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土語

北京土語

老北京的土語數不勝數。很多土語對於當今的時代來說,雖然陳舊了,但至今有的仍在沿用,它們當中不少反映了舊北京特有的名物制度等,頗有史料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土語
  • 流行地區:北京
  • 性質:地方方言
  • 起源:元朝
概況,來源,代表,窩脖送嫁妝,換取燈兒,拉洋片,撿煤核兒的,特點,揶揄的情味,鮮明的愛憎,很深的哲理,作品表現,北京土話集錦,北京叫賣聲,京味兒語言,北京話四級考試題,北京話,沿用,研究,意義,

概況

北京話並不等於北京土語,雖然它們的音系是同一的。全國通行的國語是以北京話為準,但北京土語則是縮在北京這個圈子裡,不是全國通行的。隨便舉幾個例子:奔飯冰核兒煤核兒、不走字兒、車匪、吃瓦片兒、吃柱子、池座兒、打鼓兒的大子兒當家的、肥子兒、伏地面、扛肩兒、窩脖兒、換取燈兒的、井窩子、擂磚的、喚頭剃頭挑子……這些語言現在幾乎很少有年輕人再說了,也許我們還可以在老舍的《駱駝祥子》里見到吧。
至於現在仍沿用於北京人口中的土語有:吃掛絡兒、眵目糊、吃了耗子藥、吃咂兒、出恭出虛恭搭街坊、打糙兒、打哈哈、屁股沉等等。

來源

北京土語的來源很廣,因為北京建都數百年,各地人人來人往,因此留下了各地的話,蒙古、滿洲、古漢語等等,再加上文化作品如元曲傳奇、《紅樓夢》、《兒女英雄傳》中所用的土語,一直都留在北京人的口中,所以北京人的語言可謂豐富極了。在徐世榮編著的《北京土語詞典》中,編者又在書前有一篇長文代序《北京土語探索》中將很多北京的土語進行分類、解析、歸納等,並舉例以說明。該書中有的不光是辭彙,還有些是歇後語或諺語。

代表

筆者擇錄了一些不出北京城圈的土語,這些土語“不雕不飾,純出自然”(我國名文藝作家端木蕻良語),讀起來情趣盎然。

窩脖送嫁妝

———老北京的苦力,窩著頸項,肩上扛著一個箱子,上面擺著精細易砸破的擺設:梳妝鏡匣、自鳴鐘、瓷帽筒,都是女兒家送到夫家的嫁妝,所以叫“窩脖送嫁妝”、“窩脖兒”,和“扛肩兒的”是同一種兩個名詞而已,都是老北京搬運公司的搬運形式,一般搬家也都用車載,但是細瓷玻璃擺設,就不能隨車運送,要找幾個窩脖兒代勞了。他們窩著脖子,低著頭,扛著嫁妝,一步步從女家走到夫家,不知道有多遠的路哪!要是在如今塞車現象普遍的北京,都得摔碎了吧。

換取燈兒

———在老北京,經常可以看見“換取燈兒”的這種沿街叫的婦女。她們穿著一身藍布棉衣或單衣,背後背著一個大竹筐,邊走邊喊著:“換取燈兒咧!換肥子兒咧!”取燈兒就是火柴。有時也喊:“換洋取燈兒咧!”洋取燈兒表示這是外來的。肥子兒就是皂莢的黑色核,把它用水泡開成黏液,婦女用來抿髮,作用和今天的髮油一樣。這種婦女大多是天足,因為她們是旗人(滿洲人),民國以後,無以為生,便做了這樣貧苦勞動婦女,大街小巷都可以聽她們的呼喚聲。所謂“換”,是拿家中的舊報紙、廢紙跟她交談作價換取。我記得北京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雲,聽說他的母親就是換取燈兒的貧苦婦人出身。

拉洋片

———在電影未通行的年代,拉洋片是代替電影的娛樂,逢廟會趕集期,許多孩子各給一個銅子兒,就坐在“電影院”里(只是坐在一條長板凳上),通過放大鏡向里看。拉洋片的是拉著繩子把一張張圖片拉下來。拉洋片又叫“西洋景”,大概是因為電影是從西洋傳進的,所以有此名。

