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味肉粽

古味肉粽

古味肉粽隸屬北系粽子,是盛行於北方並流傳於南方的一中粽子,古味肉粽以五花豬肉為斬件,配以香菇,板栗等,食之香美、兼具板栗之甜美,肉質鮮嫩而不油膩。儼然有北系口味之精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味肉粽
  • 主要食材五花豬肉
  • 分類:北系粽子
  • 配料:香菇,板栗
做法,準備工作,包粽子,營養價值,熱量分析,注意事項,禁忌人群,發展,提示,

做法

準備工作

粽葉:如果是新鮮的粽葉洗淨。把根部(有兩個小尖尖)剪掉一點。煮開水。把粽葉放進去煮3-5分鐘就可以了;如果是乾的粽葉就先要泡一天,把粽葉泡軟,剪掉根部後和新鮮的一樣處理。
米:淘米要快,儘量不要讓米吃水,用把米控乾,稍微放一會兒(米里會吃進去一點水),加醬油和香料(醬油稍多).
肉:把皮去掉,肥瘦肉分開,切成大約3到4cm見方的肉塊,肥瘦肉塊數的比例在1:2比較合適,往肉里倒料酒醬油、鹽和一點糖,雞精,酒多一點好吃,醬油少放一點,用手搓直至肉泛出白沫,說明味道已經完全吃到肉裡面去了。

包粽子

粽葉分清楚正反面(毛的一面是反面,可以看葉徑區分,逕往外鼓的是反面,正面朝里。用三片葉子折彎成三角形,先放一層米再放一塊肉,再把米蓋在肉上,最後把頭上多出來的葉子沿著粽子三角形包起來,再多用一張粽葉將粽子再包一遍.用針將粽葉那尖尖的地方穿過粽子(也就是穿過裡面的肉和米啦)粽子包出來好不好吃和系的緊不緊很有關係.每個粽子都一定要放肥肉喔。不然不好吃的。

營養價值

糯米:糯米富含B族維生素,能溫暖脾胃,補益中氣。對脾胃虛寒、食慾不佳、腹脹腹瀉有一定緩解作用。
古味肉粽古味肉粽
豬肉:豬肉為人類提供優質蛋白質和必需的脂肪酸。豬肉可提供血紅素(有機鐵)和促進鐵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鐵性貧血。
蝦米:蝦米是著名的海味品,有較高的營養價值據測定每一百克蝦米含蛋白質58.1克,脂肪2.1克,糖類4.6克,鈣577毫克,磷614毫克,鐵13.1毫克,還有多種維生素等。
香菇:香菇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多糖、多種胺基酸和多種維生素的菌類食物。
雞肉:雞肉蛋白質的含量比例較高,種類多,而且消化率高,很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有增強體力、強壯身體的作用。
蓮子:蓮子性味甘平、具有補脾止瀉、益腎固精,養心安神等功效。蓮子除含有大量澱粉外,還含有β-固甾醇,生物鹼及豐富的等礦物質和維生素

熱量分析

粽子熱量依其“大小”、“內容”不同有所差別,“肉粽”每個熱量約含450至600卡,台式肉粽由385至671卡,平均495大卡,而湖州粽則由400至520卡,平均459卡,肉粽的內容物當然也直接影響它的熱量,如使用五花肉和使用叉燒肉當配料,所含熱量自然不同。
古味肉粽古味肉粽

注意事項

粽葉的選用:廣州包粽子多用箬葉,選表面光滑軟韌的較好。汕頭人包粽子多用竹葉,粽子有竹葉的清香味,但要煮軟再用。上海等地採用每年大伏天從安徽黃山採下的箬葉,含有特殊的清香味,俗稱“徽州伏箬” 。
古味肉粽古味肉粽
粽餡的調味:先將新鮮的豬肉用少許味素白糖、酒、鹽、生抽拌勻反覆揉擦至調味品滲入豬肉再包。
粽子的綑紮:不宜捆得太緊,防止米粒擠進豆沙中,如果煮不透會出現夾生現象。鹹肉粽如果用肥豬肉不宜紮緊、鬆緊適度即可。如果用瘦豬肉就要紮緊,因為瘦肉熟了以後會收縮,粽餡的肥汁會漏入水中,不能保持粽子的肥糯。
粽的烹煮:煮粽子一定要水滾以後才落粽子,水要浸過粽面,待重新滾起以後再用旺火煮3個小時左右即可。在煮粽過程中不要添生水。要留意梘水粽不能和其它粽子一同煮。煮好以後趁熱取出。吃時打開粽葉,粽香噴鼻,入口油而不膩,糯而不粘,鹹甜適中,香嫩鮮美是為上品。

禁忌人群

古味肉粽的營養以熱量為主,其次為蛋白質、脂肪、膳食纖維等。其熱量依其餡料不同有所差別。對於成年人來說,一頓飯食用50克(1—2個粽子)左右就可以滿足正常的能量的需求,因其熱量大多偏高,每次不宜食用過多。
古味肉粽古味肉粽
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粽子品種繁多,尤其是其中肉粽子和豬油豆沙粽子,所含脂肪較多,屬油膩食品。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者若進食過多,會增加血液中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含量,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加重心臟負擔和缺血程度,誘發心絞痛和心肌梗塞。
老人和兒童粽子多用糯米製成,黏性大,不易於消化吸收。老人和兒童如過量進食,極易造成消化不良,並由此產生的胃酸過多、腹脹、腹痛、腹瀉等症狀。
胃腸道病患者粽子在蒸熟後會釋放出一種刺激體內腺體分泌消化液的膠性物質,吃後會增加這些消化腺的負荷,不利於腸道疾病患者的健康。粽子中的糯米性溫滯氣,且其中含有大量的植物纖維,吃多了會加重胃腸的負擔。患胃腸潰瘍的病人若吃粽子過多,很有可能造成潰瘍穿孔、出血。
糖尿病患者粽子中常有含糖量很高的紅棗、豆沙等,吃時通常還要加糖,如果不加節制,會過度傷害胰島功能,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嚴重者會有生命危險。

發展

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
東漢末年: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還添加中藥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南北朝:出現雜粽。品種增多,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裹成的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瑩如玉”,粽的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
宋代:有“以艾葉浸米裹之”的“艾香粽”,還有“蜜餞粽”,見蘇東坡“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名。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
元代:粽子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突破菰葉的季節局限。
明代: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清代:出現“火腿粽子”。
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種,璀璨紛呈。現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涵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鹹蛋粽。

提示

水一定要淹過所有的粽子,然後一個半小時左右即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