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基本介紹

  • 本名:蘇軾
  • 別稱:蘇子瞻,蘇東坡
  • 字號:子瞻,和仲
  • 所處時代:北宋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四川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
  • 出生時間:1037年1月8日(丁丑年)
  • 去世時間:1101年(辛巳年)8月24日
  • 主要作品:前後《赤壁賦》,《念奴嬌· 赤壁懷古》
  • 主要成就:詩、詞、賦、散文、書法、繪畫、烹飪
原文,解釋,字詞注釋,一詞多義,關鍵點,寫作背景,作者,

原文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該文與《答謝中書書》編入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27課《短文兩篇》。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17課。)

解釋

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裡,(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月光從門照入,於是高興地起床外出。(我)想到沒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於是就到承天寺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兩個人便一起在院子裡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地面好像積水一樣澄澈,水裡的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枝葉的影子。哪一個晚上沒有月亮?哪一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只不過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的有閒情雅致的人罷了。

字詞注釋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黃岡縣城南。
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元豐宋神宗趙頊年號。當時作者因烏台詩案貶謫黃州已經四年。
解:把繫著的東西解開。這裡譯為脫。
欲:想要,準備。
月色:月光。
入:進。
戶:門。
起:起身。
欣然:高興、愉快的樣子。欣,高興,愉快。然,……的樣子。
行:出行。
念無與為樂者:想到沒有(可以)一起遊覽做樂的人。念,想到。 無與為樂者,沒有可以共同交談(遊樂或賞月)的人。者:……的人。
遂:於是,就。
至:到。
尋:尋找。
張懷民:作者的朋友。名夢得,字懷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豐六年貶謫到黃州,寓居承天寺
亦:也。
寢:睡,臥。
相與步於中庭:一同到庭院中散步,相與,共同、一同。步,散步。中庭,庭院裡。
庭下如積水空明:意思是月色灑在庭院中像積水一樣清澈透明。(好像沐浴在清水那樣清澈透明的月光中)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在這裡形容月色如水般澄淨明亮的樣子。
藻、荇:泛稱水草。藻,水草的總稱。
交橫(héng):交錯縱橫。
蓋:表示推測的句首語氣詞,可譯為原來。
也:句末語氣詞,表判斷。(蓋……也:原來是。)
為:動詞。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的閒人罷了。但,只是。
閒人:沒有事情要做的人。這裡是指不汲汲於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蘇軾這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這裡是一個有職無權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閒,自稱“閒人”。首先“閒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賞美景的人。其次“閒人”表現了蘇軾自嘲的語態,體現了他樂觀豁達的精神。。
耳:語氣詞,“罷了”。
與:相與步於中庭。(跟,向。介詞) 念無與樂者。(和,連詞。)
如:像
於:在

一詞多義

:相步於中庭。(跟,向。介詞)
念無為樂者。(和,連詞。)
:遂至承天寺。(於是)
迷,不復得路(終於)《桃花源記
:遂承天寺。 (到)
寡助。 (極點)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尋張懷民。(尋找)
未果,尋病終。(不久)《桃花源記
:庭下如積水明。(空曠澄澈)
谷傳響。(空蕩蕩的)《三峽

