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哲學思想

列寧哲學思想

列寧哲學思想是列寧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主要體現在列寧的一系列著作之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列寧哲學思想
  • 呼籲:列寧主義
  • 時間:19世紀末20世紀初
  • 類型:馬克思主義哲學
列寧的思想基於馬克思主義,發展,

列寧的思想基於馬克思主義

列寧哲學思想
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後,在新的歷史時期出現了把資本主義社會改造成為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制度,進行文化革命、樹立新道德觀念等前所未有的新任務。列寧在革命後解決上述任務的 7年實踐活動中,相應地從理論上探討並闡明了許多現實的哲學問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
列寧對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時期作了精闢的哲學分析。他指出,垂死的資本主義和新生的社會主義之間的鬥爭構成過渡時期的主要內容,是這個時期發展的基本規律。他在《論俄國革命》等著作中,揭示了社會主義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的質的區別,指出社會主義革命是在沒有現成的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條件下實現的,新的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只能在過渡時期通過同國內外資產階級進行較量而逐步建立起來。列寧指出,過渡時期的這種特點,決定了在初期五種社會經濟結構並存以及利用“國家資本主義”的各種形式的必要性。在論述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不是自發地形成的這一原理時,他指出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是形成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工具。
鑒於俄國當時不僅在經濟、文化方面比較落後,而且還背負著舊俄國遺留下來的官僚主義的沉重包袱,列寧特彆強調發揮人民民眾的主動性、創造性,把人民創造歷史的唯物史觀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十分重視提拔工農民眾中的優秀分子參加國家政權和各經濟部門的工作,以便改革國家機關和開展對官僚主義的鬥爭。
結合十月革命後的實踐活動,列寧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時期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並且指出,“社會主義就是消滅階級”。在<偉大的創舉>一文中,他對階級作出了精確的定義。列寧還指出,消滅階級,作為一個長期的任務,不但包括要消滅剝削階級的殘餘,消滅富農階級,而且包括要改造農民經濟、吸收農民參加社會主義建設,最後還必須克服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同體力勞動之間的對立,以及它們的本質差別。列寧根據過渡時期的革命革命社會結構和階級關係,反覆考察了無產階級專政的職能,認為無產階級專政是專政和民主的統一。 在<無產階級革命和叛徒考茨基>、 《論國家》及其他著作中,他指出了社會主義國家蘇維埃民主制的嶄新性質,認為“無產階級民主制或無產階級專政”這個提法,意味著對工農民眾是最大限度的民主,對資產階級則是專政。列寧還對過渡時期的矛盾關係作了辯證的闡述。他指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對抗將會消滅,矛盾仍然存在。這一論斷包含著過渡時期存在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即對抗性的矛盾與非對抗性矛盾的思想。
列寧在深入考察的基礎上,對過渡時期政治與經濟的相互關係作了科學的分析。他指出,過渡時期的政治上層建築(蘇維埃國家)是建設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主要工具,它掌握主要生產資料並領導改造生產關係的鬥爭。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列寧認為政治對經濟而言居於首位。但是他又指出,任何政治上層建築“歸根到底是為生產服務的,並且歸根到底是由該社會中的生產關係決定的”。他用“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這一論斷來說明過渡時期政治與經濟的辯證關係,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創造性的運用和發展。在這一問題上,列寧批判了Л.Д.托洛茨基把政治同經濟截然分開的形上學觀點。