撿煤核兒的

———也許有這么一個家庭,爸爸拉洋車(人力車),媽媽是“換取燈兒的”,孩子就在垃圾堆里“撿煤核兒”。雖然父母都有工作能力,但是所入還是不足餬口,於是孩子沒錢上不了學,就每天穿著打補丁的棉襖棉褲,提著一個破籮筐,手裡拿著一根鐵棍,“撿煤核兒”去也。所謂煤核兒是沒有完全燒盡的煤球,用鐵棍把上面已燒盡的煤渣打去,裡面的煤核兒撿回家去還可以放在爐里燒,就可以煮水燒飯了。 應該說,這些老北京的土語,雖然有些過時,但是它們反映了老北京特有的風土人情,極其具有研究價值。

特點

揶揄的情味

北京土語於形容的同時,兼有揶揄的情味兒。例如形容人身材太高且笨重,便曰“接駱駝糞”;形容人之矮小,曰“縮脖兒罈子”;形容人之肥胖,謂之“一簍油”;形容人之瘦骨嶙峋,則謂之“人燈”;形容辦事糊弄,謂之“貓蓋屎”;形容人際間離心離德、步調不一致,則謂之曰“牛蹄子,兩半子”。

鮮明的愛憎

北京土語有極其鮮明的愛憎感情,對不法商人在白酒、牛奶、豆漿等食品中肆意兌水的劣跡,必諷之曰“淨跟龍王爺打交道”;對並無真才實學、僥倖成功而名聲大震者,必譏之曰“猴兒屁股,大紅大紫”;對房頂開門、六親不認的狂妄之徒,則譏消為“上炕認識老婆,下炕認識鞋。”

很深的哲理

北京土語亦有很深的哲理性,耐人尋味。對大處不算計,小處錙銖必較的愚者,北京土語必言其“大簍灑香油,滿地撿芝麻”。對積蓄雖多但只出不進的經濟狀況,則必以“大海架不住瓢兒舀”儆誡當事者。對辦事毫無準備,臨陣磨槍者,老北京人必說“現上轎子現扎耳朵眼兒”這句土話兒,那說話的口氣,是善意的批評,亦兼有同情之心理。(作者:周簡段)

作品表現

貪吃者常用“饕餮”一詞;到了老北京人嘴裡,卻說“帶爪兒的不吃土鱉,帶腿兒的不吃板凳”。大肚兒漢進食少量飯菜不足以充飢,遂曰“茉莉花兒餵駱駝”。已然酒足飯飽而仍不撂下筷子,則曰“眼餓肚飽”。已經吃得“頂了嗓子眼兒” 而繼續硬塞,則謂之“搬山”。 文學作品稱好色之徒為“色鬼”,近來又有人創造“色狼”一詞,益發不貼切。而老北京人對此類人卻說“爺們群兒里不走,娘兒們群兒里蹭痒痒”。或者說“見著老娘兒們就拉胯”,“拉胯” 亦土語,言其如下肢有病走不動也。
文學作品對老於世故、逢場作戲者描寫起來總要費些筆墨;老北京人只用一句話概括:“見著是六月,見不著是臘月。”六月者,言其熱乎也;臘月者,言其冷冰冰也。
文學作品形容少女容顏美麗,頗費筆墨,北京土語則只說“粉棠花兒似的”;而文學作品對貧病交加、面有菜色者的描繪起碼要用幾十字,北京土語則只說“蓋張紙哭得過兒了”。
文學作品描寫大雨陰天景象用“天色陰沉”或“陰雲密布”;北京土語則以“黑鍋底”三字進行生動形象的比喻。文學作品每每使用“呼嘯”、“凜冽”等詞形容寒風;而老北京幹家萬戶主中饋者乃至不識一丁的老太太們,卻都能用“針鼻兒大的窟窿斗大的風”這句既對比又誇張的土語狀出冬日寒風的特點。