關鍵點

出處:《記承天寺夜遊
背景:蘇軾罹文字獄,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憂鬱。但是,他仍然有進取之心,他月夜遊寺正是消釋抑鬱的具體行為。在政治漩渦中損傷了的心靈只有在清涼的無所掛礙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復,從大自然的美景中尋求精神的寄託。何夜無明月臨照,何處沒有竹枝柏影,卻很少有“如吾兩人者”。廣袤的時空對“吾兩人”的以大襯小,不言情,而其情自見,情感深蓄在語詞之中。而這種感情有其特定性,表現為曠達。作者不是沉溺於感情的深淵中,而是尋求解脫。這種曠達情緒反映了這個時期蘇軾的思想狀況,也使這篇散文顯得瀟灑、雋雅
寥寥數筆,攝取了一個生活片斷。敘事簡淨,寫景如繪,而抒情即寓於敘事、寫景之中。敘事、寫景、抒情,又都集中於寫人;寫人,又突出一點:“閒”。入“夜”即“解衣欲睡”,“閒”;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閒”;與張懷民“步於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細,那么清楚,兩個人都很“閒”。“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冬夜出遊賞月看竹柏的,卻只有“吾兩人”,因為別人是忙人,“吾兩人”是“閒人”。結尾的“閒人”是點睛之筆,以別人的不“閒”反襯“吾兩人”的“閒”。惟其“閒”,才能“夜遊”,才能欣賞月夜的美景。讀完全文,兩個“閒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觀賞的景色,都歷歷如見。
解釋: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的清閒人罷了!
劃分: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問: “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中的“閒”字有什麼作用?
答:“閒人”,即清閒的人,這裡並非是指閒極無聊、無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著複雜的意味。首先,“閒人”指具有閒情雅致的人。作者與張懷民欣賞月夜景致時感慨到“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說自己和張懷民是清閒的人,閒來無事才出來賞月的,實際上卻為自己的行為而自豪——月夜處處都有,有了人的欣賞才有美,只有此時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運的,因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賞它。其次,“閒人”包含了作者鬱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遠大的抱負,但是被一貶再貶,流落黃州,在內心深處,他又何嘗願意做一個“閒人”呢?賞月“閒人”的自得只不過是被貶“閒人”的自慰罷了。
但少閒人:只是缺少清閒的人。但,只是。閒人,不汲汲於名利而能從容流連於光景的人。
耳:句尾語氣詞,相當於“而已”“罷了”。
原句:何月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原句解釋:哪個夜晚沒有月亮?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的清閒人罷了!

寫作背景

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是選自《東坡志林》卷一。蘇軾的著名詞還有《江城子密州出獵》,《定風波》等。蘇軾是父親蘇洵的第五個兒子,嘉祐二年(1057)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熙寧二年(1069),父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元豐二年(1079),罹“烏台詩案”,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文。哲宗立,高太后臨朝,被復為朝奉郎登州(今山東蓬萊);4個月後,遷為禮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後改知潁州,知揚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儋州(今海南儋縣)。徽宗即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卒於常州(今屬江蘇),年六十六,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
本文寫於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時,作者被貶到黃州已經有四年了。元豐二年七月,歷史上著名的“烏台詩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經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差一點被殺。十二月作者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閒官。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寫了這篇短文,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也體現了他與張懷民的深厚友誼與對知音甚少的無限感慨。

作者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卒後追謚“文忠”,四川眉山人。北宋傑出文學家、詩人、詞人、書畫家,與父蘇洵、弟蘇轍並稱“三蘇”,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 、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曾經拜過歐陽修為師)。分為唐二家,宋六家)。其文學作品標誌著北宋文學創作的最高成就。他同宋代著名詩人黃庭堅並稱為“蘇黃”,今存其詩2700多首。在北宋詞壇上,蘇軾開闢了豪放詞風,他同傑出詞人辛棄疾並稱為“蘇辛”,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散文方面,他以紮實的功力與奔放的才情發展了歐陽修平易舒緩的文風,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書法上,他同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此外,在農田水利、教育、音樂、醫藥、數學、金石、美學、烹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蘇軾是一位全才,在詩、詞、文、書、畫、方面都是開派的人物。
蘇軾21歲中進士,滿懷報國熱情,但他的仕途並非一帆風順。元豐二年(1079年),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蘇軾詩句,以謗訕新政的罪名逮捕入獄,這就是歷史上的“烏台詩案”。至此42歲的他被貶官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署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閒官。寫本文時,他在黃州已近四年,但蘇軾的心胸卻“很坦然”。雖累遭貶謫,仍然樂觀、豁達,以“閒人”自居,自放于山水之間,雖在賞明月,觀竹柏,自樂其樂,但並不是真正得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