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道(宗教術語)

六道(宗教術語)

六道又作六趣。

世間眾生因造作善不善諸業而有業報受身,此業報受身有六個去處,被稱為六道。六道是佛根據業報身所受福報大小劃分的。佛陀依聖人的智慧觀見,概括世間一切有情眾生為六大種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前三者屬三善道,後三者屬三惡道。

天道又分為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

人道和天道(天神)為善道,其中眾生造作善業多於惡業,樂多苦少。

阿修羅道雖然享有天人福報,但其心因緣受種種染污,造種種不善業,待其天人福報結束後,便會隨惡業業力墮入人、畜生、餓鬼、乃至地獄道中。

畜生、餓鬼、地獄稱作三惡道,其中眾生造作惡業多於善業,苦多樂少。其中地獄眾生以識為食唯苦無樂。

六道的真實情形甚深不可言說,佛通過種種譬喻讓大眾對六道的各種”樂“、苦有一個直觀感受,為如何能夠離苦得樂指引方向。而智者則由譬喻得佛甚深真實義,成就大悲心,救度眾生永離煩惱生死,常住快樂微妙真實。

基本介紹

簡介,組成,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羅道,天道,輪迴,輪迴圖,解脫,

簡介

眾生因造作善不善種種業而隨業力流轉受生業報身。佛根據業報身所受福報大小劃分為六個去處:天道(天神)、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人天道稱作善道,樂多苦少;畜生餓鬼地獄三道稱作惡道,苦多樂少。其中阿修羅雖然擁有天人福報,但其心已由於對福報的貪著退轉,以往累積的善根被貪著的大山蓋障,起種種不善念,造作種種惡業。地獄為其未來去處。
具體去往何處是由所造諸業決定的。畜生的業因主要為痴、邪淫(於男女和合之"樂受"有貪著是為邪淫)、吸毒。餓鬼的業因主要為貪、偷盜、賭博。地獄的業因主要為嗔、殺人、毀謗正法及佛。不造做三惡道的業因就是人的業因。天道的業因主要為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聽聞正法、不妄語、不兩舌(諍斗)、不惡口、不綺語(戲謔嘲笑)、不貪、不嗔、不痴、調服斷除乃至越欲貪、滅離言語念、滅離覺觀念、滅離喜念、滅離出入息念、不作諸色想、不作諸識想、不作有所有想、不作想想、非想想。
業報身的生死不完全等同於色身的生死。色身的死亡必然導致當前業報身的結束,但色身不死業報身也可消滅。或是當下業報身福報耗盡而滅;或是新的業力逐漸取而代之而滅。這個過程或一念或一日、兩日乃至七日、乃至七七四十九日。上一個業報身稱作前陰身,下一個業報身稱作後陰身,中間稱作中陰身。所以《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上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將色身的緣生緣滅看作“我”的生死就是有壽者相。
為什麼是一念或七日乃至七七四十九日呢。當業力足夠強時,一念即生;若業力較弱或新業力尚未形成,則還有一個業力在中陰身期間逐漸成就的過程。業力的成就以七日為單位是一種表法,1.初造新業;2.遇緣再次造業導致新業業力增長;3.業力繼續增長無外緣也造作新業;4.歡喜造作新業甚於舊業;5.無緣不復造作舊業;6.遇緣也不造作舊業但業力仍現前;7.舊業業力不復現前、新業力成就。一種業力成就後可能會在外緣的染污下再次經七步演變為新的業力,輾轉多次乃至無量次。故言“乃至七七四十九日”來加以表法。
所以六道其實並非只是死後的事,當生即有六道輪迴。萬不可以為離死尚早,隨意造作惡業。比如,一個人性本良善(天人);開始經商;經商產生利潤(福報);因利潤得“樂”受;因"樂"受於利潤產生貪著;由貪著開始陪客戶種種應酬纏縛種種不善念;由貪著開始弄虛作假造作種種不善業;由貪著與人攀比嫉妒煩惱;謀劃如何賺更多錢焦慮煩惱;其他種種因貪著生煩惱;因前種種煩惱及不善業飽受苦毒不復快樂卻因種種煩惱纏縛不能自拔(入餓鬼道)。如果此人因過去曾修諸善業廣植善根故得遇佛法,於正法前暫得清淨幡然悔悟過去種種惡;則此人即於是時於餓鬼道命終還復人身;深信因果勇猛精進,斷除過去種種惡,廣修善業增長善根,信心堅固樂聞正法得正知見,行六波羅蜜戒忍堅固得諸智慧,發救度一切受苦眾生弘誓大願,淨己國土乃至逐漸能淨諸佛國土。是故此人不久得入大菩提道,修諸功德,命終得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見阿彌陀佛與大菩薩眾,究竟必至一生補處,至成佛道。

