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三十頌

唯識三十頌

《唯識三十論頌》亦稱《高建法幢論》,是印度佛教大乘瑜伽行派論書,也是中國佛教法相宗所本主要論書之一。世親著,唐玄奘譯,一卷。此外尚有梵、藏本傳世。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論述內容,論頌義貫,信息,梗概,成唯識論,論頌原文,

內容簡介

全一卷。世親菩薩造,唐代玄奘譯。又作唯識三十頌、唯識三十論、三十唯識論、高建法幢論。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一冊。以三十偈頌詮釋唯識教義(前二十四行頌明唯識之相,後一行頌明唯識之性,最後五行頌明唯識之行位)。乃瑜伽十支論之一。世親臨終之際,以三十頌六百言闡述大乘法相之妙趣。其後,護法、安慧等諸論師各為三十頌作注,並加序分、流通二頌。高宗顯慶四年(659),玄奘以護法學說為主,合糅諸論師之作,而譯成‘成唯識論’十卷。每一偈均先立萬法乃唯識所變現,分能變之識為異熟(第八識)、思量(第七識)、了別境(前六識)等三種,次辨唯識之理,最後揭示唯識三性及修行階位。註疏有成唯識論十卷、略釋一卷(窺基)、唯識三十論約意一卷(明昱)、唯識三十論直解一卷(智旭)、唯識三十頌錦花一卷(真敬)、唯識三十頌略釋四卷(圓明)等。又南朝真諦所譯之轉識論為本書之異譯

論述內容

【唯識三十頌(Vijñāpti-mātratā-siddhi-trimśaka-kārikā-śāstra)】 印度佛教大乘瑜伽行派論書。中國佛教法相宗所本主要論書之一。亦稱《唯識三十論頌》、《高建法幢論》。世親著。唐玄奘譯,一卷。此外尚有梵、藏本傳世。此論分三十頌論述三界唯識的理論。前二十四頌闡明唯識之相,第二十五頌闡明唯識之性,最後五頌闡明唯識之行位。此論以識轉變理論為中心,論述以阿賴耶識根本識八識如何轉變為人們的經驗世界,由此組織成一套完整的阿賴耶識緣起說,並進而論述三性三無性唯識論的中心概念及有關唯識修行實踐的一系列問題,從正面闡發了“唯識無境”說。該論在印度影響很大,先後有德慧、安慧、難陀、護法、親勝、火辨、淨月、勝友勝子、智月等人為之作注,時稱“十大論師”。玄奘曾以護法的注釋為主,糅譯其他論師的註解,編譯成《成唯識論》10卷。(方廣錩

論頌義貫

信息

類別: 註解佛經
頁數: 265頁
撰注者: 成觀法師
發行者: 大毗盧寺(台灣).遍照寺(美國)
出版者: 毗盧出版社
承印者: 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版次: 2007年8月初版,恭印一千冊
國際書碼:ISBN 978-957-9373-25-8,平裝
流通方式:非賣品,贈閱
贈閱處: (台灣)大毗盧寺.(美國)遍照寺
書籍下載:詳見本網頁最下方擴展閱讀