北京土話集錦

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地方都有每一個地方言土語,特別是在中國方圓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除了有五十六種民族語言以外,在不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方言,其語言之多可謂不計其數。而北京的方言就是其中之一。
在北京有很多的土語是讓人非常的難以理解的。
比如說“噯!我說”這個詞是北京人常掛在嘴邊的,它總是在北京人說正常事之前出現。例如“噯!我說,昨兒晚嘛晌兒你幹嘛去了!”
實際上按國語說“昨天晚上你做什麼去了!”而北京人說話囉嗦,好帶零碎兒,很簡單的一句話就變成了前邊的樣子。而“噯!我說”的“說”字要輕讀一帶而過,在這句話里“噯!我說”這三個字沒有任何意義,它只是打個招呼,為了引起你的注意!
同“噯!我說”一樣還有一個詞也是北京人離不開的就是“您猜怎么著,昨兒我碰到老兄弟(註:弟字讀輕聲)了!”
意思差不多但是外人就不明白了,你還沒說什麼事呢就讓我猜?猜什麼呢?不明白。
再有像什麼“我說你在這兒瞎日咕什麼呢?”這裡“日咕”,外人不明白,實際上“日咕”是“做”和“弄”的意思,用國語說“你在乾什麼”?還有像“倒(註:dao)咕”,“倒(註:dao)騰“都是這個意思。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的土語,我不如仔細地介紹一下北京人常說的一些詞。
呲瞪(ci,deng)──這是句滿語,批評的意思。
還有挨呲兒,挨瞪。挨呲兒是受批評,挨瞪是受嗔怪的意思。例:“你別老呲瞪孩子行不行”?就是說你不要總批評孩子的意思。
奧不噔的──形容東西太甜不好吃的意思。
例:“瞧你買的甜瓜,奧不噔的!怎么吃呀”?
巴不能夠兒──求之不得非常希望的意思。
例“這檔子事交給他,您別瞧表面不言語,心裡頭,巴不能夠的呢!”
白水竇章──這是《百家姓》里的一句四個姓氏,原文是“柏(bo)水竇章”,北京人借“柏水”倆字特意念成“白水”形容茶水不釅的意思。
例:“您給我們預備的什麼茶呀?連點色兒(註:shai)都沒有,合著我們上您這兒白水竇章來啦!”
彪子──不莊重,好開玩笑的人。
例:“今後你少理他,這人是半彪子,整天一點兒正行兒都沒有”。
不得煙兒抽──行容被歧視,受到冷落的意思。
例:“就你這死心眼子,別瞧你這么玩命乾,到死也是不得煙兒抽”!
不論(lin)秧子──不管不顧的意思。
例:“他竟敢欺負咱們爺們兒,惹急了我可不論秧子,非拿板兒磚招呼他不可”!
不醒腔──不明白的意思。
例:“說你這么半天了,你怎么還不醒腔啊”?
藏蒙哥兒──捉迷藏的意思。
例:“妞子,今天咱們不拍洋畫兒了,還是玩藏蒙哥兒吧”!
蹭稜子──消極怠工的意思。
例:“我告訴你,這差事要乾就好好兒乾,甭整天跟我這兒蹭稜子”!
墊窩兒──貓、狗產仔時最後一個出生的叫墊窩兒;而生活中的北京人往往善意的取笑其最小的兄弟時,就管他叫‘墊窩兒’。
叮噹五四──行容速度非常快的意思。
例:“您還別說,就這點兒活兒,沒幾下兒,叮噹五四就幹完了”。
獨悶兒──獨吞的意思。
例:“這小子真不地道,把錢給獨悶兒了”。
二五八檔──指事情沒辦完就放棄了的意思。
例:“瞧你這事辦的,怎么二五八檔啊”?
肥得嚕兒──通常指肥肉,但在北京也有對胖人的一種貶稱。
例:“你瞧你肥得嚕兒的這身肉,將來怎么給你說媳婦呀”?
嘎七馬八兒──指混雜的,不三不四的人。
例:“瞅你們這幫嘎七馬八兒的東西,以後躲我遠點兒”。
肝兒顫──害怕的意思。
例:“想起打仗我就肝兒顫”。
怯混兒──對外地農民的貶稱。
例:“就你這模樣,怎么跟怯混兒似的”。
唧噔嘎噔──行容一種走路的聲音,北京人一般常用這個詞諷刺來那種愛臭美的人。
例:“你瞧他整天穿著雙皮鞋屋裡屋外唧噔嘎噔的,不知道怎么臭美好了”。
雞一嘴鴨一嘴──形容人多嘴雜紛紛亂說的意思。
例:“瞧你們這雞一嘴鴨一嘴的,還讓不讓人說話了”。
人嫌狗不代見──令人生厭的意思。
例:“你這孩子太淘汽,真是人嫌狗不代見”。
摳屁股嗍手指頭──北京人常用來形容那些極為吝嗇的人。
例:“就你這摳屁股嗍手指頭的主兒,也捨得買帶芝麻的餑餑”。
老婆舌頭──形容好傳閒話,搬弄是非的意思。
例:“你這人怎么專好拉老婆舌頭呢?唯恐天下不亂是怎么地”?
來不來──形容經常的意思。
例:“你怎么來不來的就訓人呢”?
滿盤子滿碗──形容圓滿成功的意思。
例:“今天這檔子事可以說是滿盤子滿碗,無論是誰也挑不出什麼毛病來”。
沫沫丟丟──形容叫人難堪,不好意思有話說不出。
例:“你瞧他那沫沫丟丟的樣子,真讓人難受”。
這些只是北京話里的一小部分,但我們可以從中看出老北京人的一種說話特點。

