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六節

六月六節

“六月六”是漢族和布依族人民的傳統佳節,由於居住地區不同,過節的日期也不統一,漢族和有些布依族地區六月初六過節,稱為六月六;有些布依族地區六月十六日或農曆六月二十六日過年,稱為六月街或六月橋。每年農曆的六月初六,布依族人民居住的村寨,家家戶戶都要宰牛宰豬,殺雞包粽子祭祀祖宗。爾後,合家歡飲。隆重地歡慶布依族人民世代沿襲下來的傳統節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六月六節
  • 類型:節日
  • 出處:《南龍志·地理志》
  • 特點:漢族和布依族人民的傳統佳節
節日傳說,節日介紹,節日習俗,紀念活動,

節日傳說

“六月六”節已有悠久的歷史。據清乾隆年晨李節昌纂的《南龍志·地理志》記載:“ 六月六栽秧已畢,其宰分食如三月然,呼為六月六。漢語曰過六月六也。其用意無非禳災祈禱,預祝五穀豐盈……”。其起源,各地傳說不同。 其中有一個說法是,在遠古的洪荒年代,布依族的先人“盤古”,在勞動中積累了栽培水稻的經驗,年年豐收,後來他與龍王的女兒結婚,生了一個兒子,取名新橫。一次兒子冒犯了母親,龍女一氣之下,返回龍宮,再不回來。“盤古”沒有辦法,只好再娶,一年的六月六日盤古死去,新橫從此遭到繼母虐待,幾乎被害。他忍無可忍,便上天控告繼母,並發誓要毀掉她栽培的水稻秧苗,繼母知道後,萬分後悔,終於與新橫和好,並於每年六月六日,盤古逝世這天,殺豬宰鴨,做粑粑、供祭盤古,布依族人民因此每年農在六月六日都舉行祭盤古,供祖先的活動,以示子孫延續、五穀豐登,年復一年,就形成了這個民族 。
六月六節
還有一種說法是,從前有個叫抵師的布依族後生,聰明能幹,開朗樂觀,而且有動人的歌喉。他常在農活之隙,引吭高歌,他的歌聲和人品感動了玉帝的一個女兒,她下到人間與抵師結為百年之好,夫妻百般恩愛。誰知好景不長。不久,仙女下凡的事讓玉帝知道,他不允許自己的女兒與凡人婚配,就派天神下凡拆散了這一對恩愛夫妻。離別時,仙女含淚送給抵師一隻寶葫蘆,告訴他,每年的六月初六她將在南天門與他遙見一面。抵師遵囑不再續娶,並於每年六月六到河邊與天上的妻子相望,直到享盡天年為止。後來,布依族人民為歌頌他們堅貞的愛情和表達對仙女贈送寶葫蘆的謝意,每年六月初六這一天舉行隆重的 。

節日介紹

漢族:熱在三伏。夏至節後,恰逢小暑大暑節氣,氣溫升高,有時高達40 ℃左右,已超過人和動物的體溫。漢代劉熙曰:”暑,煮也,熱如煮物也。”進入數伏,以農曆六月初六為中心,老北京有很多民俗:洗浴、曬物、洗象、曬經、賞荷、看谷秀等。農曆六月初六,民間稱為“洗曬節”。因這時天氣已非常悶熱,再加上值雨季,氣候濕,萬物極易霉腐損壞。所以在這一天從皇宮到民間,從城鎮到農家小院都有很多洗浴和曬物的習俗。當年一般百姓家沒有洗浴設備,但人們也很講清潔衛生,習慣在每個節日或節氣時,都要進行沐浴潔身,信佛者尤其要以潔淨之軀去焚香拜佛以示虔誠。在元明清時期,農曆六月六還是法定的“洗象日”。那時皇帝在朝會、祭祀或出巡時,為顯示威嚴,要擺出一支由車馬象、鼓樂幡傘組成的龐大儀仗隊,每有盛大慶典,大象是不可缺少的成員。公元一千二百多年,忽必烈在建元大都城後,那時的屬地暹羅、撣國、安南、高麗、爪哇等都帶貴重禮物來朝賀,其中暹羅國、安南每年都要帶大象進奉。
