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姓

倉姓

倉,姓氏,有多種起源的說法,其中有源於姬姓,出自黃帝史官倉頡,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源於姬姓,出自上古顓頊帝的後裔倉舒,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倉
  • 外文名:cang
  • 基本介紹:讀音作cāng
  • 姓氏淵源:源於姬姓
  • 第二個淵源:出自上古顓頊帝的後裔倉舒
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第三個淵源,第四個淵源,第五個淵源,第六個淵源,第七個淵源,第八個淵源,得姓始祖,遷徙分布,歷史名人,蒼葛,蒼英,倉 舒,倉 頡,倉 振,倉 慈,倉春瑞,倉林忠,倉修良,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家譜文獻,字輩排行,通用聯,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黃帝史官倉頡,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倉頡,為黃帝時期的史官,複姓侯剛,名倉頡,一名蒼頡,是漢字的發明和創始人。在傳說中,倉頡生有“雙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國史書上記載只有三個人,虞舜、倉頡、項羽。虞舜是禪讓的聖人,孝順的聖人,而倉頡是著名文聖人,項羽則是武聖人。倉頡,中國原始社會後期黃帝的助手。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蒐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績。倉頡,史皇氏,今河南南樂縣西十八公里吳村人那時制定曆法需要文字記載,制定神諭也需要行文,因此,倉頡應是顓頊部族人。他“生於斯,葬於斯”,故造書台北有倉頡陵墓。
這位史前傳說人物,在中國古代戰國以前的典籍中都從未提及。最早提及倉頡者,是戰國時期的荀卿。其後是《呂氏春秋》和《韓非子》,在荀子“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的基礎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觀點是“倉頡作書”。漢朝後,在《淮南子》和《論衡》中,已從“倉頡造字”發展為“倉頡四目”,開始神化。尤其是漢朝的《緯書》又進而渲染,說倉頡“生而能書,又受河圖錄書,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視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魚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以後愈演愈神奇,發展為倉頡是“黃帝的史官”等傳說。黃帝是原始社會後期部落聯盟的首領之一,當時沒有國家機器,可見“史官”之說,顯然是後人用後代國家機器的職官名稱套用於史前傳說人物的結果。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裡牲口的數目、屯裡食物的多少。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了。
倉頡犯難了。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但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當,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裡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頂管用,一連用了好幾年。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幹,叫他管的事情愈來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統統叫倉頡管。倉頡又犯愁了:僅憑著添繩子、掛貝殼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錯呢?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隻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下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麼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頭頭是道。黃帝知道後,大加讚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全推廣開了。就這么,形成了文字。黃帝賜封他為“倉”姓,以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之意。
倉頡造了字,黃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稱讚他,他的名聲越來越大。倉頡頭腦就有點發熱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頭頂心裡去了,什麼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馬虎起來。這話傳到黃帝耳朵里,黃帝很惱火。他眼裡容不得一個臣子變壞。怎么叫倉頡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黃帝召來了身邊最年長的老人商量。這老人長長的鬍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個結,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歲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會,獨自去找倉頡了。