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事

喪事

喪事是漢語成語,拼音sāng shì,指人死後葬、哀悼等事情。新中國成立前,喪事煩瑣,講究封建禮儀。主要過程為:送終——長輩絕氣前,晚輩守在身旁,直到咽氣,謂之“送終”。更—— 死者在彌留之際,脫下舊衣,更換壽衣,用白線扎腿,根數與卒年齡相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喪事
  • 外文名:funeral affairs
  • 拼音:sāng shì
  • 注音:ㄙㄤ ㄕㄧˋ
  • 反義詞:喜事
  • 相關禮儀:報喪,入殮等
詞語解釋,喪事辦理程式,基本概念,漢族喪事,布依族喪事,

詞語解釋

1. 泛指人死後殮奠殯葬等事宜。
周禮·地官·牛人》:“喪事共其奠牛。”
《南史·宋紀上·武帝》:“己卯,禁喪事用銅釘。”
和邦額 《夜譚隨錄·陸珪》:“ 陸 固好動,既惡小舲狹隘,又不耐喪事之擾,竟舍舟從陸。”
朱自清 《背影》:“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澹,一半為了喪事,一半為了父親賦閒。”
2. 特指靈柩。
後漢書·伏湛傳》:“詔隆中弟鹹收隆喪,賜給棺斂,太中大夫護送喪事,詔告琅邪作冢。”
《南史·宋紀上·武帝》:“使兼太尉持節護喪事,葬以晉禮。”

喪事辦理程式

  1. 辦理死亡手續
    當親人去世後,死者家屬或單位必須開取的死亡證明:正常死亡的,由醫療衛生機構出具醫學死亡證明;非正常死亡的,由區、縣以上公安、法務部門出具死亡證明。
  2. 註銷戶口
    死者家屬持死亡證明書到駐地派出所註銷戶口。
  3. 聯繫火化
    1)打電話或派人前往殯儀館或殯葬服務站聯繫火化,登記死者姓名、住址、年齡、性別、死亡原因、死亡時間、遺體所在地、死者戶口所在地;
    2)登記家屬姓名、住址、電話、與死者關係等;
    3)預定服務項目,服務時間。
  4. 接運遺體
    按預定時間,家屬持死亡證明在指定地點等候靈車接運遺體。
  5. 遺體火化
    1)遺體運送到殯儀館;
    2)遺體整容;
    3)遺體告別;
    4)遺體火化,選購骨灰盒、領取火化證明;
    5)領取骨灰。
  6. 骨灰安放
    按選定方式安放骨灰,並領取骨灰存放證。此後,家屬持此證明來公墓祭掃。

