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金剛

喜金剛

喜金剛,梵文 Hevajra,是薩迦派最重要的本尊,亦即以喜金剛為本尊所修的生圓二次第的「道果」法。

基本介紹

形象外觀,形象一,形象二,神像,傳承,道果內容,四正量,三境界,三相續,四耳傳,五緣會,

形象外觀

歡喜金剛是藏傳佛教密宗修習觀想的五大本尊之一。藏語稱為“傑巴多結”,又被叫作“飲血金剛”或“歡喜佛”,“歡喜”的更深意思是通過修行所獲得的大自在、大自由和大解脫,也就是真正的身心合一的大歡喜境界。

形象一

歡喜金剛的造像風格通常是雙身、單腿稍彎曲立於蓮花座上,左腿向內彎曲,右腳下踩兩個仰臥人,象徵攝受和降伏的邪惡與無明。歡喜金剛擁抱明妃金剛無我佛母,有五個頭,五隻眼,臉部色彩分別是黑、白、灰、紅、灰藍或黑色,有16隻手臂。歡喜金剛的頭頂骷髏冠上,一般有佛頭金剛杵或是馬頭等裝飾標誌。金剛的身色通常為魔色或是黑色。手臂佩有臂釵。最明顯的標誌是16隻手臂分別都持有白色的骷髏碗,裡面盛有各種神物,而且每個碗裡都站有一個人物或是動物。右手碗裡依次是:白象、青鹿、青驢、紅牛、灰駝、紅人、青獅、赤貓。天魔 和 紅角 各是裡面的一種動物;左邊碗裡依次是:黃天地、白水神、紅火神、青風神、白日天、青骸帝、黃施財等,每種人物和動物在此都有一定的象徵含義。
歡喜金剛主臂擁抱明妃,金剛佛母左手勾摟明王脖頸,右手高揚持有彎月刀或是骷髏鼓。與歡喜金剛做接吻狀。身上掛有用骷髏裝飾的項鍊,象徵著梵文的50個字母。

形象二

喜金剛藍身,八面十六臂,各面三眼,褐發朝天,以斑杵及五骷髏頭為頭飾,濕頭骨鏈珠飾身。左右中央兩手持顱碗擁明妃,,余手皆持白顱碗,右八手的顱碗中分別有大象、馬、驢、公牛、駱駝、人、獅子、貓等;左八手的顱碗內分別有地母、水神、火神、風神、太陽、月亮、閻王、財神等。八面中三面前,中左紅右白,四面在後,為黑色,頂面為青煙色,有四條腿,右腿屈立,左腿半盤,左二腳曲,以舞立姿安住於蓮花日輪四魔重疊座上。明妃為金剛無我瑜伽母,身青灰色,一頭三目,右手持彎刀,左手持顱碗,左腿屈立,右腿緊纏父佛腰部,雙尊均裸身,擁抱威猛而協和。

神像

喜金剛有身、語、意三種神像。
身喜金剛:身法潔,空明無別,具備七金剛法自性之身。此尊為喜金剛身所幻化,故稱身喜金剛。
語喜金剛:是佛語之功德在深密修道中所幻的形象,藏傳佛教把佛語分神變的佛音五支,即:深如雷音、美妙悅耳、賞心可意、悠揚明晰、入耳中聽。故稱為語喜金剛。
意喜金剛:藏密喜金剛六支修法分別為:生起道場大日如來支、灌頂不動支、受用甘露無量如來支、歌詠讚頌寶生如來支、廣興供養不空成就支和貪念隨成金剛薩埵支。該六支修法的經典及《喜金剛本續王經》,均有諸多喜金剛形象,其中就有”意”所幻化的形象,故名意喜金剛。