六月六節六月六節
暑熱天時,大象就在元大都城附近的積水潭中洗浴嬉戲,引來百姓爭看圍
觀。皇上為了大象的馴養與管理,還專門建立了象房、演象所和馴象所,並從緬甸招來象奴和馴象師。平時由象奴飼養並由馴象師指導訓練。乾隆時期大象最多達三十多頭,象奴馴象師多達百人。象房當時就設在宣武門內西側城牆根一帶,據說舊址即現在的宣武門新華社大院處,至今留有“象來街”、“象房胡同”的美名。明清時期,六月初六初伏之時,都要舉行洗象儀式。清楊靜亭《都門雜詠》中記載:“六街車響似雷奔,日午齊來宣武門。鉦鼓一聲催洗象,玉河橋下水初渾。”在這一天,象房的象奴和馴象師打著旗敲著鼓,引著大象出宣武門,到城南牆根的護城河中讓象洗澡。這天在洗象處附近還要搭棚張彩,有監官負責監洗。當天也會臨時設有很多茶棚、小吃攤,如同趕廟會一般,車轎人馬如潮,觀者如蟻。為了觀看洗象活動,有錢的人家會提早占據附近酒肆茶樓的好位置,以一飽眼福。大象對那時的百姓來講,終究是稀罕之物。觀象時,大象戲水之聲,觀者的嘖嘖稱讚之聲以及小商小販的吆喝聲,歡聲笑語連成一片。每當六月六,如果恰逢晴天,皇宮內的全部鑾駕都要陳列出來暴曬,皇史、宮內的檔案、實錄、御製文集等,也要擺在庭院中通風晾曬。 當年這一天也有“晾經節”之稱,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寺廟道觀要在這一天舉行“晾經會”,把所存的經書統統擺出來晾曬,以防經書潮濕、蟲蛀鼠咬。如舊京的白雲觀藏經樓里,藏有道教經書五千多卷,在每年的六月初一至初七,白雲觀要舉行晾經會,屆時道士們衣冠整潔、焚香秉燭,把藏經樓里的“道藏”統統拿出來通風翻曬。廣安門內著名的善果寺每逢六月初六也要作齋,舉辦“晾經法會”,僧侶們要禮佛、誦經,屆時開廟一天。那時看完洗象的百姓,都會涌到善果寺中觀看晾經,所以寺前也形成臨時集市,非常熱鬧。民間的轎鋪、估衣鋪、皮貨鋪、舊書鋪、字畫店、藥店以及林林總總的各類商店,都要晾曬各種商品。城市和農村的黎民百姓要曬衣服、被褥。民諺有雲:“六月六,家家曬紅綠”,“紅綠”就是指五顏六色的各樣衣服。清代的北京居民,都在六月初六日那天翻箱倒櫃,拿出衣物、鞋帽、被褥晾曬。因此,有的地叫“曬衣節”或“曬伏”。
六月六節六月六節
六月六節
同其他節氣一樣,六月六這天還有許多專門的食俗。從六月初六起,街市 上的中藥鋪和一些寺廟開始施捨冰水、綠豆湯和用中藥製作成的暑湯。主婦們也在這一天開始自製大醬。每到六月六,當天的飯食要吃素食,如炒韭菜、煎茄子和烙煎餅等。吃素食之俗除有清淡之意,是否還有深意,現在不得而知。“六月六,看谷秀”。農曆六月已異常炎熱,莊稼長勢正旺,已是吐須秀麥穗之時,農家要觀察長勢,以卜豐欠。六月六農民還稱為“蟲王節”,要在農田、庭院裡焚香祭祀,祈求上天保護,五穀豐登。六月初六,老北京還有郊遊和賞荷的民俗。為了防熱消暑,文人墨客常到有廟宇有樹蔭之名勝地及長河、御河兩岸、東便門外二閘等地野遊。舊時的二閘是通惠河上第二道閘所在地,是老北京春夏之時百姓觀景旅遊的勝地。當時通惠河兩側垂柳成行、水波蕩漾,運糧船和各種遊船穿梭往來。在二閘的閘口處,還有一個飛濺的瀑布,岸邊還有樓台亭閣、私人花園和一些茶棚酒肆,恰似江南美景。