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大棗

哈密大棗

哈密大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哈密大棗是中國紅棗家族中一個相對獨立的優良品種,是在新疆哈密由南平原戈壁特定氣候條件下經長期馴化生成的果中珍品。古代謂之“香棗”,一直是獻給朝廷的上乘西域貢品。據史料考證,哈密栽培大棗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以其個大、皮薄、核小、肉厚、顏色好、含糖量高,乾而不皺等優點,在國內外市場上馳名。哈密大棗既可鮮食、又可煮食、作棗泥、棗羹等,特別是做八寶飯、煮稀飯,味道更美。

2010年02月24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哈密大棗”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哈密大棗
  • 產地名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
  • 品質特點:皮薄肉厚、色澤紅潤、甘甜爽口
  • 地理標誌: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 批准文號:國家質檢總局公告2010年第14號
  • 批准時間:2010年02月24日
產品特點,品質特性,營養價值,藥用價值,產地環境,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歷史文化,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哈密大棗是紅棗家族中一個相對獨立的優良品系。以個大飽滿、皮薄肉厚、色澤紅潤、甘甜爽口、核小綠色的品質特徵,占據中國約700個紅棗品種的果中翹楚之位,以產品質量居國內乃至世界紅棗前列。
哈密大棗哈密大棗

營養價值

哈密大棗營養和保健價值極高,是中國約700種紅棗家族中的果中驕子。據西北農業大學實驗中心和有關部門測定分析,哈密大棗平均單個鮮重17克,大果重35克,出肉率96%,鮮果含糖量在32%左右,乾果總糖含量81%以上,蛋白含量高達50%,乾果含水分在15%以下。哈密大棗素有“天然維生素丸”之美稱,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B1、B2;鮮棗VC含量為415毫克/百克,普遍比內地紅棗品種的維生素含量高出數倍。科研部門研究表明,哈密大棗富含有18種人體必須的胺基酸及鐵、鋅、鈣、鈀、鎘、鉻等營養物質和稀有礦物質,尤其是鋅含量特別高,達到23毫克/百克。其中包括人體不能合成的8種胺基酸,稀有礦物質對成人保健、兒童發育、提高智力頗為重要。由此可見哈密大棗是及營養和醫藥保健為一體的果中珍品。長期實踐證實:哈密大棗具有抗病、抗癌、提神、補腎保肝、增加肌力、補血益氣、潤肺生津、養胃健睥、養顏助容的作用。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塞福鼎.艾則孜在1997年4月曾揮筆題詞:“哈密大棗,天下一絕”。

藥用價值

中國的草藥書籍中有記載:紅棗味甘性溫、歸脾胃經,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的功能。而現代藥理學發現:紅棗含有蛋白質、脂肪、醣類、有機酸、維生素A、維生素C、微量鈣多種、胺基酸等豐富的營養成份。大棗文化形成,不僅是大自然的造化和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還有千百年來中國百姓在飲食文化的積澱,它最大的特點是維生素的含量極高,經相關機構檢測分析,每百克鮮棗中維生素C含量在380毫克至600毫克之間,素有“天然維生素丸”之美稱。
中國是全世界最早將大棗用於醫藥的國家,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將大棗列為“上品”,大棗“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久服輕身延年。”
本草綱目》載:“大棗味甘平無毒,主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氣,平胃氣,通九竅,助十二經,補少氣,和百藥,久服輕身延年。”
《隨居園飲食譜》中載紅棗“鮮者甘涼。刮腸胃,助濕熱。乾者甘溫補脾養胃,滋營充液,潤肺,食之耐飢……以北產大而堅實肉厚者,補力最勝。
1962年第4期《上海中醫藥雜誌》指出,在用維生素C,維生素K和鹽酸苯海拉明或者ACTH等治療過敏性紫癜無效的情況下,改用大紅棗治療過敏性紫癜,每天吃3次,每次吃10隻,或者大棗煎劑內服,一般3天內見效。
1982年出版的《中草藥學》指出,實驗證實,每日服用大棗蒸劑,3周后體重和肌力能有明顯增加。研究還發現,大棗中含有達瑪燒型皂苷與人參所含的皂苷為同系物,均可增強肌體耐力,有抗疲勞功效。
1998年第14期《中藥藥理與臨床》以及《中西醫結合》97特刊中的兩篇研究報告用多種方法研究證實,大棗多糖均有明顯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能促進造血,防治貧血,使膚色紅潤。加之大棗中豐富的維生素C,維生素P(又稱蘆丁)和環-磷酸腺苷能促進皮膚細胞代謝,使皮膚白皙細膩,防止色素沉著,達到護膚美顏效果。
2001年21期《第一軍醫大學學報》指出,大棗中多性糖可通過作用與免疫細胞間接抑制腫瘤,另有研究表明,大棗對胃腺癌有顯著的抑制作用,抑制率能達到61%。

