天津報恩。“鍋巴菜”也因而傳名,大小飯館爭相請李奶奶傳授做鍋巴菜的絕技。直到清末,大多數的鍋巴菜鋪都標出“李記”的招牌,表明自己是李奶奶的正宗傳授,以此招徠食客。

美食發展

鍋巴菜,俗稱“嘎巴菜”,是天津獨有的風味小吃,約有300多年歷史。
嘎巴菜嘎巴菜
據說當時一些窮苦的山東人來津,為了養家餬口,他們就把綠豆加米、水磨成糊狀,用鍋烙成煎餅並切成柳葉細片,這就是所謂的“鍋巴”。然後挑著提前制好的滷子和小料到大街叫賣,既可當稀食,也可做主食。 到20世紀30年代,制售鍋巴菜的攤、挑遍布全市,有字號的坐商已有10多戶,質量也不斷改進、提高。創始於清朝的“大福來鍋巴萊鋪就是其中最具特色的。其製作的鍋巴菜多味混合,清香撲鼻,吃到嘴裡,滷子滑潤,“鍋巴”香嫩有咬勁,腐乳的鹹香,麻醬的面香和芫荽的異香,激人食慾大振。
如今,鍋巴菜仍是人們早餐不可缺少的食品,同時,它也以其獨特的風味享譽全國並吸引著外地遊客。

製作方法

方法一

大福來鍋巴菜是天津市經營嘎巴菜中的佼佼者。它之所以獨占鰲頭,主要原因是經營者保持了該品創始時的製作方法和特點。
嘎巴菜嘎巴菜
用上等綠豆大米混合制麵糊,再攤出圓型煎餅。改刀鹹柳葉形狀的條;鹵分兩步做,先將蔥、姜、香油熗鍋。炸香菜梗至焦黃色加入面醬、醬油、八角面,鍋開後製成滷料。另燒清水加大鹽攪拌,融化後兩鍋台一,待開鍋後下薑末、五香面大料,勾芡製成汤滷;盛在碗裡放上鍋巴,配以香菜、炸滷豆腐乾麻醬、醬豆腐汁、辣油等小料。其特點:色形美觀,多味混合,清香撲鼻,素淡滑潤,“嘎巴”香軟有咬勁兒,滷子透亮又不澥,深受民眾喜歡。

方法二

(1) 將綠豆磨碎、過篩,用清水浸泡,然後,用手揉搓,撈去豆皮、雜質,控去余水,與泡好的大米混合,磨成粥狀。
(2)將烙子置小火上,舀上面糊,攤成薄似紙張的圓形煎餅,改刀切成柳葉形。
(3)制鹵時,先將香油燒熱,投入蔥花、薑末、香菜根,至炸呈金黃色時,下大料面、面醬,倒入醬油,開鍋後倒入盆內。再將清水燒開,放入大鹽和制好的醬鹵。鍋開後,倒入醬油,下大料面、五香面、薑末、鹼面,待鹵湯開後,用水團粉勾芡,倒入容器內。
(4)用部分潔淨鹽水將腐乳瀉開,再與其它鹽水攪在一起,加味素調勻。另將辣子面用熱油炸成杏黃色,將油、糊分開。
嘎巴菜嘎巴菜
(5)另取香乾切成小象眼片,放在燒熱的香油中炸至外皮發脆,倒入開水中煮。開鍋後,倒入醬油、味素,再開鍋後,撈出香乾,最後,用香油將芝麻醬調稀。
(6)食用時,將“嘎巴”投入盛有滷子的容器內,適當攪拌,盛入碗內,並根據各人口味,加入腐乳汁、辣椒糊、香乾片、芝麻醬香菜末。

方法三

原料:(制100碗)
上等綠豆4000克、大米10000克、香乾400克、香菜末300克、香菜根100克、蔥花150克、薑末40克、粗鹽350克、味素10克、醬油650克、面醬100克、醬豆腐2塊、芝麻醬350克、八角面8克、五香粉7克、辣椒麵10克、鹼面25克、濕澱粉3000克、花生油100克、芝麻油5000克(約耗325克)
製作:一、將綠豆用石磨磨成碎瓣,過細篩,去掉其芽胚,再用清水泡3小時。然後撈出放入大盆內,用手揉擦,再放水中,撈去豆皮、雜質,控去水份。同時,將用清水泡約30分鐘的大米綠豆瓣搓勻,上石磨淋清水磨成粥狀麵糊。
二、將鐵烙子(圓形無沿,中間略鼓)置小火上,舀上面糊,用刮子推成薄似紙張,直徑約80厘米的圓形煎餅,熟後,改刀切成柳葉形狀。
三、將芝麻油(165克)倒入鍋內燒熱,投入蔥花、薑末(6克)、香菜根,炸呈金黃色時,再放入八角面(5克)、面醬、炒熟,倒入醬油(200克),開鍋即成面醬,裝入盆內。
四、將清水(27000克)燒沸,放粗鹽(250克)和制好的醬鹵。鍋開後,倒醬油(400克),再將八角面(3克)、五香粉、薑末(30克)、鹼面一起下鍋。見開後,用濕澱粉勾芡,倒入容器內。
五、用沸水(1000克)將粗鹽(100克)溶化,濾去雜質。先用鹽水(200克)將醬豆腐澥成汁,再與其餘鹽水攪在一起,放味素(9克)調勻,另將花生油上火燒開,端離火口,待油溫降至約150℃,放入辣椒麵,炸成杏黃色的辣椒油。油涼後,將辣椒油濾出(鍋底辣糊可另裝盆內,供自行選擇用),再將香乾片成小菱形片,放入燒熱的芝麻油中,炸至香乾片外皮發脆時撈出,倒入沸水中煮開,並倒入醬油(50克),下入味素(1克),鍋再開時,將香乾片撈出備用。
六、將切好的“嘎巴”投入盛有滷子的容器內,攪拌均勻,盛入碗中,並根據個人口味,加入腐乳汁、辣椒油(糊)、香乾片和用芝麻油(100克)調稀的芝麻醬,撒上香菜末,即可食用。

方法四

做法並不複雜,將十斤綠豆泡水,去皮,磨漿,攤成煎餅,晾透後切片做主料。
輔料即五兩五錢香油,一錢味素,一塊醬豆腐,一兩五錢食鹽,二兩醬油,麻醬四兩稀,辣子油一兩五錢,香菜三兩,豆腐絲二兩,另有花生油、面醬、蔥花、薑末、五香面、大料面、香菜根等適量調鹵。
吃時,抓鍋巴放鹵內,澆小料即成。
其特點是:料全,嘎巴薄,入口柔軟潤滑,味道香美,清淡中不失濃厚之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