北京叫賣聲

現如今,京城胡同里的叫賣聲雖然偶爾還能聽到,但同五六十年代比較,畢竟是少多了。 在那時候,胡同里的叫賣聲接連不斷,吆喝什麼的都有。一大早,首先是送信送報的。“報紙——來了!”順著門縫,幾份報紙遞了進來。到了另一家,又是一聲:“×××,掛號信,拿圖章!”這郵遞員的喊聲,打破清晨的安靜,開始了人們一天的生活。
到了上午,叫賣聲更多了。一會兒賣菜的來了:“茄子扁豆、黃瓜、西紅柿……買嘍!”這賣菜的真有本事,恨不能一口氣兒把他車上的各種菜都報齊了。
一會兒收廢品的來了,背著個大麻袋,扯著嗓子喊:“有破爛兒的,我買!”再待一會兒,修理樹的來了,拿著斧頭、鋸子,在一個地方站定,一手捂著耳朵大聲喊道:“我修理修理樹,我鋸大木頭!”那時候,胡同里的樹多,這樣修理樹幹、樹枝是個事兒。別小瞧這修理樹的事兒,一般人還幹不了,得有專門人修理才行。不過,這位修理樹的吆喝聲有點逗,“我鋸——大——木頭!”小木頭您就不鋸啦?“木頭”前頭加個“大”字,喊這個“大”字的時候還故意突出,甩了個高腔。這當然是一番渲染了,但挺有味;不少小孩都學著喊,然後一陣大笑。
賣什麼吆喝什麼,這是買賣人的行規。那時候,人們又都住在胡同的院子裡,不吆喝誰知道您賣東西來了。也許因為這緣由,北京城的叫賣聲形成了“一絕”:句子簡短,重點突出,抑揚頓挫,京腔京味,漸漸地形成了一種民俗文化。比如,賣醬豆腐的,是這樣叫賣:“臭豆腐,醬豆腐,王致和臭豆腐!”賣的是什麼東西?哪一家做的?全都在這叫賣聲中體現出來了,給人的印象深刻。再如,夏天賣西瓜的,叫賣起來是這樣:“吃來唄,沙瓤的,鬧塊咧!”人們吃西瓜都想吃沙瓤的,賣瓜的人深諳此理,您一聽就想吃。還如,賣小金魚的,叫賣聲更好聽:“小——金魚呦,歡實的小金魚啦!快來買啊!買小金魚!”這么一吆喝,沒準您就走過來看看,順手買幾條回去。
除了這叫賣聲外,還有一些打響器的。筆者印象最深的是那剃頭的。那剃頭的人背著個小包,手裡拿著一把上寬下窄、類似大鋼鑷子的“喚頭”。他用一根鐵棍在“鑷子”中間一撥,便發出“嗡嗡”的響聲。人們一聽就知道是剃頭的來了。還有那修鎖配鑰匙的,也不吆喝。在他的擔子上,裝有一個小鑼,走起來的時候,那小鑼碰撞旁邊的鐵器發出聲響,以此來告之大家:修鎖配鑰匙的來了。
北京城的叫賣聲,五花八門,異彩紛呈。倘若將其收集起來,估計要有幾百種。近些年來胡同里的叫賣聲雖然少了,但人們對其的懷念之情卻深了。前些日子,由北京崇文區文化館民俗文化藝術團專門做了一場表現叫賣聲的演出,博得了大家的讚揚。從那響亮、甜脆的叫賣聲中,人們似乎又回到了老北京、回到了胡同里的生活。
也許有人會問,北京城的叫賣聲怎么就那么有名呢?這恐怕跟北京城的歷史發展有關。北京這地方不是工業城市,倒是有著不少的手藝人和小商小販。這些人要把自己的東西賣出去,就要走街串巷,送貨上門。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他們就藉助這叫賣聲,廣而告之了。時間一久,叫賣聲多了,風格也就出來了。近幾年,一些喜歡京城民俗文化的人開始收集、整理這叫賣聲。其中有名的是一個叫臧鴻的老先生,他不但醉心於整理,還會演唱,成了“叫賣大王”。人們每每看到他表演的叫賣聲,都不禁拍手叫好。因為他叫得地道、喊得特有味道。