倉頡正在教各個部落的人識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後,和別人一樣認真地聽著。倉頡講完,別人都散去了,唯獨這老人不走,還坐在老地方。倉頡有點好奇,上前問他為什麼不走。老人說:“倉頡啊,你造的字已經家喻戶曉,可我人老眼花,有幾個字至2018年還糊塗著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倉頡看這么大年紀的老人,都這樣尊重他,很高興,催他快說。老人說:“你造的‘馬’字,‘驢’字,‘騾’字,都有四條腿吧?,而牛也有四條腿,你造出來的‘牛’字怎么沒有四條腿,只剩下一條尾巴呢?”倉頡一聽,心裡有點慌了:自己原先造“魚”字時,是寫成“牛”樣的,造“牛”字時,是寫成“魚”樣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顛倒了。老人接著又說:“你造的‘重’字,是說有千里之遠,應該念出遠門的‘出’字,而你卻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過來,兩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該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遠門的‘出’字。這幾個字真叫我難以琢磨,只好來請教你了。”這時倉頡羞得無地自容,深知自己因為驕傲鑄成了大錯。這些字已經教給各個部落,傳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連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懺悔。老人拉著倉頡的手,誠摯地說:“倉頡啊,你創造了字,使我們老一代的經驗能記錄下來,傳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會記住你的。你可不能驕傲自大啊!”從此以後,倉頡每造一個字,總要將字義反覆推敲,還行拿去徵求人們的意見,一點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說好,才定下來,然後逐漸傳到每個部落去。
倉頡廟,是中國境內僅存的紀念文字發明創造的廟宇,2001年6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白水縣城東北三十五公里處的史官鄉,地處黃龍山脈的南麓,地形南低北高,屬較為平緩的塬坡地。廟東一里多為武莊村,相傳倉頡生前曾在此村生活居住過;廟南一里余為史官村,是後人為紀念倉頡,以其官職為村名;廟西北方向約五里為地彭衙村,是古白水縣衙所在地;廟西南方向約二十公里有揚武村,是倉頡的出生地。倉頡廟歷史悠久,根據史料記載,早在東漢延熹年間已有“建廟之舉”並形成一定規模。所以,有文字可考的廟史已有一千八百餘年,無文字記載的歷史,據民間傳說,則可上溯至黃帝時代。倉頡廟區占地十七畝,基本形狀為長方形。廟牆內南北長一百四十餘米,東西寬約四十八米,北邊較南邊略寬之,占地約十畝。倉頡廟內建築,沿中軸線由南至北依次為照壁、山門、東西戲樓、前殿、鐘鼓樓、報廳、正殿、後殿及東西廂房,總計七十間。緊貼後殿為倉頡墓冢和墓園。廟內現存建築年代多為元、明、清三朝代,其裝飾華麗,地方色彩濃厚。倉頡廟內歷代碑石眾多,雖經戰亂多有散失,現保存的仍有十八通,陣列於前殿之內。其中倉聖鳥跡書碑,字、碑均保存完好。石碑年代從東漢起,歷魏、五胡十六國、唐、宋、元、明、清至民國。早期的有東漢延熹五年《倉頡廟碑》、是金石學上的珍品,五胡十六國時的《廣武將軍碑》、唐《倉公碑》、宋代《大宋倉公碑》等。近代有於右於仁先生、陶峙岳將軍、朱慶瀾將軍題寫的匾額、對聯等留存於廟內殿堂之上。
解放戰爭時期,西北人民野戰軍司令部在此整訓幹部。彭德懷、賀龍曾親瞻廟容並嚴令保護,題寫“保護文物古蹟,任何人不得隨意破壞”的命令。廟院內古柏參天、鬱鬱蔥蔥,生長茂盛,東漢延熹五年之“倉頡廟碑”即載當時“廟內古柏鬱鬱蔥蔥”。總計有古柏46株,古槐十餘株,枝葉覆蓋交通,虬枝盤旋,各具姿態,因各得其名,分別名曰:“二龍戲珠”、“丹鳳朝陽”、“奎星點元”、“青龍戲柏”、“獸龍戲牡丹”、“獅子”、“寶蓮燈”、“龍爪柏”、“柏抱槐”等。其中的“奎星點元”為漢前古柏,高達十七米,樹圍七米二五。冢上還有一柏,枝桿四出輪流榮枯,稱之為“轉枝柏”,譽為奇觀。廟內西南隅一古柏,中空生槐,槐長柏壁,抱槐生長,名“柏抱槐”。兩樹枝粗中茂,堪稱廟內一景。廟院內古柏,整體樹齡年代久遠,樹形奇異,與陝西黃陵、曲阜孔廟並稱為中國三大古廟柏樹群。
在倉頡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倉頡氏、蒼頡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倉氏、蒼氏,世代相傳至2018年,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據史籍《左傳·文公十八年》記載:“舜臣堯,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地平天成。”孔穎達疏:“愷,和也,言其和於物也”。在史籍《舊唐書·韋湊傳》中記載:“八凱、五臣,良佐也。舉八愷,無不時序,地平天成。”高辛氏的才子八人為:蒼舒、隤敳、檮戭、大臨、尨降、庭堅、仲容、叔達,即垂、益、禹、皋陶之倫,庭堅則皋陶之字,其齊聖廣淵,明允篤誠,天下之民謂之“八愷”。高辛氏另外還有才子八人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肅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謂之“八元”。此十六族世濟其美,不隕其名。顓頊帝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無不時序,地平天成;又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此謂之八元、八愷,齊聚華夏之庭。至是臣下民眾皆服。蒼舒,為“八愷”之首,為人沉穩大度,智慧絕倫,曾指揮顓頊部落聯盟在伊河岸邊徹底擊敗共工,還發明了象棋。
在蒼舒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蒼舒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倉氏、蒼氏、舒氏等,皆世代相傳至2018年。