組成

地獄道

地獄道是
六道圖片六道圖片
根據印順導師在《成佛之道》的說法,地獄可分四大類:
  1. 八大地獄:八大地獄是此道的最根本,到處充滿火焰,所以也叫做“八熱地獄”,與基督教所說的“永火”相近。最底層就是令人聞之喪膽的阿鼻地獄,亦即無間地獄
  2. 游增地獄:八熱地獄的每一熱地獄都有四門,每門又有四小地獄,總共一百二十八地獄。凡是從八熱地獄出來的眾生,要一一遊歷此處受苦,所以稱為“游增”。
  3. 八寒地獄:極為寒冷,此處眾生經常因寒冷而悲號,身體也為之凍得變色。
  4. 孤獨地獄:這是在人間的山間,江邊等,過著孤獨、非人的生活,可說是人間地獄。總計八熱、八寒、游增、孤獨,地獄共有十八處。

餓鬼道

據《瑜伽師地論》所載,餓鬼在飲食上會受到三種障礙:
六道(宗教術語)
1.外障:此類餓鬼因為常受饑渴,所以發亂面黑,形容枯槁,唇口乾焦,只能以舌舐口,雖然四處奔走求食,所見的池水卻都變成膿血而不能飲用。
2.內障:此類餓鬼咽細如針,口大如炬,腹鼓如山,然而即使得到食物,卻因喉細而不能吞咽。
3.無障:此類餓鬼飲食雖沒有障礙,但是不論所受食物為何,皆會燃燒成火,仍受饑渴大苦。
因為前世造作的善惡業不同,在餓鬼道所受的果報也會不同。若依鬼的生活境遇貧富,大致可分為有威德鬼與無威德鬼兩類;無威德鬼生活非常貧困,有威德鬼則非常富足,民間信仰所祭祀的鬼神,即多為此大威德鬼。

畜生道

畜生道有情對人類而言,雖有可愛不可愛之分,或有所謂有害、有益之別,但整體而言,它們最主要的特質是苦多於樂的,就如《過去現在因果經》中所記載的,它們不但生得雜醜的外形,也因為身上的骨、肉、筋、角、皮、牙、毛、羽被人類視為“寶物”,而遭捕捉殺害;或被人類抓來負荷重擔,以致饑渴疲累;還有種種穿鼻、鉤首、鞭撻、捆綁的折磨,或甚至彼此互相傷害,置身弱肉強食的情境驚恐惶惑。
因此畜生道眾生在輪迴的六道當中,被列入苦難悲慘的三惡道之一;此外,也因為它們智慧不高,甚至僅有神經的反應,因此無法了解佛法,連修行的機會也沒有,只能等待臨命終時,隨宿世業力流轉他趣。
若以品類及數量來看,畜生道是六道當中為數最多的一類,《正法念處經》中甚至指出畜生共有三十四億種之多,早已超出人類所能想像的範圍。而這些品類眾多的有情,彼此的相貌、體態差異極大,飲食、生活習性也都不相同,以活動範圍區分,可分陸行、空行及水行三大類,依生活習性來分,則可歸類為晝行、夜行及晝夜行三種。
畜生道有時也稱為“旁生”,若從梵文音譯,也有稱為“底栗車”(tiryanc)的。畜生之名是指它們常為人所蓄養,但事實上,其涵蓋的範圍遠超過此,甚至擴及天上、地下種種不可思議的天界、地獄、神異處。而旁生的意思,則是說它們的形狀有別於人的直立,而且行走方式、生活方式也是旁橫不直的。它們的壽命就與眾多的種類一樣參差不齊,有短如蜉蝣那樣朝生暮死的,也有長如龍王一樣達一中劫者。
針對這么繁複的種類,佛教經典里也分別記載了各種不同的業報成因。這些因緣當中,有些屬於畜生、惡鬼及地獄等三惡道的共通業因,也有單純屬於畜生道的。例如《辯意長者子經》中就指出會墮入畜生道的“五畜生事”,包括常常犯偷盜罪、負債不還、喜歡殺生、不喜聽聞經法,以及造作種種因緣阻撓他人辦法會等。

