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特島

克里特島

克里特島(Κρήτη;Crete)位於地中海東部的中間,是希臘的第一大島,總面積約8336平方公里,人口:約60.1萬。行政上屬於克里特大區。克里特島是愛琴海最南面的皇冠,是美不勝收的度假之地。

克里特島位於希臘的南端,是愛琴海中最大的島嶼。距離非洲大陸僅有300公里。該島東西長約260公里,南北寬最寬60公里,最窄只有12公里,面積8236平方公里,克里特島是一個以崎嶇山地為主體的島嶼。構成島上東西主軸的克里特山脈,分為4個山群;主峰伊季峰海拔2456米,為島上最高點。逐漸傾斜的北部海岸,有幾個天然的海港和海岸平原。主要城市和港口如乾尼亞、赫拉克利翁、雷西姆農等坐落於這一地帶。美沙拉平原沿本島南部中央部分,伸展約29公里,是本島最寬大的平地。本島氣候:平地在冬天也很暖和,島內共有4座山脈相連,高達2000米以上的山頂到了10月份就會被白雪覆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克里特島
  • 外文名稱:Crete
  • 所屬地區:克里特大區
  • 政府駐地:乾尼亞(Khania)
  • 地理位置:克里特島位於希臘的南端,是愛琴海中最大的島嶼。
  • 面積:約8,336平方公里
  • 人口:約60.1萬
  • 氣候條件:海洋性氣候
  • 著名景點:克諾索斯宮殿,威尼斯港,撒瑪利亞溪谷,迪克特翁洞窟...
  • 機場:伊拉克利翁尼科斯·卡贊察基斯國際機場
  • 最佳遊玩季節:4月-11月最佳。
  • 建議遊玩時長:3天
行前必讀,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如何到達,地理環境,行政區劃,氣候類型,經濟,歷史,演變,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早期II,新石器中期,新石器後期,米諾文明時期,先宮殿時期,舊宮殿時期,鐵器時代早期,古風時期,古典時期和希臘化時期,羅馬時期和第一個拜占廷時期,阿拉伯入侵時期和拜占廷時期,威尼斯時期,土耳其占領時期,現代史,歷史名人,神話故事,克里特島之戰,旅遊路線,

地理環境

克里特島(Κρήτη;Crete;Crete)現代希臘語作Kriti,古希臘語作Crete或Krete,拉丁語作Creta,土耳其語作Kirid,威尼斯語作Candia,法語作:Crete。
克里特島地理位置克里特島地理位置
希臘所屬的地中海島嶼。面積8,336平方公里。行政中心位於西北海岸的乾尼亞
希臘最大的島嶼。在地中海中,愛琴海之南。面積8336平方公里。同加爾多斯島和迪亞島構成一個行政區。最大城市為赫拉克利翁,行政中心在乾尼亞。多山,北部有狹窄的沿海平原,種植油橄欖、葡萄、柑橘等。古代愛琴文化的源地。公元前2800年已進入青銅器時代。公元前2000年在島北岸以諾薩斯城為中心建立了奴隸制國家,建築宏偉的宮殿、廟宇。石雕、金、銀製品、珠寶、陶器製作發展,海上貿易頻繁。在古王國末期,大概當地的古文明已統一全島。按希臘神話克里特島有米諾斯王的傳說,民間遂稱克諾索斯的王朝為米諾斯王朝,克里特文化亦名米諾斯文明。然而考古結果並未表明所謂米諾斯文明與克里特島有關。1669年被土耳其人占領。1913年劃歸希臘。
克里特島是希臘古老文化中心、地中海著名旅遊地。島上有山地和深谷,風景優美多資,還有斷崖、石質岬角及沙灘構成的海岸。這裡地中海式氣候,風和日麗,植物常青,島上種有橄欖、葡萄、柑桔等,鮮花遍地盛開。島四周是萬頃碧波,因而有“海上花園”之稱。
克里特島是整個地中海第五大島嶼,東西長260公里、南北50公里,島上有三座山超過2000米。米諾斯國王除了在島上建築了囚禁牛怪的迷宮外,克里特島上的米諾安文明劃開了西洋文明的混沌,即使後來面對希臘大陸文明、拜占庭、羅馬及鄂圖曼土耳其文明的洗禮,克里特島上的米諾安文明仍是它最令人不可忘的一頁,甚至後來的強勢文明都是以它為根、融合它的精神。伊拉克里翁是克里特島的首府以及主要港口,為克里特島上生活步調最快的城市,亦是交通中樞及信息發達之處。由於它位於島嶼中心的地理位置以及豐富的博物館館藏,伊拉克里翁成為探索克里特島的最佳基地據點。
克里特島位於希臘本土以南130公里的地中海上,是希臘最大的島嶼和古老的文化中心。四周碧波萬頃,島上多山,植物常青,瓜果遍地,鮮花盛開。風景秀麗的克里特島素有“海上花園”的美稱,是地中海區域著名的旅遊勝地,也是古代愛琴文化發源地。20世紀初,在島北濱海平原上的伊拉克利翁發掘出一座當時建築的王宮,中央是一個長方形的庭院,國王宮殿、王后寢宮分布在庭院四周。各建築物之間用長廊、門廳、復道、階梯相連,千門百戶,如同古希臘神話中的迷宮一般。

行政區劃

行政上屬於克里特大區
克里特的主要行政市區:
赫拉克利翁州或伊拉克利翁 (Heraklion or Iraklion),275,000居民.
哈尼亞市 (Hania or Chania),139,000居民.
雷西姆農州(Rethymnon),69,290居民.
耶拉派特拉 (Ierapetra),21,025居民.
阿基歐斯尼可拉斯 (Agios Nikolaos),19,000居民.
拉西錫州(Lasithi).