第二個淵源

在倉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祖上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倉氏,世代相傳至2018年,其姓源繁複,不可一論。

第三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官庫管理官,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漢文帝劉恆(公元前202~前157年)執政時期設有倉部,以倉曹參軍為首,掌管國家糧庫,官位六品,秩四百石,兼管倉儲、租賦、財貨、市場等事,隸屬於六尚部(漢朝初期設尚書、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稱“六尚部”。漢武帝時因系近臣,地位漸高。漢成帝置尚書五人,晉升秩六百石,分掌三公曹、常侍曹、二千石曹、戶曹、主客曹,職權始重)。自漢文帝始,在各郡、州亦設有倉曹史,負責掌管各郡之官家倉庫。
在倉曹參軍、倉曹史等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官職稱謂為姓氏者,分別稱倉氏、庫氏,世代相傳至2018年,其姓源繁複,不可一論。

第四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隋、唐時期官庫管理官倉督,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在隋朝時期開始,朝廷在各郡、縣設有倉督一官,郡級倉庫統領稱“倉督”,縣級倉庫統領稱“司倉”,專職負責掌管國庫之縣屬倉庫。其權責可越過郡、縣之令而直接對中央王朝負責,因此,權力頗重。到唐朝時期,沿襲隋朝官制,不過改稱“倉部侍郎”。
在倉督、司倉、倉部侍郎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的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倉氏、督氏,世代相傳下來,其姓源繁複,不可一論。

第五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金國時期官庫管理官倉使,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金國時期,中央政府仿宋朝政制,在州、縣各設倉使官位,正使官秩為正八品,副使官秩為正九品,負責掌管倉稟積糧、受納租稅、支給俸祿等事宜,其下屬吏員有攢典、倉子等。倉使皆清一色的女真族人,由金國朝廷戶部指派,各州、縣之令不得干預其作業。
在倉使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官職稱謂為姓氏者,漢化稱倉氏,世代相傳至,其姓源繁複,不可一論。

第六個淵源

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女真族,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蒼馬爾紀氏,滿語為Tsangmargi Hala,世居黑龍江沿岸地區、碧新(今俄羅斯比金西比金河口),后冠漢姓為倉氏、馬氏、紀氏等。
⑵.滿族薩克達氏,源出巴雅拉氏,屬於覺羅氏的分支,後以地為氏,滿語為Sakda Hala,漢義“蒼老”,世居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阿扈河(今黑龍江寧安南六十公里處)、葉赫(今吉林四平)、薩克達(今遼寧撫順峽河流域)、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德里倭赫(今遼寧撫順渾河流域)、黑龍江等地,后冠漢姓多為蒼氏、倉氏、麻氏、駱氏、李氏、祖氏、高氏、海氏、薩氏、里氏、陳氏、羅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禮氏、佟氏、陀氏、翁氏等。
⑶.滿族倉佳氏,滿語為Tsanggiya Hala,世居松花江沿岸地區。後多冠漢姓為倉氏、或蒼氏等。

第七個淵源

出自商末諸侯倉侯,位於今西安市東北。

第八個淵源

源於地名,出自上古舜帝歿世之地蒼梧之野,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據史籍《淮南子》記載:蒼梧,以地名為氏。有蒼梧繞。<孔子家語>、<水甫先生複姓志>作蒼梧嬈。上古時期的“蒼梧嬈”、或“蒼梧繞”,就是某些史書中記載的“壯古佬”、“牂柯佬”,三者讀音一致,也就是古老的蒼梧國,國人即壯族先民之一,以地名稱呼其族。在古代壯族人的先民中,有一支百越族的分支駱越人,其在強盛時曾建立了都城,史稱其都城在蒼梧,即今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玉林市興業縣和貴港市之間。在古代居蒼梧之地的住民中,多有以舜帝歿世之地名稱為姓氏者,稱蒼梧氏,以悼舜帝先德,後多省文簡改為單姓蒼氏、倉氏、梧氏,亦有仍稱為複姓蒼梧氏者,世代相傳下來,漢族、畲族、壯族等諸民族中皆有,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蒼梧氏以及分衍的蒼氏、倉氏、梧氏族人皆尊奉舜帝為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

舜帝、倉頡、倉舒。倉氏起源湖南,據史籍《風俗通》記載,高陽才子倉舒,倉氏本於此。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記載,八愷倉之以後,漢有江夏太守倉英,望出武陵。由此可知,倉氏是傳自三千多年前顓頊帝的著名才子倉舒。“八愷”倉舒為八愷之中的老大,所享的壽祚很長,一直到禹舜君臨天下,還曾禎舉之使主后土,以撰百事,他的後世子孫即以倉為姓,稱為倉氏。故倉氏皆奉倉舒為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倉氏(蒼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但在台灣省蒼氏名列第六百五十九位,倉氏名列第七百十七位,其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二百八十七位門閥。蒼氏是一個古老的姓氏,起源很早,來源不一,但就諸蒼的活動範圍看,主要在今河南、陝西、山西、山東等地。漢、唐時期開始向南方發展,並以鹹陽、武陵為主體郡望,並在今湖南地區形成名門望族。
今山東省的東營市、臨沂市臨沭縣,河南省的開封市、平頂山市、鄭州市中牟縣,廣東省的廣州市,上海市,江蘇省的宿遷市泗陽縣、鹽城市、無錫市宜興市、泰州市,浙江省的寧波市、台州市、嘉興市桐鄉縣,香港特別行政區、台灣省的花蓮縣等地,均有倉氏(蒼氏)族人分布。

歷史名人

蒼葛

周朝時期陽樊人,襄王以陽樊溫原攢茅之田與晉,陽樊不服,晉師圍之。蒼葛大呼道:“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宜吾不敢服也,此誰非王之親姻,其俘之也,乃出其民。”

