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山(陝西山陽縣境內山脈)

天竺山(陝西山陽縣境內山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天竺山,又名天柱山,位於陝西省山陽縣城東南部的鶻嶺以南,鄖嶺以北,距山陽縣城30千米。天竺山崔嵬而奇險,聞名遐邇。唐代羅公遠、宋代理學家邵雍都在此山隱居。天竺山森林公園屬國營天竺山林場轄區,東西長40千米,南北寬25千米,公園面積1058公頃,森林覆蓋率88%。

2018中國西北旅遊行銷大會暨旅遊裝備展上,入圍“神奇西北100景”榜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天竺山
  • 別稱:天柱山
  • 所屬山系:秦嶺東段鶻嶺山系
  • 地理位置:陝西省山陽縣城東南部
  • 走向:東西走向
  • 主峰:大頂峰
  • 周長:65公里
  • 總面積:40平方公里
  • 最高海拔:2074.4米
地質特徵,地形特徵,山地特點,主要山峰,河谷地貌,景物景觀,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歷史文化,佛教,道教,開發保護,

地質特徵

商洛地質考察表明,數十億年前,山陽與商縣之間,是一個東西伸展的古海槽。歷經數次地殼升降,逐漸抬起成隆,形成貫穿東西的長嶺,地史構造叫太古凸起。後當古秦嶺開始抬升時,它的兩側緩慢沉降凹陷,高壩、色河至鳳鎮一帶陷為紡棰形海槽。經過幾億年後,由於地殼作用,又開始隆起,逐漸和太古凸地聯成一片。隨著燕山運動,商洛北部太古、元古代陸地升起了陡峭高聳的山脈,南部和西部再次凹陷成海。這種古生代海,早期分布在湘河至中村以南,而後由於地盤東升西降、北抬南陷,天柱山(天竺山)至南寬坪以西、高壩至色河以南凹陷成最後一片海區。約兩億年前,強烈的印支地殼運動後,這些沉積地段又開始上升,海水最後退出。受東西向和西北至東南向的構造斷裂所控制,發育成嶺谷結構地貌。中生代末期,地質結構基本定型,自第三紀、第四紀以來,新構造運動承繼了老構造格局,具有間歇性斷塊分異運動特點,同時遭受長期風化、剝蝕和河流切割,逐漸形成結構複雜、岡嶺迭嶂、峽谷深邃的山地地貌。
天竺山
山陽縣地質構造屬秦祁地槽型東秦嶺褶皺系,境內有兩個褶皺帶。北部屬華力西褶皺帶,南部屬印支褶皺帶。兩條復活斷裂帶(牛耳川~銀花;板岩~王閻)將南北相隔,呈東西展開,岩性變化較大,地層出露較全。地層主要為中上泥盆統和下石炭統,岩漿活動以燕山區為主。岩石多種多樣,主要為結晶變質岩系和花岡岩。鶻嶺一帶主要為板岩、頁岩、千枚岩、石英沙岩。

地形特徵

山地特點

天竺山,又名天柱山(天竺山),屬秦嶺東段鶻嶺山系山地,位於山陽縣城東南部的鶻嶺以南,鄖嶺以北,距縣城30千米,主體正面在法官鄉僧道關村。天柱山(天竺山),在山陽縣縣城東南40公里處,是全縣最高最大的山。北起板倉老溝口,南至松坪古墓溝,東至扁頭僧道關,西連長溝七里峽,周長65公里。東西走向,總面積40平方公里。山頂寬闊,四圍羅列七峰。
天竺山地形概貌天竺山地形概貌

主要山峰

山峰最低海拔1255米,最高海拔2074.4米。山有七峰相對,主峰有北峰大頂山、東峰鐵鐘坪、南峰虹池梁、西峰松樹盪。
天竺山山峰特點天竺山山峰特點
北部大頂峰,屬主峰,海拔2074米。山巔驟崛一柱,高二百餘米,圍三百餘米,形如竹節,柱體奇石軒露,古松倒掛,朝嵐暮靄,晴霧不散。
四凳,天柱山(天竺山)迤西至板倉西南,突起四峰,成梯級排列,東西走向,主凳海拔1729米,山間雜木茂密。
雙鳳冠,在扁頭溪西,南北走向,海拔1985米。山姿巍峨,頂分二峰,岩嘴突出,猶如鳳冠。
大天堂,座落扁頭溪西南9公里,主峰1488米。山勢險峻,道路崎嶇,雜花生樹,風景秀麗,故有“大天堂”之雅號。
杜家山,在松坪鄉東北3公里處,海拔1120米,山壁陡峭難攀。(以上5山屬天柱山(天竺山)南迤分支,為兩岔河與箭河分水嶺)

河谷地貌

位於金錢河(漢江的支流)的上游,源出天柱山(天竺山)的主要河流有箭河、兩岔河等,均為金錢河的支流。箭河,源出板倉柳山坡,流經松坪、蓮花,於同安上薄嶺入金錢河。全長28公里,平均寬度15米,落差10米,流域面積179平方公里,上段山高谷深,流水湍急,有著名的十里峽、七里峽,狹隘如堰。
兩岔河。源出天柱山(天竺山)東麓,穿扁頭溪、兩岔,至法官土地嶺底入靳家河。長17公里,落差509米,流域面積104平方公里。上部為片岩地貌,每逢陰雨季節,周山清泉外涌。久旱則乾涸。河谷內地形為河灘地和沖積扇形小土原,地勢平緩,土層較厚,為本縣糧油產區,也是人口居住最稠密的地方。