清代《北京竹枝詞》這樣描繪:“乘舟二閘欲幽探,食小魚湯味亦甘,最是往東樓上好,桅檣煙雨似江南。”六月正值荷花盛開,人們也常到什剎海邊嘗蓮品藕。兩岸柳垂成蔭,水中荷花爭艷,在此乘涼消閒吃冰食,別有韻味。 布依族: 布依族人民十分重視這個節日,有過“小年”之稱。 節日來臨,各村寨都要殺雞宰豬,用自紙做成三角形的小旗,沾上雞血或豬血,插在莊稼地里,傳說這樣做,“天馬”(蝗蟲)就不會來吃莊稼。節日的早晨,由本村寨幾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率領青壯年 舉行傳統的祭盤古、掃寨趕“鬼”的活動。除參加祭祀的人外, 其餘男女老少,按布依族的習慣,都要穿上民族服裝,帶著糯米飯、雞鴨魚肉和水酒,到寨外山坡上“躲山”(當地漢族人民稱為趕六月場)。 祭祀後,由主祭人帶領大家到各家掃寨驅“鬼”、而“躲山”民眾則在寨外說古唱今,並有各種娛樂活動。 夕陽西斜時。“躲山”的民眾一家一戶席地而坐,揭開飯籮,取出香噴噴美酒和 飯菜,互相邀請作客。一直等到祭山神處響起“分肉了!分肉了!”的喊聲,人們才選出身強力壯的人,分成四組,到祭山神 處抬回四隻牛腿,其餘的人,相攜回到家中,隨後各家派人到寨里領取祭山神的牛肉。節日娛樂活動,以丟花苞最為有趣。花包是用各種彩色花布做成形似枕頭,內裝米糠、小豆或棉花籽。花包的邊沿綴有花邊和“耍須”。丟花包時,男女青年各站一邊,相距數米,互相投擲。其方法有右側擲、左側擲和過頂擲,但不準橫擲。要求甩得遠,擲得快,接得牢。花包在空中飛來飛去,煞是好看。如果小伙子將花包向自己心愛的人投擲,沒有過肩,包就 落地,姑娘由向對方送一件禮物,如項圈、戒指、手鐲等物,所送之物,被視為愛情的信物,小伙子將長期保存 。
六月六節六月六節

節日習俗

六月初六日,晉南地區稱為“回娘家節”。
傳說春秋戰國時,晉卿狐偃驕傲自大,氣死親家趙衰。一年晉國遭災,狐
偃外出放糧,說好六月初六日回家過壽。女婿決定乘狐偃祝壽之機,刺殺丈人,以報父仇。女兒探知此事,趕回娘家報了信。狐偃放糧歸來,看到了民間疾苦,後悔未聽親家忠告,痛恨自己作錯事情。不但不怪罪女婿,還當眾承認了自己以前的錯誤。後每於六月初六日,狐偃必將女兒、女婿接回家中團聚。傳到民間百姓效仿、相沿成俗。溯其原因,晉南盛產小麥,六月六日前後,小麥已經收打完畢,正處在一個農閒階段,是探親的絕佳時期。民間就有“六月六,走罷麥”的俗語。六月六姑娘回娘家,要用新產的小麥麵粉,蒸一個大月形的角子饃,意喻自家又獲得了豐收。丈母娘招待姑爺,要做七、八樣飯菜。主食有涼粉、涼麵、蒸饃、烙餅等等。在安邑解州一帶,招待姑爺以吃“胡餅”為榮,傳說是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由於西晉大書法家王羲之被東床擇婿時,裸體睡覺,口裡大嚼的就是“胡餅”,故相沿成俗。這種“胡餅”用南瓜絲絲和精麵粉做成,鬆軟可口,非常好吃。萬榮一帶要吃煎餅、配以椒葉、呈五色,取意女媧煉五色石補天,暗喻女兒的精明強幹。如果是新出嫁的姑娘,這一天,娘家還要給親家送饃,饃內夾以碎肉,蒸熟後必須呈開口形狀,稱為“張口饅頭”,象徵著早為婆家生兒育女。這種特殊的民俗,其源蓋出於遠古時期的原始崇拜,屬於女性生殖器崇拜的遺俗。
六月六節六月六節
