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下肢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

原發性下肢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是指深靜脈瓣膜不能緊密關閉,引起血液逆流,下肢靜脈系統淤血和高壓所導致的一系列臨床症狀和體徵。其發病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確,多發生在長久從事體力勞動或站立工作的人員。本病主要產生患肢沉重、酸脹、乏力,並可有表淺靜脈曲張、色素沉著、皮炎、腫脹和經久不愈的潰瘍,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心外科
  • 常見病因: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靜脈回流長期超負荷、先天性靜脈壁薄弱等有關。
  • 常見症狀:患肢沉重、酸脹、乏力,並可有表淺靜脈曲張等。
  • 傳染性:無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原發性下肢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的發病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確,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靜脈長期回流超負荷,可導致靜脈腔擴大甚至擴張成瘤,造成瓣膜相對較短而關閉不全。這種情況容易發生在持久從事體力勞動或長期站立或坐位的工作人員。
2.先天性靜脈壁薄弱,靜脈瓣膜發育不良,常常與遺傳因素有關。
3.由於小腿肌泵軟弱,泵血無力,引起靜脈血液淤滯。靜脈高壓,垂直血柱重力作用,首先破壞股淺靜脈第一對瓣膜,最終損壞其遠側股淺靜脈中的諸瓣膜。
4.深靜脈瓣膜發育異常,僅有單葉,或雖有三葉但不在同一平面,或瓣膜缺如,必然失去正常的瓣膜關閉功能。

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發生的時間和程度,取決於肢體靜脈瓣膜病變的部位和瓣膜功能狀態,以及深淺靜脈交通支功能狀況。本病發病比較緩慢,多數患者在20歲以後發作,多以下肢靜脈曲張為主要表現,隨年齡增長而逐漸加重,並可伴有小腿沉重、脹痛、腫脹等症狀。患者主要表現為淺靜脈迂曲、擴張,小腿沉重、疲累感、腫脹和脹痛,長久站立、遠行後加重,平臥休息後減輕,偶有夜間小腿肌肉痙攣抽搐疼痛。並發血栓性淺靜脈炎時出現局部疼痛,嚴重者會出現靜脈性潰瘍。

檢查

1.彩色都卜勒超聲
可發現下肢靜脈瓣膜關閉不全,通過valsalva試驗(Valsalva試驗是令病人行強力閉呼動作,即深吸氣後緊閉聲門,再用力做呼氣動作,呼氣時對抗緊閉的會厭,通過增加胸內壓來影響血液循環和自主神經功能狀態,進而達到診療目的的一種臨床生理試驗)根據反流時間、速度和範圍評估反流程度。
2.下肢靜脈造影
順行、逆行造影發現深靜脈內瓣膜影模糊不清、不呈明顯竹節樣改變,造影劑向遠側倒流。
3.靜脈壓測定
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時靜脈壓力升高,活動後壓力恢復時間延長。
4.容積描記
通過血容量的變化,反映靜脈功能和反流水平。

診斷

診斷要點如下。
1.大多為長期站立及強體力勞動者,可具有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的症狀與體徵。患肢腫脹,久立時出現膨脹性劇烈疼痛。
2.彩色都卜勒超聲檢查多作為篩查用,可發現股、膕靜脈瓣膜關閉不全,且未發現深靜脈血栓形成。
3.順行或逆行靜脈造影為最可靠的檢查方法,並可依據其結果進行瓣膜功能分級。
Ⅰ級:瓣膜功能良好。造影劑無明顯逆流。
Ⅱ級:瓣膜最輕度關閉不全。造影劑逆流至大腿近端。
Ⅲ級:瓣膜輕度關閉不全。造影劑逆流至膝上。
Ⅳ級:瓣膜中度關閉不全。造影劑逆流至膝下。
V級:瓣膜嚴重關閉不全。造影劑逆流到小腿部直到踝水平。

治療

1.保守治療
抬高患肢、適當活動、套用彈性繃帶,避免久站、久坐、肢體下垂等,改善慢性咳嗽、肥胖、慢性便秘等增加腹壓的因素,減少瓣膜功能不全的靜脈腔內壓力。
2.手術治療
診斷明確,且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較重者均可考慮手術治療,方法如下。
(1)靜脈瓣膜修復術:主要針對患肢股淺靜脈第一對瓣膜或膕靜脈瓣膜。主要方法有戴戒術、股靜脈切開瓣膜修復術和利用血管鏡行瓣膜修復術。
(2)帶瓣靜脈段移植術:僅適合於無瓣者,或瓣膜已無法修復者。
(3)淺靜脈高位結紮和剝脫術:對於股靜脈返流不超過膝下者可行此法,但術後應同時穿循環驅動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