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達嶺鎮

八達嶺鎮

八達嶺鎮是北京市延慶區下轄鎮,位於北京市延慶區境最南端,八達嶺長城腳下,距城區12千米,距北京市區德勝門60千米。是北京市人民政府於1993年10月批准建制的一座新興城鎮,面積96平方公里。全鎮下轄15個行政村,人口7151人,其中農業人口6250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八達嶺鎮
  • 外文名稱:Badaling town
  • 別名:八達嶺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北京市延慶縣
  • 下轄地區:大呼坨、小呼坨等15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西拔子村
  • 電話區號:010
  • 郵政區碼:102102
  • 地理位置:北京市延慶區最南端
  • 面積:96平方公里
  • 人口:7151人
  • 方言:國語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長城
  • 機場:北京首都國際機場
  • 火車站:北京站
  • 車牌代碼:京A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下轄村社,行政代碼,自然環境,區域位置,地形地貌,氣候特徵,交通狀況,經濟狀況,旅遊資源,特色村落,三堡村,石佛寺村,岔道村,南園村,

歷史沿革

1949年劃為延慶二區,1953年置八達嶺鄉,1958年改公社,1959年改燈塔公社西撥子大隊,1961年改西撥子公社,1983年置鄉,1994年建八達嶺鎮。1996年,面積66平方千米,人口0.7萬,2002年末,面積96平方千米,人口0.66萬人,

行政區劃

下轄村社

八達嶺鎮轄1個社區(八達嶺鎮社區)、15個村委會:大浮坨村小浮坨村東曹營村程家窯村里炮村外炮村營城子村西撥子村南元村東溝村岔道村石佛寺村三堡村、石峽村幫水峪村

行政代碼

【2013年代碼及城鄉分類】110229102:~001 220八達嶺鎮社區 ~200 220石峽村 ~201 220幫水峪村 ~202 220里炮村 ~203 220外炮村 ~204 220營城子村 ~205 220東曹營村 ~206 220大浮坨村 ~207 220小浮坨村 ~208 220程家窯村 ~209 220岔道村 ~210 121西撥子村 ~211 122南園村 ~212 122東溝村 ~213 220石佛寺村 ~214 220三堡村

自然環境

區域位置

八達嶺鎮位於延慶區東南部,八達嶺長城腳下,距城區中心12千米,距北京市區德勝門60千米。面積96平方千米,人口6220人(2007年)。鎮政府駐西拔子村。
北京市延慶縣八達嶺鎮

地形地貌

境內70%為山區,30%為平原和丘陵。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海拔在431米到1239米之間。京包鐵路和110國道、八達嶺高速公路過境。

氣候特徵

八達嶺地區四季分明,位於北京市上風上水,有“淨氣、淨水、氣候宜人”之美稱。

交通狀況

八達嶺鎮交通便利,四通八達,京藏(原八達嶺)高速公路、京包鐵路橫亘其中;區內基礎設施較完備,投資環境優良。
京包鐵路和110國道、八達嶺旅遊公路過境。
如果有時間,想體驗自助旅行的樂趣,可以選擇騎車觀長城,尤其在春季,是很不錯也很經典的騎行郊遊路線。前提是身體狀況良好,推薦結伴前往。
推薦2日游,單程騎行耗時半天。
路線描述
平路占大部分,山路主要集中在南口到八達嶺,居庸關附近的坡度出現陡坡,過陡部分可以考慮下車推上去,由於旅遊區要格外注意遊人和車輛。
沿途景致
坦克博物館、居庸關、八達嶺。

經濟狀況

幾千年的風雨滄桑為八達嶺鎮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和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八達嶺鎮以旅遊業為龍頭產業,帶動工業、農業、房地產等產業。依託長城獨特的品牌資源優勢,八達嶺鎮還擁有豐富的民俗旅遊資源,擁有了里炮紅蘋果度假村、岔道明清古城度假村和東溝迷彩軍營度假村。
按照原縣委、縣政府的要求,鎮黨委、政府專門成立了八達嶺鎮全程辦事代理辦公室,即“一門式服務大廳”,全程協助辦理各項事務手續,為廣大人民民眾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服務。鄉鎮企業有運輸、旅遊、商貿、飲食服務等行業。農業主產玉米、小麥。