氣候類型

克里特天氣的特點可以歸結為: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乾燥。克里特的氣候屬於溫和的地中海氣候
克里特沿海和山區之間,東部與西部之間的天氣有很大的差異。
-沿海地區:夏季乾燥,冬季溫和。雨季始於10月下旬一直持續到三月,甚至四月。克里特沿海一帶,尤其是克里特島東部,降雪極其罕見。
- 克里特的東部(錫蒂亞地區)要比西部(乾尼亞地區)乾燥、溫暖。這一點明顯的表現在植被上,哈尼亞地區多生長綠色植被,而錫蒂亞地區則多以沙漠。
- 克里特的南、北海岸之間也有這一特點:南海岸一帶要比北海岸一帶更加乾燥、溫暖。
降水天數 總深度 (mm)
雅典55404.4
席哈克里翁(克里特島) 86 288,5
羅德島 74 535,3
克基拉島147 1083,8
克里特各月天氣情況
一月:寒冷、多雨、多風。在此期間只有一個星期天氣的總體情況比較好,也不多風。所以這段時間被稱為“太平日子”。
二月:二月比一月稍微暖和一點,陽光也稍微多一點。杏樹在這個月份首先開花。天氣冷暖交替,變幻莫測。
三月:三月份天氣通常比較寒冷多風,當然也有不少陽光普照的日子。2001年3月出現的熱浪導致氣溫高達30°C(當然這是一次例外),出 現了首批大膽的游泳者。
四月:四月是克里特的春天,溫度恰當,降雨量低。克里特遍地野花,非常之美。
五月:五月的克里特變的非常的溫暖且陽光普照。5月10號以後雨水就很少光顧了。由於"meltemi"季節性北季風尚未開刮,所以海面保持著風平浪靜的最佳狀態。五月被稱為是戶外活動的最佳時期,即使在夜晚一件夾克也已足夠。
六月:炎熱,陽光充足。是海灘度假的黃金時期!
七月和八月:多風並且非常炎熱。受季節性北季風的影響,在此期間除了一整天在海灘消磨時光以外沒有更好的去處。除了尋找陰涼處,多喝水之外千萬不要忘記了你的帽子以及防曬油。對於不能承受高溫(30-35 C)的人來說,這可不是什麼好天氣。
九月:陽光明媚,微風輕撫,天氣有一絲絲的涼爽。這個季節非常適合於戶外活動。在夜晚別忘了著一件薄薄的夾克,特別是對於有前往山區打算的人。
十月:陽光充足,幾乎不刮一絲風但偶爾會下一點雨,特別是在克里特的西部。天氣非常適合於戶外活動。十月份是喝一種從葡萄皮里蒸餾出來的叫做Raki的克里特的傳統飲料的季節。在這個月份保暖的衣服幾乎不需要。
十一月:十一月的天氣變得難以預測,可能陽光明媚但下雨和颳風的日子也非常之多。裹上一件毛衣的同時也千萬別忘了帶上你的雨傘。南風在這個時候開刮,有時候夾雜著來自沙哈拉沙漠的沙子,這些沙子籠罩在克里特的上空,從而使克里特的天氣變的非比尋常。
十二月:這時候的天氣狀況每年都不一樣,既可能狂風呼嘯,也可能風平浪靜;可能陰雨綿綿,也可能陽光明媚;可能非常寒冷也可能溫暖如春。別忘了在你的游泳衣外面套上一件毛衣。在這段時間南海岸線的氣溫非常適合於游泳。

經濟

本島居民大多數為說希臘語的克里特人,屬於希臘正教的一個特別支派,集中於北部平原。本島行政區域分為乾尼亞、雷西姆農、赫拉克利翁、拉塞西4個縣,每縣都由中央政府任命的縣長治理。克里特島經濟以農業為主,有1/5的土地不能耕種,放牧綿羊和山羊甚為普遍。盛產洋橄欖、橄欖油、葡萄、柑橘類和豆類,大部分輸出到希臘本土。農業機械化僅限於美沙拉平原。礦物資源有滑石、褐煤、石膏以及少量的銅和鐵。工業主要有食品加工、建築材料、陶瓷、紡織、肥皂、皮革和鋼製工具等。克里特主要靠輸入,尤其能源短缺,燃料需要輸入。觀光業是重要的外匯資源。島上有良好的公路網,空運系由奧林匹克航空公司經營。

