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原穴

原即原穴。原穴是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十二原穴,其意有二。指分布在人體手腕與足踝之間及以下、胸、臍等處的十二個原穴,即五臟輸穴和膏、肓的十二個原穴。具體指雙側的太淵2個(肺臟之原穴)、大陵2個(心臟之原穴→實指心包之原穴)、太沖2個(肝臟之原穴)、太白2個(脾臟之原穴)、太溪2個(腎臟之原穴)、鳩尾1個(膏之原穴)和脖胦1個(肓之原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二原穴
  • 分類:中醫
①五臟及膏肓的十二個原穴。即肺之原太淵,左右各一;心之原大陵,左右各一;脾之原太白,左右各一;腎之原太溪,左右各一;肝之原太沖,左右和一;膏之原鳩尾;肓之原脖胦氣海)。十二原穴主治五臟六腑的疾病。(出《靈樞·九針十二原》)
十二原穴
②五臟、心包及六腑的原穴,見《難經·六十六難》。參見原穴條。
又 十二原(穴)
原即原穴。原穴是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十二原穴,其意有二。
⑴指分布在人體手腕與足踝之間及以下、胸、臍等處的十二個原穴,即五臟輸穴和膏、肓的十二個原穴。具體指雙側的太淵2個(肺臟之原穴)、大陵2個(心臟之原穴→實指心包之原穴)、太沖2個(肝臟之原穴)、太白2個(脾臟之原穴)、太溪2個(腎臟之原穴)、鳩尾1個(膏之原穴)和脖胦1個(肓之原穴)。《靈樞·九針十二原》云:“陽中之少陰,肺也,其原出於太淵,太淵二;陽中之太陽,心也,其原出於大陵,大陵二;陰中之少陽,肝也,其原出於太沖,太沖二;陰中之至陰,脾也,其原出於太白,太白二;陰中之太陰,腎也,其原出於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於鳩尾,鳩尾一;肓之原,出於脖胦,脖胦一。”
馬蒔《素問注證發微》云:“按:本篇只言五臟之原,而不言六腑,乃以鳩尾、脖胦足之。《難經·六十六難》則五臟之外,言少陰之原出於兌骨,膽之原出於丘墟,胃之原出於沖陽,三焦之原出於陽池,膀胱之原出於京骨,大腸之原出於合谷,小腸之原出於腕骨,則始於十二原為悉耳。”
張介賓《類經·八卷·經絡類十五》註:“此十二原者,乃五臟之氣所注……上文五臟之原各二,並膏、肓之原,共為十二。”
按:心臟之原穴為何是大陵穴?因為心臟無腧穴之緣故。《靈樞·邪客》篇云:“黃帝曰:手少陰之脈獨無腧,何也?岐伯曰:少陰,心脈也……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故獨無腧焉。黃帝曰:少陰獨無腧者,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經病而髒不病,故獨取其經於掌後兌骨之端。其餘脈出入曲折,其行之疾徐,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也。”
實際上,心臟亦有腧穴及原穴,《內》、《難》經未載,原穴即上經文兌(銳)骨端之神門穴是也,晉·皇普謐《針灸甲乙經》予以補充心經之腧穴及心臟之原穴。《甲乙經·卷之三·手少陰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六》云:“神門者,土也。一名兌沖,一名中都。在掌後兌骨之端陷者中,手少陰脈之所注也,為俞。”
⑵十二經之原穴,簡稱十二原。
經氣“所注為輸”(輸乃五輸穴→井、滎、輸、經、合第三位),六陰經無原穴,乃以輸代原,即肺經之原太淵、心經之原神門肝經之原太沖、脾經之原太白、腎經之原太溪心包經之原大陵;六陽經經氣“所過為原”穴,即膽經之原丘墟胃經之原沖陽三焦經之原陽池膀胱經之原京骨大腸經之原合谷小腸經之原腕骨。
《難經·六十六難》云:“《經》言:肺之原出於太淵,心之原出於大陵,肝之原出於太沖,脾之原出於太白,腎之原出於太溪;少陰之原出於兌骨,膽之原出於丘墟,胃之原出於沖陽,三焦之原出於陽池,膀胱之原出於京骨,大腸之原出於合谷,小腸之原出於腕骨。”
《靈樞·本輸》篇云:“肺……注於太淵,太淵,魚後一寸陷者中也,為輸”、“心……注於大陵,大陵,掌後兩骨之間方下者也,為輸”、“肝……注於太沖,太沖,行間上二寸陷者之中也,為輸”、“脾……注於太白,太白,核骨之下也,為輸”、“腎……注於太溪,太溪,內踝之後,跟骨之上,陷中者也,為輸”、“膀胱……過於京骨,京骨,足外側大骨之下,為原”、“膽……過於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為原”、“胃……過於沖陽,沖陽,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為原”、“三焦者……過於陽池,陽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為原”、“手太陽小腸者……過於腕骨,腕骨,在手外側腕骨之前,為原”、“大腸上合手陽明……過於合谷,合谷,在大指岐骨之間,為原”。
《甲乙經·卷之三·手少陰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六》云:“心……神門者,土也。一名兌沖,一名中都。在掌後兌骨之端陷者中,手少陰脈之所注也,為俞。”
按:關於少陰心經之原穴,清·徐大椿《難經經釋》注云:“按:大陵乃手厥陰心主之穴,而此以為心之原者,何也?《靈·九針十二原篇》云:‘陽中之太陽,心也,其原出於大陵’、《靈·邪客篇》云:‘少陰獨無俞何也?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髒堅固,邪弗能容,……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此大陵所以為心之原也。其取神門,則又有說,《邪客篇》云:‘少陰獨無俞者,不病乎?曰:其外經病而髒不病,故獨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即此所謂兌骨也。然此乃治病取穴之法,而兌骨並非少陰之原也,今乃以大陵為心之原,又以兌骨為少陰之原,心即少陰也,如此則少陰不但有俞,且有兩俞矣,何弗深考也。又按:《靈·本輸篇》云:‘心出於中沖為井木,溜於勞宮為滎,注於大陵為俞,行於間使為經,入於曲澤為合’,此皆手厥陰之穴,而經以為心所出入之處,若厥陰本經,經文反不指明井、滎等穴,則手少陰之俞,即手厥陰之俞可知。至《甲乙經》始以少陰本經之‘少沖為井,少府為滎,神門為俞,靈道為經,少海為合’,至此而十二經之井、滎乃備。然此乃推測而定,實兩《經》之所無也。今以兌骨為少陰之原,此《甲乙經》之所本也。”所言甚是。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