景物景觀

自然景觀

天柱摩霄,山陽古八景之定。城南八十里,矗峰直削,是名天柱山(天竺山),諸山羅列,若兒孫然。儼似蓬壺仙子冠碧煙、披紫霞、帶虹霓,手擘絳霄,口吸銀河,直若天為山所擎者,故名“天柱”。陳愈愚有詩云:拔出群嵐數萬里,青天像外露奇峰。懸岩向背疑風雨,絕頂陰晴變夏冬。羅列兒孫排玉筍,撐持砥柱現芙蓉。仙緣有分誰修到,下界聲傳古寺鐘。
天竺雲海,雨過天晴,團團白雲匯聚于山腰,向開鋪展彌散,剎時形成波濤滾滾的海洋,好似水漫金山。東西側壁立萬仞,壁上碥道,皆人工鑿成。人稱閻王碥。西側碥上有鐵索,險峽處有獨木橋;臨箭河處有著名的七里峽。兩壁對峙,仰望青天一線,藤蔓交接,綠蔭翳天,一溪南瀉,水聲如雷,大有一夫擋道,萬夫莫開之勢。陳魯齋先生《登天柱山(天竺山)》詩曰:置身如在九霄中,萬里川原一覽空,呼吸可能通帝座,壯懷直欲問天公,懸岩峻峭巨靈劈,大地撐持砥柱間,秋色西來風日麗,下方佳氣鬱蔥蔥,這正是對天竺山雄偉氣勢的真實寫照。

人文景觀

有人文景觀60餘處,其中古蹟6處,景點58個。
天竺山道觀廟宇天竺山道觀廟宇
石水塔,建於宋朝,位於鐵瓦殿後百米,塔高丈余,圍數尺,傳為鐵板道人所造,共3座,外呈圓形,傳神生動,工藝獨特。
雙峰觀,是戰爭年代我黨領導人李先念率軍由湖北到商洛,在此休整之地;
雲蓋寺,宋邵雍在此隱居時新建。
藏經洞,清蜀僧超古禪師為藏經所鑿。
上天堂,建於南北朝時期,為最早的宮觀遺址。
藥王廟,在主峰山腰兩千米處,明石刻藥王廟3字至今無損。
除此,山麓有黑龍洞、朝陽洞、穿心洞等24洞,有繡女峰、疊翠峰,三星峰、飛身峰等12峰,有月亮石、葫蘆石等12石。公園附近還有祖師洞、焦贊孟良洞、仙佛洞、元覺寺、擂鼓台、蠻王石、箭石埡、僧道關等。
天竺山山頂平坦,視野開闊,群峰羅列,易守難攻。解放戰爭時期,當地游擊隊出沒此山,迴旋擊敵。
僧道關,在天柱山(天竺山)東南麓扁頭溪鄉,距城47公里。相傳北宋時有八百鐵陀僧居此設關抗拒宋軍楊文廣,故名。1957年山漫公路通車前,此關地當山陽至漫川交通要衝。

歷史文化

自漢以來,天竺山就是道教活動的中心,歷代建築古寺廟10餘處。民國前上山僧尼很多,1960年有20多人下山還俗。21世紀起,又有僧尼上山,香火甚盛,遊客眾多,每年有10萬多人次,天竺山古建築群對我們研究道教的歷史和漢、唐的塑造藝術有重要價值。

佛教

志載:唐貞觀三年(629),慧遠禪師杖錫天柱山(天竺山),造雲蓋寺.元大德元年(1297),寺僧華藏掘地得斷裂殘碑,上有“大唐貞觀三年”字樣。武則天永昌年間(689),本縣僧侶於漫川前店子摩岩洞中雕塑石佛一千尊,名曰“千佛洞”。北宋時,約有八百鐵陀僧居在天柱山(天竺山)和僧道關。

道教

清代同治以後,道教活動中心轉至原為佛教活動中心的天柱山(天竺山)。民國時期,道教活動較盛,山陽縣全縣著名道觀有混元洞、雲台山、饅頭山、太白洞、老莊廟、玉皇觀、三官殿、法官廟、仙姑洞、朝陽洞、白龍洞等,據1952年統計,全縣共有道觀37處,廟房478間,道士123人,道姑99人。其活動中心天柱山(天竺山),有房110間,住有道士38人,道姑29人,擁有耕地百餘畝,年收租課60石,布施白洋二千多元。1960年宗教改革時,第二十三代監院張志正以反革命罪被捕,道士道姑多遣散還俗。

開發保護

1960年建天柱山(天竺山)林場,場部設扁頭溪鄉銅塔溝,20世紀90年代有職工24人,技術幹部7人,經營天柱山(天竺山)周圍國有林3.5萬畝,年收入3萬元。2011年,開發為天竺山國家森林公園,並被評為AAAA級景區。天竺山國家森林公園屬國營天竺山林場轄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