歷史

克里特島是地中海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曾在此發掘出公元前10000至公元前3300年新石器文化遺蹟。據傳說,約從公元前2600至公元前1125年,島上湧現了著名的米諾斯文化,藝術、建築和工程技術空前繁榮,並建立了統一的米諾斯王朝。20世紀初,還在該島北部發掘出“克諾索斯王宮”遺址,規模宏大,與傳說中的迷宮隱隱相符,集中代表了克里特島文化的成就。它依山而建,中央為長方形庭院,四周有國王宮殿、王后寢殿,有宗教意義的雙斧宮以及貯藏室、倉庫等相環抱,各建築物之間有長廊、門廳、復道、階梯等相連線,千門百戶、曲折通達。素有“迷宮”之稱。各個宮室和長廊,都畫有瑰麗多姿的壁畫,尤以《戴百合花的國王》最著名。宮外西北角有劇場,附近還有皇家別墅和陵寢的遺址。克里特島上還有其他眾多古蹟,為該島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克里特島克里特島
克里特島林木茂密,東部平原適於農耕,農業以種植穀物、橄欖、葡萄為主,糧食而外,橄欖油和葡萄酒也是出產的大宗,王宮皆特置貯藏室以巨瓮存儲油和酒,往往庫房連線成行,瓮缸數以千百計,可見油、酒在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克里特在經濟發展方面的主要成就還有工商業和航海貿易。它的手工產品以精巧秀麗著稱,銅器和金銀製作的日用品和工藝品皆相當精美。陶器尤為傑出,古王宮時期生產的一種稱為卡馬雷斯的彩陶,秀巧可愛,彩繪優雅,被公認為古代世界最精美的彩陶。它的造船業也很發達,商船來往地中海各地。克里特的城市和王宮都不設定厚牆高壘,與其他古代文明之重視城防建築完全異趣。克里特以其農工產品和地中海各地廣作貿易,和埃及的聯繫尤為密切。克里特一開始便以王宮為政治中心,王權較強,這是它和日後希臘奉行共和政治的城邦制度的一個最大的差別。
後來,克諾索斯的米諾斯王朝不僅統治克里特島,還包括基克拉迪斯群島以及愛琴海和小亞細亞的許多殖民點,其影響及於小亞的米利都、希臘本土的邁錫尼、雅典和底比斯以及義大利一些地方。此外,克里特和埃及的聯繫也更為密切,可能已經建立了友好關係,商業交往更趨頻繁。海外商業的發達和海軍的強大使米諾斯王朝建立了海上霸權,被日後的希臘人傳為美談。
王宮是克里特文明最偉大的創造,這裡不僅是米諾斯王朝的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也是經濟中心,因為宮中有眾多的庫房、作坊、存放經濟檔案的辦公室和徵收稅款的機關。新王宮時期最後落成的王宮是一組圍繞中央庭院的多層樓房建築群,面積達2.2萬平方米,宮內廳堂房間總數在1500間以上,樓層密接,梯道走廊曲折複雜,廳堂錯落,天井眾多,布置不求對稱,出奇制巧,外人難覓其究竟,因此古希臘神話傳說中譽之為“迷宮”。
著名的克諾索斯宮遺址距離伊拉克里翁市只有幾公里,這座宮殿遺址的發 掘也使伊拉克里翁市聲名遠揚。在希臘神話中有一位君主名叫米諾斯,他以強大的海軍稱霸愛琴海,並建立起規模宏偉的宮殿--克諾索斯宮,從而揭開了燦爛輝煌的克里特文明的序幕。
克里特島克里特島
如今王宮遺址已得到充分發掘和部份復原,其建築總體呈長方形,按米諾斯宮室的通例,四周不設圍牆望樓,全宮以長方形中央庭院為中心(長60、寬30米),倚山而建,地勢西高東低,因此庭院以西樓房有兩三層,以東樓房則有四五層,從東麓遠望王宮,但見層樓高聳,門窗敝廊參差羅列,其景觀為古代王宮所罕見。庭院西面樓房主要用於辦公集會、祭祀和庫存財物,東面樓房則是寢宮、客廳、學校與作坊。各層各處都有樓梯相連,尤以庭院東面的中央大樓梯最為宏偉,它有天井取光,三面構成柱廊,梯道寬闊,彩繪艷麗,被譽為王宮建築最傑出的紀念物。其旁之雙斧大廳分內外兩室,以摺疊門扇相隔,冬可保暖夏可通風,顯示米諾斯建築的靈巧。廳旁的王后寢宮則是一套典型的米諾斯豪華住房,內壁繪有海豚戲水的壁畫,優美雅致,相連小間有浴室和沖水廁所,這種衛生設備在古代是獨一無二的。和建築的高度水平相仿,王宮各處的壁畫也是古代藝術的上乘之作,顯示了克里特文明注重靈巧秀逸的特色,和東方各國的威嚴沉重有別。
據傳說,公元前1450年左右,操希臘語的人占領了克諾索斯王宮,標誌克里特文明的衰落。從此以後,愛琴文明的中心便轉移到希臘本土的邁錫尼地區了。

演變

至今為止尚還沒有證據證明在舊石器時代或者中石器時代克里特有人類居住的跡象。大象、鹿、野山羊等其它動物化石的發現證明它們在克里特出現的時間要比人類早。人們只在克諾索斯的居住地發現一些新石器早期的東西。

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無陶器時代 6000 - 5700 BC 這個時期陶器還沒有出現,但發現了兩個烘烤的粘土小雕像。牆壁是由未經燒烤的泥磚或者石頭、泥土和泥磚所砌。尚無完整的房子發現。新石器時代是一個經濟充分發展的時代,種植物有:小麥、大麥、小扁豆;家畜包括:羊/山羊、豬和牛。斧頭還很稀少。
克里特島克里特島

新石器早期II

(ca. 4000-3700 b.c.) 在建築方面沒有明顯的改變。在這個階段的末期,陶器樣式的變化更加頻繁,波紋浮雕裝飾變的相當流行。在這個時期的末期,首次紡織工業出現。石釘和斧頭頻繁增加。無色水晶首次成為琢石工具的原料。

新石器中期

3700-3600 b.c. 這是一個短暫的過渡階段。首次復原房子的一些比較大部分的設計圖。建築物都很大,基本上都是很多小房間成矩形組合一起。陶器方面的改變不大。紡織業增加,石斧和石釘的數量繼續增加。

新石器後期

3600-2800 b.c. 阿瑟・埃文斯在其中的一所房子裡挖出的銅斧首次證明金屬品的使用。
從克里特西部和中部的眾多洞穴中發現的和法伊斯托斯發現的相同樣式的陶器表明人類居住在克里特的其它很多地方。

米諾文明時期

米諾文明時期 (3000-1100 BC)這段時間克里特島經歷了重大的發展,成為海上貿易和藝術創作的中心。人口分為農民、牧人和海商,其中大多數為海商,並和亞洲、非洲和基克拉迪群島建立了密切的貿易關係。這個時期被命名為米諾文明時期,這是英國考古學家阿瑟・埃文斯在挖掘克諾索斯宮期間根據米諾斯王的傳說而命名的。沒有證據表明米諾斯是一位軍人,他們的興旺繁榮,看起來主要是因為在商業方面的非凡能力。可是也可能正因為在軍事文化方面的匱乏才導致他們最終走向沒落。希臘考古學家N. Platonas依據米諾大宮殿時期的各時間間隔把它們按年代順序分類為以下幾個時期:

先宮殿時期

3000 -1900 BC 這個時期的特點是人們改變新石器時期分散居住在洞穴和掩蔽處的習慣聚集生活在沿海的村莊或者城鎮,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房子的房間數量增多,建設的也更好。
這個時期藝術發展顯著。各種形狀的幾何圖案或者動物圖像成為手制火燒陶器的裝飾。
工具和武器首先是石制的,而後是銅製的。
像新石器時代一樣,死者被埋在洞裡,但是這個時期首先出現了墳墓,一些墳墓用石頭砌成方形的而一些則砌成圓錐型的。
在挖掘當中發現了上百種這個時期的碑銘,但尚無法譯解。直到發現一些雙語碑銘的時候,也許能夠為翻譯這些碑銘提供一些線索。

舊宮殿時期

1900-1700 BC 發現了一些較大的城鎮,第一批大宮殿建成(克諾索斯、菲斯托斯、瑪里亞)。宮殿圍繞著一個中心露天庭院而建,通常都有好幾層。其中包括用做正式社交集會的大房間、權威人士的私人房間、工人的房子、工廠、儲藏室、劇院、浴室、下水道設施。在宮殿和山頂的洞穴中發現一些大的避難所。
雙面斧象徵人們崇拜的大地母神。
陶工旋盤的引進使得制陶技術得到飛速發展,其傑出代表作是薄壁(卵殼器皿)多彩花瓶(卡馬河樣式);珠寶款式多樣、裝飾豐富, 金匠技術也發展到近乎完美。
伴隨著大地震帶來了大災難。
新宮殿時期 1700-1380 BC 克里特米諾文明和政治的繁榮時期。各島聯合在一起,以克諾索斯為首都;通過與小亞細亞、埃及和賽普勒斯的貿易合作使得國家力量越來越強大;希臘大陸、基克拉迪群島、羅德島和科斯島以及吉亞、米洛斯和桑托里尼(阿克落提里地區)可能也包括西西里島上的殖民地都受其強大的影響。這些殖民地是通過貿易而非戰爭手段而得到的。米諾海軍擔任保護這些殖民地不受海盜和其他敵人的侵擾的任務。希臘歷史學家為這段時間的繁榮昌盛而喝彩。Thoucydides是這樣描寫克里特米諾斯王的:
“根據傳說我們所知的第一個建立海軍的人是米諾斯。他征服現代人口中所謂的愛琴海,統治基克拉迪群島,把第一批殖民地人民送往此地,驅逐卡里亞人,指定他的兒子們為地方統治者;設法鎮壓海盜行為,這是為確保稅收歸其所有的必要一步。”
宮殿或者是因為重新修建也或者是因為有各種雕刻品和壁畫的裝飾而變的更加豪華奢侈。這些建築不僅在建築體系結構、裝飾的豐富多樣性和建築藝術方面值得讚美,而且在衛生、水壓以及排水系統設計方面都令人驚嘆。其中主要宮殿有:克諾索斯宮、菲斯托斯宮、瑪里亞宮和札克羅宮;較小的宮殿分布在:Arhanes、阿基亞特里亞達、Tylisos等其它地方。今天我們在克里特能看到的這些宮殿都來自這個時期。
克里特島克里特島
公路和橋樑修建起來。每一種藝術都向人們訴說著這個時期的繁榮:陶器、雕刻(女蛇神像)、塑膠藝術、花瓶製作、壁畫、石雕、金屬武器與工具的裝飾等,即便只是一些微小的細節都能表達出藝術所達到的完美境界。
墳墓變的非同一般。其實建在地底下的何止只是“墳墓”,是真正的房子!多條道路通向入口和有著圓柱的舉行儀式的大廳。普通的墳墓都是圓屋頂形狀的,或者就是一個深深的洞。死者和日常生活的一些東西一起埋葬,這表達出米諾斯的信仰:人死後可能復生。
政治的最高領導層是米諾斯王,這是第一個皇帝的名字,是神話中宙斯和歐羅巴之子,也是米諾期間其他幾個皇帝的名字,就像愷撒是羅馬皇帝的頭銜一樣。
在書寫方面主要使用古希臘的A類線形文字,該文字至今尚未被譯解。
米諾宮之所以被毀至今仍是一個謎:是因為桑托里尼島火山噴髮帶來的潮汐波?因為地震?毀於火災?還是因為來自希臘大陸的人為入侵? 上10,000年最大的火山爆發
火山 國家 日期
維蘇威火山義大利 5950 BC
維蘇威火山 義大利 3580 BC
維蘇威火山 義大利 79
埃特納火山義大利 1500 BC
桑托里尼 希臘 1650 BC
後宮殿時期 1380-1100 BC 在希臘大陸入侵之後,大多數城鎮都被毀壞或者荒棄,特別是克里特東部。原先的居民都移居到西部,而入侵者卻逐漸在此居住下來,在老居住地上建他們新的住所,或者建立新的殖民地。建築、制陶、冶金、裝飾藝術繼續在島上發展,但是只是重複以前的而並沒有創新,與早期的多樣性有著鮮明的對比。這個時期的最後幾年是一個大頹廢時期,原因是帶來自己本土文化與習俗的希臘大陸人民的繼續殖民統治。

鐵器時代早期

1100-650 BC
由於來自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多里安人的入侵,大多數古老的城市被毀,大部分人移居到難以靠近的山上避難,從而切斷與外界的聯繫。

古風時期

650-500 BC
因為多里安人的移入,島上人口增加,特別是在克里特的西部。一些新的城鎮建立起來,比如:Axos,Falasarna,Polyrinnia,Yrtakina;在其它的一些地方人口也有所增加,比如:埃利弗瑟娜和多尼雅(哈尼雅)。

古典時期和希臘化時期

500-69 BC
希臘得到發展但克里特卻因為各城鎮之間的互相對抗而並沒有得到發展。島上人口增加。

羅馬時期和第一個拜占廷時期

69 BC-824 AC
71 BC,羅馬在與克里特的戰爭中失敗,但兩年以後羅馬帶著更多的陸軍與海軍再次進攻克里特。經過三年的對抗,克里特落入羅馬之手。羅馬人終於達到征服著名的宙斯誕生地的願望。
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和平時期克里特繁榮昌盛,發展貿易。首都變成Gortys。
大約63-66 AC,基督教進入克里特,第一個基督教教堂在克里特Gortys建立,提托任主教。

