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官窯素燒器座

南宋官窯素燒器座

此展品為南宋文物。口徑19厘米,足徑22厘米,高10厘米。橢圓圈形,斜直腹,腹壁中部增厚,足底平。生燒。現收藏於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宋官窯素燒器座
  • 館藏地點: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南復路60號
  • 所屬年代:宋
  • 口徑:19厘米
  • 足徑:22厘米
  • :10厘米
  • 所屬博物館: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
  • 所屬地區:浙江杭州
簡介,南宋官窯,素燒,相關研究,

簡介

此展品為南宋文物。口徑19厘米,足徑22厘米,高10厘米。橢圓圈形,斜直腹,腹壁中部增厚,足底平。生燒。土黃色厚胎,質軟。不見釉層,輪制墊燒。外壁以四條豎長扁條將器座分隔成四組,每兩組壁上飾有相向的一對凸雕夔龍紋,圓目翹角作前行狀,效果傳神動人。現收藏於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

南宋官窯

南宋官窯是官方的燒造瓷器的窯場,南宋時期勞動人民的制瓷技術有許多創造和進步。南宋建都臨安(今杭州)時,建立修內司、郊壇下窯,生產宮廷專用御品,故稱“南宋官窯”。
1976年,南宋官窯的恢複試制工作才全面開始。杭州瓷廠承擔了研試任務,1978年,仿官窯灰青釉和月白釉二類試製品研製成功。1986年,杭州南宋官窯研究所成立。同年,研製成功南宋官窯粉青金絲紋片瓷。杭州瓷廠杭州南宋官窯研究所仿製的南宋官窯,不但繼承了原有的以釉色取勝,以紋片著稱,以造型見長之三大優點,而且又發展了刻、畫、浮雕、堆塑與釉色結合等多種裝飾工藝,豐富了造型,增添了藝術感染力。
官窯分做兩個地方,一為北宋的汴京官窯,一為南宋南遷後高宗在杭州官窯杭州修內司官窯,亦稱內窯。然此項分類尚有紛歧意見,因為汴京遺址長埋於開封市底下,考古難以挖掘,只能藉由古籍記載來推測當時燒窯的情況。根據幾本古籍,如明初曹昭《格古論要》、南宋人所寫《負暄雜錄》、以及南宋《垣齋筆衡》所載,官窯的確分作南北兩處。

素燒

指先燒陶瓷生坯的一道工序。陶瓷器有二次燒成者,先素燒器坯,然後施釉再次入窯燒成。採用素燒方法的目的是增加坯體的機械強力,不易損壞。在正品素燒坯上施釉,不致因浸濕而散裂,可提高正品率、減少廢品和次品率。已發現素燒的有河南鞏縣唐三彩、河北磁縣宋金磁州窯低溫鉛釉陶器、河南禹縣宋鈞窯、浙江南宋龍泉窯等。
素燒是指未施釉生坯經一定溫度熱處理,使坯體具有一定機械強度的過程。素燒後的生坯施釉後再燒成則稱為釉燒。未經素燒的坯體直接入窯燒成製品稱為一次燒成
素燒的作用主要是使坯體內水分揮發、有機物揮發和燃燒、碳酸鹽分解,礦物組成和結構初步形成,從而使坯體具有足夠的強度,以利於裝飾和施釉等加工過程,減少損耗,實現快速燒成,提高產品質量。
古代許多名瓷如唐三彩耀州瓷郎窯紅鈞紅天青釉及部分青瓷的瓷胎等都是經過素燒後再施釉。採用熔點較低的時(精陶骨灰瓷多孔陶瓷等),為使坯體達到較高的燒結程度,可先將生坯在較高的溫度(1200~1500℃)下素燒,施釉後再用較低的溫度(950~1050℃)進行釉燒。

相關研究

南宋官窯青瓷,離不開傳世品和窯址出土瓷片標本。傳世南宋官窯青瓷數量不多,而且絕大部分現收藏於故宮博物院和台灣省的台北故宮,少量散存於國內外其他大型博物館和私人手中。其造型以盤、碗、洗等圓器較多,器身有葵花、菱花諸式,均造型古樸。碗足多無釉露胎盤、洗以滿釉支燒者為多見,外底留下的支燒 。
對汝窯、張公巷窯和南宋官窯的瓷器類型和製作工藝進行較為細化的對比研究,得出如下結論:從瓷器類型對比看,汝窯、張公巷窯和南宋官窯形制有著一定的承繼關係,如張公巷窯對汝窯的形制的繼承、南宋官窯對汝窯、張公巷窯的形制繼承,但張公巷窯在繼承汝窯形制的基礎上有了自己的新發展,也包括南宋官窯中的烏龜山和老虎洞也都發展了自己新的特色
從裝飾手法看,南宋官窯裝飾手法在繼承汝窯的基礎上有了新發展;從裝飾紋樣看,汝窯、南宋官窯都有蓮瓣紋、弦紋、牡丹紋、龍紋,說明南宋官窯對汝窯有繼承關係,但南宋官窯瓷器上的紋飾題材還有荷葉筋脈紋、鳳鳥紋、蕉葉紋、竹葉紋、鴨紋、雲雷紋等獨特紋飾,說明南宋官窯紋飾又有自己的創新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