產地環境

哈密地區位於中緯度亞歐大陸腹地,屬典型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乾燥少雨,雲量遮蔽少,光能資源豐富,為中國光能資源優越地區之一。極端最高氣溫43℃,極端最低氣溫-32℃,無霜期平均182天,日照充足,全年日照時數為3300至3500小時,為中國日照時數最多的地區之一。天山橫貫哈密全境,形成了山北雪山草原風光、山南大漠風光,兩個迥然不同的氣溫帶,濃縮了“新疆盆景”的畫面,呈現著“十里不同天,一日游四季”的獨特氣候。
哈密大棗
在高大的天山山脈影響下,哈密晝夜溫差大,明顯的差異氣候特點,不僅為哈密大棗特徵的形成創造了先決條件,也為瓜果作物生長提供了天然寶地。平均日照比俗稱“日光城”的拉薩還多350小時的日照時數,為哈密大棗提供了充分的光合作用,讓棗果儲蓄積累了更多的養份和可溶固形物;大於10℃的有效積溫在4073℃至4300℃和日溫差可達15℃至20℃的自然條件,極利於棗果的糖份儲存;極端乾燥空氣和冷熱空氣對流,確保了棗樹在生長期無蟲害侵擾;無污染鹼性沙質土壤和富含氧離子的天山冰川雪水的灌溉,使棗果的礦物質營養更加豐富;全年長達220餘天的無霜期,使棗果的成熟期更長;成熟過程中基本不噴灑農藥,原始制乾工序不使用任何化學藥品,後期生長期的乾熱風和較高積溫,為成就天然無公害有機食品哈密大棗,晾制優質乾棗提供最佳能量;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培育了“哈密大棗”最佳品質。