人道

而依佛經說法,人分別居住在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瞻部洲、北俱廬洲等四洲。在《長阿含經》中敘述道,世界的中心是須彌山,四周有七金山圍繞,七金山之外,則是浩瀚無邊的鹹海,四大洲即分散在此。四洲中居住著不同的人類,之間完全隔絕,互不相通。而我們亦即地球上的人類,則是居住在南瞻部洲,又名“閻浮提”。四洲的人各具特點。四大部洲的敘述,散見於《長阿含經》、《樓炭經》、《立世論》、《俱舍論》、《造天地經》等經典中,各洲各有特點,例如西牛賀洲以多牛、多羊、多珠玉為特點;東勝神洲的特色則是土地極廣、極大、極妙,所謂極妙是指土地肥沃;而北俱盧洲的人沒有膚色、種族優劣之差別,也沒有憂悲啼哭,但這裡是佛法中視為八難之一的地方,因為這裡只有純物慾的享受,而缺乏崇高的精神生活。
六道(宗教術語)
而我們南瞻部洲的人,最大的特點,則是有無數的欲望,所以能造種種善、惡業行,但也由於具有思惟能力、慚愧心,所以,能夠修行,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因為人類具有憶念、梵行、勇猛心三種特性。形諸於外的則是為了他人的利益,寧可犧牲自己;可以忍受各種苦的意志力、毅力;勇猛心則是展現出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受能受的“菩薩道”精神。
在六道中眾生是不斷在天道至地獄道之間輪迴的。一旦墮入地獄需要花費無量劫的時間才能勉強得入畜生道,在畜生道遇到惡緣造作惡業還有可能再次回到地獄道,偶爾才能有機會得生人身,即使這樣也因為根性差而不聞法不見佛,一旦遇到惡緣造作惡業,很可能又回到地獄去了。所以,《涅盤經》卷三十二有言:“人身難得,如優曇花”。好不容易才得人身,如果不聽經聞法,依法奉行,斷惡修善,開諸智慧。難免會再次墮入三惡道重新受苦。
但是對大多數人而言,面對世界人口不斷增加的事實,以全球人口來說,目 前已超過五十億人,不免要問:“人身會難得嗎?”事實上,若從六道眾生來看,要投生為人還真是不容易。在《中阿含經》有一個故事譬喻投生為人的困難,如同有一隻瞎龜在茫茫汪洋中,要剛好遇上一塊浮木,這塊浮木上必須又恰好有一個小孔,這樣的機會已是少之又少,而這隻烏龜的頭又要恰好從浮木孔伸出來,這樣的機會真可說是難上加難,經典中便以此來形容得人身之難得。
那么如何才能投生為人呢?據《成實論.六業品》指出,投生人道的眾生,是因為過去生曾造作了人道的業。關於受生人間的業因,在《雜阿含經》卷三十七:“若行不善業則生地獄,後若轉生人中則受諸難,又若行十善業則得生天上,後若轉生人中可免諸難。”所以,《法華文句》說道:“五戒為人,十善生天。”過去生若能遵守五戒,終生奉行,來生可得人趣之果報。

