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服

孝服

孝服是一個漢語辭彙,讀音為xiào fú, 指居喪期穿的白布或麻布喪服(中國)或黑衣(西方);亦指指為尊長服喪的時期。

基本介紹

釋義,孝服說明,概述,喪服等差,孝服顏色制度,五服解釋,簡介,五服圖,

釋義

詞目:孝服
基本解釋
[mourning dress] 居喪期穿的白布或麻布喪服(中國)或黑衣(西方)
詳細解釋
1. 居喪時穿的白布或麻布喪服。 明 高明 琵琶記·一門旌獎》:“[生]門閭旌表感吾皇。[旦、貼]孝服今朝換吉裳。”《兒女英雄傳》第十六回:“我十三妹今日理應在此看你兩家禮成,只是我孝服在身,不便宴會。”《天雨花》第八回:“休說別樣,單只麻布、白布,襄陽城內收買一空。喚了百十名成衣匠做孝服。”
2. 指為尊長服喪的時期。 明 高明 《琵琶記·風木余恨》:“同歸故里守孝服,今日雙親來廬墓。”明 馮夢龍 《喻世明言》第一卷:“自古苦日難熬,歡時易過,暑往寒來,早已孝服完滿。”《紅樓夢》第七六回:“雖是我們年輕,已經是二十來年的夫妻,也奔四十歲的人了,況且孝服未滿:陪著老太太玩一夜是正理。” 清李漁 《奈何天·慮婚》:“後來守制三年,不便婚娶;如今孝服已滿,目下就要迎娶過門。”

孝服說明

概述

孝服在浙江一帶稱為“孝衫”,自古以來,"喪必有服,所以為至痛飾也,故曰戚容稱期服。五服,年月之異者,以恩之厚薄為論,斬衰之喪三年,期之喪一年,九月之喪三時也,五月之喪二時也。三月之喪一時也。本是五世親疏之分制其等,禮有心生所不能自已者爾。"喪有正服、義服、加服降服四等。正服者,於情分皆當為之服,如子為父母服斬之類;義服者,親雖異於所生,則以義為之服,如婦為舅(指公爹)服斬之類,加服者,本非其所服而禮於進,故自輕以從重,如嫡長孫為祖父母承重服斬之類是也;降服者,情不殺而分有所制,故自重從以輕,如出嗣之子及女子已嫁為父母服降服之類也。

喪服等差

茲將喪服等差列之如下:
(一) 斬衰(讀cui)服,三年之服生麻布,旁及下際不輯之,麻冠、苘︵qing︶履竹屐,婦人麻履不杖余同。五等喪服中最重的一等,以極粗麻布製作,衣邊不緝(不縫邊)。
(二) 齊衰杖期、不杖期,一年之期服熟麻布,旁及下輯之,麻冠苘草履桐杖,婦女麻履,余同。次於斬衰,為喪服第二等,根據親疏關係分為杖期、不杖期、五月、三月。縫衣邊。
(三) 齊衰五月、三月服,服熟茼麻布冠 經草履 其婦人麻履。
(四) 大功,九月之服,服粗白布冠經,其婦服蘭布緣履。次於齊衰,為喪服第三等。大功及以下都不用杖。
(五) 小功,五月之服,服稍細月白布冠經,其婦服履同右。次於大功,為喪服第四等。
(六) 緦麻,三月之服,服細白布經帶,其婦服素履無飾。
緦麻次於大功,為喪服第五等。緦麻質地最為精細。
袒免,(免音問)袒謂袒生上服,免謂以尺布圍發,乃喪服三輕也。

孝服顏色制度

白布——死者同輩、外親 麻布——子女兒媳; 萱布——孫侄甥 淺布——曾孫輩 黃布——玄孫輩 紅布——直系玄孫(因玄孫為五代子孫,用紅色隱含笑喪之義) 成年人頭配喪布改成的草箍,小孩戴帽狀的包;男性穿草鞋,女性穿布鞋。

