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主義(政治概念)

列寧主義(政治概念)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是革命偉大導師列寧同志在領導俄國革命的實踐中,堅持馬克思主義和新的歷史時代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相結合,深入研究了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的規律,總結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階級鬥爭的新經驗,概括了20世紀初期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發展的最新成果,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從而使馬克思主義理論達到了一個新階段,即列寧主義階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列寧主義
  • 外文名:(Ленинизм)(Leninism)
  • 創始人: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
  • 誕生時間:1903年
簡介,來源,原則,列寧主義思想,列寧主義誕生,歷史條件,誕生標誌,定義,列寧主義,定義,主要問題,“不斷”革命,無產階級革命,無產階級專政,地位,發展,史達林主義,托洛茨基主義,

簡介

列寧主義(Ленинизм)(Leninism)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是偉大革命導師列寧同志在領導俄國革命的實踐中,堅持馬克思主義和新的歷史時代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相結合,深入研究了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的規律,總結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階級鬥爭的新經驗,概括了20世紀初期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發展的最新成果,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從而使馬克思主義理論達到了一個新階段,即列寧主義。列寧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一樣,它的普遍原理是世界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因此,它常常和馬克思主義一起合稱為馬克思列寧主義。因此列寧主義被稱為“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它最早是由史達林同志命名的。
列寧主義的提出者列寧列寧主義的提出者列寧

來源

“列寧主義”一詞始見於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後。1924年史達林在《論列寧主義基礎》一書中系統地論述了列寧主義,並把它定義為:“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列寧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馬克思主義發展所作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他提出的新思想、新觀點是很豐富的。
構成列寧主義的核心內容主要有以下6個方面。①帝國主義理論。②無產階級革命理論。③民族殖民地問題理論。④無產階級專政理論。⑤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⑥新型無產階級政黨的理論。列寧主義開創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它指引俄國人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並取得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它鼓舞和推動了全世界一切被壓迫階級和一切被壓迫民族爭取解放的鬥爭。它至今仍然是指導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行動指南。

原則

列寧主義的基本原則如下:
1.社會人群最重要的區別在經濟基礎決定的階級,階級(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之間是對立的,而且對立的矛盾不可調和。
2.工人階級要以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的政權,建立無產階級的政權。無產階級政權的國家實行集權公有制

列寧主義思想

而列寧主義者則認為,史達林主義的官僚集權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無產階級民主及無產階級專政是有嚴重區別的。史達林主義的主體是官僚特權等級。而列寧主義的主體是無產階級,並且通過無產階級的民主,選舉出來的代表對資產階級進行專政。資本主義的民主,是建立在財產之上的等級制的民主。而無產階級是全社會最受壓迫最底下的等級,他們得到了的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此外,當代的民主國家,無產階級並不能真正地參與到民主中來,並不能有代表本階層的代表,就是因為資本主義把選舉的身份後面加入了身份和財產。而列寧主義者同時也認為,如果不通過暴力及專政,無產階級將更困苦。歷史上,巴黎公社失敗後,資產階級政府,槍殺三萬餘名公社社員。而1917年十月革命之後,英國法國日本美國等十多個國家組成聯合軍隊與沙皇俄國時期的封建主們組成白軍,更是殺害了非常多的平民百姓。所以馬克思主義者們認為,革命在關鍵的時刻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那時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都將爭奪社會的領導權。

列寧主義誕生

歷史條件

(1)階級基礎:19世紀70年代,俄國無產階級開始成為一隻獨立的政治力量。
(2)思想組織基礎:80年代,普列漢諾夫、列寧等開始在俄國宣傳馬克思主義,俄國出現了第一批馬克思主義小組。
(3)列寧的準備工作。