蒼英

漢代人,曾官江夏太守,後其子孫遂為江夏人。

倉 舒

又作倉舒,上古高陽氏八才子之一。據《左傳·文公十八年》記載八人是:蒼舒、隤(Tuí 頹)敳(ái 挨)、檮戭(Yǎn 演)、大臨、尨(Máng 忙)降、庭堅、仲容、叔達。都是治世能臣,他們幫助堯處理國家大事,政績很好。齊、聖、廣、淵、明、允、篤、誠,天下之民,謂之八愷”,孔穎達疏:“愷,和也”言其和於物也。倉舒為八人之中的老大,所享的壽祚很長,一直到禹舜君臨天下,還曾禎舉之使主后土,以撰百事,他的後世子孫即以倉為姓,亦稱倉氏。相傳黃帝的孫子顓頊有八個兒子,都是治世能臣,世稱“八愷”,其中長子名倉舒(亦作蒼舒),其後人以倉為氏,舜舉薦他掌管后土,是為倉氏的始祖。“八愷”,謂八個溫順的人、才德之士。分別是倉舒先生、頹敳先生、檮戭先生、大臨先生、龍降先生、庭堅先生、仲容先生、叔達先生。都是黃帝王朝第三任君王姬顓頊先生的子孫。

倉 頡

倉頡又叫蒼頡,是個傳奇人物,傳說他是黃帝時的史官。所以他的家鄉叫史官鄉,他的名字和造字功勞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於許多書籍中,倉頡大概是個對整理古代文字作出巨大貢獻的人。或者說他是許許多多文字創造者的化身。傳說倉頡是從天上下來的神人,他的品德高過大聖賢,長著四隻眼睛、神光四射,倉頡生而能書,也有傳說他見了鳥獸在地上留下的爪蹄痕跡,心有所悟,而創造出中國的象形文字。中國在仰韶文化時期,就有了圖畫文字,殷商時代的甲古文遺存下來的尚有三千五百多字,甲古文記載了當時人們的種種社會活動。文字的形成,標誌著人類進入了文明的門檻,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人們自然要感謝頌揚文字的創造者,於是出現了造字神話和造字神倉頡這個傳說人物,倉頡被神話為天神下凡。他有超過凡人的一對眼睛,這樣就是他具有遠遠超過常人的特異功能,能看得更多、更清,因而才能創造非凡的業績。又作“倉頡”,是古代神話人物,相傳為黃帝史官,文字發明家,觀鳥獸之跡,體類象形而制字,以代結繩之政,後世奉為神。古籍亦有將蒼頡作“倉頡”的,《漢書·藝文志》及東漢延熹五年這蒼頡廟碑,均明書“蒼頡”。壁畫中蒼頡形象為六目(傳說為四目)老翁,濃眉深目,躬身謙和,使人感到智慧無窮。

倉 振

三國時官魏國敦煌太守,曾幫助瑤族百姓學習文化,並在驛道兩旁種植松樹、榕樹,為後世人所稱頌。有一說:倉振:元朝人,他因為“諭降徭”,帖然向化,而著稱,曾幫助瑤族百姓學習文化,並在驛道兩旁種植松樹、榕樹,以便行者,為後人稱頌。這樣造福於民的好官,當然會被老百姓感念不已。

倉 慈

三國時期淮南人,字孝仁,初為郡吏、長安令,後官敦煌太守。為官清儉,抑強扶弱,吏、民對他又畏又愛。出任敦煌太守時,百姓對他是清官還是貪官議論紛紛。一日,貧民王老漢狀告當地一霸張財主,強買他的土地,強納他女兒小蘭為妾,小蘭不堪受辱而跳河,一直下落不明。張財主在堂上百般抵賴,退堂後還指使同僚對倉慈行賄。倉慈為查明真相,微服私訪,得知當地財主一貫欺壓百姓,歧視胡人,強買、強賣,小蘭原先已與胡人二虎相愛,張財主橫刀奪愛,逼得小蘭無奈投河的事實。第二次升堂,倉慈巧妙地懲治了張財主,把他行賄的錢用於二虎和被二虎所救的小蘭的婚禮上,並且頒布了均田賦、保護工商的新法令,大快人心,使敦煌百姓過上了安定的生活。