旅遊資源

境內有著名的八達嶺長城和石刻、詹天佑紀念館、烈士陵園、長城博物館、烽火台、水關長城關溝七十二景等百餘個名勝古蹟和遊覽景點。最為著名的是八達嶺長城。
八達嶺位於北京西北60公里處,東經116°65’,北緯40°25’,是峰巒疊嶂的軍都山中的一個山口。明代《長安客話》說,“路從此分,四通八達,故名八達嶺,是關山最高者”。
八達嶺這名,最早見於金代詩人劉迎的長詩《晚到八達嶺下,達旦乃上》和《出八達嶺》。元代,這裡稱“北口”,是與南口相對而言。南口在北京北郊昌平縣境內,從南口到北口,中間是一條40里長的峽谷,峽谷中有萬里長城的著名關口“居庸關”,這條峽谷因此得名叫“關溝”。八達嶺高踞關溝北端最高處。這裡,兩峰夾峙,一道中開,居高臨下,形勢極其險要。自八達嶺下視居庸關,如建瓴,如窺井。“古人有居庸之險,不在關城,而在八達嶺”之說。八達嶺山口的特殊地形,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一向駐以重兵把守。八達嶺成為軍事戰略要地,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據《史記》記載和近年來文物工作者普查,都證明八達嶺一帶在戰國時期築有長城,而今仍見殘牆、墩台遺存,其走向,與今明長城大體一致漢習記載:曾設軍都、居庸兩座關城。北魏《水經注》說:“居庸關在居庸界,故關名也,南則絕谷,壘石為關址,崇墉峻壁,非輕功可舉……其水歷山南,逕軍都界……,”因此,有專家認為漢置居庸關,關址在八達嶺。“居庸”之名從何而來?是秦始皇築長城,從南遷徙一批貧苦農民和囚徒,到軍都山媯川小盆地定居,稱為庸徒居處。漢武帝時,將媯川置居庸縣(仿延慶)。《水經注》所記載的關址地形地貌和山水流勢,與八達嶺的地理環境相同。 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曾在八達嶺一帶修築長城。據《魏書世祖本紀》記載,北魏拓跋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在國都平城(今大同)以北,修築長城,名叫“畿上塞圍”,東起上谷軍都山(即八達嶺一帶),西至黃河岸。後來到北齊王朝天保六年(555年),又修築長城,西起大同,經軍都山東去,把長城延長到了海邊。
八達嶺鎮
八達嶺長城在明朝重新修築。
明太祖朱元璋深知城牆在軍事上的重要,當了皇帝後,即“高築牆”,設防備戰,其時各州府縣,也紛紛興築城池。朱元璋派大將軍徐達、馮勝等率軍在北方築關制塞,修築長城,加緊練兵屯田,以防元殘餘勢力南侵。
1403年,明王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即位。1420年,他把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朱棣決心統一中國,先後五次御駕親征,大軍深入蒙古高原,最遠到達現在蘇聯境內的鄂嫩河附近。(1488年以後),才開始進行浩大而全面的修築長城工程。經過270年的漫長歲月,先後共有18次大規模的修築工程終於建成一道高牆,東起遼寧省的鴨綠江邊,西止於甘肅省嘉峪關以西的布隆吉,這便是我們通常說的現在還能看到的萬里長城。明長城全長14600多華里,經過我國北方七個省、市、自治區。無論從工程技術水平和設防的嚴密程度,都是以前的長城無法比擬的。在此意義上,可以這樣說:我們今天看到的萬里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連結於秦始皇時期,完善於明王朝。
明代萬里長城,再不是單一的一道高牆,而是修築成“層層布防”的縱深防禦體系,重點地區還修築了多道城牆、關隘。寧夏、陝西、山西、河北等地,都修築了長城複線,山西設定的長城複線就有四條這多。在重要的交通軍事要地,修築多座關城和多道較短的牆,如雁門關的十里山谷,有28道石牆,可謂“寸土設障,步步為營”。
八達嶺是歷史上許多重大事件的見證。第一位帝王秦始皇東臨碣石之後,從八達嶺取道大同,再駕返鹹陽,而肖太后巡幸、元太祖入關、元代皇帝每年兩次往返北京和上都之間、明朝帝王北伐、清代天子親征……八達嶺都是必經之地。到於歷代皇親貴族、文人墨客吟誦八達嶺的詩文更是數不勝數,最早留下詩章的是唐代詩人高適,他詩中寫到“絕坡水連下,群山雲共高”。至於在那些民族紛爭、金戈鐵馬的歲月,八達嶺上更是上演過一幕幕恢宏的史劇。而今,舊中國的苦難,兩千年的歷史諸侯爭霸,朝代更迭的往事,都已經成為遙遠的過去。長城十萬里,文化五十年,時代賦予了八達嶺長城以新的使命。它像一座寶貴的歷史豐碑,矗立在萬山之巔,閃爍著中華民族文明和智慧的光彩,也現出中華民族堅韌不屈、百折不撓的偉大品質和精神。它成為聯繫我國各族人民、海外僑胞、國際友人的友誼紐帶。它是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
八達嶺長城八達嶺長城
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擔任國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的郭沫若同志提議修復八達嶺長城,接待國內外遊人。
清代以來,八達嶺長城已日漸荒廢。關城西邊“北門鎖鑰”的城台,殘毀過半;東邊“居庸外鎮”城墩搖搖欲墜;長城城牆的牆身、宇牆、垛口、牆台、敵樓等已是斷壁殘垣。國務院作出修復的決定後,有關部門立即行動,爾後又曾進行多次修繕。
1961年,國務院確定八達嶺關城和城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在鄧小平同志“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的倡議下,古老雄關更換新顏,先後修復敵樓19座,城牆全長3741米,使遊覽總面積達到1.9萬平米。1986年,八達嶺被評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1987年,聯合國接受萬里長城為“世界文化遺產”。1991年8月,八達嶺作為萬里長城的精華,在北京故宮博物館,接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人類文化遺產證書。1991年12月,在珠海舉行的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評選活動揭曉命名大會上(全國候選景點94個,回收有效選票48萬張),八達嶺因其景點著名,以37萬張的絕對多票數,成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首。
八達嶺長城馳名中外,譽滿全球。它是萬里長城向遊人開放最早的地段。“不到長城非好漢”。迄今。八達嶺已接待中外遊人一億三千萬,先後有尼克森、里根、柴契爾、戈巴契夫、伊莉莎白、希思等372位外國首腦和眾多的世界風雲人物,登上八達嶺觀光遊覽。這種情況,在世界風光名勝景點中,實屬罕見。八達嶺長城給來訪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無窮的回味。
八達嶺長城,作為萬里長城的精華,正以古老而年輕的雄姿,迎接慕名而至、紛至沓來的天下遊人。登過長城的人,莫不嘆為觀止。