阿拉伯入侵時期和拜占廷時期

Years 824-1204
824年,克里特成為阿拉伯人的俘虜。阿拉伯人掠奪克里特島,毀壞Gortys與其它城鎮,把每一個教堂燒成灰燼,使盡各種殘暴手段對付希臘人民。為了阻止拜占廷人的遠征,他們建立自己的首都El Khandak,也就是今天的伊拉克利翁。
克里特,因為其地理位置而變成東地中海地區奴隸交易的首都,也因為其地理位置而不斷遭受到拜占廷帝國的威脅。通過一次又一次不成功的遠征,Nikiforos Fokas終於在961年奪回克里特島(克里特戰役),推翻El Khandak的城牆,以便於不被新海盜所用,通過不同方式復興已經相當衰竭了的基督教團體。在已經毀壞了的El Khandak重新建立新的管理中心,重命名為Handakas。12世紀末期,從君士坦丁堡遷入新的居民,以12位貴族為首,從而建立了新的克里特貴族政府。

威尼斯時期

1204-1669
十字軍在第四次東征中洗劫了君士坦丁堡,從此拜占廷帝國四分五裂。克里特被給了一個叫Boniface of Monferat的人,而Boniface of Monferat在1204年又轉手把她賣給了威尼斯。威尼斯人設Handakas為首都,並在島上多處建立城堡。
希臘主教被淘汰拉丁主教建立,但這並沒有打擾底層東正教教士和他們的宗教信仰。許多東正教教堂和小禮拜堂建立,今天你也能在島上看到這些教堂。
威尼斯的騎士們從人民手中掠走了土地,前土地所有者變成了奴隸。繁重的稅收和勞務使人們的生活變的非常的艱辛。威尼斯人的占有不能被克里特人和他們的獨立性格所接受。人們連續反抗了好幾年,從而帶來了殘酷的鎮壓和拷打。
1453年土耳其人攻占了君士坦丁堡,很多希臘人移居到克里特,拜占廷文化得到加強。因為經常受到土耳其人的威脅和進攻,威尼斯人和克里特人設法共存,島上經濟和文化得到發展。
這個時期出現了很多偉大的藝術家,在肖像繪畫方面有Michail Damaskinos和Domenico Theotokopoulos(以El Greco聞名),在文學和戲劇方面有:西提亞的Vitsentzos Kornaros,雷斯蒙的Georgios Hortatzis以及其他一些至今未知名的藝術家。

土耳其占領時期

1669-1898
土耳其連續遠征克里特,試圖占領該島。1645年,土耳其奪得哈尼雅和雷斯蒙;經過22年的不斷襲擊,1669年被迫交出坎地亞(伊拉克利翁的威尼斯名字)。
這是克里特島歷史上最殘酷的一次占領:殺人、掠奪、沉重的稅收、縱火以及奴役,種種殘酷行為,使得反抗成為一種生活方式。1821年獨立大起義希臘獲得自由但在克里特卻失敗了。1830年倫敦草案確立希臘是一個獨立國家,但是不包括克里特。
1830年克里特會議對歐洲基督教國家的最後抗議的結束詞是這樣的:克里特,米諾斯王國,世界上第一個給予世人法律,科學與藝術等等的國家,以希臘人的名義生存了3000多年,被他們的基督教兄弟遺棄的克里特子民,經過十年的戰爭終於擺脫了可怕的暴政,可後來再一次成為殘酷的土耳其人的犧牲品。
克里特被土耳其蘇丹賣給了埃及,從而開始了新的朝代,但同時也開始了新的不幸。1841年,埃及在反抗土耳其中失敗,埃及的一切財產歸土耳其所有。克里特人民繼續為他們的自由而戰,1866年的反抗導致阿卡迪修道院被炸。
各種革命和無休止的戰爭一直持續到1898年,英國、法國、俄國和義大利四大強國強行做出關於克里特問題的解決方案:以土耳其軍隊完全撤離克里特島為前提,克里特在土耳其帝國的領導下自治。

現代史

1898-今天
1908年四大強國的軍隊撤離克里特,在克里特人民堅決堅持要與希臘聯合在一起的要求之下,1913(克里特和希臘聯盟)克里特成為希臘的主要部分。農業與貿易開始繁榮。1941年德國占領克里特島一直到1945年。近幾年,農業、貿易、工業和旅遊業的發展使得島上一片繁榮景象。

歷史名人

傳說歐羅巴的兩個兒子薩爾佩東和米諾斯為了爭奪克里特王位展開爭鬥。米諾斯獲勝,當上國王,把薩爾佩冬驅逐出克里特島。西元前6000~前5000年前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克里特島已有人來到,到前3000年,則在傳說中克里特島統治者米諾斯之後發展成米諾斯文明(即青銅器文化)。約前2000年,在克諾索斯、費斯托斯和馬利亞等地開始建築宮殿。在前16世紀,以克諾索斯為中心的濱海米諾斯文化達到全盛時期,以雕刻、壁畫、陶器和金屬製品知名。約前1450年克里特島被來自希臘本土邁錫尼的人所征服。前67年,羅馬人完全征服此島,並改成與北非聯合的昔蘭尼加。西元395年,克里特島由拜占庭統治,824年,阿拉伯人控制克島的一部分。1204年此島屬於威尼斯人,1669年鄂圖曼土耳其人擊敗威尼斯人,到1898年土耳其人被驅逐,1913年克里特島正式畫歸希臘。
出土文物出土文物
希臘神話故事中的米諾斯
“那個希臘人”(畫家格雷考)。
希臘最卓越的政治家埃萊夫塞里奧斯·韋尼澤洛斯(Eleftherios Venizelos,1864-1936)。
以彼門尼德斯,是一個異教的申言者。
希臘作曲家狄奧多拉奇斯(Mikis Theodorakis)。
希臘作家卡桑扎契斯(Nikos Kazantzakis)。
總理米索塔基斯(Constantine Mitsotakis)。

