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太極拳

八卦太極拳

八卦太極拳是由董海川根據太極拳的以柔克剛特點創編的一種剛柔相濟的傳統拳種。此拳兼具太極與八卦之優長,極具健身與技擊價值。清末時期武學昌盛,武術門派林立,其中有號稱為內家派的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當時八卦掌祖師董海川約同治六年間,對於楊式太極拳的功法與形意拳的用勁頗為讚賞,於是實驗性融入太極拳的行功法與小部分的形意勁,試圖為八卦掌的習練尋找更佳的途徑,於是八卦掌的太極行功法就此誕生,名曰八卦太極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八卦太極拳
  • 分類:拳術
  • 流傳地區:中國
歷史演變,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風格特點,勁力運用,名家大師,董海川,尹福,史計棟,

歷史演變

第一代

八卦太極拳是一門出現較晚,及八卦掌楊氏太極拳,形意拳特點為一身的奇特拳術。清末時期武學昌盛,武術門派林立,其中號稱為內家派的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更是綻放耀眼光彩。正因內家派拳術的興起,在當時武林中廣為流傳著『八卦轉」圈」,太極畫」圓」,形意觸」點」』這首歌謠,敘述這三門內家拳種的基本特色「八卦太極」創立後,迫於當時武林環境與此拳的習練難度甚高,一直未曾公開。但董海川楊露禪二人,深知此拳的武術價值,但在傳承者的選擇上必須具有相當的條件與基礎,所以董海川秘傳劉德寬,經獲傳藝者,大多將此拳視為私房武術,從不輕易示人,亦可視為當時武林風氣使然。
但在武學的領域內,並無任何一門拳術是十全十美。當時八卦掌祖師董海川約同治六年間,對於楊式太極拳的功法與形意拳的用勁頗為讚賞,於是實驗性融入太極拳的行功法與小部分的形意勁,試圖為八卦掌的習練尋找更佳的途徑,於是八卦掌的太極行功法就此誕生,名曰八卦太極掌。
此基礎建立後,起初只是做為八卦掌的輔助練習方法,主要強調使用太極行功方式來加強練習八卦掌的細微發勁技巧,並以吐納與太極要訣來配合八卦掌動作修煉內息,強調的仍為八卦掌的轉折輕靈與八卦勁培煉,小部分攻式則採取形意發勁法。楊露禪得知後,視為內家派武學觀念的大突破,於是與董海川先生交流研究,試圖位內家拳融合尋找可行的道路,在楊露禪過世後,董海川仍持續研究,並由形意名家指點發勁。開始將此功法視為綜合八卦掌、太極拳、形意拳三家拳法的一種修煉方式,至此雛形建立,並稱之為『八卦太極』。
當此拳基礎架構建立後,卻面臨了現實問題。在當時的武林中,門戶之見頗重,各派門規森嚴;例如太極不習八卦,八卦不習形意等現象普遍存在,並形成了約定俗成的制式條件。然而董海川楊露禪等人深知自家拳法的優劣,論發勁剛猛陰狠,則首推形意拳;論身步法輕靈奇詭,首推八卦掌;論周身鬆柔走化,則首推太極拳。三家拳種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董海川、楊露禪又各以自家絕技聞名江湖,迫於客觀環境,無法對自家拳法進行結構性的大改革,故將心愿寄望在連手密創的拳術『八卦太極』上,期待創始出一套兼具三家拳術精華的上乘內家拳術。
董海川與楊露禪,深知「八卦太極」,最偉大的部分不只是內家拳術技擊菁華的呈現,更是傳統武林破除門戶之見,連手合作的創舉!所當八卦太極拳創立之後,一開始只限於八卦門內擇徒秘傳,期待經由各代傳承者能在這個基礎上修潤研究,將此拳發展為一套可傳千秋的上乘武術!後來歷代傳承者,皆窮其一生心力,盡力修整驗證,將拳法、心法由歷代口傳心授傳承延續,卻也形成不立文字的現象,導致現今缺乏數據左證,形成考證困難。所以形成八卦太極拳深藏不漏,秘密傳承,未廣泛流傳的特點。
【說明】
ㄧ.此版八卦太極雛型的特色,當時雖然只是八卦掌、太極拳的輔助練習套路,主要是想從理論與技術方面,嘗試為太極、八卦、形意三門合一,尋找出可行的途徑,試圖建構出內家拳學基本技術體系。
二.本段歷史目前爭議頗大,有關質疑第一代關係的部分,經筆者了解後 , 質疑者皆停留在想像推論或者師門流傳說法 , 目前尚未見過合理可供左證的新證據 , 故未以採納 .
董海川(1813-1882)
楊露禪(1799-1872)郭雲深(1820 - 1901)
八卦太極拳八卦太極拳