發展

列寧深入地研究了社會主義文化革命問題,作出了精闢的分析和卓越的論述。<論俄國革命>、<青年團的任務>、<論無產階級文化>、<論合作制>、<寧肯少些,但要好些>等著作是列寧關於文化革命、關於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綱領性文獻。列寧駁斥了孟什維克關於無產階級在沒有掌握以往文化之前不能也不應該去掌握政權的讕言,並從當時俄國革命的具體情況出發,闡明了社會主義文化同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關係,揭示了社會主義文化產生和發展的特殊規律性。他指出,社會主義文化作為整體不可能在舊的、資本主義社會中誕生,它只能在社會主義文化革命過程中建立,而這種文化革命得以進行的前提就是國家政權、社會物質生產資料和精神生產資料轉入無產階級手中。他還論證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同經濟建設及國家政權建設的辯證關係,指出政權由工人階級掌握是文化革命的決定性前提,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又是順利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鞏固無產階級專政的必要條件。針對“無產階級文化派”否定人類文化遺產的虛無主義立場,列寧指出,社會主義文化是在人類所創造的全部精神財富、全部文化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他要求人們摒棄以往文化中的糟粕,繼承和珍惜人類許多世紀以來積累的一切寶貴東西和一切進步的文化遺產,並創造性地發展世界文化的優秀傳統和成果。這些思想構成列寧關於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的重要內容,列寧還認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同培養共產主義道德緊密相連的。在《青年團的任務》的講演中,他指出了共產主義道德的基本內容以及它和資產階級道德的對立,闡明了共產主義道德原則的內容和社會主義倫理教育的目的以及使其實現的手段。列寧把培養共產主義新人的任務作為社會主義倫理教育的最終目的。列寧關於文化和道德的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學說的重大貢獻。
在<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再論工會,目前局勢及托洛茨基和布哈林的錯誤>、《論糧食稅》等著作中,列寧闡述了唯物辯證法的許多重要原理及其對革命、工人運動、社會主義建設、黨的戰略與策略的制定等方面的現實意義。列寧考察了辯證邏輯的根本問題,分析了事物的內在聯繫及其在邏輯內容中的反映,強調認識過程中實踐的偉大意義。他指出,辯證邏輯不能象形式邏輯那樣以作出形式上的定義為限,而要更進一步。他寫道:“要真正地認識事物,就必須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聯繫和‘中介’。我們決不會完全地做到這一點,但是,全面性的要求可以使我們防止錯誤和防止僵化”(《列寧選集》第4卷,第453頁)。列寧再次強調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認為實踐標準是預防和反對主觀主義、詭辯和折衷主義的重要理論原則。列寧揭露了折衷主義的理論實質及其危害,他指出,不顧事物各方面的內在聯繫、不分主次、任意拼湊的折衷主義立場,實際上是形上學的一種表現,必然導致詭辯和主觀主義。折衷主義和詭辯是機會主義者的無原則政治立場的理論基礎。列寧認為,“具體地分析具體的情況”,是馬克思主義的最重要的要求,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列寧強調在解決社會歷史問題時突出歷史鏈條中主要環節的必要性,因為這個主要環節包含著本質聯繫,包含著向下一個發展階段過渡的現實可能性。在蘇聯過渡到和平建設的時期,列寧運用唯物辯證法理論制定了新經濟政策,找到了在小商品生產占壓倒優勢的條件下唯一可行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形式。
1922年3月,列寧寫了<論戰鬥唯物主義的意義>一文,它被公認為列寧的理論遺囑。
在這篇著作中,列寧對無產階級專政時期哲學的意義作了深刻的分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工作者規定了如下的任務:
①共產黨員哲學家要同一切黨外的唯物主義者建立聯盟,共同反對唯心主義,繼續探討和發展唯物主義;
②共產黨員哲學家應該同當代自然科學家的代表人物建立聯盟,對自然科學新發現進行哲學概括並一起同唯心主義作鬥爭;
③概括當代科學成就和新的歷史經驗,繼續探索和發展唯物辯證法;
④開展無神論的宣傳,對人民民眾進行共產主義教育。
列寧還號召用唯物主義觀點對黑格爾辯證法進行改造,並把辯證法運用於分析當代重大事件。他一再強調,如果不進一步探索辯證法並把它運用於當代生活實踐,那末,唯物主義就不成其為戰鬥的唯物主義,同樣,如不對自然科學作出辯證唯物主義的總結,唯物主義也不是戰鬥的唯物主義。列寧這篇偉大著作成為當時和其後的馬克思主義者進行理論活動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綱領。
列寧生活和戰鬥在不同於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歷史時代,面對新時代提出的新任務,他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他對馬克思主義的探索、研究和創造性發展,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的嶄新階段“列寧階段”。
列寧的思想為馬克思主義的延伸,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指導思想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