五服解釋

簡介

平常說到人的親緣關係時,總以出沒出五服相論,五服是怎么一回事呢?有人說五服就是五世、五代或五輩也,其實是不對的。還有人說五服即九族,也不全對。五服源於九族,具體又與九族親屬不盡一致。九族是自高曾祖父而身,自子孫至曾、玄孫(古籍中也作元孫)的血親,而五服是封建社會根據九族以內的血親關係規定的喪服制度。具體是喪服分為五等,為“斬衰一,齊衰二,大功三,小功四,緦麻五”之五個喪服(也作孝服)等級,父為子服齊期,親兄弟也服齊期,而親侄為其叔也服齊期,孫為祖父還是服齊期,因此僅從喪服或曰五服服色上很難看戴孝者,與被孝者之間的關係,而九族稱謂可以明顯看出之間的親緣關係,從上面情形可知,五服更不等於五世、五代和五輩。
那么,人們常說的“我跟某某是五服兄弟”、“我與某某是四服兄弟”、“我們都還沒出五服”是什麼意思呢?通過九族五服圖可查出第五等服的兄弟是指同一高祖不同曾祖的弟兄;四等服兄弟是指同一曾祖不同祖的兄弟;沒出五服指在九族服製圖以內的人。可以說單從幾等服沒法辨明誰為誰穿孝
五服實際上是四代,區別在於一服和二服,因為古代一夫多妻,因此同代人有同父異母、同父同母的區別。具體計算方法:同父同母為一服;同父異母是二服,祖父及以上不再區別女性長輩,同一祖父都是三服,同一曾祖父是四服,同一高祖父是五服。
五服展現了血緣關係的親疏程度,同父同母最親,同父異母就遠了一步,比如《紅樓夢》中的賈寶玉賈環、探春,雖然同父,但不同母,血緣關係遠了一步,是二服的關係,賈寶玉與賈元春、賈環與探春,才是一服的關係。
服制不是某一家族規定的,更不是哪一村社規定的,它是封建時代法律所定,我們現在所衍傳的服制,還是清禮律定,而清禮還是延用的大明禮律,這些東西早已成為一種民族文化和傳統,它已遠遠超出了哪個朝代。可說是早已成為各個姓氏的統為認可的氏族文化,或者說是一種民俗。