倉春瑞

男,1957年4月生。畢業於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現任職於上海國際信託 投資公司。並是世界醫藥研究中心預測醫學研究會理事,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醫療保健中心 專家,上海市虹口區赤峰醫院針推專家。從事氣功身活動30年;氣功點穴推拿25年;氣功信 息針刺20年。氣功信息針刺推拿融西醫中醫、氣功之精華,合人體結構解剖、神經衝動理論 、中醫陰陽學說、氣功經絡理論為一體,自成一派。擅長治療小兒腦癱、帕金森氏病、病毒 性腦炎後遺症、腦震盪後遺症、中風后遺症、頸、腰椎病及多種運動損傷性疾病、內、婦科 疾患及疑難雜症。能通過對人體生命信息的檢測,知被測考者的健康狀況,並作“即時狀態 ”的調整。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醫療保健中心及上海市虹口區赤峰醫院專家特色門診坐 堂。自1995年起,先後被《遠東經濟畫報》、《青年一代》、《美化生活》、《康復》、《 上海老年報》、《東方城鄉報》及《特藝家——邁向21世紀的特藝世界》一書等介紹,至海 內外並被上海電視台、新民晚報記者採訪過。參加世界特藝家協會、上海特藝家俱樂部、世 界醫藥研究中心預測醫學研究會、上海市氣功科學研究會、上海市氣功康復協會等,獲得上 海市首屆健身氣功論文三等獎。在大眾中有針對性地開展健身氣功活動,取得很好的社會效 益,能發揮自己在西醫及中醫的針灸、湯藥、氣功、推拿等綜合優勢,獨闢蹊徑,攻克難關 ,治癒頑疾,還健康於大眾。

倉林忠

男,1949年5月生,江蘇鹽城人。副教授。中共黨員。1976年畢業於江蘇 師院。現任鹽城工學院副處級紀檢員。江蘇省高校黨史研究會會員。江蘇省高校紀檢監察研 究會會員。長期在中學、高校任教政、史、文、法等課程,積極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創行了 《高校歷史五步式教學法》;深入開展科研工作,近年來發表歷史、社會學、古文字、教學 ,紀檢類論文多篇,其中國家級級核心期刊4篇,被人大複印資料收目7篇,全文轉載1篇, 《新華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摘要1篇,《全國報刊索引》收目一篇,山東大 學出版社1997年9月版《史學研究新視野》摘要3篇,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年4、6月版《中國 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2篇。論文《關於黃帝堯舜禹時期帝位繼承制度的思辨》獲鹽 城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關於堯舜殛鯀千古隱秘的探析》獲《江蘇省廣播電視 大學學報》1996-1998年優秀論文一等獎。他還從事業餘創作活動,先後發表了一些散 文、小說、隨筆,1993年獲南京市組織的國際母親節寶慶杯海內外徵文大賽二等獎。主要著 述:論文《關於堯舜殛鯀千古隱秘的探析》(《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7);《中國近代史 開端之辯》(《贛南師院學報》1996);《1840一1949年中國社會性質榷》(《湘潭師院學報 》1998);《關於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制度成因的辨析》(《江西教院學報》1997);(《中國古 文字產生的歷史時期淺說》、《黔南民族師專學報》1997);《從索解中國古 文字產生的歷史時期》(《江西教院學報》1998);《關於黃帝堯舜禹時期帝位繼承制度的思 辨》、《揭開四千餘年鐵幕籠罩下的帝位繼承之謎》(《天中學刊》1996、1997);散文《二 姑母,我的母親》(載1993.12《獻給母親的歌》)《風雨一家人》(載《三月風》1997.1) ;代表作《古風·讀江嶂歸隱圖》。

倉修良

男,1933年3月生,江蘇泗陽人。中共黨員。1958年畢業於浙江師範學院 歷史系,一直在杭州大學歷史系任教。1998年國務院決定四校合併,現為浙江大學歷史系教 授。系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方誌協會常務理事、學術委員、浙江方誌學會副會 長,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獻研究所兼職教授、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史學研究所兼職教授、寧波 大學兼職教授等。已出版專著《中國古代史學史簡編》、《章學誠和〈文史通義〉》、《方 志學通論》、《章學誠評傳》等;古籍整理《爝火錄》、《文史通義新編》;主編《中國史 學名著評價》上、中、下三冊、《史記辭典》、《漢書辭典》。還曾參加《中國歷史大辭典 》的編寫,並任《史學史》分卷編委,主編和參與編寫教材多種。畢生致力於中國史學史、 歷史文獻學、方誌學和譜牒學等方面教學與研究,並在這些方面都有所建樹。另發表上述諸 方面論文近兩百篇。事跡已被收入《中外名人辭典》十多種。享受國務院頒發有突出貢獻的 政府特殊津貼。

