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火

內火

內火有著更深層次的意思,也就是上火的一些廣義的症狀,比如胃火可以有胃疼、大便乾等症狀,肺火可以有咯血、咳嗽、黃痰等症狀,肝火會有一些煩躁、失眠、女性會有乳房脹痛等。 人體裡本身是有火的,如果沒有火那么生命也就停止了,也就是所謂的生命之火。當然火也應該保持在一定的範圍內,比如體溫應該在37度左右,如果火過亢人就會不舒服,會出現很多紅、腫、熱、痛、煩等具體表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火
  • 泛指:上火的一些廣義的症狀
  • 類型:胃火
  • 具體表現:會出現很多紅、腫、熱、痛、煩
簡介,產生機理,兒童內火,其他含義,

簡介

人體裡本身是有火的,如果沒有火那么生命也就停止了,也就是所謂的生命之火。當然火也應該保持在一定的範圍內,比如體溫應該在37度左右,如果火過亢人就會不舒服,會出現很多紅、、熱、痛、煩等具體表現。
內火內火
從某種意義上說有火則生、無火則死,正常意義上說來火在一定的範圍內是必須的,超過正常範圍就是邪火。不正常的火又分為虛火和實火,正常人體陰陽是平衡的,對於實火來說陰是正常的但是陽過亢,這樣就顯為實火。另一種情況陽是正常的陰偏少,顯得陽過亢,這樣就顯示為虛火

產生機理

內生火熱名曰內火,為內生五邪之一。內火的產生,主要是由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所致。內火為病屬於實邪,但由於導致內火產生的原因不同,因此,內火有實火虛火的不同。
臟腑實火皆從郁化
臟腑實火的原因產生多端,機理頗為複雜,但細析之,大約不出飲食失節,七情過激,情志失調,以及感受外邪,引發臟腑實火。飲食不慎,恣食辛辣香燥,或嗜食肥甘厚味,或嗜酒無度,一則損傷脾胃,升降失司,氣機郁滯而化火;一則積熱內生,蘊結化火,薰蒸臟腑。情志失調,郁怒傷肝,肝氣鬱結氣鬱化火,或思慮過度,思則氣結,氣結日久,亦能生熱化火;或暴怒所觸,五志過極,皆從火化。《質疑錄》說:“人身捍衛沖和不息之謂氣,擾亂變動妄行之謂火。火與氣,二而一一而二者也”。情志失調所生之內火,其機要在氣機紊亂,情志過極,五志皆可化火,但以心火、肝火最為常見。
內生虛火,當分陰陽
陰虛火旺。陰陽互根互制,若熱病後期,陰分耗傷;或勞欲無度,陰精耗傷;或久病不復,陰液虧虛;或先天稟賦虛弱,腎陰素虧;或肝鬱化火,久耗陰液。陰液既虧,陰不制陽,內熱既生,而水虧火旺,這是陰虛之火產生的機理。《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虛則熱”。
陰火內起。陰火之名,始於東垣。從東垣對“陰火”的表述看,其意大致有三:一是陰虛內熱。實是說思慮過度,心陰耗傷,心陽獨亢,而心火內盛的病理。二是氣虛發熱。發熱本當用苦寒清瀉,但氣虛時的發熱,則由於元氣不足,以致心火獨盛,出現一系列的熱象,這時的心火,就稱為陰火,用寒涼而發熱反甚,以甘溫之法則熱除病退,因而把這種不同於陽熱火邪的火熱之徵,稱為“陰火”。三是氣虛感受外邪,邪正相搏而發熱。從內生五邪的角度看,氣虛時的發熱,便是陰火。
陰虛火浮。陽主外而根於內,若腎陽虛衰,真陽無根而浮越於上,所形成的假熱之象,是為元陽虛衰,為虛火上浮,即臨床常說的“假熱”證。