基本概念

  • 訃告:人死後立即派人去親友家送信,謂之“報喪”。同時發布親人去世信息叫“訃告”
  • 入斂:人死後第二天中午或晚上進行大斂入棺,謂之入斂,又叫成斂。成斂前鋪棺,然後,死者由孝子包頭,仰面朝天,放入棺材,周圍塞棉花、草紙、死者衣袖放入2個麵餅、1支九連環,謂之“打狗棒”。蓋棺前,死者家屬用棉球蘸香油,擦死者口、鼻、耳、眼,然後,由繼承人“下扎”將棺蓋釘死。全家痛哭,鄰里、親友持紙帛、果品前往弔唁。
  • 燒倒頭車: 人死後,全家痛哭,將屍體停放在靈床上,靈床前設香案,擺供品,孝女燒紙七刀半(1刀紙100張),在門外燒紙車、紙馬,謂之“燒倒頭車”。
  • 送紙孝子手捧有香、酒、紙錢的小簸箕至五道廟祭祀神鬼,其他親人隨孝子後面痛哭,謂之“送紙”,亦稱“報廟”。
  • 弔紙:(即弔唁)人死後,鄉親鄰里人買些“燒紙”前去弔唁,並寬慰家屬,弔紙者多為女性。由死者兒媳行禮、陪祭。
  • 磕孝頭: 親友靈前弔喪,孝子磕孝頭。意為老人死亡,晚輩有罪,以磕頭來向親友謝罪。
  • 批榜: 死者家中掛命紙殃榜於門側,男左女右。父亡,殃榜上書“故先考享年月日,壽終正寢”;母亡殃榜上書“故先妣,享年月日,壽終正寢”。
  • 送行: 入斂後,孝子拉著掃帚,拿託命紙及死者先前舊衣,端著靈牌,前往五道廟迎接亡魂。吹鼓手奏哀樂,所有弔喪者均繞廟3周,呼死者上車,後將命紙、舊衣放入紙車中焚燒,孝子大哭,親友北面行禮,孝子答禮,謂之“送行”,俗稱“接喪”。
  • 出殯: 又曰傳送,指埋葬死者的禮儀。出殯前,親友在靈前行禮祭奠,棺木抬出堂院,停放門口外。吹鼓手奏著哀樂,長子或其他繼承人在棺前摔碎孝盆,扛起幡桿,長媳抱罐,其它子女及親友緊隨其後,走向墓地。靈柩有8人抬、16人抬、32人抬、64人抬。男人走到前面,婦女坐車在後,死者女婿沿路撒紙錢。有身孕的婦女不能到墓地。用彩紙糊成的飛禽、走獸、搖錢樹、陰陽宅、童男、童女等須成雙成對,由男孩送到墓地,用以陪葬。送葬路上,抬棺者放棺休息時,兒子跪在靈前,哭聲不斷,直到重新抬起為止。到墓地後,先焚燒隨葬品,後落棺入穴,長子埋第一銑土,其它人則埋土成墳,招魂幡插上墳頭,入土為安。下葬時,兒媳們均搶墓前一把土,俗稱“搶財土”,相傳誰先到家誰先發財。
  • 復三: 出殯後第三天,要到墳上祭掃。屆時用小豬、雞、豆腐等供奉,燒化香亭、紙馬,謂之“復三”。喪事到此便告結束。以後每年清明全家備祭口到墓前祭掃。
  • 祭日: 死人埋葬第3天,親人到墳前祭祀,用秫秸7根,橫三豎四插在墳上,明曰“為死者插房子”。墳頭重新填土,謂之“圓墳”。每7天一祭,直到“七七”。“五.七”時祭奠規模較大,家中兒女均到,墳前燒紙祭奠。死者死去100天,謂之“百日”,兒女均到。死後一、二、三周年,均舉行儀式,兒女親友持紙帛、供品到墳前祭奠;設酒席款待親友,謂之“做周年”。
  • 孝服:死者的嫡系子孫,批麻戴孝(縣內滿族,不批麻戴孝);旁系子孫,戴孝不批麻。死者有曾孫時,謂之“白喜”。曾孫戴孝,鞋帽上有紅布條。持供品弔唁,近親給孝袍、孝帽各1件;遠親給孝帶1條,男人系在腰間,女人系在頭上。死者兒女穿孝3年,父母雙亡,其鞋為全白;只亡1人,其鞋面大部分蒙白布。守孝期間,兒女不給長輩拜年,不辦喜事。
  • 棺木: 棺木的大小、厚薄不等。富戶所有棺木多以松、柏木為料,窮戶所有棺木多以柳、楊、雜木為料,棺木前刻有“壽”字。貧苦人家也有葦席埋葬者。富戶人家年過六七十歲就準備棺木,窮人家或暴病而死的,在人死後才開始做棺木,叫“趕熱活”。
  • 花圈:用鮮花或者紙花等紮成的環形的祭奠物品,獻給死者表示哀悼與紀念。
  • 輓聯:花圈上粘的挽悼故人的對聯。
新中國成立後,各級政府提出移風易俗,喪事簡辦。
接帳(關中地區外戚要送帳,以表哀悼)接帳(關中地區外戚要送帳,以表哀悼)
1960年,全縣各公社建公墓,遷舊墳於公墓,薄棺埋葬。
1969年1月開始火化,1975年全縣基本實現火葬化。土葬和喪事大辦之風又有抬頭。
百歲老人仙逝用紅色送終,不使用黑白色