誕生標誌

定義

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時代馬克思主義”。
列寧主義列寧主義
列寧的早期革命活動
在中學的讀書時期,列寧就開始學習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的著作。他1887年進入喀山大學學習,曾因參加革命活動被捕。1889年,列寧來到俄國工人運動的中心彼得堡,深入工人民眾,宣傳馬克思主義。1895年,他把彼得堡二十多個馬克思主義小組聯合起來,成立了“工人階級解放鬥爭協會”。協會開始把馬克思主義同工人運動結合起來。莫斯科基輔等地也建立了類似的組織。這年12月,列寧被沙皇政府逮捕,後來被流放到西伯利亞。1900年,列寧流放期滿後,同普列漢諾夫等人創辦了《火星報》。他在這份報紙上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宣傳馬克思主義,批判修正主義,科學地闡明革命理論對工人運動和黨的建設的重大指導意義。俄國的先進工人和社會民主黨人都團結在《火星報》的周圍。在《火星報》進行大量工作的基礎上,1903年召開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一次代表大會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一次代表大會:1898年3月1~3日,來自彼得堡莫斯科基輔等地的“鬥爭協會”和俄國西部地區工人組織的九名代表,在明斯克秘密舉行了這次大會。大會宣告黨的成立並發表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宣言》,宣言指出,俄國無產階級將擺脫專制制度的桎梏,用更大的毅力繼續同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作鬥爭,直到社會主義勝利為止。大會選出了中央委員會,批准《工人報》為黨的機關報。大會以後,中央委員會雖遭沙皇警察破獲,《工人報》被迫停刊,但各地黨組織仍在秘密活動。列寧指出:“1898年春黨的成立,是這一時期社會民主黨人所做的最突出的、同時也是最後的一件事情。”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1903年7月30日至8月23日,先在布魯塞爾、後在倫敦,秘密召開了這次代表大會。大會由普列漢諾夫主持,主要議程是制訂黨綱、黨章和選舉中央委員會。大會討論的黨綱草案,是由《火星報》編輯部提出來的。它把爭取無產階級專政的鬥爭作為黨的主要任務提出來。經過激烈爭論,大會通過了綱領草案。這是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後在國際工人運動中第一個寫入無產階級專政的黨綱。大會在討論黨章時,發生了更激烈的爭論。爭論的焦點是黨章的第一條中關於黨員條件的問題。
列寧認為,凡是承認黨綱,在物質上幫助黨並且參加黨的一個組織的,都可以成為黨員。而馬爾托夫(真名:尤·奧·策傑爾鮑姆,1873—1923)認為黨員不一定要參加黨的一個組織,他甚至主張不管什麼人,只要表示承認黨綱,就可以自行宣布入黨,黨員可以不服從黨的紀律,不受組織的制約。普列漢諾夫支持列寧的條文。但最後大會在表決時,以多數票通過了馬爾托夫的條文。大會在選舉中央領導機構時,由於幾名機會主義分子的退出,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大會選舉普列漢諾夫、列寧、馬爾托夫組成中央機關報火星報》編輯部,擁護列寧的三名代表組成了中央委員會。
從這時起,擁護列寧的人,因在選舉中獲得多數票,故被稱為布爾什維克(俄文譯音,意指多數派);獲得少數票的,被稱為孟什維克(俄文譯音,意指少數派)。布爾什維克的觀點體系,被稱為布爾什維主義;孟什維克的觀點體系,被稱為孟什維克主義。從此,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內出現了兩個政治觀點對立的派別。布爾什維主義的出現,標誌著新型無產階級政黨在俄國的建立,標誌著列寧主義的誕生。列寧後來指出:“布爾什維主義作為一種政治思潮,作為一個政黨而存在,是從1903年開始的。”

列寧主義

定義

“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確切些說,列寧主義是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和策略,特別是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和策略。”這個定義是否正確呢?
列寧主義(政治概念)
我以為是正確的。其所以正確,第一在於它正確地指出列寧主義的歷史根源,確定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時代的馬克思主義,這正和某些批評列寧的人相反,他們錯誤地認為列寧主義是在帝國主義戰爭以後產生的。其所以正確,第二在於它正確地指出列寧主義的國際性質,這正和社會民主黨人相反,他們認為列寧主義只適用於俄國一國的環境。其所以正確,第三在於它正確地指出列寧主義同馬克思學說的有機聯繫,確定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是馬克思主義進一步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在俄國實際情況中的套用。

