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選集

南懷瑾選集

《南懷瑾選集》是2006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南懷瑾。

基本介紹

作者簡介,個人經歷,內容簡介,各卷收錄情況,詳細介紹,收錄情況,編輯推薦,目錄,序言,

作者簡介

青年時代,正值抗戰軍興。南懷瑾先生毅然辭親遠遊,曾任教於中央軍校,又入華西壩金陵大學,研究社會福利學,以其服務社會大眾。其時,每逢假日閒暇,胤以芒鞋竹杖,遍歷名山大川,尋訪高僧奇士。復於青城山靈嚴寺,有緣結識名重一時的川北禪宗大師袁煥仙先生,遂拜門牆,竟毅然辭去中央軍校教官之職,追隨袁先生左右,潛心研修佛學。1943年入峨眉山大坪寺閉關修持,閉關三年間,遍閱《大藏經》萬萬卷,印證個人修持所得,遂至終身受益無窮。1945年,遠走康藏,參訪密宗各派,得到貢嘎活佛等多位著名活佛、高僧的真傳,佛法修持更為精湛,得到白教黃教、紅教、花教等各教派的印證,被承認為密宗上師。

個人經歷

南懷瑾先生是一位在海內外享有盛譽的著名學者。1918年生於浙江溫州樂清縣的一戶書香門第之家他幼蒙庭訓,少習諸子百家之學。抗日戰爭爆發以後,時值青年的南懷瑾投筆從戎,躍馬於西南邊陲。爾後返蜀,執教於當時的中央軍校、金陵大學。他資稟超脫,不為物羈,每逢假日閒暇,輒以芒鞋竹杖,遍歷名山大川,訪求高僧奇士。曾隱遁於峨眉山大坪寺,閉關三年,通讀卷帙浩瀚的《大藏經》。旋走康藏,參訪密宗大德,對藏傳佛教的各派學說均有精深的研究。離藏以後,轉赴昆明,初講學於雲南大學,後任教於四川大學。抗戰勝利後,回到家鄉。不久歸隱於杭州天竺山、江西廬山,潛心治學。去台灣以後,先後受聘於文化大學、輔仁大學,以及其他大學、研究所,傳學於日本、美國和中美洲諸國。近年遷居香港,為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做了大量的工作。南懷瑾先生熟習經史子集,貫通東西文化,學識淵博,著作等身。特別是他用“經史合參”的方法,講解儒釋道三教名典,旁徵博引,拈提古今,蘊意深邃,生動幽默,在普及中國傳統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峽兩岸各層次讀者的喜愛。

內容簡介

復旦大學出版社為國內最早出版南懷瑾著述的出版社,也是出版南懷瑾著述數量最多、品種最為齊全的一家出版單位。所出的南懷瑾著述總計有二十四種,基本上都是他的代表作。茲經作者和原出版單位授權,將南懷瑾先生的這些著述彙編成十卷,精裝印行,以滿足廣大讀者閱讀和收藏的需要。

各卷收錄情況

各卷收錄情況如下:
第一卷:《論語別裁
第二卷:《老子他說》、《孟子旁通
第三卷:《易經雜說》、《易經系傳別講
第四卷:《禪宗與道家》、《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
第五卷:《禪海蠡測》、《禪話》、《中國佛教發展史略》、《中國道教發展史略
第七卷:《如何修證佛法》、《藥師經的濟世觀》、《學佛者的基本信念
第八卷:《金剛經說什麼》、《楞嚴大義今釋
第九卷:《圓覺經略說》、《定慧初修》、《楞伽大義今釋
第十卷:《原本大學微言》。