第二代

第二代傳承者劉德寬在光緒二十年間,與李存義、夏國勛、程廷華、李魁元、張占魁等人結為金蘭之交,彼此武藝交流甚勤,且皆名重一方,盡獻生平所學,劉德寬先生並倡議八卦、形意、太極為友好門戶,相互交流拳技,互授弟子。
並將只流傳在八卦門內的八卦太極拳為雛形,進行實驗修正,並獲得夏國勛全力的支持,於是第二代的八卦太極拳直趟練法誕生,此版八卦太極拳修正後,更顯完整!可謂集太極、八卦、形意三家拳術概念之大成!在功架外型上,以走八卦步、行太極架、拳發形意為主要外觀,與當時的普遍流傳的太極拳術大異其趣!並正名曰「八卦太極拳」。
以上所述為八卦太極拳第二代代表人物,以劉德寬、夏國勛、程廷華為主。
此版八卦太極拳特色,強調招式有形有意、以肢帶軀、勁走稍節、步走八卦步等獨特行功法;套路中以單招習練為主,招式間更重視實際技擊的套用層面!
劉德寬(1826―1911)
程廷華(1848-1900)
夏國勛(不詳)

第三代

在傳承第三代的過程中,因為程廷華於中年時期,於1900年八國聯軍戰爭中壯烈犧牲;夏國勛為人低調謙遜,不掠楊家之風。故在傳承第三代上,是以劉德寬扮演著傳承主軸。
劉德寬再傳李元智(中央國術館專家教授)、吳俊山(中央國術館專家教授);夏國勛則憫於故人之情,傳授程海亭八卦太極拳。
直到民國17年中央國術館成立後,由於李元智先生與吳俊山先生,同為中央國術館專家教授。二人受立館精神感召,決心貢獻一己所學,破除武林藏技惡習,力圖振興中國武術,避免絕技失傳。於是開始對自家數門武技進行標準化、系統化教學編撰,其中一門正是八卦太極拳。
李元智、吳俊山二人,喜於八卦太極拳的武術健身、技擊價值;另思,善此技者寥寥無幾,且向來秘藏,更遑論公開推廣。於是二人開始苦心再次對八卦太極拳進行第三代更細微的修正,並精編成八卦太極拳的標準套路。至此吳俊山,李元智先生並另外製定『太極行功』,『八卦歸一劍』與『盤手』,並將此體系定名曰『八卦太極』。
第三代八卦太極拳套路確立後,中央國術館深知此拳法的武術價值,於是將八卦太極拳列為館內學生必修科目,並只限於館內傳授!由李元智先生負責館內教學,訂於每日早上為學生必練項目。後因此拳難度頗高,李元智在每天帶拳時,發現眾多學生產生嚴重的學習障礙或是含糊帶過的現象,根本無法習得該拳的精華,於是退而求其次,將原套路招式、次序不變情形下,將高難度動作做大幅度簡化,再次改編為145式簡易八卦太極,雖名簡易,難度亦是甚高。 至於另一支脈陳海亭,對於此拳想法保守,從不輕易示人;所以當時主要流傳下來的八卦太極拳145式,為中央國術館版本(吳俊山為標準套路版本,李元智為簡易套路版本)。此為八卦太極拳第三代代表人物,以吳俊山、李元智、程海亭為主。
八卦太極拳八卦太極拳
【說明】
此版(中央國術館版)的特色,在於吳俊山先生精於八卦掌,於是將直趟練法,調整為八卦方位練法,使得八卦味更濃;而李元智先生則精於擒拿,摔跤,八極拳八卦掌,亦強化了八卦太極拳中發勁的表現與招式套用。此版更為強調八卦方位轉折、招式合套用。
【注釋】
吳俊山先生曾言收藏了武當太極八卦歸一劍譜,此譜為宋唯一傳授於李景林(前中央國術館副館長),以八卦八宗:推、托、代、領、搬、扣、刁、鑽為主。根據此劍譜,另創八卦歸一劍法。
程海亭(1872-?)
吳俊山(中央國術館史注為1901年生,經查與事實有所出入,生年應約1887年左右) ?>李元智(1903-1972)

