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牛真鯊

公牛真鯊

公牛真鯊(學名:Carcharhinus leucas (Valenciennes,1839),真鯊科真鯊屬的一種鯊魚。棲息于海灣,河口,瀉湖。唯一能深入淡水河川、湖泊生活的鯊類。肉食性,主要以硬骨魚類為食,亦掠食其它鯊魚、甲殼類頭足類等。性兇猛,對人類最具危險的鯊類之一。

2009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其列入近危物種。

概述圖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主要價值,

外形特徵

體呈紡錘型,軀幹粗大,最長可達4米。頭寬扁,眼圓,瞬膜發達。上頜齒側扁而寬,下頜齒較窄而直立。背鰭2個,背鰭間無隆脊,胸鰭大型,鐮刀形,尾鰭寬長,體背側暗灰色,腹側灰白;各鰭尖暗色。
紡錘形,軀幹粗大,向頭、尾漸細小。頭寬扁,自胸鰭上方至吻端弧形傾斜,頭長為全長的1/4弱。尾稍側扁,比頭和軀幹稍短,尾基上下方具凹窪。吻短鈍,吻端廣圓。
眼小而圓,具瞬膜眼徑為第一鰓孔寬的1/2,為全長的0.8%-1.8%。鼻孔小,斜而外側位,距口比距吻端稍近;鼻間隔寬,約為鼻孔寬的3.7倍;前鼻瓣後部具一小三角形突出,後鼻瓣不分化。口圓弧形,口寬大於口前吻長,口長約等於口寬的1/2,下頜較短,口閉時齒暴露,唇褶很短,只見於口隅;上頜齒寬扁三角形,具鋸齒緣,近基部則平滑無鋸齒,無小齒頭,直立或稍傾斜;下頜齒直立或稍傾斜,具鋸齒緣,齒式 ,通常為13/12。噴水孔消失。鰓孔5個,前3個較寬大,最後2個位於胸鰭基底上方。
公牛真鯊公牛真鯊
背鰭2個,兩背鰭中央無縱嵴。第一背鰭寬大呈三角形,前緣直而斜,後緣凹入,上角鈍尖,下角尖突,內緣直,其長為基底長的1/3弱,起點在胸鰭基底後端上方。第二背鰭稍大,鰭高為第一背鰭高的1/3強,前緣斜直,後緣凹入,上角鈍圓,下角尖突,內緣長為基底長的1/2,起點在臀鰭起點之前或幾相對。尾鰭寬長,大於頭長,尾椎軸上翹,上葉弧形,下葉前部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後延,中部與後部間有一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與上葉連線,尾端鈍尖,後緣稍凹。臀鰭稍大於第二背鰭,起點稍後於第二背鰭,前緣圓凸,後緣深凹,外角鈍尖,里角延長尖突。腹鰭三角形,大於第二背鰭和臀鰭,前緣近斜直,後緣稍凹,外角鈍圓,里角鈍尖,位於兩背鰭間下方稍前。胸鰭寬大呈鐮形,前緣長等於吻端至第二鰓孔距,前緣斜直,近外端弧形凸出,後緣凹入,外角鈍尖,里角鈍圓,內緣稍圓凸。鰭尖深色,體側具不明顯白色帶。

棲息環境

公牛真鯊棲息於沿岸、海灣河口、河川或湖泊,常見於30至50米深的沿海水域,偶爾潛水深度超過100米,它是唯一能深入淡水河川,甚至湖泊生活的鯊類。仔鯊常在河口棲息。

生活習性

公牛真鯊有很強的生理適應性,能夠持續在淡水和鹹水中生存,在距離河口3700公里的亞馬孫河,中美洲最大的湖泊尼加拉瓜湖都有它的蹤影。但公牛鯊也無法在淡水中完成整個生命周期。
公牛鯊經常看起來遲鈍,它們緩慢地在水底巡航,但是捕食獵物的速度很快,性兇猛,主要以硬骨魚類為食,亦掠食其它鯊魚、甲殼類頭足類海膽海蛇海龜,甚至垃圾等。
有遷徙性。在西部大西洋,公牛真鯊在夏季沿著美國沿海向北遷徙到麻薩諸塞州北部,冬季再回到熱帶水域。
公牛真鯊是三種對人類最具危險的鯊類之一(另兩種為鼬鯊食人鯊),根據“國際鯊魚攻擊檔案”(ISAF),公牛鯊在歷史上至少對全球人類進行了69次無端攻擊,其中17次導致死亡。

分布範圍

公牛真鯊分布範圍公牛真鯊分布範圍
公牛真鯊分布的國家和地區:澳大利亞孟加拉國玻利維亞波札那巴西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厄瓜多斐濟甘比亞幾內亞蓋亞那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馬拉威墨西哥莫三比克尼泊爾新喀里多尼亞尼加拉瓜秘魯菲律賓塞內加爾南非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美國(阿肯色州,佛羅里達州,伊利諾州,愛荷華州,肯塔基州,路易斯安那州,明尼蘇達州,密西西比州,密蘇里州,田納西州,威斯康辛州)、委內瑞拉辛巴威

繁殖方式

胎生,具卵黃囊胎盤,仔鯊常在河口棲息。
孕育期10-11個月,一胎1-13個仔鯊。在墨西哥灣,交配發生在夏季,仔鯊出生在4月至6月。在公牛真鯊分布範圍最暖和的地方(如尼加拉瓜),全年均發生交配和分娩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在河口和淡水地區,公牛真鯊種群數量比其他沿海或近海地區更容易受到人為因素影響,環境污染和漁業捕撈對棲息於河口等淡水區域的幼鯊影響較大。但公牛真鯊也並沒有被針對性捕撈,所以其種群數量沒有大幅下滑。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9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近危(NT)。

主要價值

公牛真鯊主要以誘籠、流刺網延繩釣捕獲,經濟價值高。肉質佳,可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製成維生素及油;剩餘物製成魚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