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清淨

韓清淨

韓清淨(1884—1949)中國佛教學者、居士。原名克宗,又名德清。河北河間人。18歲時中鄉試舉人。因研讀瑜伽唯識著作而不解其義,從而發願從事研究。1921年,於北京講《成唯識論》,為講經弘法之始。後在房山雲居寺,專治法相之學。1925年出席在日本召開的東亞佛教大會,宣讀所著《十義量》一文,博得與會者讚許。1927年於北京創立三時學會,講學頦經並重。講學專重唯識學,對六經十一論,都作深入研究;所刻經典,校勘精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韓清淨
  • 別名:原名克宗,又名德清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河北河間人
  • 出生日期:1884
  • 逝世日期:1949
  • 職業:中國佛教學者、居士
人物簡介,著述,歷史記載,清末民初,個人研究,民國時期,民國十年,民國十四年,民國十六年,工作重點,典籍,存在文書,評價,

人物簡介

著述

著述有《唯識三十頌詮句》、《唯識三十論略解》、《唯識指掌》、《唯識論述記講義》、《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贊》、《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別釋》、《能斷金剛經了義疏》、《佛法略談》、《因明入正理論科釋》、《瑜伽師地論科句》等。弟子有周叔迦等。(林子青)

歷史記載

(1884—1949)
唐代,玄奘三藏西行求法歸來,盛弘法相唯識之學。慈恩窺基繼之,大成其宗。盛唐時代,慈恩一宗宗風甚盛,前後維持了百年之久,唐玄宗天寶末年,安史之亂後,宗風漸衰。至武宗會昌法難,此宗一脈相傳之論疏,多遭焚毀。及至唐代末年,藩鎮割據,戰亂頻仍,五代十國,王朝交迭。斯時也,寺院荒廢,經籍散逸。隋唐間隆盛三百年的佛教,至此零落殆盡,而次第建立的大乘八宗,除禪淨之外,亦莫不衰微,尤以法相唯識之學殆成絕響。

清末民初

是唯識學復興的契機。前有楊仁山居士刻印經書,倡導於先,繼有歐陽漸、梅擷芸諸君子,發揚於後。由民國十年(一九二一年)到抗戰以前,南北有兩位研究唯識的巨擘,號稱「南歐北韓」。南歐者,即在南京主持「支那內學院」的歐陽漸。北韓者,為在北平(今北京)領導「三時學會」的韓清淨。
韓清淨原名克定,又名德清,河北河間人,生於清光緒十年(一八八四年)。世代書香,幼年受傳統教育,攻讀八股文,中秀才。十八歲,參加鄉試,中式辛丑科舉人。時至光緒末年(一九○八年),未幾廢除科舉。清淨本人亦不樂仕進,轉而研究佛學。

個人研究

他初讀《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不解其義。乃發憤潛心研究,數年以還,終漸通達,因而後來他在法相唯識之學上,有頗為高深的造詣。

民國時期

民國十年

(一九二一年),他在北平與研究佛學的同仁朱芾煌、韓哲武、徐森玉、饒風璜等,組織了一個佛學研究團體「法相研究會」,以研究法相唯識之學為目的,由清淨主講《成唯識論》,這是他講經弘法之始。後來,他為了作更深入的研究,到北平附近的房山縣,在雲居寺辟一淨室,閉戶潛修,如是三年,學力大進。

民國十四年

(一九二五年),日本根據十三年在我國江西廬山舉行的「世界佛教聯合會」的決議,在東京增上寺舉行「東亞佛教大會」。我國組織「中華佛教代表團」參加,全國代表二十六人,由道階、太虛二位法師及王一亭、胡瑞霖二位居士擔任團長。團員有倓虛、持松、弘傘諸法師,楊鶴慶、張宗載、寧達蘊諸居士等,及法相研究會的韓清淨、徐森玉。大會於十月一日起連開三日,清淨在會上宣讀了他撰寫的〈十義量〉論文,博得與會學者的讚許。

民國十六年

(一九二七年),清淨在北平與朱芾煌、徐森玉、饒風璜等發起創辦「三時學會」,被推為會長。三時學會的宗旨為闡揚印度佛學和佛教真實教義,並以講習、研究、譯述及刻印佛教經藏為工作重點。清淨在會中定期講學,每星期一次,間或亦至各大學作公開演講,所講均以法相唯識之學為主。東初法師著《中國佛教近代史》曰:
韓氏不唯精於《瑜伽》、《攝論》,且能熟背。他講《攝論》,一字一句,皆交出來自《瑜伽》某卷某句。普通講《攝論》,多則一年,少則半年,韓氏講之,則非二年不可,以其精故,不能速也。
東初法師評南歐北韓之治學方法,稱清淨曰:
他治學的方法,迥異於竟無居士。竟無於唯識諸論,不在逐字尋求其來源,而在扼其大意。因此,始由唯識,而般若,終至涅盤,總扼其佛學之大綱。韓氏則采精兵主義,其於法相唯識學,旨在窮究瑜伽,然後旁及十支。所謂一本十支,故其學始終未能突出此一範圍。
歐、韓二氏於唯識之長短,由此可見。