歷史淵源

棗樹的栽培與當地的文化和歷史進展分不開。
西漢時期,漢明帝即位後,經多年勵精圖治,國內政治穩定,國力迅速恢復。永平十六年(73年),為徹底根除匈奴禍患,派祭肜率一萬一千騎出高闕塞;竇固、耿忠率一萬二千騎出酒泉塞;耿秉、秦彭率一萬騎出張掖、居延塞;來苗、文穆率一萬一千騎出平城塞等四路兵馬,進攻北匈奴。竇固、耿忠至天山,攻擊匈奴呼衍王,斬首千餘級,又追至蒲類海,攻占伊吾盧(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西),設定宜禾都尉。
為永久控制伊吾盧重鎮,保障絲綢之路的暢通,明帝在竇固攻占伊吾盧後,立即下詔,令各郡國、京城死罪囚犯減死罪一等,到軍營報導,隨軍前往朔方、敦煌、伊吾盧等地屯田戍邊,妻子自願隨行,父母欲從者聽便,惟謀反大逆不道者不在此例。屯田士卒帶著自己的妻兒、先進的生產工具、技術和各種糧食、蔬菜、果樹種子來到此地。在短短几年內讓伊吾盧城變成農桑阡陌、果樹成蔭的邊塞綠城。在竇加固城牆、強化治安、嚴明軍紀、開放商旅等措施實施中,伊吾盧城從此奠定了“西域襟喉、中華拱衛”的歷史地位。
隨竇固徵戰的將士們,多是家鄉子弟兵,在屯墾戍邊中,多有思鄉之情。為安慰戍邊軍民情緒,穩定戍邊成果,竇固夫人涅陽公主,說服明帝準許隨勞軍使節到伊吾盧城看望丈夫,慰問勞軍。待竇固家鄉紅棗收穫時節,涅陽公主便準備了十斛乾紅棗,作為勞軍的慰問品。當勞軍使團到達伊吾盧城,看到家鄉紅棗時,那驚喜萬分,士氣大振的情景,激勵竇固全力從家鄉引來紅棗種、苗,種植遍地。在紅棗成熟之際,官兵們發現,種在西域土壤上的紅棗,變得又大又甜,與家鄉的紅棗完全不同,仿佛來自天種。豐收的喜悅讓來自家鄉的將士們喜出望外,激動不已。於此,竇固大讚伊吾盧城,感謝大漢皇朝,我軍得一方寶地,天佑農桑。紅棗至此成為軍民們安居樂業,淡忘鄉情的“寄情物”。
哈密大棗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古代謂之“香棗”。相傳在秦穆公時代,有這樣兩位老人名為東相爺和西相爺。西相爺是陝西閻良人,他告老還鄉後引進了紅棗,並在家鄉大面積種植,造福了當地百姓。後人為了紀念他,就將這種紅棗稱作“相棗”。到了唐代,一次楊貴妃路過閻良,吃了這相棗後大加讚賞,每年都要吃這裡的紅棗,所以相棗也被稱為“貢棗”。
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伊州伊吾郡(伊吾即今新疆哈密)下。本西伊州,貞觀六年更名。土貢:香棗、陰牙角、胡桐律。”《中國經營西域史》第三章唐之經營西域及政策一列州府,甲、伊州貞觀四年(630年)置,本州土貢:香棗、陰牙角、胡桐律。
經哈密歷史和地理學家顧正清前輩的考證,從史書記載看,哈密貢棗起於唐代。《新唐書·地理志》記有:唐貞觀四年(630年)唐太宗李世民品嘗西域進貢的哈密大棗後,御封為“貢棗”,從此成為歷代皇室貢品。
貞觀六年(632年),伊吾國(今哈密)請歸附唐朝,遭高昌國和西突厥聯兵攻打,乃乞援唐王。唐太宗派遣侯君集、薛萬鈞率軍討伐高昌,二人馬不停蹄,晝夜兼程,十萬天兵深入高昌境內,高昌國王麴文泰得到探報,竟然驚懼成疾,一命嗚呼。唐軍勢如破竹平定高昌,伊吾國上下歡欣鼓舞,國王為表答謝之情,特設御宴款待大唐將士,席上進獻大棗,紅艷悅目,鮮潤飽滿,棗香撲鼻,讓人垂涎欲滴,唐人大快朵頤,讚不絕口。直到唐朝,哈密大棗成為西域珍貴貢品,並載入歷史史冊。
《大明統一志》哈密衛中記載:土產一節中記有香棗。
清光緒年間,宗師礦務鐵路局主事張恆蔭謫戍新疆,他在《二月朔日哈密王席上三十韻》的詩中留有“棗大疑仙種”的記述。
哈密大棗哈密大棗

生產情況

新中國成立60年來,哈密市大棗種植從初期的庭院種植,發展到標準化建園,呈現出規模化、標準化的特色,大棗產業已成為哈密農民增收的紅色產業。
2012年,哈密大棗種植面積33萬畝,結果面積達到16萬畝,產量3.6萬噸。
2016年,哈密大棗結果面積達到23萬畝,優質哈密大棗面積達到15萬畝,已有5.5萬畝通過國家有機食品生產基地認證。30年以上棗樹19158株,其中,五堡鎮有棗樹13426株,占全地區棗樹總量的70.1%,居哈密各鄉鎮之首。現存50—100年棗樹12088株;100—150年棗樹1795株;150—200年棗樹113株;200—300年以上棗樹42株。