第四代

吳俊山先生在八卦太極拳的主要傳人為傅淑雲女士、何福生先生、張文廣先生。李元智先生在八卦太極拳的主要傳人為趙福林先生。程海亭在八卦太極拳的主要傳人為郭鑄山先生、蔣馨山先生(蔣先生授徒頗眾,其衣缽在津另有傳承。至今,天津市區尚存正宗八卦太極)。
八卦太極拳至此已歷經三代的修潤,體系發展完備!可惜當時環境,正值國家動盪不安,許多習八卦太極拳者迫於現實或是懈怠,無法持續不輟。加上此拳動作複雜,難學難精,行拳過程艱辛,若是中斷習練則難以再恢復,另善此技者寡,也難以尋找對象交流研習,所以一經荒廢,形同遺忘。八卦太極拳在近代武術史上,自1972年李元智先生過世後,就被認定失傳(天津地區,蔣馨山一脈八卦太極尚有流傳)。
大陸地區歷經長時間的重大浩劫,中國武術遭受嚴重摧殘打壓,致使武術傳承殘缺不全或失傳者眾!雖然八卦太極拳在傳承上曾經有一定數量的人曾經習練過,但經過長時間的空白,目前所傳套路脫節嚴重或是零碎殘缺,絕非真正的八卦太極拳。
山東地區現存正宗的八卦太極拳為郭祝山一脈。郭鑄山為程海亭學生,因程海亭在北京替父報仇打死俄國拳師,被清政府通緝一直躲在李存義的義子郭鑄山家中生活,對郭鑄山感恩於是教他八卦掌和八卦太極拳,清政府滅亡後,程海亭的案子不了了之,程海亭出於對郭的感激,帶他到父親的墳前磕頭拜師,從此郭鑄山成為程廷華的學生,郭鑄山自30年代以來做生意往返於濟南天津,因在北京擊敗孫祿堂一舉成名,後一直在濟南教拳,並在山東國術館擔任武術顧問,尤其49年以後學徒眾多,一直到67年去世。郭鑄山精通形意拳,八卦掌,太極拳等各種內家拳,但尤其推崇八卦太極拳。他認為八卦太極拳的養生和技擊作用都十分明顯,是個連起勢都打人的拳法。郭鑄山傳張萬英,喬洪儒,辛學儒。張萬英傳王明星
現在八卦太極拳在濟南地區民間有多處練習,皆由郭鑄山所傳。濟南地區現以王明星所練八卦太極拳功法最為正宗,2006年齊魯電視台曾為王明星所演練八卦太極拳進行了長達一個多小時專訪,可見其對八卦太極拳十分推崇。吳俊山先生高徒,傅淑雲女士在台灣期間,向來秘藏八卦太極拳並無教授,更不輕易示人完整套路;另李元智先生高徒,趙福林先生也未曾公開發表過八卦太極拳,導致八卦太極拳一直被相關單位認定已經失傳。期間,傅淑雲女士基於私誼交好,僅與趙福林先生彼此切磋交流,共同深研八卦太極拳精義!
八卦太極拳八卦太極拳