六月初六日,晉北地區習慣稱為“蟲王節”。季節上正是農作物害蟲繁衍的時期。“小民以食為天,無螟塍自然康樂;百姓望天如歲,有蟊賊幸年驅除”。這個時期也是農家盼望雨水的季節,俗語稱“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而下雨又能有效地抑制蟲害的泛濫。是日,農家要進行集會,宰牲、設供、焚香、敬紙,(蟲子)(蟲方)廟裡祭蟲王,龍王廟里祭雹神,祈求保佑莊稼豐收。正如一副聯語所言:“生蝗滅跡三農泰,旱魃無聞四野安”。如今,宰牲設供已不再進行了,但民間卻習慣在這一天舉辦開園活動。凡有菜園之處,都要邀朋飲酒。六月六,晉西北人習慣郊遊,稱為“踏青”。
六月初六日,民間亦稱“曬衣節”或“曬書節”。是日,要將自家保存的皮大衣、皮套子、毛衣之類統統拿到太陽底下曝曬,據說這樣可以一年之內不生蛆,不返潮。農家這一天還盛行作曲。說是用這一天做的曲拌醋,做出的醋特別酸,味道特別醇美。讀書人這一天除曬書外,還講究給先生送禮,或是烙餅饃、做菜盒請先生吃飯。而做先生的講究給學生反饋一枚桃,或面桃、或鮮桃,含桃李滿天下之意。佛教與道教界還把六月初六日稱為“天貺節”。傳說宋代此日曾有天書降臨。後來,寺觀望的僧道要在這一天翻曬經卷,據說可得靈氣,讀起來悟解要深。
六月初六日,民間亦稱“牛羊節”,這天,東家要設宴延請牧工。
六月初六日,在許多地方也演化成了廟會。
鄉寧縣六月六日,要祭祀河神,抬“城隍出巡”。靈邱縣六月六日要為南嶽府君慶賀聖誕。據《縣誌》載:“士民祭祀唯謹,四方商賈畢至,邑之人終歲口用所需,以及男婚女嫁釵裙衣帕之錦,皆於此日置買。市易三日畢,居民各歸農業。商賈亦行,歲以為常。”一九八四年廟會期間,趕會者達六十六萬人次之多。大同人六月里趕廟會,踩青逛唱是不可缺乏的內容。趕會時或騎馬、或乘車。要攜帶酒飯、水果、糕點、餐具,男女老少,合家出動。到達目的地後,利用樹林、空地,支起帳篷,打起地攤,撐開旱傘。因地制宜、各據地盤。然後輪流到廟會上燒香敬佛,買小吃、看雜耍,聽大戲。孩子們則互相結伴嬉戲,撲蝴蝶、捉螞蚱。姑娘們習慣採集野花,摘取他椒,填充香囊。到了中午時分,便各自生著火鍋,進行野餐。飯後,愛唱者盡情地唱,喜畫者隨便地畫,人人根據自己愛好縱情歡樂,玩個痛快。除一些戲迷要留下看夜戲,在廟會留宿外,多數人家當日趕回。六月里的廟會,從時間、規模上講,五台山最負盛名,從六月初一到月底舉辦一個月。趕會者有漢、蒙、藏各族人民及國際友人,近年來每日不下萬人,是融合宗教、文化、旅遊、物資交流、科學考察為一體的綜合盛會。山內村民在一個月內,全部精力為盛會服務,其收入往往占到全年總收入的一半以上。
農曆六月初六,除了是“姑姑節”外。在古代還是另外一個節日,名叫“天貺(賜贈的意思)節”。天貺節起源於宋真宗趙恆。某年的六月六日,他聲稱上天賜給他天書,遂定是天為天貺節,還在泰山腳下的岱廟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貺殿