郡望堂號

郡望

武陵郡:即今湖南省的常德市地區。常德歷史悠久,公元前三十萬年,常德地區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縣澧南鄉、張公廟鎮、津市市窯坡鄉、石門渫水下游一帶以及鼎城區灌溪鎮崗市等處有舊石器時期的遺蹟四十多處,經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錘、石球、尖狀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這些簡陋的原始工具採集果實,獵取野獸。秦昭襄王三十年(楚頃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77年),秦國蜀郡太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東築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開始,迄今兩千二百餘年歷史。史稱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軍府、七代藩封之地,轄區遠及湘西北、鄂西南、黔東北、桂東北地區,素有“西楚唇齒”、“黔川咽喉”之稱。秦朝時期,常德屬黔中郡,郡衙設臨沅縣。西漢高祖時取“止戈為武,高平為陵”之意,改黔中郡為武陵郡,隸屬荊州刺史部。東漢光武帝時期恢復武陵郡,漢建武二十六年(庚戌,公元50年)郡治從義陵(今湖南淑浦)又遷往臨沅縣。漢順帝陽嘉三年(甲戌,公元134年),荊州刺史部移治於索縣(今湖南常德鼎城區斷港頭城址村)。三國時期,常德歸吳國管轄,仍名武陵郡,隸屬荊州。西晉,常德市分屬武陵、天門、南平三郡。唐朝時期,武陵、澧州隸屬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為鼎州,改澧州為澧陽軍州,均隸屬荊湖北路。宋徽宗政和七年(丁酉,公元1117年),升鼎州團練為常德軍節度使。“常德”取孔穎達《詩經·大雅·常武疏》:“言命譴將帥,修戎兵戎,無所暴虐,民得就業,此事可常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於此。南宋乾道元年(乙酉,公元1165年),鼎州升為常德府。元朝時期,常德府、澧陽軍州分別改為常德路、澧陽路,隸屬湖廣行中書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復常德府,澧陽路改為澧陽府,皆隸屬湖廣布政司分守上荊南道。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將澧陽府降為澧州。清朝雍正七年(己酉,公元1729年),升澧州為直隸州,常德府、直隸澧州同隸屬於岳常澧道。至清朝末期,常德府轄武陵、桃源、龍陽、沅江四縣;直隸澧州轄石門、慈利、安鄉、安福、永定五縣。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中央人民政府設常德專區,專署駐常德縣。轄常德、臨澧、澧縣、安鄉、南縣、華容、桃源、慈利、石門等九縣。1950年由常德縣析置常德市,由澧縣析置津市市。常德專署駐常德市,轄兩市、九縣。1952年原益陽專區所屬益陽市及益陽、沅江、安化、漢壽、桃江(駐桃江鎮)五縣劃入常德專區,轄三市、十四縣。1953年常德、益陽、津市三市改由省直轄。1958年常德、益陽、津市三市劃歸常德專署領導。1959年常德市交由常德縣領導;益陽市交由益陽縣領導;津市市交由澧縣領導。1961年常德縣領導的常德市、益陽縣領導的益陽市、澧縣領導的津市市均交由常德專署領導。1962年將益陽市及益陽、華容、沅江、南縣、安化、桃江等六縣劃歸益陽專區,常德專區轄兩市、八縣。1963年撤銷津市市併入澧縣,常德專區轄一市、八縣。1970年常德專區改稱常德地區,地區駐常德市,轄常德市及常德(駐常德市)、臨澧、澧縣、安鄉、漢壽、桃源、慈利、石門等八縣。1979年恢復津市市,常德地區轄兩市、八縣。1988年1月23日,經國務院批准(國函[1988]18號),撤銷常德地區和常德縣,常德市升格為地級市。常德市設立武陵、鼎城兩區。武陵區的範圍包括原常德市和常德縣的武陵、斗母湖、河洑、石門橋四個鎮和丹洲、康家吉、南坪崗、河洑、蘆獲山五個鄉;原常德縣其餘的三十六個鄉鎮為鼎城區的行政區域。常德市轄桃源、石門、灃縣、漢壽、慈利、臨灃、安鄉七縣。津市市由省直轄。1988年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根據國務院批覆,撤銷常德地區建省轄常德市。
鹹陽郡:鹹陽是享譽海內外的歷史文化名城。周郝王十年(丙辰,公元前305年),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前338年)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在涇渭之交營建宮城,並遷都於此。因“地處九嵕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陽”,故名鹹陽。中經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五代,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帝國,直至西漢初年,這裡作為戰國秦和秦王朝的都城長達一個半世紀之久。將鹹陽解讀為中國第一帝國都是當之無愧的。嗣後,歷經西漢、新、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到隋、唐,鹹陽因毗鄰京城長安,而被當作京畿之地和塋藏之野。宋明以下,鹹陽作為西北地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作為溝通中原和西部邊疆的交通孔道,其軍事戰略地位仍然相當顯著。如今,在西安-鹹陽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戰略框架下,一個具有重要經濟戰略地位的大都會城市帶正在崛起,鹹陽作為西安的後花園,它的建設和發展正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鹹陽境內的政區建置,始於夏代。商王朝時期,發展到邰、豳、程、犬等方國。周朝,以豐、鎬為中心,周圍分布有戈、秦等國。周顯王十五年(辛未,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鹹陽,在秦國全面建立了郡縣政區體制。秦統一後,設內史管理都城鹹陽,奄有整個關中地區。秦朝末期,被項羽分為雍、翟、塞三國,號“三秦”。市區以西屬雍,以東屬塞。西漢時期在關中設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郡,號“三輔”。市境屬扶風、馮翊兩郡,今長武一帶屬上郡。東漢時期遷右扶風郡治於槐里(今陝西興平)。三國曹魏時期屬扶風、新平(郡治漆縣,今陝西彬縣)和馮翊郡,西晉屬雍州扶風(郡治池陽,今陝西涇陽)、始平(郡治槐里)、新平三郡及安定郡的一角。前秦在長陵設鹹陽郡。北朝時分屬雍州鹹陽、安定、北地三郡。唐屬京兆府、邠州。五代時期分屬京兆府、耀州、乾州,邠州。宋朝時期分屬京兆府、耀州、醴州、邠州。金國時期分屬京兆府路的京兆府、乾州、耀州和慶原府的邠州。元朝時期屬陝西行中書省奉遠路及其所屬的耀州、乾州,省直屬的邠州。明、清時期屬西安府、乾州,邠州。民國初屬陝西關中道,後分屬第十、二、七、九行政督查專區,北部屬陝甘寧邊區關中分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鹹陽分屬三原、縣、鹹陽分區,1950年合併為鹹陽分區,1953年癸巳撤銷鹹陽分區,1961年復置,1968年改為地區。1983年10月撤銷地區,設立鹹陽市,實行市管縣體制。

