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熱

內熱也叫內火,中醫證名。又稱為“火熱內生”。指體內臟腑陰陽偏勝之熱。宜辨虛實。常見症狀為胸中煩熱,午後潮熱,五心發熱,口苦,溲赤等。有陽虛和陰虛之分,如《明醫雜著》卷一記述:“內傷發熱,是陽氣自傷不能升達,降下陰分而為內熱,乃陽虛也,故其脈大而無力,屬肺脾;陰虛發熱,是陰血自傷不能制火,陽氣升騰而為內熱,乃陽旺也,故其脈數而無力,屬心腎。“

基本介紹

  • 別稱:內火,火熱內生
  • 英文名稱:intri
  • 就診科室:中醫科
  • 常見病因:人體血、津液、元陰等物質虧損,過度勞累、久病耗損、大量失血、飲食失宜等所致
  • 常見症狀:胸中煩熱,午後潮熱,五心發熱,口苦,溲赤等
病因,臨床表現,診斷,辨證施治,

病因

當人體血、津液、元陰等物質虧損,過度勞累、久病耗損、大量失血、飲食失宜、外來的六淫邪氣中的“火(熱)邪”的煎熬等情況下,體內的液態物質過度消耗而得不到及時的補充,導致內火的發生。

臨床表現

內熱有實熱虛熱之分。
1.實熱
實熱的症狀有面紅耳赤,心悸心煩,口渴,喜冷飲,大便乾結,小便黃赤,多食易飢,脾氣暴躁,消瘦等。
2.虛熱
虛熱的症狀有低熱,手足心發燙,心煩失眠,口乾目澀,咽乾咽痛,兩頰潮紅等。

診斷

內熱者,其來必緩、絕無表證。而熱在臟腑、七竅、三焦、二陰、筋骨、肌肉之間者,皆是內熱之證。

辨證施治

內熱以五內之火,熱由內生,病在陰分,故內熱者宜清涼,不宜升散,升散則內火愈熾,火空則發也。但內熱之證,亦有虛實,實者宜從正治,虛者當從反治。
1.五臟實熱
凡實熱之在內者,古法治分五臟,宜從正治、宜疏下。
(1)心熱證候:口舌糜爛、生瘡、舌尖紅、多動心煩、急躁不安等。治則:清心降火。主方:瀉心湯、導赤散、安神丸。
(2)肝熱證候:急躁易怒、頭痛眩暈、目赤耳鳴耳聾、口苦咽乾。兩脅疼痛,小便赤澀。治則:清肝瀉火。主方:瀉青丸、柴胡飲子、龍膽瀉肝湯。
(3)脾熱證候:目瘡口臭,煩渴易飢,渴喜涼飲、口燥唇乾,口腔潰瘍、大便秘結,舌紅脈數,以及脾熱弄舌等。治則:瀉脾胃伏火。主方:瀉黃散(又名瀉脾散)。
(4)肺熱證候:咳嗽時發、咽喉乾疼、嘔吐黃痰、便秘尿赤,胸膈煩熱。治則:清上泄下,瀉火通便。主方:輕則瀉白散、地骨皮散,重則涼膈散。
(5)腎熱證候:潮熱盜汗,口乾咽痛,耳鳴遺精,小便短赤,小腹脹滿,尿閉不通。治則:滋腎清熱,降火。主方:滋腎丸,滋陰八味丸。
2.五臟虛熱
虛熱宜調補,凡元氣虛而熱者,必真陰不足,皆假熱證也,宜從反治。
(1)心脾肺氣虛假熱者,五君子煎,人參理中湯。
(2)五臟氣血俱虛假熱者,五福飲。
(3)肝腎真陰不足假熱者,輕則六味地黃湯,甚則理陰煎。肝腎血虛假熱者,大營煎,五物煎。肝腎陰虛,上熱下寒,則陽無所附而格陽為熱者,六味回陽飲,或八味地黃湯。肝經血虛生風而熱者,四物加天麻,鉤藤。
(4)汗後血虛而熱甚者,六神散加粳米。汗後氣虛而惡寒發熱者,補中益氣湯。汗後陰虛,陽無所附而熱者,四物湯加人參,黃芪。汗後陽虛,陰無所附而熱者,四君子加川芎,當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