五服圖

通過五服圖可以顯示,自身(服孝者)為父母服斬衰三年,為祖父母服齊衰一年,為曾祖父母服齊衰五月,而高祖父母為齊三月。為生子服期年,子婦大功,為長孫期服,為眾孫大功……從圖中可查本身為任一九族親屬的服喪等級。應該指出的是二等喪服包含齊期服、齊五月、齊三月。另外還分杖期和不杖期,期即一年,杖期指在喪儀中持杖,不杖期,指在喪儀中不持杖。本身為晚輩服齊期服時,本身有直系長輩者不持杖,本身無直系長輩者須持杖。齊期五月與齊期三月,只用於直系親屬,而大功九月小功五月則只用於旁系近親屬和直系卑親屬緦麻,五服之中最輕者,三月之服。另外五服之外還有袒免親,袒免(音慰)《禮記頭傳》說喪服之輕者。袒露大臂;免,以布廣一寸,從項中而前,交於額上,又卻向後繞於髻。
九族五服圖
《例言》中“謹遵開派,便數典也。自明奉旨世襲以來,譜均以宗聖為一派。凡運算元孫若干代數均從此起,自此以上溯至封鄫之曲烈,計五十八代,另圖於 前,號曰“譜源”。茲敬守之,不敢有易,以便數典。凡數代數,要連本身,查五服圖便知。”
九族中,縱向有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己身、子、孫、曾孫、玄孫;橫向,有己身、兄弟、堂兄弟、再堂兄弟、三堂兄弟、姊妹、堂姊 妹、再堂姊妹、三堂姊妹。圍繞著縱橫向的九族,形成了九族與五服的家族結構圖。往上數,上輩中有叔伯父母、堂伯父母、再堂伯父母、祖伯父母、堂伯祖父母、 曾祖伯父母、姑、堂姑、再堂始、祖始、堂祖姑、曾祖姑等。往下數,下輩中有侄婦、堂侄婦、再堂侄婦、侄女、堂侄女、再堂侄女、侄孫婦、堂侄孫姑、侄孫女、 堂侄孫女、曾任孫婦、曾侄孫女等。這是一幅完整的九族五服圖。
喪禮中,晚輩給長輩穿孝主要是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這本來是出自周禮,是儒家的禮制,後來,又被人們引申成為亡人"免罪"。每個家族成員根據自己與死者的血緣關係,和當時社會所公認的形式來穿孝、戴孝,稱為"遵禮成服"。
兩千年來,漢族的孝服雖然有穿承和變異,但仍然保持了原有的定製,基本上分為五等,即:斬榱(cui)、齊榱、大功、小功、緦(si)麻。
第一等叫"斬榱",是五服中最重要的一種。"榱"是指喪服中披於胸前的上衣,下衣則叫做裳。斬榱上衣下裳都用最粗的生麻布製成的,左右衣旁和下邊下縫,使斷處外露,以表示未經修飾,所以叫做斬榱。對"榱"的解釋,就是指不縫緝的意思。凡諸侯為天子、臣為君、男子及未嫁女為父母、媳對公婆、承重孫對祖父母、妻對夫,都要穿斬榱。
次重孝服叫做"齊榱",是用本色粗生麻布製成的。自此制以下的孝衣,凡剪斷處均可以收邊;下擺貼邊都在砸邊際。孫子、孫女為其祖父、祖母穿孝服;重子、重女為其曾祖父、曾祖母穿孝服;為高祖父、高祖母穿孝服均遵"齊榱"的禮制。孫子孝帽子上釘紅棉球,長孫釘一個,次孫釘兩個;余者類推。孫子媳婦帶三花包頭,插一小紅福字。未出嫁、且未梳頭的孫女用長孝帶子在頭上圍一寬榱,結於頭後,余頭下垂脊背,頭上亦插一小紅福字。子、孫女的孝袍子肩上釘有紅布一塊,有的剪成蝙蝠、有的剪成其它 圖案。按亡人性別,男左女右。謂之"釘紅兒"。 重孫子孝帽子上釘粉紅棉球,亦長孫釘一個,次孫釘兩個;余者類推。孝袍子肩上釘有紅布兩塊,亦男左女右。 謂之"釘雙補丁兒"。元孫肩上釘三個"釘丁兒"。
“大功”是輕於"齊榱"的喪服,是用熟麻布製作的,質料比"齊榱"用料稍細。為伯叔父母、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為母親、伯叔父、兄弟服喪都要穿這種"大功"喪服。
“小功”是輕於"大功"的喪服,是用較細的熟麻布製作的。這種喪服是為從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從堂兄弟、未嫁從堂姐妹,和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喪而穿的。
最輕的孝服是"緦麻",是用稍細的熟布做成的。現在大多用漂白的布做成。稱為"漂孝"。凡為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和外 姓中為表兄弟、岳父母穿孝都用這個檔次。
可見傳統禮儀是根據喪服的質料和穿喪服的時間長短,來體現血緣關係的尊與卑、親與疏的差異的。五服之外,古代還有一種更輕的服喪方式,叫"袒免"。在史籍中記載:朋友之間,如果親自前去奔喪,在靈堂或殯葬時也要披麻;如果在他鄉,那就"袒免"就可以了。袒,是袒露左肩;免,指不戴冠,用布帶縛髻。到了近現代的時候,中國的喪葬習俗受到西方的影響,喪服有了很大改變。通常是在告別死者、悼念亡魂時,左胸別一朵小黃花,左臂圍一塊黑紗。有些婦女死了親人在髮際插一朵白絨花。這些象徵的誌哀方式,比起古代喪服,要大大簡化了。 誼有親疏,服有輕重,特錄《文公家禮五服圖暨大律纂修條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