堂號

武陵堂:以望立堂。
鹹陽堂:以望立堂。
創文堂:出自上古時黃帝史官倉頡,據說倉頡出生時很奇特神聖,有四目能觀鳥獸之跡,遂按鳥獸之形態而創造象形文字,以取代能結繩記事的舊法。“倉頡造字”一說久而流傳,倉氏人家遂以“創文”為堂號,一直沿用下來。

家譜文獻

山西夏縣西藍族倉氏(蒼氏)譜書一卷,(民國)蒼恩洪纂,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複製本。現被收藏在遼寧省瓦房店市檔案館。

字輩排行

湖南常德倉氏(蒼氏)字輩:“顯守監江敬懷奉天子國德燦涌濤文孟聖永南光生泉芳榮”。
鹽城龍岡支16世至25世輩字:佐弼公卿定,基傳世傑升。

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姓啟帝裔;望出武陵:全聯典指倉(蒼)氏的源流和郡望。
符分江夏;字創軒轅:上聯典指漢朝時期的蒼英,曾任江夏太守。符,古代朝廷傳達命令或徵兵調將用的憑證。下聯典指傳說中黃帝軒轅氏的史官倉頡(又作“蒼頡”),漢字的創造者。相傳他生而神奇,有四隻眼,觀鳥獸之跡,而創製漢字。
符分江夏;德被敦煌:此聯為倉(蒼)氏宗祠“創文堂”堂聯。上聯典指漢朝的蒼英。下聯典指三國敦煌太守倉慈。
六言通用聯
名著千秋之後;才推八愷之先:全聯典指上古高陽氏才子倉(蒼)舒,為“八愷”之一。
萬世文字之祖;一時慈惠之良:上聯典指黃帝時期的左史倉頡,觀鳥獸之跡,體類象形而制文字。下聯典指元代倉振,知新州,一郡向化。又於驛路夾植榕松,以便行人,人皆歌頌之。
萬世文字之祖;一時慈惠之家:上聯典指黃帝時左史倉頡,觀鳥獸之跡,體類象形而制文字。下聯典指元朝時期的蒼振,知新州,一郡向化。又於驛路夾植榕松,以便行人,人皆歌頌之。此聯為倉(蒼)氏宗祠“創文堂”堂聯。
七言通用聯
明月達聰兆四體;觀天察地贊三才:此聯為陝西省白水縣史官鄉蒼王廟聯,廟祀倉(蒼)頡。白水蒼王廟亦稱倉頡廟,歷史悠久,根據史料記載,早在東漢延熹年間已有“建廟之舉”並形成一定規模。所以,有文字可考的廟史已有一千八百餘年,無文字記載的歷史,據民間傳說,則可上溯到黃帝時代。白水倉頡廟內歷代碑石眾多,雖然戰亂多有散失,現保存的仍有十八通,陳列於前殿之內。年代從東漢起,歷魏、五胡十六國、唐、宋、元、明、清至民國。早期的有東漢延熹五年《倉頡廟碑》、五胡十六國時的《廣武將軍碑》、唐《倉公碑》、宋代《大宋倉公碑》等。近代有于右任先生,陶峙岳將軍,朱慶瀾將軍題寫的匾額,對聯等存於廟內殿堂之上。白水倉頡廟占地十七畝,基本形狀為長方形。廟內南北長一百四十餘米,東西寬約為四十八米。廟東側為史官鄉至孫家山的公路,西邊為一條寬十米,深約兩米的溝壑。白水倉頡廟原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八言通用聯
太守仁恩,數年布德;高陽才子,八愷居先:上聯典指三國時期曹魏國的倉慈官敦煌太守,臨政數年,抑強扶弱,民懷其德。堯時有八個才德之士,稱做“八愷”,都是高陽氏的後代,蒼舒即為“八愷”之一。
十一言及以上通用聯
夫子既聖矣,為人臣史載筆;後世有述焉,天下書同文:此聯為王壽田集句題倉頡廟聯。
明四目,別六書,萬世文字之祖;運一心,贊兩儀,千古士儒之題:此聯為陝西省白水縣史官鄉蒼王廟聯。今之倉頡廟,高垣厚牆,格局完整。倉頡廟的建築,主體有山門、東西戲樓、前殿、報廳、中殿、寢殿、鐘鼓樓、東西廂房等。元代修建的寢殿,以蒿木為前殿大檁,長十六米,粗五十五厘米,徑勻體直,世所罕見。殿內原供泥胎粉身的倉頡像,四目靈光,有“雕塑史上一傑作”之譽,可惜“文革”時被毀。1991年民間聚資重塑。緊貼後殿為倉頡墓冢和墓園。倉頡墓,圓錐形,圍以六角形磚砌花牆。登於墓頂四望,不遠處的黃帝陵使人肅穆,一種中華民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墓園圍牆北端有民國時修建的窯洞一排十餘孔。廟內現存建築的年代多為元明清三朝代,其裝飾華麗,地方色彩濃厚。倉頡廟的三門,它是疊式建築,下層內涵四窯洞,外開明三門;上層是門樓、南北兩面為雕花木製檐屏通風采光。緊貼三門建有兩座戲樓,這在中國為數眾多的祠廟中,是絕無僅有的現象。