神話故事

神話中的米諾斯是由宙斯與他的情人歐羅巴所生。宙斯曾化身為公牛與歐羅巴相見,以此躲避天后赫拉的加害。因此,歐羅巴的兒子米諾斯從不使用壯牛向神祭祀,此舉觸怒了神。神讓米諾斯的王后與公牛相愛,生下了牛首人身的怪物米諾陶(俗稱米諾牛)。從此吃人怪獸米諾陶使克里特人陷於恐怖的旋渦。米諾斯決定請當時希臘傑出的建築師代達羅斯在克諾索斯宮內修造了一座迷宮,用來隱藏米諾陶。當時雅典是克里特的附屬國,米諾斯命令雅典王每9年送7對童男童女到克里特島,放人迷宮中餵養米諾陶。
雅典王子忒修斯決心為民除害,隨童男童女來到克里特島、克里特公主阿里阿得涅與忒修斯一見傾心贈與他魔劍與線團。忒修斯提著魔劍進人迷宮,將線團放開作為標記,經過殊死的搏鬥,殺死了米諾陶,並循標記離開了迷宮。
神話中的克諾索斯宮長埋於地下3千餘年而杳無音信,很多人認為那是子虛烏有的傳說。直到1878年,伊拉克里翁的考古學家偶然發現了一座古城遺址,並在那裡發現了古代錢幣和陶瓷殘片。1879年,古城的發現者、考古學家米諾斯·卡洛凱林諾斯開始對古城進行發掘,但因受到當時統治克里特島的土耳其政府的強烈反對,最終不得不停止正在進行的考古發掘。
正當克里特人與土耳其人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時,英國學者阿瑟·伊文思斥巨資買下了這片上地、伊文思是英國工業家之子,對考古事業有著狂熱的追求,他堅信這座古城就是希臘神話中的術諾斯迷宮。1900年3月,伊文思在克諾索斯遺址上開始了大規模的發掘,發現了與神話傳說中相似的宮殿遺址和大量的珍貴文物,使這座規模宏大、結構紛繁複雜、室內裝飾精美絕倫的豪華宮殿得以重見天日。
伊文思將他的青春、財富和熱情全部投入到克諾索斯宮的發掘和重建工作中,消失了3千多年的壁畫、彩繪木柱、陶器等文物,有的被復原,有的就按出土時的情況擺放在原地。遺址上所有的壁畫裝飾都是複製品,原件一律收藏在伊拉克里翁的考古學博物館中;紅色木柱的複製品為混凝土按原樣製作而成,以便能夠堅固持久。考古發掘使人們對克諾索斯宮有了更全面和真實的了解。
這座宮殿始建於公元前2000年,最後一批建築完成於公元前1600年。在這400年中,克諾索斯宮曾多次受到地震的破壞,然而地震也賦與了克里特的建築師們充分施展才華的機遇。他們發揮高超的建築技藝,使不同時期的建築物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並使這座不斷被改進的宏偉壯麗的宮殿,體現出流動性、隨意性的克里特藝術風格。
伊文思不時遐想克諾索斯宮當年的壯麗景觀:樓台、門窗、廊道錯落有致,宮殿富麗堂皇,一派欣欣向榮的繁華景象。伊文思估計當時克諾索斯宮所控制的城市有8.2萬人口,如果包括3英里之外的港口城市阿米索斯,人口總計在10萬以上。宮殿的重要入口和辦公地點都在南部和西部,其下面為宮廷的倉庫。
克里特建築藝術的風格在克諾索斯官上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每個建築單元都較小,室內高度較低,宮殿的柱子都是上粗下細,給人一種獨特的感覺。建築群內給排水設施齊全,宮室結構合理。王后寢宮的外間配備浴室和沖水廁所,這種衛生設備在整個古代世界僅見於克里特。克諾索斯宮的宮牆上裝飾有大量的壁畫,其基本色調是明亮的紅、黃、藍,內容和形式活潑生動,使半明半暗的官室透出輕快活躍的氣氛。
里特人的繪畫題材首選動植物,尤其是海洋生物。克諾索斯宮王后寢宮內發現的"海豚"壁畫中,眾多的小魚簇擁著幾條恬靜、優美的海豚,在珊瑚和海綿間靜靜地遊蕩,噴射著水花,表現出一種寧靜、安詳的格調。人物題材的壁畫中,最完整的是一件高2.22米名為“國王--祭司”的著色淺浮雕。畫中年輕的國王正在百合花叢中主持祭祖活動。他頭戴用羽毛裝飾的百台花冠,胸前掛著百合花項飾,左手握著麾標,右手上擺至胸前、人物形象富有古典美,肩膀寬闊,腰部纖細,四肢肌肉發達且富有彈性。百合花和蝴蝶也是用極富特色的手法,表現出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背景則使用大面積的紅色,烘托出祭祖活動豪華與神秘的氣氛。克諾索斯宮中有很多關於牛的題材,最有名的是壁畫《調牛圖》。畫面表現的是3個緊張而又沉著的人物和一頭奮蹄擺尾、狂奔不止的牡牛。牡牛前後似乎為二個身材修長的少女,她們的手腕和臂膀上戴有環狀飾物;牛背上倒立著一個深棕色的人,長發飄逸,動作嫻熟。這幅壁畫的確切含義,尚無從考證,似乎是表現一個宗教活動的場面。但學者們更關心的是畫面中間的人是如何躍上牛背的。此外、宮殿中還有帶牡牛形象的雕塑,甚至連高牆上的城諜都製成牛角的形狀,或許這些與米諾陶及迷宮的傳說有關。
米諾斯文明似乎與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至於克諾索斯宮是根據米諾牛的傳說而設計的,還是米諾牛的傳說由克諾索斯宮的設計而來,至今仍是個未解之謎。
大約在公元前15世紀,克里特文明悄然退出歷史舞台,從此湮沒了3千餘年。有的學者認為希臘大陸上的邁錫尼人通過聯姻入主了克里特,形成文明演變的一種和平過渡。但也有學者認為是地震或邁錫尼人的入侵結束了這段輝煌的歷史。總之,落後的邁錫尼人未能再現米諾斯文明的輝煌,只是迎來了屬於自己的邁錫尼文明

