怹

怹是一個漢字,讀音是tān,該字主要是中國地方方言用字,是北京人對第三人稱——也就是“他”的敬稱。“怹”的讀音為“攤”,用在對長輩、上司或尊敬的人的稱呼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怹
  • 拼音:tān
  • 注音:ㄊㄢ
  • 部首
  • 結構:上下結構
  • 異體字
詳細釋義,相似的詞,古籍解釋,語辭彙舉,

詳細釋義

tān〈方〉“他”的敬稱。
在北京的土語中,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至今還活躍在北京人口頭上,有些則已難覓蹤影。例如“怹”字,這便是老北京人對第三人稱——也就是“他”的敬稱。“怹”的讀音為“攤”,用在對長輩、上司或尊敬的人的稱呼上。例如:“我的這些技術,都是在怹的苦心教導下取得的!”為了表示“我”對“他”的尊敬,在這裡把教導“我”技術的“他”稱為“怹”。如今這個“怹”字即使在老北京人的嘴裡也很難聽到了。
在大同方言中,“怹”仍在廣泛使用,一般加兒化,讀作“怹兒”,用於表示對老人的敬稱。
東北方言中,“怹們”用以替換“他們”,一般單獨使用時仍使用“他”。
“您”和“怹”的發音均是在“你”和“他”後加了前鼻音,推算是由“你們”和“他們”演化而來。

相似的詞

和“怹”字相似的是“您”,“您”這個敬稱被越來越多的人採用。在北京如果對老年人,對應受到尊敬的人不用“您”而用“你”便會使對方感到不滿,覺得說話人不懂禮貌。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托何切《正韻》湯何切,音拖。與佗它通。彼之稱也,此之別也。《左傳·莊二十二年》光遠而自他有耀者也。《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又《小雅》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又《玉篇》誰也。
又邪也。《揚子·法言》君子正而不他。
又凡牛馬載物曰負他。
又《集韻》唐佐切,同。亦畜負物也。
又《司馬相如·上林賦》不被創刃,怖而死者,他他藉藉,塡坑滿谷。《注》他音〈口〉。言禽獸僵死交相積也。
又《正字通》方言呼人曰他。讀若塔平聲。

語辭彙舉

老北京土語辭彙舉例
現在北京人說國語中辭彙的人越來越多,地道的土語辭彙越來越少了。例如:“波棱蓋兒”這個詞,是北京人對膝蓋的叫法,如今已很少有人這么叫了。還有幾個人知道五六十年前,蜻蜓被叫作“老琉璃”呢?
再比如過去,人們看到夫妻二人在街上走便會問:“你們小‘公母倆’上哪兒去啊?”在發音時,“公母”兩個字讀得短而急促,絕對不能清楚地讀成“公”、“母”、“倆”。不知為什麼在老北京的語言中,把夫妻也稱為“公母倆”。在口語中人們對這個詞尚無反感,一寫成書面語言則讓人看著彆扭。現在北京人很少有說“公母倆”的了,大多數會說“你們小兩口上哪去?”
老北京時,人們的生活多不富裕,吃飯穿衣成為人們為之奮鬥的首要任務。這也正是北京人見面要問“您吃了嗎”的原因。在那時人們把出去工作稱為“奔嚼穀”或“奔嚼裹”。在這裡“谷”或“裹”字在讀時都加以“兒化”。從字面上看寫作“嚼裹”更符合所要表達的意思。“嚼”是指我們吃的食物,“裹”是指我們穿的衣服。那時大多數人的願望就是能保障一家人的溫飽。
有一些北京土語現在還經常被人們使用,如:“褶子了”、“遮溜子”、“坐蠟”、“貓膩兒”、“扎筏子”、“黑咕隆咚”……語言的變化是無法抗拒的,但偶爾聽到一句既熟悉又陌生的話,誰能不會心一笑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