特色村落

三堡村

三堡村位於八達嶺鎮最南端,距八達嶺、居庸關長城均為5公里,東、西、南和昌平區交界,村域面積3.9平方公里,村落內主街道呈南北走向,海拔約450米。
村名由來
三堡在金代已有村,原名三鋪,為大道鋪司。清末仍稱“三鋪”,《察哈爾通志》稱“三堡”。
歷史遺蹟
該村因北依八達嶺長城,南鄰居庸關,歷來是往來客人歇腳休息的理想場所,歷史上曾有客棧。周邊歷史遺蹟眾多,關溝72景中的仙人橋、金魚池、觀音廟、彈琴峽、五郎像、彌勒聽琴、烏龜石等坐落於村域範圍內。
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該村主要以三產為主,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來,以開辦路邊旅遊攤點為起點,村集體和村民逐漸富裕起來。近年來,村內路面全部硬化,街道兩側安裝了太陽能路燈,修建魚池2個,打水井一眼,方便村民日常生活。每月為60歲以上老人發放養老金500元,幫助老人度過晚年。

石佛寺村

石佛寺村位於延慶區東南15公里的八達嶺長城腳下,東距井莊鎮10公里,西北距青龍橋火車站5公里,村域面積3.4平方公里,海拔約500米。
村名由來
村名緣於村西的古石佛寺。據明《西關志》載:“石佛寺在關(居庸關)北一十五里,因石鑿大悲像,永樂年間建。”寺內供奉浮雕千手觀音,村因寺而得名。
水關長城
水關長城是八達嶺長城的一部分,位於石佛寺村南連綿山峰之上,其東端為八達嶺段長城起點。石佛寺村有河,故修築時改變建築形制,在基礎部分築有水關,以疏導水流,因此得名。關上箭樓高15.63 米,平均寬度12 米,城牆用青石、條磚依山而築,兩邊城牆幾近90 度,是八達嶺長城最為險峻的一段。
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該村“兩委”班子團結帶領全村村民,依託八達嶺水關長城、長城腳下公社、探戈塢音樂谷等優勢,大力發展旅遊服務業,使石佛寺成為延慶縣第一個農民人均收入超過3萬元的村子。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石佛寺村積極開展環境整治、綠化美化工作,新建了集文化大院、老年活動中心、益民書屋、數字影廳為一體的辦公大樓,修建了街心公園,安裝了健身器材,豐富了村民的業餘生活。2011年,石佛寺村藉助八達嶺新型農村社區試點建設的契機,全面啟動新村建設,初步完成了設計方案。目前新村建設各項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在不久的將來,全村村民即可陸續住上寬敞明亮、優質低價的新樓房。一個嶄新的、現代化的石佛寺新村將呈現在世人面前。
榮譽稱號
該村先後榮獲“首都文明村”、“京郊百富村”、“增收治富先進村”、“綠色村莊”、“環境建設文明村”、“生態文明村”等多項市縣級榮譽稱號。