當國術有關單位進行武術調查時,遍尋不著八卦太極拳的標準套路傳承者;或有尋到曾經習練過但卻已遺忘者;甚至有更多以八卦太極拳為名,自行天馬行空、別出心裁,杜攥出奇形怪狀的套路招式而認定失傳!直到接觸傅淑雲女士後方知,八卦太極拳尚有傳人存世,經過嚴謹驗證後,證實八卦太極拳的標準套路、心法與練法,尚完整流傳於台灣。於是中央國術館60周年慶時,曾發表書面說明,證實八卦太極拳標準套路與練法在大陸地區已確定全部失傳,唯一會完整標準套路的只有台灣傅淑雲女士。
八卦太極拳另一位傳人趙福林先生,藝出少林,協同傅淑雲女士,對八卦太極拳進行第四代的修整,將用法特質相同的招式進行研修整合而集成,更正為四十八式版本並另創八卦太極槍,特色在套路招式行進,無一動作重複。
第四代八卦太極拳的代表性人物,以傅淑雲趙福林、郭鑄山為主。
【說明】
此版特色除了招式更正為48式外,更強化了太極拳成分的比重。
【注釋】
1.原傅淑雲女士與趙福林先生為避免先賢絕學失傳二人之後,有意至美國刊印標準八卦太極央館版套路,後因事務繁忙延宕,不料傅淑雲女士於2004年初猝然仙逝,令人扼腕。
2.傅淑雲女士並未教授八卦太極拳,第四代傳承以趙福林先生為主軸 。
3.傅淑雲女士。(唯一獲頒爵位的東方武術家、美國終生成就獎、進軍奧運成就獎、國術榮譽十段) 趙福林先生(武當百傑,馬來西亞武盟當代大師榮譽)
郭鑄山(1901-1967)
傅淑雲(1915-2004)
趙福林(1927)
第五代
趙福林先生一生致力於武術推廣,學生眾多。在八卦太極第五代傳承者以景國華、謝早金、李維平(李元智之女)、赤川裕實、栗崎佳子、木村則行、禚執政、李奕賢、許軒綸等人為主。
而郭鑄山先生則傳八卦太極拳於張萬英、喬鴻儒,以上為八卦太極第五代傳人。
景國華
謝早金
禚執政
李奕賢
許軒綸
喬鴻儒
喬鴻儒傳譚桂昌、包民業、徐亮等弟子。
譚桂昌是喬鴻儒的入室大弟子,譚桂昌再傳眾弟子,主要有田道新、劉邦垚(中國台灣)、金地、王祖梅(女)、郭福祿、孫明皓、楊克、劉一霖、高嘉鑫、包立鵬、陳留穩、劉華、李豪男、閆虹(女)、孫延坊、孫澤藝、高繼釗、郭彧、陳金華(女)、王少傑、宋永濤、安昕羽(女)等人。
習練八卦太極拳,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美容美體。八卦太極拳講究呼吸的引導、吐納,注重精氣神的修煉,一方面鍛鍊肌肉、舒筋活絡,另一方面通過呼吸與肢體的相互配合,起到對內臟的按摩與鍛鍊,達到強身健體的作用。
張萬英傳王明星
王明星弟子較多,包括陳茂林,薄漢奇,楊名,翟訊,黃明,金鵬等。