傳承

喜金剛為五大金剛法之一,初由卓彌釋迦智迦耶達日具足聽受灌頂要門,依次傳下,至薩迦叔侄而大宏,屬於不二續之無上瑜珈法,為薩迦三根本(上師、本尊、空行、護法)。
在其它教派或許有“母續”的喜金剛傳承,例如噶舉派(白教)的“瑪爾巴派”傳承喜金剛即是。所以或有造成將所有的喜金剛傳承,皆誤以為是母續的傳承。
其實喜金剛傳承,本來就有“母續”及“無二續”等多種傳承傳世。在薩迦派當中,此二種傳承皆具,而薩迦派最重要的根本法要-“口訣派”傳承喜金剛,即屬“無二續”的傳承。
薩迦派中最深、最廣的法要精髓-《道果》法教,即是全部依附在喜金剛本尊的修持上,故知喜金剛是薩迦派最為重要、不共(不與他派共通)的殊勝本尊。
喜金剛喜金剛
薩迦法王對喜金剛法教的開示:
欲界等具足罪過的眾生及其眷屬,皆為其所好,而追逐財富等受用,因而具足了五毒(貪、瞋、痴、慢、妒)等染污。為了將其調伏,於‘斗諍時’中之時際,諸過去佛以‘嘿如嘎’(Heruga略譯為:忿怒尊)之身現起。
其化身之壇城圓輪,放射出不可思議之上百組俱胝(千萬)四洲(四大部洲)。格外於此世間,變化出諸化身偕眷:其以高傲之自在天為主尊(喜金剛)之坐褥;諸眷屬以僕從之姿環列於外圍,此等方便,乃格外為調伏嗔掛等(五毒)染污。
相續宣說此法教,乃為免吾等時而衰敗之退轉,故有此吉祥嘿如嘎-喜金剛之身相顯露。其勇父與瑜珈母等主尊偕同眷屬,以不可思議之姿,如《根本續》(喜金剛根本續)中所宣說,顯露出嘿如嘎之王-喜金剛。
若得獲此喜金剛壇城本尊灌頂,且能善守三昧耶(不違誓言、戒律),則能於受生十六世之內,獲大樂、智慧之成熟果,得一切法之本性、空性二者雙運
是嘿如嘎喜金剛之了義(略譯為:究竟真理),即損害普衰、功德普具,獲正等覺自性。其它,於講經、修證之事業,是最極稀有;並可得證‘殊勝’及‘共通’之極大威力成就。

道果內容

「道果」的內容有:「四正量」、「三境界」、「三相續」、「四耳傳」、「五緣會」、「七要點」和「防護障礙」等。

四正量

四正量就是:「聖教量」、「傳記量」、「師訣量」和「覺受量」。
喜金剛
「聖教量」,即如來實語之經教;
「傳記量」,即諸論師根據經教結合實際經驗之記載,稱為論藏
「師訣量」,即在修持中要遵循上師密訣指點;
「覺受量」,即修行者在實修中的感受和證驗;
修道能否有成,主要在於「四正量」中以「師訣量」為轉移,擇師依師最為重要。

三境界

顯教修持即修六波羅蜜共道,分為三種境界。
不淨境界
指眾生暫時處於業及煩惱輪迴諸趣的不淨世界。引導眾生出離這種境界,須指出各種解脫方便。依顯教修心法門有:
四耽著、厭離心、出離心、思人身難得、思輪迴諸苦及思業果因緣等,在行持上守持戒律,奉行眾善。然而,此亦僅為大小乘共通之修法。
修證境界
即瑜伽行者處於證得三摩地果位之境界。此又分為共同修證和不共修證。(1)共同修證即為顯教大乘之修慈悲心菩提心和空性見,斷離輪迴苦根,空性大悲雙運,行持上守持菩提心戒。(2)不共修證即瑜伽行者進入金剛密乘,修深道法門。
由於修習各種三摩地則會出現各種不同的覺受境界,故必須對教授善為學習,了解其理,才於覺驗起時能立斷疑慮而相續修持。
最極清淨境界
即佛的世界,有不可思議之功德。可以構想我今修無上妙法,將來亦可同樣獲得如是功德,則心能生無量歡喜。 總之,三境界即從凡夫修證成佛中間經過的三種不同的境界。在三境界中先以波羅蜜多乘淨治相續,才能成為金剛乘之道器。故學密法之前,先以顯教奠定道基,這是薩迦派修持法之特點。