岔道村

岔道村位於區東南11.8 公里,東依八達嶺長城,西鄰西撥子村,南接東溝村,北毗程家窯村,村域面積11.36 平方公里,海拔約582米。
村名由來
岔道地處三岔路口,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人類活動。因地勢險要,成為歷代重要交通要塞,軍事要衝。元代大都至上都驛站從此通過。往西通至榆林、懷來、宣化,往北通至延慶、永寧四海,往東南通至北京,故名“岔道”,曾名三岔口,又名永安甸。
岔道古城
明代嘉靖三十年(1551 年)築岔道磚城,民逾千戶,街市繁華。岔道城有常駐守備1 名,把總3 名,兵丁788 名。城內有驛卒12 名。明人王士翹《西關志》載:“八達嶺為居庸之禁,岔道又為八達嶺之藩籬。”曾佩說“如欲敵之絕意於居庸,必先使之無垂涎岔道,未有岔道危而八達嶺無事,居庸不震驚者也”。明《長安客話》載:“逾嶺數百步即岔道,堡實關北藩籬,守岔道所以守八達嶺……”這些都說明了岔道城作為軍事前哨的重要作用。岔道村為三部分:東關、岔道古城、西關。村落呈長方形,沿溝谷東西延伸。岔道古城尚保存完好。整個城呈不規則長方形,中間略鼓,兩端略縮,依山勢而建,北部城牆建在半山腰上。整個城東西510 米、南北寬185 米,為船形。全城總占地面積8.3 萬平方米,城牆高8.5 米,由石條城磚、石灰、泥土築成。南城牆有烽火台兩座。城牆的建造分為兩個時期,早期是內夯土,外用石塊加白灰砌築,晚期又在原城牆外用條石和磚砌築。城牆的南段、東西段較為完整,北城牆塌處較多。其四角現保留有夯實的城台,南牆中還有兩處馬面。城上設有馬道,外側宇牆設垛口、望孔、射口。城中原建有關帝廟、城隍廟等廟宇,還有衙署、公館、戲樓等。西城門外有練兵的校場。還有糧秣、武器彈藥倉庫。城的東北兩側山頂各築一座堡壘。周圍山峰築有望敵情的烽火台。為加強防禦,在西關外還建有土邊城垣。清代以後,岔道城不再駐軍設防。明清兩代都曾把岔道作為重要城堡加以整修、加固。城內鋪面連片,商賈雲集,客棧多家,宿、歇、行人眾多,岔道城一片繁華興隆景象。城內有官井和3 棵古槐,據說岔道建城時就有古槐,已有500 年歷史,至今古槐依然繁茂。“岔道秋風”曾是延慶八景之一。1985 年,岔道城被確定為延慶縣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 年起,在市文物局等部門的支持下,對南段城牆、東西城門及部分古蹟進行了修復。
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該村依託長城景區,大力開發古城民俗游,恢復了岔道古城內百年前已有的康家老店、三順店、興隆店等老店鋪,重現古城原始風貌。慈禧西逃時在岔道城所吃的“珍珠翡翠白玉湯”端上遊客的飯桌。2006 年,被評為“北京市最美的鄉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該村成立了“威風”鑼鼓隊,這支隊伍先後參加了縣、鎮舉辦的迎奧運倒計時等大型文化活動,受到了廣大民眾的一致好評。
未來規劃
岔道村將依託《岔道村新農村規劃方案》,全面啟動岔道古城改造工程,以舊城修繕工程為基點,在逐步完善原有產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力爭形成村內“三項產業齊步走、同發展”的局面,不斷為村民創造更廣闊的致富渠道,把岔道村建設成為集歷史文化展示、旅遊服務、民俗活動及傳統教育為一體的旅遊基地。

南園村

南園村距延慶區正南約10公里,東依東溝村,西鄰西撥子村,南毗八達嶺長城,村域面積0.003平方公里,海拔約650米。
村名由來
清代初有村,迄今約400 年歷史。南元村原來在山頂上,因山上有一泉眼,牧草肥嫩,有一牧羊人在此落戶,後逐漸成村。清末因交通不便,移至山下,名為南元。南元村又名南園。現行政印章為“南元”。
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該村於1981年在原老村山下選擇新址,歷時3年的時間全村整體從南山坡上的老村遷入新址。自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以來,村民踴躍承包土地,並於2002年開發清涼勝景別墅區,村民放棄耕地,以打工、經商、運輸業、養殖業為主,收入逐年增加。2006年,該村開始農民新居建設,在原舊村東北部修建新村,主體工程及相關配套基礎設施工程於2008年完工。2009年,新村一期工程建設完成,全村116戶、258人遷入新居,二期正在辦理相關手續。
獲得榮譽
該村先後榮獲“北京市衛生村”、“縣級新農村建設先進村”等多項市縣級榮譽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