天貺節的民俗活動,雖然已漸漸被人們遺忘,但有些地方還有殘餘。江蘇東台縣人,在這一天早晨男女老少都要互道恭喜,並吃一種用麵粉攙和糖油製成的糕屑,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長了肉”的說法。還有“六月六,家家曬紅綠”的俗諺。“紅綠”指五顏六色的各樣衣服。此諺的後一句,又作“家家曬龍袍”,在揚州有個解釋,說乾隆皇帝在揚州巡遊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濕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換,只好等待雨過天晴,將濕衣曬乾再穿,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有“曬龍袍”之說。江南地區,經過了黃梅天,藏在箱底的衣物容易上霉,取出來曬一曬,可免霉爛。此外還有給貓狗洗澡的趣事,叫做“六月六,貓兒狗兒同洗浴”。“六月六,早禾熟”,侗族地區把這一天作為嘗新節,有的地方擇吉日嘗新。六月六這一天,親戚朋友都過來慶祝。白天有激烈的對歌比賽,侗戲演出等。晚上蘆笙隊便會在鼓樓坪上登場,蘆笙聲音動聽優美,鼓樓坪中間熊熊燃燒的篝火照射著每一位熱情好客的侗族人民,侗族人民一邊吹蘆笙一邊跳舞,整個寨子一片歡騰。吹完蘆笙,就是六月六晚上最後一個節目“多耶”,即踩堂歌。多耶一般由主寨進行,男女手拉手圍成圓圈,合唱一句,重複一句,然後挪動一步,邊唱邊舞。
在貴州黔東南黎平縣,稱“嘗新節”為“天貺節”,俗稱六月六。不少侗寨都在這天包粽粑,又稱粽粑節。特別是肇興、岑岜、龍額、水口、東郎、新平等鄉的侗族過得特別隆重,僅次於過年。
這一天,甲寨的姑娘要有寨門前攔一道繩子,上面插上一些巴茅,地上擺上一張桌子,桌子上放著酒具。乙寨的小伙子要進甲寨,姑娘們便唱攔路歌:“標緻小伙哪方來?是鷹遠飛或來玩?借問哥哥哪裡走?未進侗寨先歌盤。”小伙子答唱:“後生有緣來做伴,雙燕遠飛有家還。屋檐樓下把窩做,早出晚歸要團圓。”就這樣,小伙子要被姑娘們盤唱許多首歌才準進寨子。到晚上吃飯,盤歌繼續,每飲一杯酒就必須對一首歌,小伙子如果對不上,就要被罰喝酒,稱為“啞杯”,後來,姑娘小伙們聚在一起,姑娘們或、或繡花、或納鞋墊,小伙子們則彈著琵琶,拉著牛腿琴,與姑娘們低聲吟唱著情歌。這種對歌,就叫“行歌坐月”,侗語的意思就是“月下對歌交流感情”。等到歌唱完,天也差不多亮了,姑娘們拿出油茶招呼小伙子,大家吃完才散去。臨行前,姑娘們將小伙子們送到寨門,唱著歌送小伙子遠去。“六月六,請姑姑”。過去,每逢農曆六月初六,農村的風俗都要請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晉國有個宰相叫狐偃。他是保護和跟隨文公重耳流亡到列國的功臣,封相後勤理朝政,十分精明能幹,晉國上下對他都很敬重。每逢六月初六狐偃過生日的時候,總有無數的人給他拜壽送禮。就這樣狐偃慢慢地驕傲起來。時間一長,人們對他不滿了。但狐偃權高勢重,人們都對他敢怒不敢言。
狐偃的女兒親家是當時的功臣趙衰。他對狐偃的作為很反感,就直言
相勸。但狐偃聽不進苦口良言,當眾責罵親家。趙衰年老體弱,不久因氣而死。他的兒子恨岳父不講仁義,決心為父報仇。第二年,晉國夏糧遭災,狐偃出京放糧,臨走時說,六月初六一定趕回來過生日。狐偃的女婿得到這個訊息,決定六月初六大鬧壽筵,殺狐偃,報父仇。狐偃的女婿見到妻子。問她:“像我岳父那樣的人,天下的老百姓恨不恨?”狐偃的女兒對父親的作為也很生氣,順口答道:“連你我都恨他,還用說別人?”他丈夫就把說出來。他妻子聽了,臉一紅一白,說:“我是你家的人,顧不得娘家了,你看著辦吧!”