主要問題

在《論列寧主義基礎》那本小冊子裡說:
“有人以為列寧主義中的基本問題是農民問題,以為列寧主義的出發點是關於農民及其作用和比重的問題。這是完全不對的。列寧主義中的基本問題,列寧主義的出發點,並不是農民問題,而是無產階級專政、爭取無產階級專政的條件、鞏固無產階級專政的條件等問題。農民問題,即無產階級在為政權而鬥爭中的同盟者問題,是一個派生的問題。”
這個論點是否正確呢?
我以為是正確的。這個論點完全是從列寧主義定義中得出來的。的確,既然列寧主義是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和策略,而無產階級革命的基本內容又是無產階級專政,那么列寧主義的主要問題當然就是無產階級專政問題,就是闡明這個問題,就是論證這個問題並把它具體化。

“不斷”革命

在《論列寧主義基礎》那本小冊子裡認為“不斷革命論”是對農民作用估計過低的“理論”。那裡面說:
“可見列寧和那些’不斷’革命論者作鬥爭並不是由於不斷性問題,因為列寧自己就是主張不斷革命的,而是由於他們過低估計了農民這一無產階級最大後備軍的作用。”
對俄國“不斷論者”的這個評語直到最近都是大家所公認的。這個評語雖然總的說來是正確的,但還不能認為是詳盡無遺的。1924年的爭論以及對列寧著作的詳細分析,都已表明俄國“不斷論者”的錯誤不僅在於他們過低估計農民的作用,而且在於他們過低估計無產階級領導農民的力量和本領,在於他們不相信無產階級領導權的思想。
因此,我在《十月革命和俄國共產黨人的策略》(1924年12月)那本小冊子裡又對這個評語加以補充,並且代之以另一個比較完全的評語。在那本小冊子裡是這樣說的:
“直到現在,通常都只指出‘不斷革命’論的一方面——不相信農民運動具有革命能力。現在為了公允起見,除這一方面以外還須補充以另一方面——不相信俄國無產階級有力量和有本領。”
這當然不是說列寧主義過去反對或者現在反對馬克思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所提出的那個沒有帶引號的不斷革命的思想(註:見馬克思和恩格斯《中央委員會告共產主義者同盟書》)。恰恰相反,列寧是正確了解並發展了不斷革命思想的馬克思主義者。在這個問題上,列寧和“不斷論者”不同的地方就在於“不斷論者”曲解了馬克思的不斷革命思想,把它變成了毫無生氣的書本上的玄談,列寧則接受了原原本本的不斷革命思想並把它變成自己的革命理論基礎之一。必須記著,列寧遠在1905年就已提出的關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的思想,就是馬克思不斷革命論的一個具體表現形式。請看列寧遠在1905年關於這一點所寫的一段話:
“我們將立刻由民主革命開始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並且恰恰是按照我們的力量,按照有覺悟有組織的無產階級的力量開始過渡。我們主張不斷革命。我們決不半途而廢。……
我們決不陷於冒險主義,決不違背自己的科學良心,決不追求廉價的聲譽,我們能夠說的而且要說的只有一點:我們將用全部力量去幫助全體農民實現民主革命,從而使我們無產階級的黨更容易並儘快地過渡到新的更高的任務即社會主義革命。”
再看,經過了十六年,即在無產階級取得政權之後,列寧對於這一問題是怎樣寫的:
考茨基希法亭馬爾托夫切爾諾夫、希爾奎特、龍格麥克唐納、屠拉梯之流以及’第二半’的馬克思主義的其他英雄們,都不能了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之間的……相互關係。前一革命可以轉變為後一革命。後一革命可以順便解決前一革命的問題。後一革命可以鞏固前一革命的事業。鬥爭,只有鬥爭,才能決定後一革命能夠超過前一革命到什麼程度。”
請特別注意前一段話,這一段話是從列寧1905年9月1日發表的《社會民主黨對農民運動的態度》一文中引來的。我著重指出這一點是要一些人注意,因為他們直到現在還硬說列寧只是在帝國主義戰爭以後才有了關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的思想,即不斷革命的思想。這一段話毫無疑義地說明這些人是大錯而特錯了。