首韌生風,飛霧精華,光照日月;宏開緯地,經天事業,勛滿乾坤:此聯為陝西省白水縣史官鄉蒼王廟聯。
明四目而制六書,萬世文字之祖;運一心以贊兩儀,千古士儒之師:此聯為陝西省白水縣史官鄉蒼王廟聯。
蒼天寫葬生躬於陽武,俾傳六書字法;黃帝赤葵仙骨於利鄉,命享萬代香壇:此聯為陝西省白水縣史官鄉蒼王廟聯。
一畫本天開,破上古洪荒,草昧無須繩更結;六書隨世換,供後人摹寫,英雄未免筆難投:此為聯清彭玉麟題浙江省杭州市吳山倉(頡)聖廟聯。
上古結繩,惟軒轅史官,察見帝跡,克繼庖犧而聖;新祠釋奠,願湖湘辟彥,搜羅鐘鼎,勤研洨長之書:此聯為陝西省白水縣史官鄉蒼王廟聯。倉頡廟院內古樹參天,鬱鬱蔥蔥,生長茂盛。倉頡廟裡有四十八棵古柏樹,樹齡均已上了千年。倉頡廟古柏是我國三大古柏群之一,這裡的古柏論起年齡來,可比山東曲阜孔廟、黃帝陵的古柏都長壽,居我國三大古柏群之首。四十八珠古柏都有漂亮的名字和動人的傳說。以年齡最大的倉頡手植柏“奎星點元”為首,從廟門口的“驚賊柏”,西北角圍牆外的“不進柏”,到廟裡面的喜鵲柏、柏抱槐、青龍柏、白虎柏、猴頭柏、蛇身柏、鳳鳴柏、孔雀開屏、二龍戲珠、乾枝梅、寶蓮燈等,千姿百態,妙趣橫生。廟內石碑多座,皆是書法史上名貴寶物。今存碑十六通,尤以《倉聖鳥跡書碑》最為珍貴。該碑立於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農曆10月。碑面所鐫二十八字由白水知縣梁善長摹寫。立石於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冬,共二十八字,重現了象形文字的原貌,這二十八字相傳為倉頡當年所造象形文字之本形。字形若圖若畫,不易辨認。好在上海書店1984年翻印的宋代王著《淳化閣帖》已經破譯為: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氣光名,左互X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其中《廣武將軍碑》曾失落千年。于右任先生於1920年得見其碑拓,喜曰:“千年出土光騰射”、“老見異物眼復明”,揮毫大書《文化祖廟》四字並讓刻成大匾,懸於廟中。
古文仰作家,論周孔神靈,也當瞻拜門牆,於此同來問字;大筆驚雄鬼,除梵盧伯仲,可以別開徑術,其他未敢抗衡:此聯為清末湖南省大庸縣人陳桐階題倉頡廟聯。
上溯羲皇畫八卦時,文字權輿,秦而篆,漢而隸;任後來縑素流傳,不外六書體例;高踞吳山第一峰頂,川原環抱,江為襟,湖為帶;看從此菁華大啟,振興兩浙人材:倉頡廟在杭州吳山第一峰,是祭祀我國古代傳說的漢字創造者倉頡的。該廟始建於隋唐以前,明清兩代都曾重新修建。今已不存。上聯“羲皇”,即伏羲,我國傳說中的古皇帝。“八卦”,《周易》中的八種符號,相傳為伏羲所作。“權輿”,起始。“縑素”,白絹,供作書畫用。“六書”,漢朝學者許慎分析小篆的形音義而歸納出來的六種造字條例: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下聯“江為襟”,江,指錢塘江,錢塘江如吳山的衣襟。“湖為帶”,湖,指西湖。西湖如吳山的衣帶。以“襟”、“帶”作比,形象之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