風格特點

八卦太極拳在功法上取太極之鬆柔,
八卦太極拳功架上寓八卦之掌法與步法,內意上吸收了形意的行功心法,總計128式。其功法、要領、招式及風格與社會上廣為流傳的陳、楊、吳、武、孫式太極、均有很大差異。尤其是掌型、步型、功架及行功心法與其他太極大相逕庭。其主要特點可歸納為以下五個方面:
八卦太極拳八卦太極拳
一是功架典雅古樸。該拳在功架上,完整地保留了傳統武術的風味,造型舒展,銜接緊湊,一招一式端莊、沉穩、凝重。觀其演練,松靜空靈、飄逸俊秀,給人的第一印象是頗有一種古色古香的淳樸感,不知不覺中恍若遠離了現代都市之喧鬧,忘卻了世間紛爭之煩惱,仿佛將人帶回了典雅、古樸、寧靜、悠遠的武林聖境。
二是技擊特色鮮明。該拳從始至終無一閒招空式,用張萬英老師的話說,即:“連起勢都可傷人。”以有式子,無不內含吞吐卷放、吸化擊打之意。如:肩靠、肘搗、腕打、指戳;胯擊、膝頂、腳踢、足蹬、掌鏟、後踩、上穿、下按、左掖、右擠、明掌暗掛、跪膝鎖腿等等,無處不發,無招不打,128式、128招,前進後退、左捋右撩,一動是招,一扭膝身形一轉又是一招,所有式子均可用於兩人對拆對練。整套拳,幾乎是囊括了八卦掌、太極拳、形意拳的精華技法,堪為三大內家拳的技擊之薈萃。
三是身法奇特。該拳在行功線路上,無直來直往的運動,多為時正是斜、時東時西、時南時北、忽左忽右、忽前忽後,身法飄忽不定。運行中,猶若蛇之蜿蜓、雀之翔飛,旋進旋退,指左打右,點上擊下,虛實莫測。尤其是進退轉換之際,無不內寓“如雞踏雪、似馬蹚泥”的八卦步,動作異常輕靈敏捷。不少式子看似太極的外形,而抽招換式、脫身換影中,卻滲透著“穿掌如梭、回身似猴、換掌如鷹、翻身如鷂、行走如龍”的八卦味。身形騰起時,節節而動,盤旋而起,猶如雄鷹展翅,翱翔萬里太空,如摘星換斗、喜鵲騰空、燕子三戲水等式;而身形落伏時,則是節節而收,猶若雄鷹棲枝,羽翼收縮、神氣內斂,狀似捕鼠之貓,蓄而待發,如海底尋針、海底抱月、黃鶯落架、臥虎聽風等式;而在托槍打鳥、老媽媽紡線、進步吸肘、翻背捶、問心捶、上步蓋馬捶、翻掩肘等式子中,則蘊含著劈、崩、鑽、炮、橫之陰冷剛烈之內意。所有這些無不於瀟灑中內隱殺機。纏綿中內寓剛意。
四是功法怪異。
該拳隊遵循一般太極順項貫頂、松肩墜肘、含胸拔背內外合一等要領外,所不同的是講究“以四肢帶動軀幹,走梢節”的獨特行功心法,此乃《太極拳論》中“其根在腳,發之於腿,主宰於腰,形之於手”等要詣的具體套用和展現。行功中,有時一動無有不動,上下齊動;有時則走上不走下或走下不走上,走左不走右或走右不走左;時而,以指帶腕、帶肘、帶肩、帶身;時而則以腰催肩、催肘、催腕、催掌、催指;進退旋轉起伏中,均含腰、胯、肘、腕、指相反相成的螺旋力,以及上下左右前後爭裹的對應力和彈簧勁。所有式皆可左右練習,而且每個式子演練起來,都可具備整個套路的典型內意,擇其三五式即可組成一種自成體系的功法套路。
五是高難度大。該拳純系以心行氣,以氣催力之上乘內功,身形招式方位多變,行功內意異常複雜,故而不之難記,習之難練。就求其技擊的角度而言,多適應於具備一定功力基礎的中、青年人練習。即例如此,初學乍練這一套路,也常常會因下盤功力不及,難以承受。如其步型小、功架低,且多為松腰吸胯、前凸後坐的單樁步和和不丁不八、前撐後擰、里合外擺的小馬步,倘若功力不具,則實難支撐上肢複雜的內意動作。再如,忽左忽右、忽前忽後的原地變換身形方位的動作,雖說是在纏綿柔緩中完成,然這些式子恰恰最要緊的就是要象擰螺絲、搓繩子上勁一樣,節節而進,切忌斷力破勁。所有這些,均離不開腰、肩、肘、胯等各部關節的鬆柔。否則,韌性不足則敏性不備,而敏性不備則靈性不出。該拳除早年秘而不授外,此點亦可謂多年未能普及的一個重要原因。