阿修羅道

阿修羅道眾生專指那些具有天人的福德,但因遇到的緣不善,心染污種種不善,造作種種不善業的眾生。特別是那些虔誠信佛,但因遇到被五陰魔附體的邪師說法誤行魔行的人。阿修羅女表法忉利天以上眾生不造作只有阿修羅道眾生才造作的種種惡業,其中就包括魔行諸業。
六道(宗教術語)
忉利天人因尚未斷除對欲的貪著,因此常常在貪念的驅使下試圖造作惡業,此時他過去造作善業所留下的業力會與貪念形成的惡業業力發生爭鬥。這就是帝釋天帶著夜叉天眾與忉利天眾與眾阿修羅大戰的真實含義。由於夜摩天眾生能以正念和戒律調伏貪念,所以不會由於貪念造作種種惡業,也就沒有惡業業力在身。所以佛說夜摩天人從不與阿修羅爭鬥。
阿修羅另被稱為不飲酒神,居住在海底的阿修羅原本是很愛喝酒的,但是因為他們喝的是由海水釀成的酒,總是味道鹹苦,所以一氣之下就發誓再也不喝酒。飲酒代表痴,痴就是沉迷一種業不出離,比如沉迷電腦遊戲沉迷畫畫沉迷收藏就是痴行。由於阿修羅是造作惡業的原天人,所以他的福德暫視還在,由於阿修羅的業都是相當嚴重的惡業,也就是海底的鹹水,沉迷惡習會與他原有的福德產生牴觸,令他感到難過,所以阿修羅從此不再飲酒。轉生到阿修羅道者,《業因差別經》詳細條列出十項業因,包括身行微惡、口行微惡、意行微惡、起驕慢、起我慢、起增上慢、起大慢、起邪慢、起慢慢與回諸善根。
因業力的牽引,阿修羅再次轉生可分為胎、卵、濕、化四生。卵生者身在鬼道,能以其威力,展現神通入空中;胎生者身在人道,投生的原因是原本在天道中,卻由於降德而遭貶墜;濕生者身在畜生道,住於水穴口,朝游虛空,暮歸水宿;化生者身在天道,也就是得遇大善緣中途悔悟的阿修羅。
據《觀佛三昧經》說,世界剛剛形成山海大地時,光音天上貪玩的仙人便到人間遊戲。其中一位仙人在大海洗浴時,因“水精”入身而生一肉卵。這肉卵經八千年後,終於生出一個女怪,身長有如須彌山,具一千隻眼睛、二十四隻腳,頭、口與手數皆為九百九十九,樣貌好不駭人,即為阿修羅始祖。
女怪後又產下一男怪名毗摩質多,因有無比威力可自由來去天上人間,所以在看到天人身旁皆有無數美女環繞後,也想娶妻。女怪便替其子向美冠群芳的乾闥婆女求婚,結果乾闥婆欣然同意婚事,於是阿修羅一族日漸繁盛。毗摩質多風情萬種的女兒,使得已有妻妾億萬的天界帝釋為之傾心,娶為嬪妃。不料帝釋婚後喜新厭舊,阿修羅女將委曲告之父親,引發前所未有的一場大戰。就在阿修羅將帝釋所居的須彌山團團圍住,千鈞一髮時,帝釋想到佛曾說若遇大難,只要念般若波羅蜜咒,便能破解鬼兵。果然一持咒,空中忽然飛出四隻大刀輪,幾乎削盡阿修羅王的手足,幸好遁入藕孔方避過此難,但是元氣大傷難以復仇。
然而天人與阿修羅的戰爭,並未自此劃下休止符。在經過多年後,帝釋又愛上一位羅喉羅阿修羅的女兒,便命天界樂神帶聘禮,透過歌曲威脅利誘羅喉羅應諾婚事。不料羅喉羅因氣憤帝釋欺人太甚,不但將樂神驅逐出宮,並立刻發兵攻打天人。就在驍勇善戰的阿修羅攻下天宮時,帝釋又憶起上次的神咒,於是阿修羅軍被殺得節節敗退,只好退入蓮藕藏躲。
就在帝釋擄走了全部的阿修羅女後,羅喉羅派出一位使者前往談判,指出帝釋身為佛弟子,不應犯戒偷盜。雙方幾經談判最後達成數項協定,帝釋承認犯下偷盜戒,願歸還阿修羅女,並贈送天上甘露;阿修羅則除將愛女獻與帝釋,並自願受持三皈五戒,成為佛弟子,此戰終得圓滿落幕。
在天界的戰爭中,有一位阿修羅王與帝釋作戰時,因手能執日月,障蔽其光,而被稱為羅慟羅阿修羅,羅慟羅意即為障月。他能有以手障日月,形成日月蝕的威力;是因他過去生為婆羅門時,見到大火燒塔,滅火而使塔不壞,而以此救塔之福德為因,願得大身。然雖有此願,仍不信正法,常愛鬥戰,故死後墮入阿修羅道。