三相續

即依密乘修持提出的三相續。所謂三相續,指從輪迴到涅盤皆為一心相續之所攝。三相續,即:
1.因相
2.道相續
3.果相續
肯定眾生尚有佛性,眾生的因地與佛的果地無有分別。因(基)、道、果是三者無二別,故金剛乘以三相續作為導引。
在因續中~灌以能成熟道之灌頂,使成修法之器,在此有四大灌頂;
道續中~授以生圓二次第解脫道之方便;
在果續中~成熟三身現證佛的身智種種功德。
眾生既然是因佛,佛與眾生平等不二。故在因位應「輪迴、涅盤不二見」。
道位修習與四灌深道相聯繫之成熟道和解脫道的各種教授,淨治五蘊、四大種之煩惱,果位即現證五身五智之功德。
故道果法門之因(基)、道、果,即眾生是佛,是因;修離戲見和生圓二次第,是道;證五身五智,是果。

四耳傳

指從凡夫要修到佛位,全仗歷代祖師的口耳相承之教授,故稱做「四耳傳」。四耳傳,即:
1、灌頂之河不絕
2、加持之傳承不絕
3、教授次第無誤
4、以虔誠盈滿自心
灌頂之河不絕
指入壇場進行灌頂,授三昧耶戒,開示見宗,傳授教敕。所謂灌頂之河不絕,即在因、道、果三時中,上師不斷授受灌頂,弟子不斷授受灌頂,使灌頂之河不絕。薩迦派認為授受灌頂是一切功德之源和道之根本。因此極重戒律,就授受灌頂有三律儀,在密乘中尤其注重三昧耶戒,對此有許多詳密的戒規。
在開示見宗方面,指開示該派的最高之見,即「輪迴涅盤無別見」,或「真俗無別見」。薩迦派認為見中最勝者為中觀見,但中觀見亦分為兩種:
一種是諸法由諦實空,即緣起無自性空,名為空性;一種是由四邊戲論空,即不住斷、常、有、無四邊,名離戲空性,屬於後一種見。
薩迦派認為空性見僅解脫生死輪迴,不能即生即身現證三身,故須有離戲見,證樂空雙運,才能獲得成就。
在教敕方面,即修生圓二次第。密乘既認含藏因續,即是佛性,故因位身心之中一切佛功德皆本自含藏,修習只不過是掃除障礙顯露真性而已。即修煉自心以為道用,以正見除心垢障。
用風脈、明點修法除身垢障,即依身緣起和合為道。所以提出脈、字、風、界等輪和三界集,即通過圓滿次第修風脈法,拙火燃滴,掌握命勤,淨治垢障,生四喜智,證樂空雙運。
加持之傳承不絕
指與尊聖金剛無我母之加持等教誡相關的各種加持。依此主要分為四際:
(1)修煉密法之際,修持靜慮因支,前導思力斷絕疑惑,善識耳傳、密傳等諸傳承法義,於諸事相及上師之軌範儀則亦不錯亂而嫺熟,則得傳承加持不絕。
(2)驗證覺受之際,即知之依此修習,但若不修持則不生驗覺,故為自性不具足四耳傳。因此,依此修習,尚無生起三、五、十五種驗覺前之修持,稱做驗證覺受之際。
(3)加持攝受之際,即依此修習,修持之宮殿四方,集聚心風空行十佛及佛母,其所有心風加持攝受於我,積聚中脈,無二之智慧由內自然生起,故名加持攝受之際。
(4)修得成就之際,指依次現起或證得有寂無別,即輪迴涅盤、諦實非有、法性平等、無二無別等宗輪,故名修得成就之際。
區分為二:
(1)教授義理為主,所詮之次第不誤,即依次無誤而正確指點,從尚未擇師、授受灌頂,到尚未傳授經教、教敕間之次第。
(2)依言傳經驗為主,能詮之次第不誤,即各種驗覺證悟,自本性依次第而無誤相續生起。
虔誠盈滿自心
即如是各種驗覺證悟自本性生起之時,對上師、神佛、教授生起彼緣無法動心之虔誠或敬信。如若彼等與四量和合,虔誠盈滿之自心,即為驗覺量,依憑彼等成為他三量。

五緣會

即一切諸法,皆由緣生起,由修密乘要門,內心外境緣起會合,能生各種成熟道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