詳細介紹

圓覺經》是唐代華嚴宗奉習的一部重要經典。它全稱《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一卷,由唐代佛陀多羅譯出。經中以佛應文殊師利等十二位菩薩之請,一一說法的方式,論述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的理論,以及“修止”、“修觀”、“修禪”的修行方法。唐代華嚴宗五祖宗密說,他“禪遇南宗,教逢《圓覺》”,就是因讀《圓覺經》而悟教理的。之後,他撰寫了《圓覺經大疏》、《圓覺經大疏鈔》、《圓覺經道場修證儀》等著作,以弘揚《圓覺經》,《圓覺經》因此而馳名佛教界。本書為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有關《圓覺經》的講記,最初在佛教雜誌上連載,以後匯集成書。作者以深厚的學術功底,對《圓覺經》的原文進行了逐句、逐段的講解,變艱澀為流暢,化深奧為通俗,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戒”(戒律)、“定”(禪定)、“慧”(智慧),是佛教全部學說的三大組成部分。戒,是用來防非止惡的;定,是用來息慮靜緣的;慧,是用來斷除煩惱的。它們之間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佛教人士修學的基本內容。本書收錄了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所作的一組佛學講演錄。其中,前三篇是有關修習“戒、定、慧”三學的論述的摘要(首篇《修止觀與參話頭》為南懷瑾的老師袁煥仙先生所作),後六篇是作者對《觀無量壽佛經》(淨土宗的根本經典之一)以及禪觀、般若正觀、觀音法門淨土法門等所作的通俗的講解。
楞伽經》是唯識宗的根本典據“六經十一論”之一,也是早期禪宗依奉的重要經典(早期禪宗代表人物因此而得名“楞伽師”),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廣泛的影響。它全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由劉宋求那跋陀羅於元嘉二十年(443)譯出。經中通過佛在南海之濱的楞伽山,答大慧菩薩一百零八問的方式,論述了“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四種禪”等義,而以“如來藏識” (即“阿賴耶識”)為歸結點。本書為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撰著的《楞伽經》全本的大義今釋。內容包括:原文、今譯和串講(用括弧、另段的方式標出)。全書深入淺出,文句流暢,是一部將學術性和通俗性融為一體的別具特色的《楞伽經》讀本。

收錄情況

各卷收錄情況如下:
第一卷:《論語別裁
第二卷:《老子他說》、《孟子旁通
第三卷:《易經雜說》、《易經系傳別講
第五卷:《禪海蠡測》、《禪話》、《中國佛教發展史略》、《中國道教發展史略
第七卷:《如何修證佛法》、《藥師經的濟世觀》、《學佛者的基本信念
第八卷:《金剛經說什麼》、《楞嚴大義今釋
第九卷:《圓覺經略說》、《定慧初修》、《楞伽大義今釋
第十卷:《原本大學微言》。

編輯推薦

復旦大學出版社為國內最早出版南懷瑾著述的出版社,也是出版南懷瑾著述數量最多、品種最為齊全的一家出版單位。所出的南懷瑾著述總計有二十四種,基本上都是他的代表作。茲經作者和原出版單位授權,將南懷瑾先生的這些著述彙編成十卷,精裝印行,以滿足廣大讀者閱讀和收藏的需要。在海峽兩岸以及海外的中國人社會有一種說法:當代人不讀南懷瑾,就不知道何為中國文化。有人稱他為國學大師、易學大師,有人稱他為佛學大師、禪宗大師、密宗上師,也有人稱他為當代道家或現代隱士。這些稱謂似是而非,因為每一種說法都只涉及了懷師學問人生的一個側面,而猶未識其詳。
如今的學者所受的都是西式教育,大多將人類文化知識分門別類,成為專攻一門的專家。因此,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往往是支離破碎的。由於特殊的人生經歷和治學門徑,使懷師不同於一般學者,而能出入於儒、佛、道之間。可以說,沒有懷師這樣的學養,實在很難擔負起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重任。