漢族喪事

新中國成立前,漢族的喪事比較繁瑣(天津為例),講究封建禮儀,主要過程為:
  • 送終:長輩絕氣前,晚輩守在身旁,直到咽氣,謂之“送終”。
  • 更衣:死者在彌留之際,脫下舊衣,更換壽衣,用白線扎腿,根數與卒年齡相等。
  • 報喪:人死後立即派人去親友家送信,謂之“報喪”。
  • 燒倒頭車:人死後,全家痛哭,將屍體停放在靈床上,靈床前設香案,擺供品,孝女燒紙七刀半(1刀紙100張),在門外燒紙車、紙馬,謂之“燒倒頭車”。
  • 送紙:孝子手捧有香、酒、紙錢的小簸箕至五道廟祭祀神鬼,其他親人隨孝子後面痛哭,謂之“送紙”,亦稱“報廟”。
  • 弔紙:(即弔唁) 人死後,鄉親鄰里人買些“燒紙”前去弔唁,並寬慰家屬,弔紙者多為女性。由死者兒媳行禮、陪祭。
  • 磕孝頭:親友靈前弔喪,孝子磕孝頭。意為老人死亡,晚輩有罪,以磕頭來向親友謝罪。
  • 批榜: 死者家中掛命紙殃榜於門側,男左女右。父亡,殃榜上書“故先考享年月日,壽終正寢”;母亡殃榜上書“故先妣,享年月日,壽終正寢”。

布依族喪事

馬關縣布依族喪事習俗較繁瑣,履行若干儀式:
給死者安慰喊話。剛斷氣時,給亡人喊話,即“你頂不起天應丟心了,你去要走黃泉大路,不要走毛草棵,你去要喝清涼水,不要喝迷昏湯”等語言。給亡人洗澡、理髮、換新衣服,放含口銀(用一小點碎銀放在死者的舌頭下面),意為死者有穿有吃、富裕。拴壽發帶,用白棉線拴在死者的腰上,死者幾歲拴幾根,另添爹一根,娘一根,天一根,地一根。選“吉時”將死者裝入棺內,墊、蓋完畢後用金竹枝、桃樹枝拍掃棺木,邊拍邊喊:“生魂出、死魂入棺木”靈柩停在堂屋中央,點長明燈在棺材底下。親戚來弔喪時,孝子執孝棍叩頭,弔喪者燒化錢紙敬亡人。孝子披麻戴孝,吃素飯、忌五葷,碗筷要用灰水洗擦乾淨。不坐高凳子,不上樓,不睡高床,鋪地鋪在堂屋棺材左右兩側守教;待安葬後,喝了芫麻湯表示開葷,才能喝酒、吃油、吃肉。做早起晚散:對壽高的死者要辦齋事,富者請道師來為死者辦一、三、五、七天的齋。
死者停柩於堂屋時,由道師帶著死者的後輩唱“朝安”,“祖世苦情”孝歌,內容為:一講死者生前悽苦,二訴說後代人對死者的悲傷。
打望山錢,死者有幾歲打幾張,再加天一張、地一張、爹一張、娘一張。請道師先生尋龍脈墳地,算出殯送葬之“吉日”。送葬時,敲鑼打鼓,放鞭炮。男女孝子繞棺悼念,臥於路上搭三步橋,一、二步向前方,第三步轉回頭,身孝墊給亡人渡過。殯送至墓地,孝子先開挖。挖好後,用硃砂、雄黃、大米在井正中畫八卦,而後放一隻雄雞進井去稱,“跳井”。棺井冥錢“暖井”,隨及移動棺柩入於井中,撥準方向,先由孝子先捧三把土蓋棺,幫忙者才掏土蓋棺,壘砌面墳墓。埋葬結束後,當天晚上,請道師全家人“叫魂”。
孝子守孝三年,在婚喪喜事中不坐首席,坐於側席:孝聯不貼紅聯,貼黃、綠聯、貼滿三年後,才貼紅聯。
自亡人亡日起,每隔七日燒一次錢紙,要燒到五七為止,子才換衣服,洗孝帶,孝帕要包至一百天,滿了一百天焚化百日冥財萬貫,才洗孝帕,滿一周年,還要燒一次周年冥財萬貫包。
做齋事,多為過去有錢人家辦理的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開展了破除迷信的教育,喪葬習俗也逐步簡化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