勁力運用

內勁對於武術運動員來說是必木可少的。任何拳種,任何流派,對於內勁都有它們自家獨特的要求。不同拳種有不同的技擊方法和用勁方法。要求的是一種“顫勁,只有練習者身上具備了這種勁,練起飛鶴拳來才會使動作變得輕巧、剛柔、虛實有分,才會使人感到你的套路運動起來很有份量,不會飄浮、鬆懈無力或僵硬死板。技擊時,才能做到出手如神,變化無窮,如同武術家們常說的那樣“來如暴風驟雨,去如風捲殘雲。”“顫勁”,是以意貫注,以氣運行,以聲助力,肌肉高度地收縮,從而發出一種“顫抖”之勁。這種勁並非全是剛勁,它是剛中帶柔,柔中有剛,總的說來是偏剛。運動起來既有它的堅韌性,又富有彈性。這種“內勁”,柔時很有韌性,剛時極其堅硬,出手時有壓倒一切對手之勢。這種流派的“內勁”也常常可以從運動的外形上觀察出來。是一種剛柔結合的巧勁,技擊時手到勁即到;與對手相遇時能使對方引之即來,送之即去。
八卦太極拳八卦太極拳
習武之人,必定要進行勁力訓練,而勁力訓練的方法多種多樣,訓練方法不同,效果也不同。技擊勁力,需經過專門的有效訓練,猶若猛虎的發勁,而不是笨牛的力氣;牛的力氣勝過老虎而打不過老虎,乃勁不如虎。動作如閃電,份量能裂石。這是技擊勁力的要求。舉重運動員的力量很大,但鬥不過柔道運動員,此乃勁力訓練的目的和方法不同。人體是一部最複雜的機器,肢體不同部位勁力發揮變化各有長短,旋轉的幅度,伸縮的快慢,彈性的力量,各不相同:因而對勁力的訓練方法應十分講究,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有一些習武的人,訓練十分刻苦,表演時能斷磚裂石,散打際卻常常被動挨揍。觀其訓練方法,其發力要先憋勁脹氣,然後才發出勁力,力量固然很大,但發力時間長,更沒有後勁。在散打際快是十分重要的,要求在瞬間發力,自然而然的隨意發力,才能有效地打擊對手。試想,當你在慢慢運氣準備出手之際,對手早已準備好了,假若其動作快,你已受到打擊了。所以應在自然而然的發力訓練上講究,動作能隨意變化,勁力可快速發出,這是勝利之本。兵貴神速也要用在技擊上。普通人發力慢,因為他需要時間積蓄力量,快了則腳手飄浮無力。的勁力用法是自然而然、先松後緊,該用勁時用勁,不該用勁時放鬆;松是為緊作準備,而緊只能是瞬間的,如一直處於緊張的狀態,功力就無法持久,也就容易疲勞,動作也就緩慢,就無法處於主動的狀態中。
出手進攻,當然是越快越好,但若出手的距離長,動作相應就慢。普通人在短距離內是很難發力的,即使發力也構下上大的威脅;長距離出手,其沖剌的路程長,力量較大,但由於路程長,使對手有準備的時間格撥反擊;短距離發力,對手難以反應,常能有效擊中。因而應在短距離發力上投入更多的時間,增強短離發力的份量,出手快短,準確性也就提高了。直撩手由於其運用肩關節的推力,為短距離發力具備了條件,半撩手的肘關節彈力也為短距離發力增加速度和份量,虛實碼的後腳蹬力通過脊柱傳遞,再配上腰的旋轉,使爆發力更大,更有效地打擊對手。
散打之際,全身應呈放鬆狀態,即使在出手時也是放鬆的,只是在快要擊到對手時才爆發勁力的。只有松才能做到快,才能隨意變化制敵。出手發力的痕跡應無先兆,這在技擊中也是很重要的,出手有先兆易被對手發覺而難以奏效,所以發力的技巧要反覆推敲,當然還可以用虛虛實實的方法出手,但更重要的是出手本身無痕跡。組合勁力的使用比較複雜,也就是連續的有變化的勁力組合,散打中手法千變萬化,為應付對手的各種招數,必須使用不同的手法,就是在進攻時也是如此,用不同的勁力連續出擊,使對方難以招架,達到制敵的目的,重要在“連慣”,不可間斷,連續作戰;連慣的手法,連慣的勁力,配合腳手齊動的技術,“亂”中有規律,“亂”中取勝!一發即收,一收即變,招數怪異,奇兵取勝!