天道

天道(天神)眾生遍及欲界、色界及無色界等三界。其中在欲界有六欲天,色界有四禪十八天,無色界四天,共有二十八天。
六道(宗教術語)
在天界的眾生當中,欲界的六天還有男女之別,也有婚姻嫁娶,但是不像人間的男女關係。以他們滿足欲望的方式而言,四大王天、忉利天是以氣和合陰陽;焰摩天則只要互相靠近,兜率天藉著互相牽手,化自在天彼此深深對看,而他化自在天只要短暫的對視即是。
而色界的眾生則已經擺脫了對欲望的執著,只是尚未從形體的束縛中解脫。所以無論是居住的地方,或是本身的形體已經十分淨妙,但是仍有形質。而他們與欲界眾生最大的差異,是他們已經離了淫慾,只有清淨微細的形色,所以他們已無男女之別,而以光明為他們的語言與食物。
至於無色界的四天,更是超越了物質世界的存在,是厭離物質色想而修四無色定的有情眾生死後所生的天界。在這個天界裡,自然沒有男女相之別。
天人(天神)們所過的生活,在《過去現在因果經》中,有著迷人的形容,例如他們的身體極為清淨,不受塵垢染污,就像琉璃一樣充滿著光明,兩眼更是清澈明亮。只要心有所想,就能心想事成,因而心態上能時常保持歡悅適意。平日更以天樂清揚作為娛樂,乃至飲食衣物,就似魔術幻化一樣,只要心念一動,就應念而至。

輪迴

佛教稱:善業是清淨法,不善業是染污法。以善惡諸業為因,能招致善惡不同的果報,是為業果。作為業果的表現形式,世俗世界的一切方法,都是依於善惡二業而顯現出來的,依業而生,依業流轉。所以,眾生行善則得善報,行惡則得惡報。而得到了善惡果報的眾生,又會在新的生命活動中造作新的身、語、意業,招致新的果報,故使凡未解脫的一切眾生,都會在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惡鬼道、地獄道中循環往復,這就是佛教所說的輪迴。
一般指天人是六道中的上乘小善果,但只要在六道輪迴中扮演的角色,可以都說是凡夫,生死流轉,不能出離,如同漫漫的長夜,雖然天人是六道中的最高地位者,但還是要受輪迴。一般言宇宙,是指有形世間,這有形世間為無明煩惱所包圍,所以世間為五濁惡世。在六道輪迴之中,六道又分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是六道凡夫所依止的居所,凡在三界內,都要接受輪迴,因此佛經說三界猶如一座火宅,火宅也就是比喻三界之中,受生死煩惱無明之火所燒。
據經典所指出,行十不善業因緣故,要墮落地獄、餓鬼、畜生之三惡道。行十善業道因緣故,則生天界及人界。所謂天界就是“神界”,乃是正直福德的靈魂所居之境界,此境界雖然享福,但是福報總有享受完的時候,就是修善到非想非非想處天,此天是三界最高天,但一墮落,仍然要輪迴的。
至於阿修羅境界,就是精靈世界,停留在精靈世界的靈魂,固然生前也修善業,但,走了一步邪路,所以不能稱為“正神”,只能稱為“邪神”或“邪鬼”了,阿修羅境界的環境是最複雜,“邪神”亦有神通力,故作祟人間者,以此類為最多。 故人若有“正氣”,邪氣不能生。 人若有邪念,“邪氣”乘隙而入。 因此,所謂“走火入魔”就是人先有邪念,邪氣乘隙而入者也。
六道輪迴都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所求不得苦,五陰盛苦。如此,六道輪迴可以說苦多於樂,所以人生是苦海也。依解脫道論來說:“戒定慧,是解脫之道,守戒的人,是威儀的意義,也是行善之本。修定的人,他的心不散亂。而有智慧的人,他可以先知先覺。所謂解脫,就是離開束縛的意思,用戒為初善,定是中善,慧為後善,如此產生禪定力求滅苦,最後才得解脫六道輪迴。”
六道輪迴有二項是有形的,即是“人道”和“畜生道”。 六道輪迴有四項是無形的,即是“天道”、“阿修羅道”、“惡鬼道”、“地獄道”。 有形的稱為“有器”,無形的稱為“無器”。
教中雖然有“因果報應”的理論,但更正規的提法是“因緣果報”,那么“緣”是什麼意思呢?佛教中“緣”的內容及其複雜,簡單地說就是“條件”。比方說:蛋可以孵成雞,但是孵成雞需要一定的溫度,這個一定的溫度就是“緣”。雖然蛋可以孵雞(因果條件具備),但是,不具備一定的溫度(緣),蛋是不會成雞的。
因此,佛教中叫人“修行”,脫離六道輪迴,就是從“緣”字上下手,不令多生累劫造得惡因變成惡果;而讓多生累劫造得善因,儘快成熟,變成善果。從而離苦得樂,脫離六道輪迴。

