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光復起義

南京光復起義

基本介紹

  • 名稱:南京光復起義
  • 地點:南京
  • 時間:1911年11月24日—12月1日
  • 參戰方:同盟會 清軍
  • 結果:同盟會 勝利
背景,起因,理解,延伸,發展,籌划起義,發動起義,結果,歷史意義,

背景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的槍聲震撼全國,並引起漫天革命烽火。各地紛起回響,先後光復的地方有湖南長沙、陝西西安(10月22日),江西九江(10月23日),山西太原(10月29日),雲南昆明、江西南昌(10月31日),上海、貴州貴陽(11月4日),浙江杭州、江蘇蘇州、安徽壽州(11月5日),廣西桂林、江蘇鎮江(11月8日)等地。地處全國重要地位的南京亦處在風口浪尖,當時清廷新建陸軍28個鎮(相當於師)中的新軍第9鎮駐紮於南京。該鎮系兩江總督周馥於1905年奏請編練,由徐紹楨統領,全鎮轄步兵第17、18協(相當於旅),馬隊1標(相當於團),炮隊1標,工程隊1營,輜重隊1營,憲兵隊3營,共萬餘人。除步兵第18協司令部和其所轄的步兵第35標駐鎮江,第36標駐江陰外,其餘各部隊均駐南京。此時,南京本駐有江防軍,被稱為舊軍。江防軍軍統張勛統轄步馬兵23個營,分駐於南京城內外各要隘,擔任防務。而新軍則駐城內,專事訓練。這兩支部隊,同駐一地,新軍則鄙視舊軍,舊軍則嫉妒新軍,雙方幾成冰炭。​

起因

清兩江總督張人駿因害怕第9鎮新軍效法武昌發動起義,一邊逼迫第9鎮離開南京,一邊急令江寧將軍鐵良親自坐鎮南京,並調江南提督張勛率江防軍入守。新軍第9鎮官兵多傾向革命,謀舉義以應武昌,統制徐紹楨亦思起義,然攝於鐵良及二張威勢,彷徨不定。與此同時,范鴻仙陳其美于右任等在上海也積極回響武昌革命之行動,決定在南京、杭州、上海等地發動起義,南京的義舉由范鴻仙和柏文蔚分工負責。10月24日,范鴻仙與柏文蔚同赴南京開展工作。范鴻仙往說徐曰:滿清無道,百姓分崩,今義師奮起,海內回響,此天亡之時,將年(指徐)明德英才,總茲戎重,苟動炮鼓,扶義征伐,孰敢不從!以此誅鋤胡虜,匡淵華夏,誠千載一時之機會也。徐紹楨然其言,方準備起事,被張人駿覺查,乃收繳新軍士兵的子彈,每人只發給演習用的3-5顆子彈,令出屯秣陵關。10月30日,徐紹幀無奈率第9鎮司令部,步兵17協(轄步兵第33、34兩標),馬隊第9標,炮隊第9標,工程隊第9營,輜重隊第9營,憲兵隊3個營開赴秣陵關。11月3日,徐紹幀在群情激奮、大勢所趨的情形下,終於決定發動起義。​
柏文蔚柏文蔚

理解

柏文蔚(1876~1947),字烈武,生於壽縣南鄉柏家寨一個世代書香門第。幼年習讀《山海經》、《爾雅》、四子書、七經等,還常常帶領小夥伴們模仿軍人擺陣操練,他邊指揮邊對大家說:要殺盡一切惡人及貪官污吏。年齡稍大後,他研究農學,雖“胼手胝足,處之夷然,不以為苦。”柏文蔚16 歲時,代父到私塾館授課3 年。柏文蔚父親望子成仕,多次要他參加科考應試。父命難違,21 歲那年他前往應試,從州試、府試、到院試,得心應手,一發即中。父母高興,鄉里羨慕,而他自己卻認為:“經國大計,不在此雕蟲小技也。”
中日甲午戰敗後,柏文蔚與孫毓筠、張樹侯等人在壽城內創立了“閱書報社”,同時改良藏書樓,創立天足會,把改良思想付諸初步實踐。​

延伸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 年)夏,柏文蔚考入求是學堂(後改名安徽大學堂)。知清廷與俄羅斯訂西藏密約,乃奔走呼號,痛斥清廷喪權辱國之非。他曾多次去南京,結識了趙聲、張伯純等革命志士,共同組織了反清革命團體“強國會”。光緒二十九年,陳獨秀、潘贊化等留日學生回國,在安慶召集各校學生於藏書樓前集會,柏文蔚在演說中慷慨激昂,強烈抨擊清廷“寧以土地送友邦,不以土地遺漢人”的謬論,激勵青年攜手“革除惡政,拯民於水火。”與會人驚呼:柏君真英雄也!安慶知府聞此,惱羞成怒,查封了藏書樓,迫害參加集會的學生,柏文蔚憤而退學。
光緒三十年春,柏文蔚投武備練軍學堂充當學兵。他聯絡熊成基、倪映典等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學,發起組織“同學會”,探討如何推翻清王朝、推動社會進步的道路。在練軍學堂卒業後,柏文蔚應安徽公學校長李光炯邀約入校任體操教習。​