名家大師

董海川

八卦太極拳為河北省文安縣董海川所創。董海川生於清嘉慶十八年(公元1812年)逝於光緒九年(公元1882年)。清光緒九年春二月諸弟子於東直門外小牛坊村的墳前立碑紀念,先後建有碑文四座。因文革中遭受破壞,經李子鳴先生等人倡議,八卦掌門人共同努力於1980年遷至北京萬安公墓,並立碑為記。八卦掌主要有兩個流派:一個是以程廷華的龍爪掌為代表的程派,一個是以尹福的牛舌掌為代表的尹派。其他流派基本都和這兩個流派有關。
八卦太極拳八卦太極拳
董海川後,在弟子們的努力推動下,八卦掌傳人輩出,傳播甚廣。在其發源地北京,八卦掌成為很有影響力的武術流派。第二代弟子以後,八卦掌開始向河北、山東、天津等周邊地區發展,經過幾代的努力,現在八卦掌已經流傳到世界各地,成為很多人選擇的武術。

尹福

尹福(1840-1909)字德安,號壽鵬,因身長體瘦,人稱“瘦尹”。 河北省冀縣人,幼年來京,居朝陽門(齊化門)吉市口,以賣燒餅油條為業。尹派八卦掌其掌法特點是屈腿蹚泥,以自然步走轉,步子小,趨於急行,橫開斜進,擰翻走轉,進退直接,多穿點,動作剛猛, 以冷、彈、脆、快、硬見長。重腿法、步眼和腰身,出掌形似牛舌,故名“牛舌掌”。四指併攏,拇指內扣。出手冷脆快,富彈抖力,掌的運用軌跡接近直線,走自然步,趨於急行,以足碾地橫開斜進,擰翻走轉,進退直接,身行變化簡捷明快。

史計棟

史派八卦掌創始人,字振邦,行六,人皆以史六稱之,河北冀縣小寨村人。生於清道光十七年(公元一八三七年),卒於宣統元年(公元一九0九年),享年七十三歲。性廉而善辭令,與人無爭,里人有糾紛,得一言輒解。在京師經營木業,開設義和木廠於東城,同業中勞資有爭議,常被邀請為調解人,由先生居間仲裁,雙方鹹感滿意,而爭議息。幼拜譚腿名家、當時人稱鐵腿秦鳳儀學武術, 鍛鍊刻苦勤奮,家離師寓約十里,來去途中踢腿不停,凡數年盡得師傳。後尹福亦從秦學,二人切磋鑽研,相處頗為投機。秦歿後,尹重拜八卦掌大師董公海川門下,後史先生知其事,亦投入董公門牆。尹因先入董門為大弟子,馬維祺次之,先生添列第三,藝名史立卿。 當時董公以拳勇顯名於京師。號稱“八卦派”,其術變化多端,尤以步法轉換莫測奇妙,譽満九城。京師內外,及各地武術專家慕名來訪者實繁有徒,然卒未有能出其右者。肅王曾賜匾,題為“大清一人”。
在董公門下, 學習益勤奮,苦心鑽研,行走時步型臀低於膝,不間寒暑,常練至汗出如滲,滴下粘稠如球狀,技益精進,尤擅腿法,發腿擊人,常出人意外,防不勝防。武林人士緘以“賊腿史六”譽之,師兄弟輩皆折服讚賞,董公深愛之,並其妻為義女。史先生謹請董公迎養到家,躬親侍奉,殷勤熱忱,情逾親婿,董公感其義,傾藝悉授之。董公逝世,先生為之處理後事,營喪葬,立碑誌記。先生與人角賽事甚多,不勝心述。宣統元年生生突患急症,病危時弟子伴送乘火車回原籍,當時醫藥不及現代,未能挽救逝世。無子,以兄子為嗣,葬之日,來弔唁者數千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