梗概

唯識三十頌是整個唯識學經論中,最“短小精幹”、簡捷扼要之作。其篇幅雖然精簡,但卻是取一百卷瑜伽師地論的菁華而成的,故唯識三十頌可說是瑜伽師地論要點的結晶。因此若能通達三十頌,則不但瑜伽師地論的要旨也掌握到了,甚至整個唯識學的大體亦能通達。這是本論在唯識學中的重要性及可貴處。
此頌文是世親菩薩,於傾其一生之力,造出百部論典,以弘宣大乘玄旨之後,在其滅度之前,以悲愍心,將篇幅浩瀚的一百卷瑜伽大論,取其菁華,濃縮成此三十頌,以方便後世眾生受持讀誦。世親之本意為仍欲續寫長行以釋頌文,成就三十論;然而不久世親菩薩即世壽盡,未及著論,誠千古之一大憾事也。
世親歿後,在印度陸續有親勝、火辯、護法、安慧等十大論師為本頌作長行之釋文,也就是等於為此三十頌造論。此十大論師之論文各有其長。其後玄奘大師從印度學成歸國,曾先將本頌譯成漢文,然後依其弟子窺基法師之議,將十大論師的論文,以護法論師的論文為主,其他各家則各取其長,而“雜揉”成一篇新的論文,再將這篇論文與世親的原頌文合在一起,便成為一部嶄新而完整的唯識論典(具備了頌文與長行之論文),玄奘大師把它取名為《成唯識論》。這部成唯識論,在中土唯識學界鼎鼎(頂頂)重要:一來由於它的頌文之內容是瑜伽師地論的菁華,故成為通達唯識學的敲門磚;二來由於其長行系涵蓋十大論師的精心論述之旨;三來由於此論有一大部分也是玄奘大師的心血創作,故可說一半是中土的“國產”,國人深覺與有榮焉,因此自古以來這部成唯識論更受崇重,凡講唯識者,常以此為主要教本。
由於以上的歷史背景,因此時至今日,於闡釋唯識三十頌的典籍中,仍以這部成唯識論為最權威。因此敝人註解頌文之時,便廣引成唯識論的論文部分,作為解釋的主要依據,並且將所引用之文,略加消文解釋。這樣一來,其好處是:讀者諸君若詳閱本書,便不但可較深入地理解唯識三十頌,同時連成唯識論本文也奉讀了一大部分,可說是一舉兩得。當然,若有志精研唯識之士,還是須將成唯識論原作研習一番,方無遺珠之虞。

成唯識論

凡十卷。護法等造,唐代玄奘譯。又稱唯識論、淨唯識論。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一冊。為唯識三十論頌之注釋書,乃唯識宗所依據之重要論書之一。西元四五0年頃,世親作唯識三十論頌。至五五七年頃,以護法(梵Dharmapa^la )為主之唯識十大論師,對唯識三十論頌各作注釋十卷,總計百卷。及至高宗顯慶四年(659),玄奘翻譯該論時,采弟子窺基之主張,以護法之觀點為主,糅譯諸師學說,集成此書。  內容論說人類存在之根本依處即阿賴耶識,其中所藏之種子,由於緣起而形成現在,同時又造作未來,因而展開宇宙之一切,期以觀萬法唯心所現,體證諸法之真理。今略述之:(一)卷一至卷二前段,論釋‘由假說我法’等頌,破斥執著於實我、實法之外道及小乘。(二)卷二中至卷四中,論釋‘初阿賴耶識’等頌,闡明阿賴耶識之相。(三)卷四中至卷五中,論釋‘次第二能變’等頌,闡明末那識之相。(四)卷五中至卷七中,論釋‘次第三能變、此心所遍行、依止根本識’等頌,次第闡明六識能變之相、六識相應之心所、諸識現起之分位等。(五)卷七中至卷八中,論釋‘是諸識轉變、由一切種識、由諸業習氣’等頌,次第闡明一切唯識之義、諸識輾轉之因果、生死相續之理等。(六)卷八中至卷末,論釋‘由彼彼遍計’等頌,闡明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等三性之義。(七)卷九,論釋‘即依此三性’等頌,闡明三無性之義。(八)卷十,論釋‘乃至未起識’等頌,闡明五位之相;五位,乃悟入唯識相性之次第。文中並多處引用其他瑜伽行派論師難陀陳那等之學說。  近代學者將十大論師中安慧所撰唯識三十論頌之注釋書與成唯識論相較,發現除少部分歧異外,大部分之旨趣極為一致;且論中常言及之四分說,在護法之其他著作中卻未見提及,故謂本論似非以護法之學說為基準。又由論文中,處處可見玄奘遊學印度之心得反映。故本論非僅為譯書,亦可視為玄奘之述作。  本論不僅為法相宗所依之論典,亦為一般佛教研究者所必研習之書。注釋書甚多,如窺基所撰之成唯識論述記二十卷、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四卷、成唯識論別抄十卷,慧沼所撰之成唯識論了義燈十三卷,智周所撰之成唯識論演秘十四卷等不下三十種