京味兒語言

首先,在輕聲與重聲的配合運用上,如"大爺"的爺字,國語應為二聲,但京腔卻一定要將爺字說成輕聲,如果稱呼家族中排行第一的"本家大爺",則將"爺"字發出乎聲,不必發輕聲。其次,"兒化韻",總的說來,僅是約定俗成。如對人的稱呼"小丫頭兒"、"小小子兒"、"老爺們兒"等就加兒化韻,而"大丫頭"、"大胖小子"、卻不加兒化韻;對於老者也不因其年長而不兒化韻,如老頭兒、老家兒(指父、母),而同樣是稱呼長輩有時卻不加兒,如老太太、大奶奶大姨媽等;姨可以加"兒";媽(母親)則不能加"兒",否則意義就變了。如"老媽兒"是指僕人;"老媽"指年事已高的母親。還有一些土語,語尾不加"兒",而在中間加"兒"如:"人頭兒次"(人品差)、"手頭兒黑"(吝嗇)、"筆桿兒硬"(文章寫得好)。 京味俚語另一特點是融匯和改造了許多少數民族語言。因為金、元、清都是少數民族占統治地位,尤其是清代,許多民間俚語都是從滿語脫穎而出的,最典型的是童謠當中的滿語,如"阿哥,阿哥,你上哪兒?我到南邊采梅花,采罷梅花到我家,達子餑餑就奶茶,燙你狗兒的小包牙。其中,阿哥的"阿"讀第四聲;"達子餑餑"指滿、蒙旗人的糕點,"狗兒"並非謾罵,對晚輩是愛稱,對平輩是戲稱,表示親近。
京味俚語還表現在俏皮話與歇後語上。如:武大郎賣尺包兒--人貨軟;武大郎盤槓子--上下夠不著;武大郎當警察--糊弄局;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兒;豬八戒彈弦子--沒譜兒;豬八戒摔耙子--不伺候(猴);老虎戴念珠--假充善人;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京味俚??火柴為"洋取燈兒"。後又叫"洋火";收音機叫"無線電"、"電匣子"、"話匣子";布鞋叫"片兒鞋",現在又引伸為"片兒懶";懶漢鞋叫"白邊兒懶"等。
京味俚語有其階層性和行業性。如舊時廚行到辦紅白喜事的人家去準備席面菜撰,謂之"落作兒";國藥行將配方中的主要貴重藥材加量,謂之"加料兒"、"雙加料兒"。還有由賭博引伸出來的俚語,如推牌九中的"出么蛾子"(喻壞點子)。舊時說"蔫人出豹子",指平時不出風頭,一但機會成熟就出個驚人的點子。由打麻將牌引伸出來的"乾鍋兒啦",指將老本輸光了。還有的則是由看守所、監獄傳出來的,如"二進宮"指第二次復犯被捕者,"駕崩"本指皇帝死,但以諧音引伸為"架出去崩了",指被執行死刑等等。
京味的方言口語具有語音豐富、活潑,也有隨便、戲謔、粗俗等特徵。人們在街頭巷尾,日常口頭交談中頻繁運用,倍感親切,並深受大眾的青睞,成為"京味兒"十足的方言。