發展

籌划起義

范鴻仙急返上海,三天之內調運炸彈1200顆,購手槍500支運往南京,可是沒等到武器炸藥全部運到,徐紹幀就提前發動了起義。8日,駐秣陵關的新軍與城內督署衛隊營官兵相約起事,被發覺,衛隊營管帶(相當於營長)被殺,官兵泰豐戰死。秣陵關的新軍在行動倉促,彈藥不濟的情況下,只得急攻雨花台張勛江防營守軍,但死傷達300多人未能克服。9日,全軍分向鎮江、蕪湖退卻,秣陵關起義失敗,但它揭開了南京光復的序幕。
張勛張勛
南京秣陵關起義失利之後,上海同盟會中部總會隨即召開緊急會議,會議一致決議,策動江浙各軍組編聯軍,為再次進攻南京的基本武力,並通電已光復的各省,速派援軍,共赴事功。11月11日,江浙聯軍總司令部在鎮江成立。徐紹幀任總司令,范鴻仙、于右任等為顧問,孫毓筠為軍事參議。並設有參謀、經理、執法、軍醫、秘書、外交、交通、庶務等部以及警備隊,上海總兵站……。在新編組的江浙聯軍中,有淞軍司令洪承典所部約1000人,淞軍統領黎天才所部600餘人,蘇軍司令劉之潔所部3000人,浙軍司令朱瑞所部3000人,鎮軍林述慶所部3000人,還有柏文蔚所率的淮軍2000人,徐寶山所率的揚軍2000人,人數多達萬餘人。並同時發布檄南京文:“洗二百年來之奇辱,會看赤日之再起,拯大千世界之沉疴,快搗黃龍而痛飲。”
此時在南京城郊各地的清朝軍隊,有張勛江防營約6000人,王有宏巡防營約6000人,徐州鎮胡令宣兵2000人,督署衛隊2000人,旗營兵3000人,兵力總數近20000人。為此江浙聯軍總司令徐紹楨在各軍部隊編組就緒後,三次召開聯軍參謀團會議,議定採取以聯軍主力攻奪天堡城,另以一部進攻雨花台的雙管齊下戰術。攻擊分配任務如下:“浙軍任攻中堅,由麒麟門進占紫金山;蘇軍任攻南路,進占雨花台;淞軍任攻北路,收復烏龍、幕府兩山;鎮軍任攻天堡城。”

發動起義

11月20日,聯軍會攻南京的戰鬥打響。11月24日,徐紹楨發布了總進攻令,各部隊迅速行動。淞軍統領黎天才率部向烏龍山、幕府山挺進,因同盟會會員成鯤等人工作,淞軍不費一槍一彈就占領了烏龍山。25日又會同浙軍一部,乘勝占領幕府山。24日時浙軍主力則由東流向麒麟門進軍,25日,在馬群與清軍遭遇,奮勇奪得5個山頭。26日,張勛親率8000人圍攻浙軍,危急時刻,浙軍參謀長呂公望親臨前線督戰,淞軍1營及鎮軍馬隊也馳回,三軍奮起反擊,擊斃清軍統領王有宏、殲敵2000餘人。蘇軍進攻較順利,於27日占領七橋瓮、上方門,與浙軍遙成犄角之勢。28日晚,各軍均向南京城發起攻擊,但遭清軍頑抗,兼之富貴山、獅子山、天堡城的大炮轟擊,苦戰一夜後退回原地。徐紹楨急令鎮軍、浙軍、洪承典淞軍聯攻天堡城。30日午,鎮軍佘長春管帶率一營人馬攻上紫金山高峰,可俯擊天堡城守敵,使守軍處於腹背受敵的境地。此時清軍施計詐降,致使鎮軍楊韻柯管帶中彈身亡。義軍憤極,猛攻天堡城。至31日清晨,鎮軍首先突破,浙軍、淞軍又相繼攻入,至此,天堡城全部被聯軍占領。同時雨花台炮台亦被蘇軍占領,南京城郭險要已全部落入聯軍手中。但掌握江防軍,擁有實權的張勛負隅頑抗,不肯投降。聯軍使用大炮向城內太平門清軍瞭望台和北極閣張勛指揮所轟擊。張人駿與鐵良知南京不可守,遂請美籍教士鼓樓醫院院長馬林幫忙,在深夜用軟兜將他們從鬼臉城上墜出城外,後自下關登上日本兵艦逃往上海。12月1日夜,張勛亦見敗局已定,則率領殘兵2000餘人,出漢西門經大勝關渡江逃往徐州。張勛逃走後,徐州鎮胡令宣、巡防營統領張聯升趙榮華等各率殘部投降。“降幡高拂石頭城,日照雄關萬角聲;如此江山收一戰,居然還我漢家營!”林述慶欣喜之餘口占了這首七絕。
張人駿張人駿

結果

江浙聯軍經過7晝夜苦戰,終於在1911年12月2日光復南京。清軍在長江上的最後一個據點被攻克。​

歷史意義

南京的光復,使江南革命形勢得到穩定,為以後南京臨時政府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在辛亥革命成功、共和制的確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革命的過程中,南京的革命志士為實現民主共和而不顧安危,英勇奮戰的革命精神令人永遠景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