無產階級革命

無產階級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的區別可以歸結為下列主要的五點:
列寧列寧
(1)資產階級革命通常是在資本主義結構較為現成的形式已經具備時開始發生的,這種形式在公開革命以前就已在封建社會內部生長並成熟了;無產階級革命卻是在社會主義結構現成的形式沒有具備或幾乎沒有具備時開始發生的。
(2)資產階級革命的基本任務是奪取政權,並使政權適合於已有的資產階級的經濟;無產階級革命的基本任務卻是在奪取政權以後建設新的社會主義經濟
(3)資產階級革命通常是以奪取政權來完成的;對於無產階級革命,奪取政權卻只是革命的開始,並且政權是用作改造舊經濟和組織新經濟的槓桿。
(4)資產階級革命只限於以一個剝削集團代替另一個剝削集團去執掌政權,所以它無須摧毀舊的國家機器;無產階級革命卻要把一切剝削集團都從政權上推下去,並使全體被剝削勞動者的領袖即無產階級去執掌政權,所以它不能不摧毀舊的國家機器而代之以新的國家機器。
(5)資產階級革命不能把千百萬被剝削勞動民眾稍微長期地團結在資產階級的周圍,正因為這些民眾是被剝削勞動者;而無產階級革命要完成鞏固無產階級政權並建成新的社會主義的經濟這個基本任務,卻能夠而且必須使被剝削勞動民眾跟無產階級結成長期的聯盟,正因為這些民眾是被剝削勞動者。