論頌原文

唯識三十論頌 世親菩薩造 大唐 三藏法師玄奘 奉詔譯
護法等菩薩約此三十頌造《成唯識》,今略標所以。謂此三十頌中,初二十四行頌明唯識相;次一行頌明唯識性;後五行頌明唯識行位。就二十四行頌中。初一行半略辯唯識相。次二十二行半廣辯唯識相。謂外問言:「若唯有識,云何世間及諸聖教說有我法?」舉頌詶答,頌曰:
1由假說我法 有種種相轉 彼依識所變 此能變唯三
2謂異熟思量 及了別境識
次二十二行半廣辯唯識相者,由前頌文略標三能變,今廣明三變相。且初能變其相云何?頌曰:
阿賴耶識 異熟一切種
3不可知執受 處了常與觸 作意受想思 相應唯舍受
4是無覆無記 觸等亦如是 恆轉如瀑流 阿羅漢位舍
已說初能變,第二能變其相云何?頌曰:
5次第二能變 是識名末那 依彼轉緣彼 思量為性相
6四煩惱常俱 謂我痴我見 並我慢我愛 及餘觸等俱
7有覆無記攝 隨所生所系 阿羅漢滅定 出世道無有
如是已說第二能變,第三能變其相云何?頌曰:
8次第三能變 差別有六種 了境為性相 善不善俱非
9此心所遍行 別境善煩惱 隨煩惱不定 皆三受相應
10初遍行觸等 次別境謂欲 勝解念定慧 所緣事不同
11善謂信慚愧 無貪等三根 勤安不放逸 行舍及不害
12煩惱謂貪瞋 痴慢疑惡見 隨煩惱謂忿 恨覆惱嫉慳
13誑諂與害憍 無慚及無愧 掉舉與惛沈 不信並懈怠
14放逸及失念 散亂不正知 不定謂悔眠 尋伺二各二
已說六識心所相應,云何應知現起分位?頌曰:
15依止根本識 五識隨緣現 或俱或不俱 如濤波依水
16意識常現起 除生無想天 及無心二定 睡眠與悶絕
已廣分別三能變相為自所變二分所依,云何應知依識所變假說我、法非別實有,由斯一切唯有識耶?頌曰:
17是諸識轉變 分別所分別 由此彼皆無 故一切唯識
若唯有識,都無外緣,由何而生種種分別?頌曰:
18由一切種識 如是如是變 以展轉力故 彼彼分別生
雖有內識而無外緣,由何有情生死相續?頌曰:
19由諸業習氣 二取習氣俱 前異熟既盡 復生餘異熟
若唯有識,何故世尊處處經中說有三性?應知三性亦不離識,所以者何?頌曰:
20由彼彼遍計 遍計種種物 此遍計所執 自性無所有
21依他起自性 分別緣所生 圓成實於彼 常遠離前性
22故此與依他 非異非不異 如無常等性 非不見此彼
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說一切法皆無自性?頌曰:
23即依此三性 立彼三無性 故佛密意說 一切法無性
24初即相無性 次無自然性 後由遠離前 所執我法性
25此諸法勝義 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 即唯識實性
後五行頌明唯識行位者,論曰:「如是所成唯識性、相,誰依幾位?如何悟入?」謂具大乘二種種性。一本性種性:謂無始來依附本識,法爾所得無漏法因;二謂習所成種性,謂聞法界等流法已,聞所成等薰習所成。具此二性方能悟入。
何謂五位?
一、資糧位:謂修大乘順解脫分,依識性、相能深信解。其相云何?頌曰:
26乃至未起識 求住唯識性 於二取隨眠 猶未能伏滅
二、加行位:謂修大乘順決擇分,在加行位能漸伏除所取、能取。其相云何?
27現前立少物 謂是唯識性 以有所得故 非實住唯識
三、通達位:謂諸菩薩所住見道,在通達位如實通達。其相云何?
28若時於所緣 智都無所得 爾時住唯識 離二取相故
四、修習位:謂諸菩薩所住修道,修習位中如實見理,數數修習。其相云何?
29無得不思議 是出世間智 舍二麤重故 便證得轉依
五、究竟位。謂住無上正等菩提,出障圓明,能盡未來化有情類。其相云何?
30此即無漏界 不思議善常 安樂解脫身 大牟尼名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