工作重點

刻印經典亦為三時學會工作重點之一,唯亦以法相唯識為主,而以校勘認真、印刷精美稱著。其中尤以自金藏中選輯善本,影印的一百二十冊《宋藏遺珍》,最為佛教界所稱道。
《宋藏遺珍》是由《趙城藏》中選出來的。民國十九年(一九三○年),佛教護法居士朱子橋將軍在陝西放賑,於西安臥龍寺及開元寺中,發現保存有宋版藏經──俗稱的《磧砂藏》。朱子橋到上海,與葉恭綽、狄葆賢、蔣維喬、丁福保、李圓淨諸居士及范成法師等,發起影印,並推范成法師主其事。范成法師親到西安,經詳細查對,西安的《磧砂藏》尚缺少若干部,范成法師到北京、山西各地查訪,發現山西趙城縣廣勝寺保存有金代雕刻的藏經──《金藏》。
《金藏》開雕於金熙寧皇統九年(一一四九年),完成於金世宗大定十三年(一一七三年)。全藏共收經一千五百七十部,六千九百餘卷。廣勝寺中所有的一部,以年久散佚缺損,所保存的並不完整,雖為范成法師查訪到了,因其版式與《磧砂藏》不同,故沒有納入影本中。
此事為韓清淨所知,命會中的徐森玉赴山西,選出宋代以後失傳的法相唯識方面的孤本典籍四十六種,計二百四十九卷,借出製版影印,於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完成。

典籍

影印出的這四十六種典籍,命名曰《宋藏遺珍》,分上、中、下三集,三十二刻本,線裝一百二十冊,分裝十二函發行。影印《宋藏遺珍》時,三時學會會員周叔迦也參與其事,盡了相當的心力。
清淨畢生致力於法相唯識的研究。他主張:研究佛典,必先研究法相唯識,而《瑜伽師地論》和《攝大乘論》更是必讀的兩大論典。他晚年致力於《瑜伽師地論》的校訂工作,撰成《瑜伽師地論科句》四十萬言,又融會本論前後文義,綜考所有關於此論之疏釋,撰成《瑜伽師地論披尋記》七十萬言。後來又將二者合編為《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彙編》,這部百餘萬言的巨著,可說是清淨畢生精力之所注。遺憾的是,此書尚未出版,而清淨於一九四九年在北京逝世,享年六十六歲。

存在文書

清淨畢生盡瘁斯學,用功既勤,著述亦富。他生平著作,除《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外,尚有:《唯識三十頌詮句》一冊、《唯識三十論略釋》一冊、《成唯識論講義》二冊、《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別釋》七冊、《唯識指掌》二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釋》一冊,《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略釋》一冊、《十義量》一冊、《攝大乘論科文》一冊。
清淨逝世後十年,他的《科句披尋記》由三時學會同仁打字影印出版。該書卷末有一篇〈書後〉,錄之如下,以見其出版因緣:

評價

《瑜伽師地論科記披尋記》為本會前會長韓清淨居士最後宏著。此論性相賅攝,義解精詳,萬象包羅,為大乘佛法教理淵海。公元七世紀間,玄奘三藏即為求取此論而西行遊學。歸國後,便宣譯此論及《十支論》等,並盛行弘講,傳制疏記,形成中土大乘法相學派。但自唐以後,義學漸衰,千餘年來,講習式微,傳鈔刊印,亦有訛略。清淨居士有鑒於此,因發弘願,詳加校訂,撰成《瑜論類句》四十萬言,並又融會本論前後文義,綜考所有關論著疏釋,撰成《瑜伽論披尋記》七十萬言,以闡發《瑜伽大論》奧義。本會前理事朱芾煌居士於此撰業,襄助甚多。書成後,韓、朱兩居士先後逝世。本會馬一崇居士又就遺著《科句》、《披尋記》加以會編,並準備刊印。馬居士又於去年逝世。同仁以此書刊印不容再緩,因用打字印刷百部行世。義學益明,法流廣布,一切見聞,同沾利益,是為記。一九五九年七月三日,三時學會謹識。
(於凌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