目錄

南懷瑾選集:第一卷(論語別裁)
出版說明
再版記言
前言
學而第一
三言四語
語文的變與不變
四書五經的假面目
被忽視的道家
三家店賣的是什麼
冤枉的一打
再論《論語》
學而有何樂?
真人和假人?
寂寞的享受?
誰來了解你?
愛與罪
孝道是這樣一個東西
禿頭的十字架
誰能忘情?
花言巧語?
三面鏡子?
可愛的小學生
飲食男女
沒有朋友的上帝
種瓜者
孔子的素描?
五字串通五經
善知識與惡知識?
老鼠生兒的孝道?
無所適從的禮俗?
上帝的外婆是誰?
三國演義》的幕後功勞
多才多藝的子貢
詩的人生
為政第二
孔子不談政治
大政治家的風範
星辰知多少
劉備上了曹操的當
從颱風了解人生?
聖人也勢利嗎?
悠美的情歌
詩的偉大
窮哉法治
孔子的自剖
車上的一課
以孝治天下
康麻子的教孝教忠
晚娘面孔難為人?
孔子也會看相?
是什麼東西?
異端與偏激?
由養士到考試
天下英雄入彀中?
千里求官只為財?
治國難!齊家更難
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長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先進第十一
顏淵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憲問第十四
衛靈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陽貨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張第十九
堯曰第二十
鄉黨第十
附錄
南懷瑾先生著述目錄
南懷瑾選集:第二卷(老子他說·孟子旁通)
南懷瑾選集:第三卷(易經雜說·易經系傳別講)
南懷瑾選集:第四卷(禪宗與道家·道有、密宗與東方神秘學·靜會修道與長生不老)
南懷瑾選集:第五卷(禪海蠡測·禪話·中國佛教發展史路·中國道教發展史路)
南懷瑾選集:第六卷(歷史的經驗·亦新亦舊的一代·中國文化泛言)
南懷瑾選集:第七卷(如何修證佛法·藥師經的濟世觀·學佛者的基本信念)
南懷瑾選集:第八卷(金剛經說什麼·愣嚴大義今釋)
南懷瑾選集:第九卷(圓覺經略說·定慧初修·愣伽大義今釋)
南懷瑾選集:第十卷(原本大學微言)