北京話四級考試題

題目:對話
甲:喲兄弟,老沒見了,這是上哪兒給人家扛叉去了?
乙:喲哥哥,瞧您說的,您這點兒主貴怎么得哪兒哪兒散呢?我這陣子一直忙著往六扇門兒里跑,生怕把您給勾嘍,那還了得。那天您上我家去,我送您倆牛碗兒吹著玩去,您不就好喜這個嗎。
甲:我先謝謝兄弟好意了,不過您家我可不敢去,怎么呢?進門兒就跳坑,扭臉兒就上炕,你們老太太坐在炕中間兒,懷裡抱著葛先生,您說我敢去嗎?還是哪天我請您去李紗帽吧,那兒寬敞,正好兒,有一家兒還缺個倒茶站門兒的,方正您也沒什麼事由兒,我幫著介紹介紹。
乙:那我可謝謝您,不過事由兒的事您還是給您家老爺子預備著吧,省得怹整天沒事蹭牆根兒去。對了,上李紗帽那兒去的時候,想著帶我老嫂子,我好當著您的面跟我老嫂子行個大禮兒,您可千萬別忘嘍!
甲:……
乙:……
答案:

北京話

1 扎針兒----背後說別人壞話,告狀。
2 穿小鞋兒----利用某項權力或地位暗中欺負人。
3 掉鏈子----由於意外無法兌現承諾。
4 歇、歇菜----徹底不行了。
5 不能夠----不可能
6 界邊(三音)兒----隔壁、旁邊
7 當街----街上
8 晚么晌----晚上
9 勞駕、勞您駕----請人幫忙。如:勞駕,借過。勞駕,問個路。
10 勺當----辦事不牢靠,不穩妥
11 雞賊----小氣,吝嗇,暗藏私心。
12 局器----仗義,大方,豪爽。
13 傍家兒(音尖兒)----情婦,現在官稱二奶。
14 土鱉----形容沒見過世面不開眼的人。
15 小力笨兒----在店鋪或車站碼頭做粗活、雜活的學徒。
16 點卯----北京土話,到那兒報到或看一眼,打個照面兒的意思。
17 言語(音元義)----北京的口語,即說話、打個招呼的意思。
18 翻車----北京土話,即翻臉的意思。
19 炸了廟----北京土話,驚愕,急眼的意思。
20 瞎了----北京土話,即倒霉了、完了的意思。
21 念央兒----北京土話,跟人說自己的意思,但又故意讓旁邊的人聽見。
22 摔咧子----北京土話,發脾氣的意思。
23 拉了胯----走路費力,一瘸一拐的樣子。
24 大拿----北京土話,能作主管事的人。
25 末了兒----北京土話,最後、最終的意思。
26 概兒不論(論,音“吝”)----京城新土語,一概不管的意思。
27 顛兒了----撒腿跑了,也作“顛菜”。
28 勺上----“勺”是北京土話,打,打架的意思。“勺上”,就是連帶著把他也給打了。
29 橫----北京土話“橫是”的簡化音,“橫是”是“橫豎”的變讀,有大概、反正、也
30 許的意思。
31 點兒背----北京土話,“點兒”,指遭遇、運氣,“點兒背”的意思是運氣不好,倒霉。
32 咕容----在地上蠕動的意思,北京方言。
33 遭踐----北京土話,埋沒、糟踏的意思,自個兒把自個兒給遭踐了,即自殺的含義。
34 也說一繃兒。
35 號----監獄或拘留所的別稱。
36 貓著----北京土話,閒呆著的意思,也有躲藏的含義。
37 替----也叫“T”,即人民幣
38 怯勺----北京土話,不懂行,鬧笑話的意思。
39 傍著----即依附,“傍家兒”一詞由此引申而來。
40 葛----北京方言,即脾氣各色,古怪。有時也用作形容詞,形容什麼事兒或什麼東西葛。
41 雁么虎----蝙蝠。北京方言。
42 底兒掉----北京土話,知道對方的老底。
43 掃聽----北京土話,四處探聽,掃聽與打聽不同,“掃”帶有更為主動的意思。
44 張著神----北京土語,留心留意。
45 消停----北京土語,踏實的意思。
46 撈人----撈,即打撈之意。即通過不正當手段把被拘留的人弄出來。
47 刷夜----北京流行語,即有家不回,夜裡在外閒蕩。
48 撒癔症----北京土話,夜間到處亂逛,癔症本是一種病症,此話是引申過來的。
49 把不住----北京方言。把,是動詞,管束不住自己的意思。
50 折(音“舌”)----北京新流行語,即犯了案子被公安人員抓了起來。
51 全須全尾(尾音“以兒”)----北京土話,完整,整個身子的意思。
52 眼裡見兒(見兒音“架兒”)----北京常用語,指眼裡有活兒,不用別人提醒就能及時動作。
53 拿大頂----北京方言,倒立。
54 發小兒----北京方言,從小一塊長大的。
55 擔兒挑----姐妹倆的丈夫互稱
56 老家兒----北京土話,指父母。“老家兒”讀快了就成了“老尖”,北京人常用語。
57 掉腰子----北京土話,耍花招。
58 你大爺----北京土話,不帶髒字的罵人的話。
59 哪一出兒----北京土話,什麼事兒的意思,是一齣戲的簡化。
60 套瓷----北京新流行語,套近乎的意思。
61 情兒----北京新流行語,情人、情婦的簡稱。
62 裹亂----北京土話,從中插入干擾的意思。
63 老家雀兒----北京土話,對上歲數人的謔稱。
64 碎催----北京土話,指伺候人、為人奔走的人,帶有貶意。
65 板兒鍬----鐵鍬。
66 硌窩兒----北京方言,指雞蛋、鴨蛋在出窩之前受到破損。
67 見天----北京土話,天天的意思。
68 軸----北京方言,指脾氣執拗。
69 不著三不著兩----北京人常說的俗語,即沒頭沒腦的意思。
70 甩片湯話----甩閒話。
71 說話要走----說話,就是馬上,很快的意思,這是北京人常用的一個口語。
72 不著四六----意思同69。
73 作興----北京土話,原意為欣賞的意思。
74 撒丫子----北京土話,趕緊走了的意思。
75 蠍了虎子----北京土話,壁虎。