兒童內火

引起兒童內火的原因
兒童體質與成人不同,他們新陳代謝旺盛,生長發育快速,需要攝入足量的食物,以滿足身體發育的需要。因兒童脾胃嬌嫩,胃腸道功能尚未完善,容易出現胃腸積食和積熱,容易引起的消化不良、回乳、腹脹、厭食、小便短赤、便乾或便秘、眼屎多、口乾口臭等現象,中醫稱為“上火”。另外,母乳不足,長期攝入高熱量食品;餵養不科學,作息不規律;氣候乾燥等也易引起兒童上火。
去除兒童內火的三個方法
1. 選擇母乳餵養
寶寶出生後最好給予母乳餵養並保證充足的母乳量,因為母乳是嬰兒最理想的食物,因為母乳中含有低聚糖的濃度很高,達8-12g/升或更多,其種類多達130多種,尤其是低聚半乳糖含量最多,其次是低聚果糖,它們以短鏈糖的形式存在於腸道中,在腸道中可以快速提高有益菌的繁殖,不會讓寶寶上火。
2. 選擇專用的寶寶去火輔食
寶寶的身體機能還沒發育完善,上火生病不能自我調節,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引起寶寶抵抗力下降,導致咽喉炎、呼吸道感染等其他更嚴重的疾病。在選用去火藥品的時候,可嘗試使用天然植物製成的清火輔食,達到“一清二潤三舒暢”的去火效果。市面上去火產品品牌較多,相關認證、成份、銷售歷史,市場口碑等都是評判的依據。
3. 注意日常飲食
平時我們對寶寶的飲食也要多注意一些,如多吃些清火蔬菜,如白菜、芹菜、萵筍、茄子、等。要忌辛辣、油膩、高熱量的食物,要注意給寶寶少吃大蔥、辣椒、胡椒等辛辣食物;肉類、朱古力以及油炸類等熱量高的食物。在做菜的時候我們可以注意一下營養搭配,對於寶寶來說更是一舉兩得。
預防兒童內火的小常知
不是只有夏秋兩季的氣候才需要“去內火”
大多數成年人容易在夏秋兩季“火氣沖天”,因此媽媽會認為只在容易“易上內火”的季節才有必要為寶寶實施“滅火”。事實上,兒童的臟腑和肌膚嬌嫩,體溫調節中樞功能不完善,對外界氣候變化的感應比成年人要敏銳很多。因此,一年四季之中所有溫差變化較顯著的時候都有可能為孩子的“內火”造成隱患。  從四季的特性來說,春天萬物復甦,氣溫乍暖還寒,細菌和病毒也趁勢迅速滋長,孩子容易因為細菌入侵和溫差變化而“內火”;夏季烈日炎炎,酷熱難當,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的季節,也是一年中人體水分散失最多的季節,水分的大量流失是造成人體“內火”的重要原因,正如乾柴比綠樹易燃一樣;秋季晝夜溫差尤其明顯,空氣乾燥,孩子一受涼就“內火”;冬季寒冷乾燥,孩子抵抗力降到最低,“內火”更是防不甚防。
非只注意飲食,寶寶就能防“火”於未“燃”
飲食不正常導致的消化不良積食只是兒童“內火”的原因之一,在現代醫學中,“內火”是一種炎症,各種細菌與病毒侵襲機體、消化不良導致積食以及排泄功能障礙、外部環境擾亂導致孩子體內水分流失過多等,構成了孩子身體的三大“火源”。
小兒脾胃功能仍然不健全,而他們的生長發育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需要攝取的營養物質較多,飲食不合理容易擾亂消化和排泄系統的正常運轉。然而,除去飲食之外,各種細菌與病毒侵襲兒童機體引起發熱,兒童尤其是0-3歲的幼兒,身體各部分器官及免疫系統很脆弱,不能完全抵抗細菌病毒,而產生“內火”。炎熱的氣候、混亂的生活作息規律以及商場、遊樂園等人多的公共場所也都是能導致孩子身體“內火”不可忽視的因素。
兒童腹瀉可能是著涼也可能是需要降內火
大部分年輕媽媽發現孩子腹瀉,第一反應大都是孩子腸胃著涼了,卻忽視了有可能是“內火”引發的症狀之一。在常見“內火”症狀中,一般出現大便乾燥和小便短黃症狀的孩子較多,比例都超過30%,而其他常見的症狀包括睡眠不寧、口渴發熱、眼屎增多、脾氣暴躁、口舌生瘡舌苔黃膩口臭、牙痛、牙齦紅腫、腹瀉、腹痛等。
之所以“內火”也能引起腹瀉,我們需要從“火源”本身的性質來了解。燥熱之“火”和濕熱之“火”構成了人體之“火”的兩大類別,而腹瀉主要是由於“濕熱之火”擾亂排泄系統所致,孩子身體內熱,同時由於濕氣作用不能使內熱排解暢通,導致了內“火”愈旺。因此,在“祛火”的時候,不要一味單攻“燥火”,撲滅“濕熱之火”同樣重要。
僅憑喝水、多吃水果蔬菜未必可“降火”  
由於兒童的“上火”問題從未被作為炎症和病症被年輕媽媽們正確對待,因此,涼開水、水果和蔬菜常用作“以水祛火”。事實上,涼開水、水果和蔬菜只對消化和飲食紊亂造成的旺盛胃火具有效力,對於心火過旺、肝火過旺和脾火過旺的問題便會束手無策。
對症下藥才能標本兼治。
對於消除外界環境造成的“內火”隱患,保持室內空氣清新、濕度與溫度之間的適度平衡可以防止寶寶皮膚及鼻咽腔黏膜乾燥;生活中兒童要早些睡覺,早一點起床,在庭院中散散步,適當鍛鍊;適度穿衣保暖等等。對於“降內火”,除了食療之外,適量服用安全的兒童清火產品才能直搗“火源”。

其他含義

上火中的“上”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表現的部位,再就是表示的一個動詞也就是產生火了。一般人認為上火的具體表現一般在頭面部居多,實際上中醫認為人體是聯繫的,身體各個部位都應該有不同程度的表現。
那么人體的邪火到底是從哪裡來的?是自身引發的還是外界因素導致的?
中醫認為邪火大部分還是由內而生的,外界原因可以是一種誘因。總的說來還是身體的陰陽失調引起的。
外感火熱最典型的表現是什麼?
最常見的就是中暑,通常都是在溫度過高、缺水、悶熱的環境下呆的時間過長,然後體溫也會升高。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外感火熱症。一般來說內生的火熱情況比外感火熱多。比如現在人壓力變大、經常熬夜、吃辛辣食物等,內生火的因素比以前要大得多。
很多人認為上火是小毛病,吃點藥或者自我調節一下就可以了。實際上上火有的情況下比較輕,是可以自己調節的。但是對於一些特殊人群比如老年人或者有基礎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的人來說還是應該引起注意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