六月六節六月六節
六月六節
從此以後,狐偃的女兒整天心驚肉跳,她恨父親狂妄自大,對親家絕情。但轉念想起父親的好,親生女兒不能見死不救。她最後在六月初五跑回娘家告訴母親丈夫的計畫。母親大驚,急忙連夜給狐偃送信。狐偃的女婿見妻子逃跑了,知道機密敗露,悶在家裡等狐偃來收拾自己。 六月初六一早,狐偃親自來到親家府上,狐偃見了女婿就像沒事一樣,翁婿二人並馬回相府去了。那年拜壽筵上,狐偃說:“老夫今年放糧,親見百姓疾苦,深知我近年來做事有錯。今天賢婿設計害我,雖然過於狠毒,但事沒辦成,他是為民除害,為父報仇,老夫決不怪罪。女兒救父萬分危急,盡了大孝,理當受我一拜。並望賢婿看在我面上,不計仇恨,兩相和好!”從此以後,狐偃真心改過,翁婿比以前更加親近。為了永遠記取這個教訓,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請回閨女、女婿團聚一番。這件事情張揚出去,老百姓各個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閨女,應個消仇解怨、免災去難的吉利。年長日久,相沿成習,流傳至今,人們稱為“姑姑節”。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個節日,叫做“翻經節”。傳說唐僧到西天取經回來,不慎將所有經書丟落到海中,撈起來曬乾了,方才保存下來。因此寺院藏經也在這一天翻檢曝曬。
“六月六”是布依族人民的傳統佳節,由於居住地區差異,過節的日期也不統一,有的地區六月初六過節,稱為六月六;有的地區六月十六日或農曆六月二十六日過年,稱為六月街或六月橋。布依族人民十分重視這個節日,有過“小年”之稱。
節日來臨,各村寨都要殺雞宰豬,用自紙做成三角形的小旗,沾上雞血或豬血,插在莊稼地里,傳說這樣做,“天馬”(蝗蟲)就不會來吃莊稼。節日的早晨,由本村寨幾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率領青壯年舉行傳統的祭盤古、掃寨趕“鬼”的活動。除參加祭祀的人外,其餘男女老少,按布依族的習慣,都要穿上民族服裝,帶著糯米飯、雞鴨魚肉和水酒,到寨外山坡上“躲山”(當地漢族人民稱為趕六月場)。祭祀後,由主祭人帶領大家到各家掃寨驅“鬼”、而“躲山”民眾則在寨外說顧長今,並有各種娛樂活動。
夕陽西斜時。“躲山”的民眾一家一戶席地而坐,揭開飯籮,取出香噴噴美酒和飯菜,互相邀請作客。一直等到祭山神處響起“分肉了!分肉了!”的喊聲,人們才選出身強力壯的人,分成四組,到祭山神處抬回四隻牛腿,其餘的人,相攜回到家中,隨後各家派人到寨里領取祭山神的牛肉。節日娛樂活動,以丟花包最為有趣。花包是用各種彩色花布做成形似枕頭,內裝米糠、小豆或棉花籽。花包的邊沿綴有花邊和“耍須”。丟花包時,男女青年各站一邊,相距數米,互相投擲。其方法有右側擲、左側擲和過頂擲,但不準橫擲。要求甩得遠,擲得快,接得牢。花包在空中飛來飛去,煞是好看。如果小伙子將花包向自己心愛的人投擲,沒有過肩,包就落地,姑娘由向對方送一件禮物,如項圈、戒指、手鐲等物,所送之物,被視為愛情的信物,小伙子將長期保存。 “六月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普米族等民族共同的傳統節日。火把節古代稱“回星節”,它歷史悠久,最早見於元代李京的《雲南志略》 :“六月二十四日通夕以高竿縛火炬照明。”