輪迴圖

又名“六趣唯心圖”、“六趣生死輪”。造像來自《六趣輪迴經》。刻於寶頂大佛灣南岩、龕高7.8米、寬4.8米。龕中刻有一個直徑為2.7米的原形巨輪,名“六趣輪”。按照佛教的說法,此輪是載人於三界六道中生死運轉的車輪。輪外刻“轉輪聖王”,頭頂“三世佛”,面目醜怪,蓬頭獠牙,腳踏鰲頭,口銜輪彥,雙臂環抱巨輪,以此表示人生之“業力”不可逆轉。
六道輪迴圖六道輪迴圖
六趣輪可分為四層。內層中心刻跏跌坐的捲髮修行者。其左側有一隻豬,右側有一隻鴿,坐下有一條毒蛇。三種動物,分別表示愚痴、貪染、瞋“三毒”。佛教認為,人生有諸多惡業,其中尤以“三毒”為最,成為產生諸惡業的根本。故有稱為“三不善根”,列為“根本煩惱”之首。 另從行者胸部(圓心),發出六道毫光,直射輪外,將巨輪分為六份。第二層的六份就是所謂的“六道”,即六種“業力”產生的果報。
第二層正上方為“天道,刻日月繞須彌山頂,頂上有安宮殿。此道清潔光明,富麗堂皇,非人類世間所能比擬。”天道之右為“人道”,刻四人戴冠著袍,持物站立,此道為世人所居、人類之所。“天道”之左為“阿修羅道”,刻一位三頭六臂,手持諸般兵器的阿修羅像。阿修羅原本是一位驍勇善戰,百戰百勝的天神,能力同“天”。但因瞋心太重,又多怒好動,故而被攆出“天道”降至“阿修羅道”。
第二層正下方是“地獄道”,刻有漆黑的地獄門,一馬面獄卒正欲把一“罪人”扔進油鍋中。此道為眾苦聚集、悲慘至極之所。“地獄道”之右是餓鬼道,刻餓鬼手擎一人,口咬人頭。此道中的餓鬼是諸鬼中最苦的,不但常受飢餓,千年萬載難得一食,即便得了,也會立即被猛火所焚,燒成灰燼。“地獄道”之左是“畜牲道”,刻一獅一牛一馬任人驅使,互相蠶食。此道是一切動物群聚之處。
第三層造像表現了“十二因緣說”的基本內容,即展現眾生痛苦的原因和“名狀”。
第三層上方正中的小圓龕中刻一羅剎將軍。身著將服,手持寶劍,危襟電坐。以下沿反時針方向依次刻:一老者悠閒而坐,旁擺瓦輪;一猿猴結跏而坐,一漁翁撐船捕魚;一修行者靜心參禪;一對男女雙手互摩;一女子站立,想坐著的男子訴說;一母親懷抱嬰兒;一青年腳踢瓦罐,毆打老婦;一著朝服官吏面呈怒容;一孕婦;一侍者攙扶一老者;一病者;一棺材,兩位女人扶棺痛哭;兩男女並坐交談,面露愁容;一男子雙手掩面,心生悲痛;一婦女背著小孩,與男子惜別;一男子緊挽韁繩,牽馬不騎。這些造像,依次表現了“十二因緣說”中“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等人生彼此互為條件或互為因果的十二個環節。
為了更形象的說明生死輪迴的具體過程,於是第四層分為18格,每格於瓦官似的套筒中刻出一個個生靈轉世輪迴的圖像。從“天道”開始,反時針方向依次為:人頭人尾,人頭畜尾(天道);狼頭人尾,牛頭畜尾,獅頭畜尾(阿修羅道);禽頭畜尾,畜頭蛇尾(畜牲道);馬頭蛇尾、魚頭人尾,蛇頭畜尾(地獄道);人頭畜尾,畜頭畜尾(餓鬼道);豬頭畜尾,龍頭人尾,鳥頭畜尾(人道)等等,這可能表示生死受胎像,以頭示生所屬,以尾示亡所屬。
在一個人死後,會經歷一個叫“中陰期”的過渡,然後再次輪迴。輪迴的範圍是在六道之內,亦即天道、人道、修羅道、地獄道、餓鬼道及畜牲道。在天、人及修羅道三者中轉生,痛苦為較少,所以它們合稱為“三善道”。地獄、餓鬼及畜牲道中,痛苦極大,所以它們合稱為“三惡道”。