沿用

至於另一萬多條現在仍沿用於北京人口中的土語,我也舉出若干:吃掛絡兒、眵目糊、吃了耗子藥、吃咂兒、出恭、出虛恭、搭街坊、打糙兒、打哈哈、大喇叭嗓子、倒氣兒、倒線、倒騰、地崩兒、疊炕、過家家兒、過不著、過梭兒、撂蹦兒、哪兒呵幾、瞅著、起不瞧、禿嚕、禿瓢兒、腿著、砸鍋坐蠟、坐根兒、嘬癟子、鑽死胡同兒、轉影壁、蹦子、矬子、屁股沉。

研究

不勝枚舉,我也無法逐則解釋它們的原意。一萬多條,我不過隨便翻翻寫下這三十多個辭彙,出了北京城圈沒人懂。北京土語的來源很廣,因為北京建都數百年,在不同的各地人來人往,因此留下了各地的話,蒙古、滿洲、古漢語等等,再加上文化作品如元曲傳奇、《紅樓夢》、《兒女英雄傳》中所用的土語,一直都留在北京人的口中,所以北京人的語言可謂豐富極了。徐世榮就是研究它一輩子。這一萬多條的辭彙,編者在每條目後都有解說,我讀起來非常有趣,大部分的話我雖打小就說,但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編者又在書前有一篇長文代序《北京土語探索》,更說明了他研究的分類、解析、歸納、語法、特點等等,並舉例以說明之。這裡也有的不光是辭彙,有些是歇後語或諺語。但是因為本書不是以部首或咱們的國語注音符號排列,而是以現在大陸的用英文拼音為順序,我對這類拼音一點兒也不通,所以無法找出我要找的辭彙,很可惜。但是這么隨便翻著看,也是十分有趣。上面舉的例,就是翻著翻著碰上我所熟悉的,自小習見習知的事物,念著回想著,也頗有收穫,總歸是對編者徐世榮的敬佩。他一九一二年出生,今年八十一歲了,書是一九九○年出版的,想必他還是很硬朗的不斷地從事語文研究。

意義

應該說,這些老北京的土語,雖然有些過時,但是它們反映了老北京特有的風土人情,極其具有研究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