節慶期間,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儀式和遊樂方式,但點燃火把這一點毫無例外的。節日之夜,雲南高原處處火把燦爛,又如繁星降地,令人眼花繚亂;村村寨寨歌舞狂歡,熱鬧非凡,常常通宵達旦然而關於火把節的由來,更有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
納西族傳說,玉帝嫉妒人間的美好生活,命掌火天神去放火。天神不忍毀滅人
間,於是教人們連點三夜火把,以瞞過玉帝。火把節就是為了紀念這位保全人間的天神。撒尼人說,天上阿育神把五穀撒到地上,人間豐衣足食。天王對此不滿,派大力神去毀壞莊稼。英雄朵阿惹與大力神摔跤而獲勝,大力神撒下香爐灰,變成各種害蟲,人們便點火來趨害蟲。拉祜人說,世上出了專吃人眼的惡人,善人用蜂蠟裹羊角,點上火,找到惡人,並在六月二十四日制服了他。於是人們便定這一天為火把節。撒梅人說,在保衛撒梅人家園的戰鬥中,撒梅王被入侵部落的人殺死,點火是為了尋找他的靈魂。傈僳族的傳說更有趣:諸葛亮南徵到維西,幫助百姓開田種稻,派兵回四川運稻種。路上遇猛虎、瘴氣,老百姓點火驅散瘴氣,趕走猛虎,於六月二十四日接回運稻的士兵,後來這天就定為火把節。這種種美麗的傳說,就像火把節本身那樣豐富多彩
六月六節六月六節

紀念活動

節日裡,家家戶戶採購節日用品,包煮各式各色粽子。男女青年談情說愛, 選擇意中人。據說這天選中對象的人將會很幸福,因為他(她)將得到抵師和仙女的保佑。
六月六節六月六節
安龍一帶,這一節日則是有紀念人民反抗鬥爭勝利的意義。相傳,清同治九年六月初,興義縣大土豪劉三,勾結龍廣大地主劉四,屠殺安龍布依族民眾。人民不畏強暴,當即起來反抗,於六月六日這天擊敗敵人。於是人們在這一節日中加進了紀念人民起義勝利的內容。
陰曆六月初六,域人有把衣物書籍搬到室外曬太陽的習俗,因此又被稱為“曝曬節”。“六月六”,正值盛夏,是一年中太陽最酷熱的日子。由於春末夏初天氣漸熱,空氣變得潮濕,此時衣物書籍極易受潮生霉,以至被瘋狂蛀食。人們定“六月六”為“曝曬節”,旨在殺菌滅霉,保護衣物。南朝劉義慶編著的《世說新語》中,還記載著兩則有關曝曬節的趣聞軼事。南朝阮鹹曬破衣裙。阮鹹是文學家阮籍的侄兒,是個名士。他住在街南,家庭生活貧困拮据。“六月六”這天,住在街北的富豪人家,均把華麗昂貴的衣裳搬出街上曬,大有競爭擺闊之狀。而街南的大多數為貧困者,擺在街上曬的又大多是舊陋的東西。此時,阮鹹也把一條破衣裙用竹竿撐出曝曬。好奇者見曰:“緣何把這破東西曝曬?”阮鹹道;“未能免俗,聊復爾耳”。意思是說,人家曬東西,我也不能不隨鄉入俗啊。顯然,他這是以此嘲笑街北炫耀財富的闊佬。
晉朝郝降“曬書”。郝隆很有學問,亦是名士。家裡雖沒有什麼昂貴的物品,但學富五車,滿腹經倫。“六月六”這天,有錢人家都曬昂貴衣物,博得人家嘖嘖稱讚。郝隆沒什麼昂重的東西可曬,就躺在太陽底下曬肚皮————。路人驚問緣何曬肚皮?他幽默地說:“你們沒有看到嗎?大家都在曬東西,我也得把肚子裡的書曬一曬呀!”實際上,郝隆也是在嘲諷那些擺闊的富人。
六月六節六月六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