解脫

中國歷代文化以儒家思想為其主流,儒家學說則又以倫理道德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而孕育此民族精神者,首稱孝道。儒家以孝道批評佛教徒割愛辭親,剃除鬚髮,燃骨割肉,出家修行仍大不孝之行為。然而在六道輪迴下妻子可能是你前前世的母親,父親的妻子可能是你前世的妻子,愛狗可能是你前世的丈夫,今世再續未了之緣。而人吃的肉可能是多少世的血親。這樣眾生靈都可能是你的諸前世父母親人。正如志公祖師所道:古古怪,怪怪古,孫子娶祖母。豬羊炕上坐, 六親鍋里煮。女吃母之肉, 子打父皮鼓。眾人來賀喜, 我看真是苦!
然而面對儒家的指責,中國古代佛教思想家們著力尋找儒、佛兩家倫理道德的契合點,根據不同時代的社會發展要求,在各個歷史時期通過對含有孝的觀念和內容的佛教經典的翻譯和註疏,以及借佛之名撰寫富含孝道思想的經典著作,對佛教孝道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論述和擴充,構築了具有中國佛教特色的孝道倫理思想體系。
佛教原典中本來就有大量關於孝道的內容,要宣揚佛教的孝道倫理,首先就得翻譯這些經典。所以,佛教傳來之初就翻譯了很多關於雙親與子女關係的經典,包括《孝子報恩經》、《孝子睒經》、《父母恩難報經》、《屍迦羅越六方拜經》、《大方便報恩經》、《玉耶經》、《四十二章經》、《佛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盂蘭盆經》、《梵網經》、《佛說孝子經》、《佛說父母恩難報經》、《大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增一阿含經》、《善生子經》、《華嚴經》、《那先比丘經》、《遊行經》、《大方便佛報恩經》、《優婆塞戒經》、《佛說盂蘭盆經》、《菩薩睒子經》等,這些經典以印度佛教特有的方式宣揚父母恩重、善惡報應的觀念。另外,中國佛教學者還借佛之名撰寫了富含孝道思想的經典著作,如《父母恩重經》、《大報父母恩重經》等,加以變文、繪畫、造像、建塔等民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影響極大,廣為流傳。
中國佛教孝道思想張揚的孝親意識,更多的是一種宇宙間的自然親情關係,不像中土孝親倫理含有更多的社會宗法關係。佛教的報恩,意在理解對方的恩惠,絕不是以權力、壓力或上下的尊卑等級來執行的。佛教主張“眾生平等”,“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而皆能成佛,因而在僧團內部,都是以平等為序列,唯以出家時間的先後而定位次。佛教所講的親情,是宇宙的親情,而非局限於一家、一地的親情,這就在本質上決定了孝不是一家之孝,而是對一切人的孝,甚至是一切眾生的孝,所以才有報“四恩”之說(父母恩、眾生恩、國王恩、三寶恩)。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佛教的孝道不是“臣民道德”,而是慈愛的相互回報。
當然,在儒家學說占主流地位的中國傳統社會,佛教在理論上的高明並不能代替實際上對儒家的依附和補充地位。因而,在三教合一、三教一致的形勢下,無論是儒家的“入世之孝”,還是佛教的“出世之孝”,實際上都成了傳統綱常名教的有機組成部分。一方面,佛教借孝道的傳播和發展豐富了中國佛教的倫理思想的內涵,在一定程度上履行了中國佛教“弘道濟世”、“普度眾生”的大乘理想,擴大了佛教的社會影響;另一方面,中國佛教也不斷地走向俗世化和倫理化,達成了佛教孝道倫理與儒家綱常的接近和契合,賦予了儒家傳統倫理以信仰的力量,進一步強化了儒家綱常名教的社會教化功能。儒、佛、道三教既各自對立,又相互依存、相互推動,共同承擔扶世助化的政治功能,殊途而同歸。正如慧遠所預期的那樣:“道法之與名教,如來之與堯孔,發致雖殊,潛相影響,出處誠異,終期則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