克里特島之戰

1941年5月20日至6月1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巴爾幹戰役中,德軍為奪取克里特島而於實施的戰役。戰役代號“水星”。
德國傘兵德國傘兵
軍統帥部在占領希臘後決定攻占克里特島,因該島對奪取地中海東部和愛琴海的制海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戰役企圖規定,使用先遣空降兵首先奪取島上的3個機場,以利主力在該島順利實施機降。同時計畫派出登入兵實施登入並從海上運送重型武器裝備。參戰軍隊計有;空降兵第7師、山地步兵第5師和若干獨立部隊(共約2.2萬人),第4航空隊第8和第11軍(轟炸機433架、戰鬥機233架、運輸機500架、偵察機50架、運輸滑翔機72架);登入兵(約7,000人)和各種艦船70艘。由第4航空隊司令勒爾上將負責統一指揮。攻擊開始時克里特島守軍有英軍3萬人(主要是由希臘撤至該島的遠征軍士兵)和希臘軍隊1.4萬人。守島軍隊裝備低劣,火炮不足,完全沒有飛機,坦克僅有6輛。任衛戍司令官的紐西蘭弗賴伯格將軍將兵力分散配給該島4個防區。英軍統帥部估計德軍會首先派登入兵登入,因此,特別重視海軍的抗登入防禦。英軍地中海艦隊所屬各編隊(戰列艦4艘、航空母艦1艘、巡洋艦9艘、艦隊驅逐艦20餘艘)負責遂行此一任務。法西斯德軍在大陸和各島嶼上的空軍基地距克里特島不遠(120—140公里),因而可以保障在戰役中廣泛使用空降兵。
1941年5月20日晨,德軍傘兵在航空兵對英軍克里特島陣地實施密集突擊之後在馬萊邁、雷西姆農、伊拉克利翁等機場地域和哈尼亞市進行傘降,遭到頑強抵抗,損失慘重。德軍付出重大損失的高昂代價才得以在馬萊邁和哈尼亞地域站穩腳跟。1941年5月21日,德軍統帥部乘勝用飛機和滑翔機將山地步兵第5師空運到此。該師所屬部隊和殘存的傘兵分隊在航空兵積極支援下向該島內地發起進攻。同時,德軍統帥部還企圖從海上實施登入,但由於遭到英國海軍抗擊登入未能成功。英國艦隊在敵人掌握制空權的條件下,未能給予遭受重大傷亡的守島部隊以重大援助。同年5月23日,部分英艦遭德軍航空兵突擊受重創,遂停止在克里特海域巡邏,撤向亞歷山大。同年5月28日夜間,英軍開始由該島向埃及撤退。1941年5月29—31日,共撤出官兵1.8萬名。克里特空降戰役中,德軍被擊斃和失蹤約4000人,受傷2100餘人,損失飛機220架,其中運輸機119架,以及大量艦船。英軍損失1.5萬餘人,其中被擊斃1742名。英艦隊損失很大:3艘巡洋艦和6艘雷擊艦被擊沉,許多艦隻被擊傷,其中航空母艦1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6艘、雷擊艦7艘。希臘損失裝甲艦1艘、艦隊驅逐艦12艘、魚雷艇10艘和75%的商船,傷亡和被俘1.5萬人。希臘守島軍隊亦遭重大損失。
克里特島登入戰役歷時十二天,以德軍占領克里特島而宣告結束。在戰役中,德軍陣亡、失蹤包括第7空降師師長薩斯曼少將以下約4000人,傷10000人,總計傷亡1.4萬人,損失飛機220架,其中運輸機179架。德軍唯一的空降師第7空降師,在戰役中遭受了巨大損失,傷亡超過5000人,幾乎占全師的四分之三;參戰的空降兵總計傷亡6500人,占總數的三分之一,可謂元氣大傷。由於德國空降部隊在此次戰役中的巨大損失,克里特島因此被稱為“德國傘兵的墳墓”。
英軍方面的損失,在克里特島上的大英國協軍隊陣亡1742人,傷1.5萬人;海軍傷亡約2000人,合計總傷亡約1.8萬人。希臘軍隊被俘約6000人,傷亡約3000人,合計傷亡近萬人。盟軍總傷亡人數約2.8萬。英國海軍4艘巡洋艦、6艘驅逐艦、護衛艦3艘、掃雷艦1艘、魚雷艇2艘、登入艇19艘和2艘汽艇被擊沉,1艘航母、3艘戰列艦、6艘巡洋艦和8艘驅逐艦被擊傷。希臘海軍1艘裝甲艦、12艘驅逐艦和10艘快艇被擊沉,還損失了75%的商船。
戰後,希特勒召見了第11航空軍軍長斯徒登特,對該軍在克里特島戰役中的表現、大加讚賞,並授予他鐵十字勳章。但希特勒從克里特島戰役空降兵部隊的慘重損失中,認為傘兵時代已經過去,大規模空降作戰只會導致比克里特島更為慘重的損失。基於這一思想,德國沒有及時補充擴建其空降兵部隊,從此後,德軍在戰爭中,再沒有實施過大規模空降作戰。
相反,盟軍從克里特島戰役中認識到空降作戰的重大意義,並認為空降兵部隊對於戰爭的勝利至關重要,開始大力加強空降兵建設,於當年組建了大規模空降戰的戰術單位--空降軍。
德軍雖然以巨大的代價攻占了克里特島,但德軍最高統帥部認為,蘇聯戰場遠比地中海戰場重要,因此原先雄心勃勃地以克里特島為跳板,進而南下北非的戰略計畫沒能付諸實施。克里特島隨即在以後的日子裡陷入了沉睡狀態,其巨大的戰略價值並未得到充分體現,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德國同時開展蘇聯、西歐兩個戰場,實在沒有力量再開闢、擴大地中海戰場。這就證明了只有在充足的人力物力保障的條件下,有利的地理位置才能真正成為有利的戰略位置這一簡樸而深刻的道理
克里特島的特產與美食
說起克里特的特產,當然首先要說的就是克里特的橄欖油。
橄欖油(olive oil)在希臘等地中海沿岸國家有幾千年的歷史,因其有著其他食用油所不具備的諸多優點:健康的元素、獨特的口味、豐富的營養、美容功效和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天然保健功能在歐洲國家被譽為“液體黃金”,“植物油皇后”“美女之油”“ 地中海甘露”“繼陽光,雨水之後,上帝送給人類的另一件重禮”。
眾所周知的是,世界上最頂級的橄欖油產自希臘的克里特島。
在世界橄欖油年產量大約為230萬噸-280萬噸時,克里特島橄欖油年產量只有2萬噸,產量雖少,卻被奉為世界橄欖油市場的頂級精品,連年獲得國際橄欖油理事會,及各種國際橄欖油大賽的最高獎。希臘政府和歐盟自九十年代以來加強了對著名的橄欖油產地的保護,在歐盟頒的【法案1996R1107號】及系列修訂案中,確定了希臘的22個橄欖油保護區,其中克里特島就有包括雷西姆農產區在內的8個地區被列入保護名錄,而西班牙和法國一共也只有8個地區被列入名錄。
克里特島地處地中海與愛琴海的交匯處,風光秀麗,氣候宜人,遠離大陸工業區的污染,是著名的休閒旅遊勝地。同時也形成了最適宜油橄欖樹生長的典型地中海氣候,包括氣溫,土壤,日照,空氣濕度以及降水量。尤其需要強調的是,油橄欖樹中的最名貴的品種-科拉喜就產於此地,科拉喜堪稱“貴族中的國王”,對生長環境有著苛刻要求。主要分布於希臘境內的伯羅奔尼撒南部小部分區域和克里特島,其它地方無法自然生長。而克里特島的獨特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以及火山灰為主的土壤成分更進一步保證了它的特殊品質。科拉喜樹種結果較少,但其橄欖果的出油率及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大量脂溶性維生素A.D.E.F.K,類胡蘿蔔素及其具有抑制細胞氧化、保護神經元的多酚含量為各種油橄欖樹之最。
克里特島上居民長壽者多,平均壽命超過77歲,女性超過80歲,60歲以上的老人已占到l/4,故被稱之為"長壽島"。本島居民患病率低,尤其是死亡率高的心血管病和腫瘤明顯少於其他地區,心肌梗死的發病率是其他地區的1/20,腫瘤發病率僅是西方國家的1/3。島上的幾世同堂家庭屢見不鮮,高齡老人(包括百歲以上老人)多於其他地區,而且男女壽命差距也小於其他地區,這說明長壽在這裡具有普遍性。世界各國醫學家普遍認為島上居民健康長壽的主要原因在於他們的飲食特點。在他們的日常飲食中,有別於其它地方的最大特點就是大量攝取了當地特產的橄欖油,當地特產的橄欖油中有豐富的微量元素角鯊烯、多酚化合物以及黃酮類物質,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力,延緩衰老,降低膽固醇和血壓,阻止血栓形成。