序言

儒師帝王鑑 ——張居正眼中的《論語》 國學大師錢穆先生說過這樣一番話:“任何人,倘能每天抽出幾分鐘時間,不論枕上、廁上,舟船上,任何處,可拿出論語,讀其一章或二章。… …若使中國人,只要有讀中學的程度,每人到六十歲,都讀過論語四十遍到一百遍,那都成聖人之徒,那時的社會也會徹底變樣子。” 錢穆先生的這番評說,即道出了《論語》廣布於民間最為真實的景象。
流傳了兩千五百多年的《論語》,影響著世世代代的中國人。“《論語》自西漢以來,為中國識字人一部人人必讀書。”或許這也可以作為錢穆先生對《論語》饒有趣味的一項注釋。北宋名相趙普曾有言:“半部論語治天下。”這位少時為吏,讀書不多的名臣晚年卻常讀《論語》,他曾經對宋太宗趙光義說:“我用半部《論語》替太祖打天下,我再用半部《論語》替陛下治天下。”由此不難看到,儒家經典著作《論語》對於中國文化、中國人的重要影響是多么的深遠。
對一個喜歡讀書的人而言,無論何種原因,一本擁有大量讀者的書總是極具吸引力的,何況又是一本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書,一本我們身邊的人,以及我們接觸到的書籍中每每提到的典籍。或許,這種好奇即是一種吸引。
幾乎每箇中國人都能夠說上《論語》中的一兩段精闢的語句,諸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膾炙人口的佳句。有的人甚至對《論語》早已爛熟於心。讀者不僅能夠從《論語》中獲得較原文更為準確深刻的領悟,還會由此得到啟發,產生自己獨特的見解。然而《論語》的真諦,卻是要告訴我們,怎樣才能讓我們的心靈過上快樂的生活。
閱讀《論語》,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論語》是中國人的“聖書”,而作為這部書的主角孔子,自古就被譽為“聖人”。西漢司馬遷曾做過這樣一個頗為有趣的對比,他說:“天下君主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
……可謂至聖矣!”(《史記·孔子世家》)司馬遷眼裡的孔子是“布衣”,他認為,孔子有道德學問在,所以“傳十餘世”,而天下君主者流,“當時則榮,沒者已焉”,遠不及布衣孔子,足可以萬古流芳,成為聖人。
孔子畢其一生的倡導和歷代儒家的後續發展,使中國儒家學說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德治主義,他執著地倡導德化社會與德化人生。德化社會的最高標準是“禮”,德化人生的最高價值是“仁”。孔子教導人們積極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處人與自然的關係,他還闡述和弘揚了人不僅要“仁民”,也要“愛物”的道理。孔子堅決主張國家要實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會與文化得到發展。孔子認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於造就理想人格以創立理想社會,通過潛志躬行“內聖外王之道”,以達到“天下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於孔子的卓越貢獻和思想影響深遠,他才被中國人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論語》以其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歷代大儒對《論語》的注釋、解讀也可謂汗牛充棟,浩如煙海。從一千七百多年前何晏的《集解》到八百年前朱熹的注釋,及至一百七十年的劉氏《正義》…… 民國的程樹得曾把相關書目統計過,大致有十類四百八十多種,二百萬字之巨。這還是留存下來有名目的,如果添加上近些年的注釋解讀,考慮流失散落的注釋解讀文本,這數字怕是會更驚人。
歷代有關講評《論語》的經典之作,現如今想要看到也並非難事。而現在為大家呈現的則一本別具特色的詮釋《論語》的著作,作者張居正是萬曆首輔,他所講評的《論語》是專為萬曆皇帝所作,幾百年來一直是內閣的典藏經典著作,非常人所能見也!全書以明代的白話體詮釋經典,在經典中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穿越一千多年的時間隧道,體悟經典的平凡智慧。
張居正,這位明萬曆年間曾因厲行改革而彪炳史冊的一位傳奇人物,在榮登首輔之位後,理政十年:整飭吏治,刷新頹風;整肅教育,延攬濟世之才;革新稅賦,梳理財政。拯朱明王朝之將傾,使萬曆時期成為明王朝最為富庶的時代。
張居正無疑是最為成功和傑出的改革家,但他同樣還有不被人們所熟知的身份——帝師——萬曆皇帝朱翊鈞的老師。萬曆皇帝初為太子的時候僅有四歲,六歲出閣讀書,為其發蒙的便是張居正。張居正的學術思想是博採眾家之長,有法家、也有儒家,還有兵家、歷代理財變法之學,甚至還有黃老學說。他的思想雖然不是主推儒家,但是儒家對於中國歷史的巨大影響他肯定是不敢忽視和小看的。
在普通百姓看來,貴為天子之師,自是高不可攀。然而帝王師除了“師 ”的身份而外,仍舊是“天子腳下一臣爾”。儘管皇帝是學生,卻高坐於殿上聽講,而老師則跪著進學。僅憑這一點來看,可知所謂的帝王師,不過是更受尊敬的僕人罷了。因而,在皇帝面前講學,老師大都戰戰兢兢,除了按先帝的遺訓講述孔孟之道外,哪裡還敢摻雜自己的經邦濟世之語? 然而,對於孔孟學說,張居正卻有著自己的看法和見解。他不拘泥於儒經章句,也不贊成受制於先儒的具體措置,主張“明大體”,“認本真”。
基於此,張居正在教導小皇帝的時候,並不是讓其死讀四書五經的,而是積極地來引導,循循善誘,讓其參悟經書之後的內容,這恰恰剛好和孔子在講學的心境、語境是不謀而合。比如在講評“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段時,張居正的言說仿佛使人看到孔子在講堂之上一本正經地對學生們說,紅燒肉一定要切成方塊!不禁使人聯想見孔子的另一面。閱讀《論語》,我們不僅能夠體味孔門獨家修身秘籍,更能透過張居正的評說,認識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
現實的世界充滿著生命活力,五彩斑斕。而孔子似乎是灰色的,晦澀的,艱深的,難以琢磨的,因而我們才要將理論的灰色和繽紛的實際連結起來。也正是因為有了生活的五彩繽紛,理論的灰色才不顯得死寂;也正因為有了思想的高貴純粹,紛繁的世界才不至於俗不可耐。灰色提升著品位,而多彩保證了活力。品讀經典,感悟人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