無產階級專政

無產階級專政有三個主要方面:
(1)利用無產階級政權來鎮壓剝削者,保衛國家,鞏固和其他各國無產者之間的聯繫,促進世界各國革命的發展和勝利。
(2)利用無產階級政權來使被剝削勞動民眾完全脫離資產階級,鞏固無產階級和這些民眾的聯盟,吸引這些民眾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保證無產階級對這些民眾實行國家領導。
(3)利用無產階級政權來組織社會主義,消滅階級,過渡到無階級的社會,即過渡社會主義社會
無產階級專政體系中的黨和工人階級
(一)列寧並沒有認為“黨專政”這個公式是無可指摘的、十分精確的公式,所以這個公式在列寧的著作中用得極少,有時還加上引號;
(二)在很少的地方,當列寧和對手論戰而不得不說黨專政時,他通常說“一黨專政”,就是說我們黨獨掌政權,不和其他政黨分掌政權,而且他總是解釋說,必須把對工人階級來說的黨的專政了解為黨的領導,黨的領導作用;
(三)凡是列寧認為需要科學地規定黨在無產階級專政體系中的作用時,他只說黨對工人階級的領導作用(這種地方有幾千個);
(四)正因為如此,列寧才沒有“想到”要把“黨專政”這個公式寫入論黨的作用的基本決議中,——我是指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的決議;
(五)從列寧主義的觀點來看,那些把黨“專政”因而也就是把“領袖專政”和無產階級專政等同起來或企圖等同起來的同志是不對的,並且在政治上是近視的,因為他們這樣做就違反了先鋒隊和階級間正確的相互關係的條件。
關於社會主義在一個國家內勝利的問題
從前認為革命在一個國家內勝利是不可能的,以為要戰勝資產階級就必須要有一切先進國家內或至少要有多數先進國家內無產者的共同發動。現在,這個觀點已經不合乎實際情形了。現在必須從這種勝利是可能的出發,因為各種不同的資本主義國家在帝國主義環境內發展的不平衡性和跳躍性,帝國主義內部那些必然引起戰爭的災難性矛盾的發展,世界各國革命運動的增長,——所有這一切都使無產階級在個別國家內的勝利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
社會主義可能在一個國家內勝利是什麼意思呢?
這就是可能用我內部力量來解決無產階級和農民間的矛盾,這就是在其他國家無產者的同情和支援下,但無須其他國家無產階級革命的預先勝利,無產階級可能奪得政權並利用這個政權來在我國建成完全的社會主義社會。
沒有這種可能,社會主義建設就是沒有前途的建設,就是沒有建成社會主義的信心的建設。要是不相信有可能建成社會主義,要是不相信我國技術落後並不是建成完全的社會主義社會這條道路上不可克服的障礙,就不能建設社會主義。否認這種可能就是不相信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就是離開列寧主義。
沒有其他國家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就不可能在一個國家內獲得完全的最終勝利,這是什麼意思呢?
這就是說,沒有至少幾個國家革命的勝利,就不可能有免除武裝干涉因而不可能有免除資產階級制度復辟的完全保障。否認這一個不容置辯的原理,就是離開國際主義,就是離開列寧主義。
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勝利而奮鬥
列寧的幾個著名論題:關於無產階級和農民的結合,關於把農民經濟納入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體系,關於無產階級應當和基本農民民眾一起走向社會主義,關於使千百萬農民合作化是在農村中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康莊大道,關於在我國社會主義工業發展條件下,“在我們看來,單是合作社的發展就等於……社會主義的發展”
(1)“決不可把蘇聯農民和西方農民混為一談。蘇聯農民不能不和西方農民有所區別,因為蘇聯農民經過了三次革命的訓練,跟無產階級一起並在無產階級領導下進行了反對沙皇和資產階級政權的鬥爭,從無產階級革命手裡獲得了土地與和平,並因此成為無產階級的後備軍;西方農民卻是在資產階級革命時代在自由資產階級領導下進行了鬥爭,從這個資產階級手裡獲得了土地,並因此成為資產階級的後備軍。未必用得著證明:向來珍視他們同無產階級的政治友誼和政治合作並把他們獲得自由歸功於這種友誼和這種合作的蘇聯農民,不會不是無產階級實行經濟合作的最好對象。”
(2)“決不可把俄國農業和西方農業混為一談。西方農業是按照通常的資本主義道路發展的,是在農民深刻分化的情況下發展的,一極是大田莊和私人資本主義大地產,另一極卻是大眾的貧窮困苦和僱傭奴隸地位。因此,在西方,解體和分化是十分自然的。在俄國卻不是這樣。我國農業是不能循著這樣的道路去發展的,因為單是蘇維埃政權的存在和基本生產工具與生產資料國有化的事實就不容許循著這條道路去發展。俄國農業應當循著另一條道路,即循著使千百萬小農和中農合作化的道路,循著在農村中發展那種由國家以優惠貸款的辦法來扶持的民眾性的合作社的道路去發展。列寧在論合作制的論文中正確地指出我國農業應當循著新道路去發展,即循著通過合作社吸引多數農民來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循著把集體制原則逐步套用於農業,起初套用於農產品銷售方面,然後套用於農產品生產方面這一道路去發展。

地位

列寧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把馬克思主義運用於俄國無產階級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復興及對各種機會主義和錯誤思潮的批判中,根據新情況提出新觀點和新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把馬克思主義推進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即列寧主義階段。

發展

列寧死後列寧主義發展為“史達林主義”和“托洛茨基主義

史達林主義

史達林主義是一套以前蘇聯1929-1953年間領導人約瑟夫·史達林命名的政治和經濟理論體系。

托洛茨基主義

托洛茨基主張工人階級先鋒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反對史達林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在反對史達林主義方面,強調廢除官僚專制;在反對社會民主主義方面,倡導戰鬥性的工人革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