產品榮譽

1985年,哈密大棗在全國果品展評會上,哈密大棗被評為優質果品。
1994年,哈密大棗獲首屆中國楊陵農科城技術成果博覽會新產品后稷金像獎。
1995年,哈密大棗獲第二屆全國農特產品博覽會金獎。
1996年,哈密大棗獲國家科委星火項目博覽會金獎。
1999年,哈密大棗獲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榮獲金獎。
2000年,哈密大棗獲全國紅棗交易會金獎。
2001年,哈密大棗在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上獲名牌產品稱號。
2002年,哈密大棗在中國(北京)名優林特產品交易會上獲中國名優果品稱號。
2004年,哈密大棗在上海農林博覽會上獲“名優特新獎”。
2005年,哈密大棗榮獲首屆國際林業產業博覽及科技經貿洽談會“林博會名特優新獎”。
2007年,哈密大棗在中國棗業論壇獲金獎。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哈密大棗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沁城鄉、烏拉台鄉、大泉灣鄉、陶家宮鄉、回城鄉、花園鄉、南湖鄉、二堡鎮、五堡鄉、西山鄉、德外里鄉、柳樹溝鄉、七角井鎮、天山鄉、白石頭鄉以及農十三師紅星一場、紅星二場、紅星四場、火箭農場、柳樹泉農場、黃田農場等鄉鎮和團場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五堡大棗。
(二)立地條件。
土層厚0.5米以上,土壤類型為棕漠土,質地為沙壤土、沙土、粘土,pH值7.0至8.5,土壤有機質含量≥0.6%。
哈密大棗
(三)栽培管理。
1.苗木繁育:哈密大棗苗木繁育常用的方法有嫁接育苗等無性繁殖育苗方式。
2.栽植時間:春栽。
3.栽植密度:栽植密度≤1600株/公頃。
4.施肥:以有機肥為主,盛果期棗樹每株施農家肥≥30千克。
5.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採收及乾制。
8月中旬,棗果達全紅時分批採收。自然晾乾或烘乾。採收及制乾時禁止使用催熟、催落劑。
(五)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果形為長橢圓形、扁橢圓形和近似圓形,果形飽滿、皺縮程度小,果實個大肉厚有彈性、外觀紫紅艷麗具光澤。
2.理化指標:單果重≥7克;總糖含量≥70%;總酸含量≥0.9%;可食率≥90%;含水量≤20%。
3.安全要求:產品安全指標必須達到國家對同類產品的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哈密大棗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哈密大棗的法定檢測機構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指定。

歷史文化

玉帝人間果充飢百朝依果救災荒
紅棗是滋補食品,民間早有“五穀加紅棗,勝似靈芝草”之說。紅棗在中國人生活中占有特殊地位,象徵著幸福與吉祥。古時,玉皇大帝到人間查訪,正逢人間遭受大旱,百姓苦不堪言,這天,他走到荒郊野外,遠近無村,又飢餓又無食物,累的走不動路了。忽然,發現路旁有棵樹,樹上掛著稀稀疏疏的一些紅紅的小果子,順手一搖,紅果便掉了下來,撿起一個便食,沒想到這紅果酸甜可口,不一會兒就吃了個肚兒圓。回到天宮後,人間挨餓的事總不能忘懷,為了回報棗樹的救生之恩,決定對棗樹封賞,便派天蓬元帥豬八戒下凡為棗樹掛牌封賞。
棗樹有很強的適應性,無論氣候多么惡劣,土壤怎么瘠薄,在種植其他作物產量無幾時,栽種棗樹卻能有較好的收成。自古以來,歷代王朝把棗作為富國強民的工具,多於災荒過後發布詔書發展棗樹。特別是身處生態條件惡劣的山地、坡地、沙地、乾旱、寒冷地區的農民都十分重視棗樹的發展,並把棗視為珍貴的食物,成為百姓的“木本糧食”和“鐵桿莊稼”。
哈密大棗品種哈密大棗品種
穆王西巡奇遇嘆棗源於天意
關於哈密大棗,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西周年間,周穆王駕八駿巡遊,至西域經哈密五堡時,在恭迎的人群中看到一位身材高挑,深眼窩、高鼻樑、棕黃頭髮,手托石盤的姑娘,便上前相問:“你們是這裡的土著嗎?”姑娘微笑著說:“我們在這裡已經生活多年了。”穆王點頭道:“一路走來,我感覺你們很象蔥嶺、樓蘭一帶的人,是一個祖先嗎?”姑娘回答道:“是,陛下說得很對。我們這一支來到哈密就定居在這裡了。”說著便將手中的石盤呈獻在穆王面前:“請陛下嘗嘗這大棗吧。”穆王看後驚嘆道:“若大的棗!走遍華夏,尚未見過。”隨手便小心地拿起一顆,放進嘴裡慢慢品嘗並連聲讚嘆道:“妙哉,妙哉!此乃何棗?”姑娘回答說:“它原是一種野棗,經我們精心種植,便成為這裡的特產。”周穆王感嘆:“西漠有如此好棗,源於這裡氣候乾燥,烈日當頭,別有造化。也是天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