旅遊路線

赫拉克里翁—參觀完碉堡後,往市中心方向朝上走,博物館與歷史性建築皆集中在城牆內。
克諾索斯—米諾斯國王的傳奇宮殿,是克里特島考古學珍貴遺產。這些遺蹟從伊凡斯開始挖掘,至今已將近百年歷史。
赫拉克里翁南部—於通往美沙瑞平原的道路途中,可順道拜訪戈提納、費斯托和聖楚安達,之後再參觀凡里的人種學博物館。
從赫拉克里翁到聖尼可拉斯—史賓?隆加島的濱海遊樂場、喀拉的拜占庭教堂、拉圖古城和克里叉村落。
聖尼可拉斯—是海水浴療養地,並有史賓?隆加島、喀拉的拜占廷教堂、拉托的古城與克里沙的村落。
東克里特島—西堤亞一帶保有考古遺址(札克羅、帕雷卡斯佐)、修道院以及自然美景(瓦依的棕櫚林)。
從赫拉克里翁到雷斯蒙—這段旅遊路線可遊覽伊達山腳、傳統村落、梅莉東尼洞穴以及古老的阿卡迪修道院。
雷斯蒙—可於碉堡區、城牆邊、以及仍保有威尼斯或鄂圖曼紀念建築的老城區內閒逛。
雷斯蒙南邊—可參觀亞美尼大公墓與普里維利隱修院,並穿越藏有許多拜占庭教堂的亞美尼山谷。
從雷斯蒙到乾尼亞—這條路線自克里特島海至利比亞海,可選擇遊覽海岸線或是坐落於艾斯基弗高原的村落。
乾尼亞—在老港口附近,是威尼斯老區,如托波納區、艾弗雷奇區、斯布蘭濟亞區、卡斯特里區,可參觀座落於其中的軍械庫、博物館、教堂和禮拜堂。
乾尼亞及其周邊—在白山腳下的啟東尼亞區,以盛產橘子著名,還可參觀阿科羅提利半島上的修道院。
撒馬利亞洞穴—穿越歐洲最長的峽谷,探索珍奇植物。遊覽路線以利比亞海海灘做為終點。
西克里特島—擁有優美的海岸與海灘,在內陸地區,可參觀數座島上最美的拜占庭禮拜堂
斯皮納龍格---曾經的麻風病隔離區,世人眼中的絕望之地,然而這裡的島民---世人眼中的“不潔淨”的人,以不屈的意志將這個絕望之地建設成了一個正常的地方,一個可以成為家園的地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